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建寧縣第一中學的創辦歷史
學校開辦於民國29年(1940)。因為校舍原為基督教會高德女校的校舍,中學每學期均安排一名教師到基督教會的華美小學兼課。以抵償校舍租金。次年底,汪盈科任校長,修建校舍,購置圖書儀器,聘請教員,迅速使學校具備一定規模。民國34年,汪因故離任。至民國38年換過幾任校長,時值社會動盪,學校再無起色。建寧解放時,在校學生40人,教職工9人,設施破舊簡陋。解放後,校名幾經變更。1952年改校名為建寧初級中學,1955年又改為福建省建寧中學。1958年經省教育廳批准,再改為福建省建寧縣第一中學。至1966年,在校學生723人,教職工40人。學校設立了實驗室、圖書室。師生宿舍雖然是舊祠堂、會館改建的,破舊、簡陋,可是教師教得認真,學生學得勤奮。「文化大革命」初期,學校領導、教師一個個被揪斗,學校財產遭到洗劫,損失嚴重。1968年底,成立校革命委員會,「軍宣隊」、「工宣隊」領導「斗、批、改」,教師被批鬥者近半數,十幾人被關進「牛棚」,隔離審查。1969年開始,先後有13名教師進縣「五·七」幹校。幹校停辦後,13名中學教師或調往公社中學,或改行,無一人回到一中。70年代初,一中「開門辦學」,請貧下中農進校作報告,憶苦思甜;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學工、學農、學軍,經常性地舉行「革命大批判」。學生一畢業即上山下鄉,插隊勞動,接受「再教育」。1973年,學校領導不再由「軍宣隊」、「工宣隊」成員擔任,教學工作略有起色。1976年,高中畢業班進行開設專業班的嘗試,計開設醫療衛生、財會、農機、水電、農業、文體等專業。1978年開始,調至公社中學的原一中教師部分陸續調回,公社中學的部分教學骨幹也調進一中,充實一中教師隊伍。1981年,學校派人前往上海育才中學取經,在校內推廣育才中學「讀讀、議議、講講、練練」,提倡、嘗試「啟發式」、「發現法」教學,著眼提高課堂45分鍾的效率。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學校在各年段實行目標管理。對助學金制度也進行改革,將助學金的50%用於對「三好生」、優秀學生幹部及年段學習成績前50名的學生實行獎勵,20%用於各學科競賽優勝者的獎勵,30%用於學生福利及困難補助。至1982年,學校良好的教與學風氣逐漸形成。1985年開始,省內大專院校普遍對老、少、邊地區實行定向招生。當年高考,一中108名考生中,被大專院校錄取者達75人(含降分錄取數),其中文史類的數學、語文、歷史3門單科平均成績名列三明各市縣榜首。此後連續2年高考又獲得較好成績。而同期一中的中考成績,卻每況愈下。1989年,中共建寧縣委組織幾十名幹部進一中聽課,召開多種類型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
② 建寧縣第一中學的學校簡介
Jianning County No.1 Middle School
現有教職工總數抄162人,高級教襲師54人(已聘48人),一級教師57人,研究生學歷或專業碩士教師5人。學校現有36個教學班,在校生1937人,寄宿生9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