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心理老師他本人的心理正常都是非常正常的嗎
你想問的是,心理老師是不是都「心理健康」吧?沒有任何人的心理是所謂的「非常正常」的,也就是一直健康的狀態。除非神仙或者聖人。只要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受世俗影響,怎會少了喜怒哀樂。但不健康並不代表不能教心理學,不代表就不能心理咨詢,就像醫生不健康一樣可以給人看病是一個道理。
如果是正常或者不正常,按照心理學來說, 郭念鋒(1986,1995)認為具體標准一時難於確定,但基本原則是可以說清楚的。為此,從心理學對人類心理活動的定義出發,明確提出區分心理正常與異常的三原則。根據心理學對心理活動的定義——「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是腦的機能」,理解心理正常與異常應從心理活動本身的特點去考慮:
第一,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因為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動和行為,必須就形式和內容上與客觀環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誰,也不管是在怎樣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個人說他看到或聽到了什麼,而客觀世界中當時並不存在引起他這種感覺的刺激物,那麼,我們必須肯定,這個人的精神活動不正常了,他產生了幻覺。另外,一個人的思維內容脫離現實,或思維邏輯背離客觀事物的規定性時便 形成妄想。這些都是我們觀察和評價人的精神與行為的關鍵,我們稱它為統一性(或同一性)標准。人的精神或行為只要與外界環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臨床上,常把自知力作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標,其實這一指標已涵蓋在上述標准之中。所謂無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種患者對自身狀態的反映錯誤或稱為自我認知統一性原則的喪失。
第二,心理活動的內在一致性原則。人類的精神活動雖然可以被分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確乎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各種心理過程之間具有協調一致的關系,這種協調一致性保證人在反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高度准確和有效。比如一個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會產生愉快的情緒,手舞足蹈,歡快地向別人述說自己內心的體驗。這樣,我們就可以說他有正常的精神與行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語調向別人述說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對痛苦的事做出快樂的反映,我們就可以說他的心理過程失去了協調一致性,稱為異常狀態。
第三,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每個人在自己長期的生活道路上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心理特徵。這種人格特徵形成之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沒有重大外界變革的情況下,一般是不易改變的。它總是以自己的相對穩定性來區別一個人與其他人的不同。如果在沒有明顯外部原因的情況下,這種修改的相對穩定性出現問題,我們也要懷疑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是否出現異常。這就是說,我們可以把人格的相對穩定性作為區分心理活動正常與異常的標准之一。比如,一個用錢很仔細的人突然揮金如土,或者一個待人接物很熱情的人突然變得很冷淡,如果我們在他的生活環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發生如此改變的原因時,我們就可以說他的精神活動已經偏離了正常軌道。
B. 英德市第一中學的師資力量
目前,學校有12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000~7000人,教職工500多人,其中高級教師38人,一級教師73人。
C. 英德市第一中學現在的校長是誰
武會斌
D. 她是誰,心理老師
這是這個孩子想要表揚!喜歡表揚!就像你想吃一個東西時候的那種感覺!她喜歡的可能是受表揚後的那種滿足感!開心感!
E. 英德市第一中學的校長是誰
沒錯,就是劉錦華
F. 英德市第一中學97屆校長
英德市第一中學不掛網公布此類信息。
如有合法需要,
可直接詢問學校辦公室、教務處。
建議自己建群拉人。
金猴獻瑞,吉星臨門。
祝你好運。
G. 誰有心理老師的聯系方式,最近感覺各種心塞
和昕可以查查,你具體什麼情況?是發生了什麼事情感覺心塞嗎?
