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湖北棗陽一中的歷史沿革
1923年(民國12年),美國基督教徒何伯納牧師與棗陽基督教徒熊金相、熊金印兄弟二人籌備創建私立教會學校福興中學,在棗陽播下了中學教育的火種。
1932年(民國21年)9月,馬伯援任棗陽縣長,目睹棗陽教育破壞殆盡的現狀,上任伊始,即恭請各界人士捐資辦學,在縣城箭廳(現棗陽市第二招待所)復辦一所私立中學,並以復興為校名,親自兼任復興中學董事長。當年秋,聘郭澧泉(1904年留日,歷任棗陽勸學所所長、縣教育局局長)為校長,招生開學。次年5月,因受排擠,馬伯援下野。復興中學亦停辦。
1938年(民國27年)12月,日寇長驅直入,武漢危急。多年在武漢工作的蔣玉伯回棗,徵得縣長王開化的支持,利用復興中學舊址和原學產,復辦私立復興初級中學。
1939年(民國28年)因時局混亂,難以為繼,學校解散。
1939年9月(民國28年),北京大學畢業回籍的楊理恆(北伐時任宜都縣長,開明人士),出任復興中學董事長兼校長,召集師生復課。幾乎同時,另一所在棗陽新市創辦的私立福菴中學,經報湖北省府立案核准,於民國28年(1939年)8月開始招生。
1941年(民國30年)春,湖北推行計劃教育,取締私立學校。在棗陽縣長譚乃大召集下,私立福菴中學與復興中學合並,成立棗陽縣立初級中學。棗陽歷史上第一所公立中學棗陽縣初級中學(下簡稱棗陽縣中、縣中)成立了。其間因日寇入侵,敵機轟炸,縣中躲避戰火幾經遷徙。學校實行公費制期間,最大規模發展到13個班,670名學生,教職員75人。公費制至民國34年(1945)抗日戰爭結束而取消。
1947年11月棗陽解放,國民黨政權瓦解,學校解散。
1948年11月,曾任陝南行署專員的余益庵隨中原解放軍回棗,請出余磐石、黃山農等20餘人,成立棗陽中學董事會、恢復學校,校址暫設於福音堂,並於1949年4月4日正式開學。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棗陽中學逐漸得到恢復發展。
1950年,人民政府撥發人民助學金,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在校建立支部,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恢復班級制和導師制,教學逐步進入正常軌道。
1952年,在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前進教育方針的指引下,學校當年招收新生16個班,分初中、初師、短師,在校學生發展到26個班1316人。由於發展較快,校舍不夠,在烏金店(清朝王翰林庄園)設分部8個班,辦學一年。
1953年,新擴建校舍62間,辦公室5間,校舍共有222間。分部遷回與本部合並。這個時候,學校建立黨小組,教學秩序趨於正常,設各科教研組,教師集體備課。
1956年秋,棗陽縣在吳店、城關分別創立棗陽二中。棗陽初級中學因此更名湖北省棗陽縣第一中學,簡稱棗陽一中,並一直沿用至今。棗陽一中在棗陽縣率先設立高中部,第一年招收4個班188名高中學生,初中發展到28個班,高初中共32個班,1583名學生。棗陽一中從單設初中發展成初、高中並舉,成為棗陽歷史上的第一所完全中學。
⑵ 想知道: 棗陽市 棗陽市第一中學附近哪有公交站
走出那條路 出來後就可以
⑶ 曹中強什麼時候接管棗陽一中校長
周志新
周志新 1945年6月生,廣東廣州人。196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文化。現任棗陽市版第一中學黨權委書記、校長,中學高級教師。是第十、十一、十二屆襄樊市人大代表。1962年9月在武漢大學數學系學習;1967年8月在解放軍8233部隊農場鍛煉;1970年4月在棗陽縣七方閏被勞動鍛煉;1970年11月在棗陽縣梁集中學任教;1979年9月至今在棗陽(縣)市一中任教;1984年9月任副校長;1988年3月任黨委委員;1992年12月任黨委副書記、校長;1997年三月任黨委書記、校長。他執教30年,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勤奮執教,勇於開拓,是該市享有很高聲望的一位教師和校長。他嚴於律己,勤政廉政,帶領和團結全校教職工拼搏進取,銳意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三年來,全校高考一年上一個新台階。學校先後被評為「全省先進單位」、「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正樊市文明單位標兵」。校黨委連續三年被棗陽市委授予「先進黨組織」稱號。他本人曾被國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1997年12月被襄樊市人大授予「人大活動積極分子」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