❶ 河源市第一中學坐幾路公交車去高新區
公交線路:113路,全程約21.1公里
1、從河源市第一中學步行約530米,到達廣晟花園站
2、乘坐113路,經過11站, 到達高新區站
❷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一中多少分可以進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來一中600分可以源進。
龍川縣第一中學,廣東省河源市境內的公辦完全中學,是廣東省最早備案的公辦中學之一,也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學校分為高中部和初中部,初中部位於龍川縣老隆鎮東風路,是川中的老校區。
截至2016年5月,高中部有專任教師326名,本科以上學歷者達100%,其中,有18人是研究生學歷,23人是在職研究生學歷;高級職稱老師103人、佔32%,中級職稱教育162人、佔49.6%。
2015年高考,全校1833名考生,1336人本科上線,本科上線率達71.8%。403人入圍重點本科線,重本上線率達21.7%(其中普通類重點本科上線283人)。2名學子分別獲全市文科總分第一名、第五名。
❸ 河源市第一中學放假時間開門嗎
為了避免閑雜人等進入學校,在放假期間和勇士第一中學是不開門的。
❹ 河源市源城區埔前第一中學學生中考成績哪個網址可以查
17160200100138
❺ 河源市第一中學的介紹
河源市第一中學位於河源市區文明路45號 ,郵編是517000 。學校由河源市人民政府投資興建,佔地面積3.5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84萬平方米。1990年9月開辦時,初中、高中共有教學班10個,學生510人;現有教學班36個,學生2000多人,教職工145人。學校硬體建設以完全中學標准配置,現有教學樓三棟,建有多功能講學廳、網路語言實驗室、網路電腦室、地理室、歷史室、生物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音樂室、舞蹈室、美術室等62個專用功能室。
❻ 求河源市第一中學2019年中班分數線。
河源市第一中學是公辦初中,
是按地段派位,
不劃分數線。
可詢問學校辦公室、教務處。
以學校的說法為准。
❼ 我在河源市第一中學上學,想假期報個播音主持班,哪家好推薦個。
播音主持專業有什麼報考方向。可報專業有:播音與主持藝術、播音與主持藝術(版影視配音方向)權、播音與主持(禮儀文化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英漢、法漢、日漢等雙語播音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空乘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粵語播音方向)
如果想利用暑假學習播音主持,可以到廣州學習,廣州又很多的培訓機構,可以實地考察一下院校的資質和場地。
❽ 跪求、河源市第一中學重點班分數線是多少
差不多是上面那人..講的一樣..分數線240左右..應該不會很難吧!
❾ 河源市龍川縣有多少所高中
有四所高中。
一、龍川縣第一中學
龍川縣第一中學是廣東省最早備案的公立中學之一,也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分為高中部和初中部,初中部位於龍川老隆鎮東風路,是川中的老校區。
學校創建於1913年,前身是龍川縣立中學;1929年學校更名為「龍川縣立第一中學」;1954年,高中部遷到赤嶺背,初中部仍留在佗城;1956年,在佗城的初中部改為佗城中學,一中新設初中部。
二、龍川縣實驗中學
龍川縣實驗中學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創辦於1993年9月,2005年9月正式成為我縣第二所高級中學。
三、龍川縣田家炳中學
龍川縣田家炳中學的前身為龍川縣新城中學,創建於1996年,創建之初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學,2000年被評為河源市一級學校,2009年9月撤並初中部後正式成為龍川縣第三所高級中學。因辦學佳績突出,2014年2月順利通過廣東省一級學校的評估和驗收。
四、龍川縣隆師中學
是2013年1月經龍川縣委、縣人民政府同意新設立的一所按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標准規劃建設的學校。學校位於龍川縣老隆鎮隆師路42號,佔地面積7.8萬平方米。
校舍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校園綠化率達100%,校園環境幽雅、書香隱蘊,實行全寄宿、半封閉式管理,在校生人數將達4000人。
(9)源城區第一中學擴展閱讀:
中學教育