H. 兩位老師分別是誰
對於學生而言,老師在引導我們走好人生之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遇到一位寬厚善良、和藹可親、知識淵博、循循善誘的好老師,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很多後來的成功人士,追根溯源,都與老師正確的教育引導是分不開的。
但是,我們不能按自己的標准來要求每一位老師,老師的學識人品也不可能是一樣的,他們有各自的特色,有各自的想法。所謂最好的老師,是那些能夠適應不同的學生、因人施教的老師,像以前的老祖宗孔子那樣,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各種各樣的人他都能正確地加以教育引導。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最好的學生呢?我想,應該是能夠適應不同老師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我們要遇到各種各樣不同的老師,怎麼去適應,這就是我們當學生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想起中學時代的兩位老師。
一位姓陳,長得很秀氣的女老師。她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到我們這所鄉村中學來教初一英語。應該說這是一位責任心很強的老師,開始時我們都很喜歡她,我的英語成績也不錯,每次考試都有95分以上。但一天早讀,她來輔導英語,我正看小說《西遊記》。當她走到身邊時,我還沉浸在小說精彩的故事情節中,沒有發現她的到來。她氣紅了臉,伸出手,惡狠狠地說:「拿來。」我不給,於是她破口大罵。我稚氣的心受到了嚴重的傷害,狠狠地瞪著她。她愣了一會兒說:「不要臉!有本事你就不要來上我的課。」我抓起書包就沖出了教室。此後一年多的時間,一上英語我就逃課,英語成績也急轉直下。直到初三,換了一位英語老師,我才開始從初一的英語學起。後來到高中、到大學,英語成績也一直不理想。
還有一位是高中時的班主任,教物理的龔老師。一上高中,我狂熱地喜歡下象棋。一天早自習,我和同桌下起了象棋。由於太投入,沒有發現龔老師已經走到了我們身後。她看了一會兒我們下棋,然後柔聲說:「收起來吧,這是自習時間,不要耽誤了學習。」我們紅著臉把棋收起來。幾天之後的一個早自習,輕狂年少缺乏自控力,我和同桌又在下象棋,又被她抓個正著。她把我們的象棋收繳了,不過她的神態並不是那種怒不可遏的樣子,她站在講台上,把象棋舉起來,微笑著說:「既然大家這么愛下象棋,那我們過幾天舉行一次象棋比賽,誰得了冠軍,就把這副象棋獎勵給誰。」後來,我得了班上的象棋冠軍,當了物理科代表,成績也由班上的中等水平一躍成為全年級的前幾名。當我以全年級理科第二名的高考成績被軍校提前錄取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龔老師慈愛的微笑,心中充滿了感激。
其實,這裡面涉及兩個問題。一方面,是老師應該怎樣對待學生的問題。我們學生都還年輕,會經常犯點小錯誤,也常常令人很生氣。但是,請老師相信,我們並不是想要對著干,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因為不懂事,都是無心之錯。這種時候,需要的是一顆寬容的愛心,你的笑對我們很重要。畢竟,年輕的心渴望關懷與關注、理解與尊重。否則,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小問題也可能釀成嚴重後果。多一點尊重,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笑容。也許,在無意之中,你已經改變了一些人的一生。
另一方面,是學生應該怎樣對待老師,特別是怎樣對待老師過於嚴厲的批評,甚至是懲戒、懲罰的問題。我們年輕的心很敏感,容易覺得受了委屈,受了傷害,受不了了就可能沖動、沖撞,引發更大的矛盾。我們應該堅持的一個原則是:尊重和理解老師,不頂撞、不沖撞。因為我們要相信一個基本的事實:從老師的出發點來說,肯定不是害我們,而是關心,是愛護,只是有時候「恨鐵不成鋼」而已。被老師批評,肯定是有原因的。一種情況是,確實是我們的錯,那犯了錯就得認,就該接受;一種情況是,老師誤解了我們,錯怪了我們,我們也沒有必要立即解釋甚至當面頂撞,等以後有機會再慢慢解釋清楚。當然,老師如果使用了「打罵體罰」的手段,那他肯定是不對的,制度規定也是不允許的,這種時候,我們也要通過適當的途徑,比如,通過家長來與老師、學校溝通,尋求解決之道。
I. 目前中學心理老師教師的編制問題
以後會慢慢得到重視的,這是一個大趨勢
J. 有誰是老師嗎或是心理老師得幫幫我行嗎
有什麼困擾可以說出來,大家都能幫助你。如果不好意思,也可以自己看書,你疑惑的所有,都會在書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