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愛國的人有哪些
1、詹天佑
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
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2、華羅庚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3、鄭成功收復台灣:
早在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就派兵侵佔了我國領土台灣,實行了極端野蠻殘酷的統治,台灣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進行斗爭。1661年,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斗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多人,包圍了台灣,經過9個月的激戰,荷蘭總督被-迫簽訂投降書,台灣又回到祖國懷抱。
3、董存瑞
董存瑞帶領爆破組的戰友們一鼓作氣炸掉了敵人的四個炮樓和五個碉堡,順利地完成了掃除隆化中學外圍工事的任務。正當我軍發起了總攻之時。
突然,在一座橋上偽裝十分嚴密的暗堡噴出6條火舌,攔住了部隊沖鋒的道路,沖在前面的同志倒下去了,爆破組派上去三名同志,都未能完成任務,董存瑞再次請戰。
在戰友們的火力掩護下,董存瑞機智地通過了幾十米開闊地,沖入橋下的旱河溝里,進入了火力死角。可是,橋離地面一人多高,兩旁全是光滑的牆壁,沒處安放炸葯。
董存瑞焦急萬分,看到沖上來卻又紛紛倒下的戰友,他毅然用左手代替支架托起炸葯包,貼緊橋堡,從容地拉開了導火索,向著沖鋒的隊伍高喊:「同志們,為了新中國,前進!」
4、佟麟閣
1937年7月28日,北平大戰開始。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閣所在的第二十九軍司令部遭受40餘架敵機的輪番轟炸,並有3000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
佟麟閣與132師師長趙登禹誓死堅守陣地,指揮二十九軍拚死抗擊。戰斗進行得十分激烈。後奉命向大紅門轉移,途中再遭致日軍包圍,在組織部隊突擊時,被機槍射中腿部,頭部再受重傷。
流血過多,壯烈殉國。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評價佟麟閣等抗日將領,稱贊他們「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範」。1937年7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授佟麟閣為陸軍上將。
5、楊靖宇
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鼓舞下,抗聯第1路軍從1938年冬到1939年春,轉戰長白山區,與2路軍聯合作戰,連續多次沖破敵人的「圍剿」,並不斷襲擊敵人據點,破壞敵軍設施等。
給日偽軍以很大的打擊和威懾。1939年秋冬季,組織東南滿反日偽軍「討伐」作戰,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自己率警衛旅轉戰於濛江一帶,最後隻身與敵周旋5晝夜。
Ⅱ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坐落在大同市西北隅師校街25號的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學(原名山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始創於民國二年(1913年),其前身是山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1917年改名為「山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1934年改稱山西省大同師范學校;1972年與大同一中互換校名,正式更名為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學校。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學(原名山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舊址,二 OO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由大同市文物局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Ⅲ 山西博物院的歷史沿革
民國八年(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成立。
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更名為山西公立圖書館。原館面積擴至9萬平方米。博物館成為圖書館的附設機構,館員13人,藏書也增至13萬余冊。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0月,山西公立圖書館遵照省府頒發的《山西省民眾教育館組織規程》,山西公立圖書館原址及所有圖書物品,籌備開辦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8日,太原淪陷。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隨之淪落日軍手中,日軍接管省立民眾教育館後,將其更名為太原圖書館,附設於「山西文化保護會」,由日軍山岡部隊管理。之後又先後易手日軍舞兵團和山西陸軍特務機關代管。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2月,由山西陸軍特務機關移交偽山西省署。