民國2年(1913)秋,在縣城西門考棚(今縣機電廠)創設縣立中學一所,學制4年,春季始業,招生2班、100人,教職工10餘人,課程設置有修身、國文、英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物理、化學、法學經濟、樂歌、圖畫、手工、體操。
民國15年冬,由縣立第二高級小學(在通衢景韓書院)改辦縣立第二中學。不久車田紳民先後集資創辦始雲中學和可能中學,因經費困難,辦兩年停業。
民國18年,中學實施「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改春季為秋季始業。同年,第四區區立中學與縣立第二中學合並,仍稱縣立第二中學,以鐵場街原區立中學與縣立第二中學合並,仍稱縣立第二中學,以鐵場街原區立中學為校舍。
翌年縣城中學撤銷附高中師范班,新設高中班,易校名為龍川縣立第一中學。
民國28年,設在通衢的一中分校,改辦縣立第三初級中學(後改名金安中學)。
從民國29年起,全縣陸續辦起縣立第四初級中學、縣立第五初級中學、私立赤光初級中學和私立景韓初級中學。至民國37年秋,在全縣3所完全中學、4所初級中學中,有14個高中班、462人,37個初中班、1672人,教職工169人。
1949年5月龍川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接管全縣中學,私立中學經費由地方自籌,政府補助。當年冬在校學生2790人(其中高中200人),教職工259人。按「維持現狀,逐步改造」的教育方針,課程增設馬列主義哲學,改國文為語文,廢除公民、童軍、軍訓課。
1953年廢止春季招生。1956年9月,龍川一中佗城分校改設佗城初級中學。撤銷金安中學分校,恢復通衢初級中學。豐稔、永新、登雲、龍母、黎咀、壯士(麻布崗)、上坪7所完小附設初中班。
1957年裁豐稔和登雲小學初中班,永新小學初中班改辦鶴市華僑初級中學。
1958年「大躍進」期間貫徹執行「兩條腿走路」的教育方針,全縣新辦6所民辦中學,龍母、黎咀、麻布崗(原壯士)、上坪4所附設初中班的小學改辦完全中學。
同時,貫徹執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把勞動當作教學科目,學校辦工廠、農場,走出校門參加工農業生產,學生全期上課時間不足一半。
1960年至1962年,國民經濟困難,對17所民辦中學採取關、並措施,只留老隆中學繼辦。全日制完中則撤並班額,壓縮下放一批教學人員。
1963年貫徹部頒《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教學秩序恢復正常,深入開展學雷鋒,形成較好的校風,促進了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停課鬧革命」,師生全國「大串聯」。
1967年「復課鬧革命」,寫大字報,當年停止招生。
1968年工人、貧下中農宣傳隊進駐學校,領導「鬥批改」,大搞「開門辦學」,組織學生學軍、學農、學工,實行校隊掛鉤,廠校合一,取消升學考試制度,改用推薦辦法招生。
1969年實行學制改革,初、高中學制各縮短為2年。
1971年提倡「山溝辦學」、「茅寮學校」,龍川一中及佗城、赤光、上坪等中學均設分校,辦教學「實驗」基地,每學期輪流組織師生到分校一個月,或辦蔗園,或學水稻田間耕作技術,或學開拖拉機、修理農機,或搞土雜肥慪制,制沼氣。
1977年恢復畢業與升學文化考試制度,文化知識課被提到首要位置,開始注重基礎知識教學。
1978年以後,恢復中學「三三」學制,撤銷各中學分校及小學附設初中班,逐步調整中學布局。
至1985年,全縣設完全中學8所(縣一中、老隆、金安、佗城、鐵場、車田、赤光、麻布崗)、84個班、4110人;初級中學27所、516班、2.10萬人,共有教職員工1848人。
❿ 河源市第一中學的基本情況
有標准籃來球場4個、源羽毛球場4個、足球場1個、排球場2個,有標准400米6跑道(並附100米直跑道)田徑運動場等運動場所。配置了100兆校園網,安裝有先進的校園廣播系統,每位教師配置一台高檔辦公電腦,每個課室都安裝了廣東省教育廳推廣使用的「VCM互動教學平台」,是第二批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申報了中央電教館「十五」規劃子課題「新課程資源庫」的開發和研究。 辦學之初,學校主要是解決市直單位幹部職工子弟讀書難問題,經過十多年的辦學歷程,己積累一定的辦學經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辦學成績,學校先後被評為「河源市直文明學校」、「河源市園林綠化單位」、「河源市愛國衛生模範單位」、「河源市創建衛生城市先進單位」、「河源市紅旗團委」、「河源市除『四害』達標單位」等。2003年6月改辦初級中學後,確立了創辦優質初級中學的發展思路,提出了「打造一中品牌,創建『五個』學校」的目標,目前已成功創建「河源市文明學校」、「河源市綠色學校」 、「河源市一級學校」 、「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和「廣東省一級學校」,是我市唯一一所省一級優質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