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帕夫雷什中學》第二章讀後感
[《帕夫雷什中學》第二章讀後感]
《帕夫雷什中學》第二章讀後感
趙一軍
在11月份我閱讀了《帕夫雷什中學》第二章《學校的物質基礎及學生周圍的環境》後,我感受頗深,我明白了:班級文化建設就是通過班風建設、教室設計、開展各種文化活動,以及教師的言傳身教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感染,並形成積極的道德情感,從而將道德認識內化、升華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帕夫雷什中學》第二章讀後感。班級文化建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要多花時間在班級布置上。
1、美化教室環境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牆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並最終連學校的牆壁也在說話」。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是老師授業、育人的陣地,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潔、明麗、溫馨的教室環境可以激發性情、陶冶情操,給人以啟迪教育。因此班級文化建設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環境布置。可以讓學生寫下自己的「豪言壯語」,
或將下一學習階段的奮斗目標貼在牆上,讓學生深感自信心時刻伴隨身邊。
2、制定班規班紀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此,根據校紀校規,可以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由班幹部牽頭,經過全體同學的討論之後制定和實施學習、紀律、衛生、班風四大標准,並依照標准量化每位學生的日常表現,使每個學生時時都在一定的准則規范下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著符合班級群體利益,符合教育培養目標的方向發展,讀後感《《帕夫雷什中學》第二章讀後感》。並且,在制定班級規章制度時,不僅要注意制度本身的科學完善,還得從文化的角度來審視制度,賦予班級制度以文化色彩。
3、傳遞班級情感
班級文化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氛圍,是學生對集體認同後產生的一種魚水關系。而且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其中有關於歸宿和愛的論述,指出人類在人際交往中有被關注、被愛、被理解的慾望和需求。一個班級應該滿足班級成員在這方面的需求,使其感到班級的溫暖如同家的溫馨、找到一種歸宿感,從而升華對班級的熱愛。班主任可以登記好每一個同學的生日,每逢有學生過生日時為學生唱歌祝福,同學們可以給他送上一張小卡片、一小包花生、一個小筆記本,讓悠悠的情誼在教室里流淌、讓濃濃的愛在心靈間傳遞。同時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更應該注重文化因素的介入。秋風起時,學生會在黑板上看到這樣的童謠:秋風吹,白雲飄,飄過山,飄過橋,飄上柳樹梢,
掛住不動了。 我叫奶奶取下來,做件暖和的大棉襖。這種無聲的卻賦予了文化氣息的交流收到了極高的教育效果。
優美的班級物質環境與和諧的人文環境相得益彰,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給他們增添了無窮的學習和生活樂趣,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使班級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熱愛班集體的積極情感。一個健康向上,而又充滿個性的班級風氣已經形成,一個舒適,充滿愛心,能激發出人學習興趣的「軟文化」環境悄然築起,學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動力。
當然,班級文化的建設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憑一兩個人的力量能完成的,它是集體的結晶,它需要班集體的每一個成員都要參與進去。它的存在方式是動態、系統的,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們要使班級文化作用最大化,以最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
〔《帕夫雷什中學》第二章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2. 《帕夫雷什中學》第一章讀後感
[《帕夫雷什中學》第一章讀後感]
《帕夫雷什中學》第一章讀後感
賀坡學校 趙一軍
近一個月我在讀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學》,我感到在帕夫雷什中學學習的學生是無比幸福的,在這兒的學生都能夠受到一種美德熏陶,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和同學對他們的友誼,《帕夫雷什中學》第一章讀後感。當蘇霍姆林斯基走進我的視野,令我為自己的職業感到自豪的同時,我也深深感到自己責任的重大。這不是一項隨隨便便就能做好的「工作」,或者說,這不是一項工作,而是重塑人類靈魂,使人走向更完美的一種宗教。他的偉大來自於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時至今日,翻讀他的《帕夫雷什中學》,仍然可以觸摸到真理的閃光,人性的真諦,智慧的芬芳,詩韻的神奇。閉目沉思,文中有兩個地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洞達事理的誓言佳句仍在我耳邊回盪。
其一:「我們當教師的沒有教兒童思考。從他開始過學校生活的最初日子裡,我們就把他眼前那扇通往周圍大自然的迷人世界的門關閉了,他再也聽不到小溪的潺潺流水聲,聽不到冰雪融化時水滴的叮咚響,聽不到雲雀的婉轉鳴唱了。他們只是背誦關於所有這些美好事物的一些枯燥乏味的語句。」
教育大師其實在諄諄告誡我們:一定要讓孩子親近大自然。想起我們的教育經歷,不禁悲從心來:因為有最後的考試評比制度,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成績、分數,而忽略了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給他們一個個性發展的空間,整天只是讓他們在狹小的斗室里進行枯燥乏味的學習,有時為了最後期末考試的准確率,還硬性規定這個字組詞你必須這樣寫,那句話的感受你只能這樣說……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這樣的教育除了讓學生掌握了規定的知識,每次考試試卷上的成績讓人嘆為觀止外還能得到什麼呢?這樣的教育註定是缺乏智慧的教育,註定是造就機械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功的教育,讀後感《《帕夫雷什中學》第一章讀後感》。
其二:「培養學生具有同志式互助精神以及互相支持和援助的意願,是一項重要任務。我們力求在幼小的孩子心靈里就喚起關懷同學命運的感情;學會把一個同學的不幸看成是整個集體的不幸;養成團結一致的集體感和隨時准備相助的意願。這是防止利己主意的最重要條件。如果你自己會,而你的同學不會,你就要教會他。」
大師是在提醒我們:愛,是無處不在的。愛就如空氣一般,我們身邊到處都是愛,我們從未離開它,離開了愛的人,就等於沒有靈魂的人。愛的教育是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是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人在兒童階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師愛(以及同學之間的愛)猶如心理發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兒童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系。在這種師生關系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而同學之間的愛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不管什麼時候遇到困難,總會有朋友來幫忙……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
反思我們現在的學生,個個是家裡的小公主小王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里也是這樣,勞動不積極也干不好,同學之間互不關心,拿己之長比人之短,經常鬧矛盾,不願參加集體活動,沒有集體榮譽感……
由此可見,愛的教育,對於我們小學生的培養是多麼的重要。一個人只有懂得如何去愛別人,才能逐漸發展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否則一個缺少愛的人,又怎麼有能力去讓這個社會充滿愛。這個社會是多麼迫切地需要愛啊!我也迫切地希望,我們祖國的下一代能在愛的教育中健康成長。
讀完了《帕夫雷什中學》第一章,我感受到「教師」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工作」,或者說,這不是一項工作,這是重塑人類靈魂,使人走向更完美的一種宗教。捫心自問,在我身上缺少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無私。靜下心來,徜徉在經典中,我發現原來一直讓我困擾的問題有了確切的答案,而我就好象找到了目標一樣的興奮不已。我相信今後的我會以蘇霍姆林斯基為榜樣,盡量向他靠攏,做一個「心中有學生,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的好老師。
〔《帕夫雷什中學》第一章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