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更名為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館。日軍從全省各地掠奪書籍、文物等以充館藏,並且將一些珍貴文物、書籍運至日本。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閻錫山委任王仲元為接收委員,恢復省立民眾教育館館名。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太原解放前夕,閻錫山將兵工廠設於民眾教育館館址文廟,博物館工作被迫中斷。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省立民眾教育館由人民解放軍太原軍事委員會文教接管組接管,更名為山西省圖書博物館,下設博物部。
1953年9月,山西圖書博物館與太原文物館合並,更名為山西省博物館,人員編制增至70餘人。
1956年,山西省博物館按照地誌博物館模式陸續完成自然之部、歷史之部和社會主義建設之部的基本陳列,並對公眾開放。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博物館陳列和藏品被列為「封資修」或「四舊」受到批判,博物館事業遭到破壞。
1971年11月,博物館開始逐步恢復業務工作。
1992年,山西省委和省政府,決定籌建一座現代化新館。
1997年,山西博物館新館項目批准立項。
2001年,山西博物館新館奠基。
2004年,新館建成,定名為山西博物院。8月,陳列設計工程啟動。
2005年1月8日,「晉魂」陳列在新落成的館址舉行預展,廣泛徵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9月26日,基本陳列「晉魂」正式向公眾開放。
Ⅳ 山西醫科大學與福建醫科大學哪個好
福建醫科大學來好。
福建醫科大學源,簡稱福醫大,位於東南沿海福建福州,是福建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實施學校,是福建省衛生人才培養中心、醫學科學研究中心和醫療衛生服務中心。
學校設有福建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福建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福建醫科大學醫學技術與工程學院、福建醫科大學葯學院、福建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福建醫科大學人文學院、福建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福建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協和臨床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省立臨床醫學院、福總臨床醫學院、臨床教學部等20個學院(部)。
Ⅳ 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的學校簡介
太原市三十七中前身是1906年創辦的山西公立中學堂
校園
,中經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山西晉陽中學堂、山西省立模範中學堂、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山西省立太原中學校、太原市第五中學校,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906年,山西公立中學堂,在省城「大貢院」創立,並新建校門於純陽宮街標志革故鼎新。
1910年,山西公立中學堂奉省學政會,改名為「山西晉陽中學堂」,劃屬太原府轄管。
1912年,更名「山西省立模範中學堂」改建校門於文瀛湖南畔。1913年8月,山西軍政府頒令,對全省官辦公立的中學統一命名、統一撥給辦學經費,「山西省模範中學堂」更名為「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並沿用22年。1934年8月,山西省教育廳受省政府令,對省立的9所中學更名,以所在地命名,第二年「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易名「山西省立太原中學校」。
1937年,受「七七事變」的影響,太原中學遷址祁縣賈家鎮,1939年夏遷回,選遷入師范街,後移至上馬街原女子師范校址(今太原七中址)。1953年元月,山西省教育廳確定「山西省立太原中學校」為省級重點中學,4月初,太原市人民政府又下發通告,原「山西省立太原中學校」改稱「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學校」。
1955年夏,位於迎澤湖東畔青年路南端的新校舍全部竣工。全校師生由上馬街遷入新校址,從此,「山西省太原市三十七中學校」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學校擁有三個校區,其中總校區擁有教師149人。其中全國模範教師3人,省特級教師1人,太原市名教師2人,省、市優秀教師8人,省市學科帶頭人23人,省市骨幹教師36人,省市教學能手65人,市教學標兵12人,省、市優秀班主任28人,市十佳百優教師、班主任10人。 中高級教師佔74.5%,45歲以下教師佔77%,本科與專科學歷教師比為91∶9。我們擁有一支學歷達標、年齡結構合理,職稱比例協調,高素質的教師群體,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施提供了優質資源。
學校把教育技術裝備標准化建設工作納入學校發展整體規劃中。現學校擁有約千萬元配套先進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為更好地實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的要求,達到優質、創新、協作與服務一流。 現代教育技術廣泛應用成為學校一大特色。1986年被確定為「山西省電教實驗基地」,1994年以電教優勢被評為「山西省特色中學」,1997年又被確定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太原市信息技術基地學校」。裝配多媒體教室39個,形成五網、五室,即:國際互聯網、電教中心區域網、北京四中網、太原五中網、閉路電視網;多媒體綜合電教室、多媒體階梯教室、電子備課室、信息資料室、校園電視台。自製CAI課件多次獲市、省、全國課件製作一等獎。現代教育技術已成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