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初中高中 > 常德市第四中學326班

常德市第四中學326班

發布時間:2021-01-04 19:42:17

㈠ 我是常德市第一中學創新班的學生,我物理成績這次考試只有54分,其他科目數學136語文129英語11

同學,你把物理成績拉上來就絕對學霸啦! 我是學生家長,我小孩現在讀初二是在一百分教育培訓學校補習的,我知道那裡有蠻多一中,芷蘭的尖子生補習喔。他們的老師都很厲害的。你可以去看看。

㈡ 常德市第二中學2019年中考錄取分數線是多少哦

中考分數達到分,進入普通班。達到640分,進入重點班。

學校由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清朝武陵知縣創辦的德山書院延續而來,是常德市城區辦學最早的學校。

自創辦以來,以「為時養器」為訓,傳播維新思想,培養了數萬名各類人才,哺育了眾多傑出的愛國者、革命志士和專家、學者,形成了「愛國勤學」的優良傳統,文革前曾一直面向周圍11個縣招收高中學生,學子遍布大江南北。

學校現有教學班46個,師生員工近3000人。150多名專任教師中有特、高、中級職稱教師101人,畢業和在讀碩士研究生56人,省、市級以上勞模,優秀教師班主任15人,。

學校實行部門管理處室、年級主任負責制,工作目標月考核制 ,教學管理常規強化制,用人體制全員聘任制,待遇分配結構工資制,資金使用部門運轉經費包干制,民主管理校務公開制,嚴格和科學的管理促進了學校的高速發展。

(2)常德市第四中學326班擴展閱讀:

學校榮譽

學校以驕人的辦學業績被授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學校」、「湖南省園林式單位」、「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動示範基地」、等榮譽稱號。

省內外、國內外來訪者絡繹不絕。2002年12月,又順利通過省級重點中學驗收,躋身於湖南省重點中學,即「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行列,成為一顆嵌鑲在古城德山之巔的璀璨明珠。

學校以優異的辦學業績先後被授予省、市「園林式單位」、「綠色學校」、「體育合格學校」、「安全文明校園」及「目標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省內外、國內外來訪者絡繹不絕。

㈢ 常德市第二中學在常德排名第幾是重點高中嗎

常德市第二中學常德市第二中學系常德市教委直屬示範性完全中學,位於德山老碼頭,西臨乾明寺,北連孤峰塔,與市中心一江相隔,兩橋相連,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生活條件舒適,是理想的求學之處。


學校由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清朝武陵知縣創辦的德山書院延續而來,是常德市城區辦學最早的學校。自創辦以來,以「為時養器」為訓,傳播維新思想,培養了數萬名各類人才,哺育了眾多傑出的愛國者、革命志士和專家、學者,形成了「愛國勤學」的優良傳統,文革前曾一直面向周圍11個縣招收高中學生,學子遍布大江南北。

學校現有教學班46個,師生員工近3000人。150多名專任教師中有特、高、中級職稱教師101人,畢業和在讀碩士研究生56人,省、市級以上勞模,優秀教師班主任15人,。

學校教學設施齊備。建立了計算機學校和衛星電視教育網路系統。「三機一幕」進入每間教室,寬頻校園網進入每間辦公室、教室和公寓。集圖書館、實驗中心、電教中心、網路中心為一體的8600平方米的求索館和近3萬平方米的現代化運動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理想基地;高等級學生公寓和高標准多功能廳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服務。

學校實行部門管理處室、年級主任負責制,工作目標月考核制
,教學管理常規強化制,用人體制全員聘任制,待遇分配結構工資制,資金使用部門運轉經費包干制,民主管理校務公開制,嚴格和科學的管理促進了學校的高速發展。
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濃墨重彩,養成教育有聲有色,「以人為本,求善求真」的辦學理念,「為時養器」、「愛國勤學」、「志道為先、精業是本」等觀念文化深入人心。以責任心、同情心、吃苦精神、合作精神、創新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兩心三精神」和「業余黨校」、「業余團校」、「德育學校」、「家長學校」等四校分別成為學生養成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大課堂,每年一屆的「科技節」、「藝術節」、「建校節」、「體育節」是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與此同時,學校堅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注重基礎、注重體驗、鼓勵冒尖,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大力開展學術交流,千方百計打造名師,高中教師本科學歷率達100%,研究生課程班就讀率達61.2%,
各級各類課題研究參與率達 80%.
學校以優異的辦學業績先後被授予省、市「園林式單位」、「綠色學校」、「體育合格學校」、「安全文明校園」及「目標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省內外、國內外來訪者絡繹不絕。

而今,學校正眾志成城,只爭朝夕,邁步在發展——騰飛的大道上。
常德市第二中學--百年名校
題記:
曾經有一位美國朋友到常德市第二中學訪問時,看到如此美麗的校園,不由自主地發表感慨「這哪裡像是一所中學,簡直就是一所大學」。從此常德市第二中學以她那神奇般的力量在創造一個個的神話和奇跡,以她那獨特的魅力在感召人和社會。她,在昂首闊步;她,在發奮圖強;她,在創造文明;她,在走向輝煌……

高山仰止 斯文在茲
常德市第二中學歷史悠久,環境優美,人才輩出。自清末德山書院延續至今,歷經了115年的風雨滄桑,先後命名為德山書院、武陵縣學堂、武陵官立高等小學堂、常德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常德縣立初級中學、常德縣立中學、常德市立中學、常德市立第二初級中學,1955年定名為常德市第二中學,此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學校以驕人的辦學業績被授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學校」、「湖南省園林式單位」、「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湖南省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件》優秀學校」、「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動示範基地」、湖南省「省級綠色學校」、「常德市示範學校」、「常德市安全文明校園」、
「常德市模範教工之家」等榮譽稱號。省內外、國內外來訪者絡繹不絕。2002年12月,又順利通過省級重點中學驗收,躋身於湖南省重點中學,即「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行列,成為一顆嵌鑲在古城德山之巔的璀璨明珠。

學校在歷代人嘔心瀝血、艱苦奮斗、頑強拼搏下,恪守「
為時養器」的校訓,發揚「愛國勤學」之傳統,先後培養出劉復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領導人)、趙曰生(我國第一個傳播馬列主義者)、潘振武(原湖北省委書記)、李陸琦(著名的甲骨文專家)、楊菁蓀(全美國家教委資深委員、亞太教育委員會主席)、謝鐵樵(世界老年人馬拉松賽跑冠軍,台灣師范大學教授)、劉蘇(留美博士後)、劉盾(留美博士)等一批批適應時代需要的仁人志士和棟梁之才,創造了許多不可磨滅的業績。

書院遺風今猶存,二中前景更輝煌。為緬懷既往,開創未來,現將學校歷史沿革和各個時期的基本情況綜述如次。

㈣ 2019年常德市第一中學青少年航空班文化測試,多久出成績呀官網寫了3月5號之前要把成績上報招飛局

答: 湖南常德第一中學青少年航空班文化測試會通過385人節日快樂合家歡樂

㈤ 常德市區有那幾所小學和中學 那幾個學校比較好 急!!!

常德的小學中學還蠻多的
武陵區的話,比較好的學校有
小學:
育英小學
北正街小學
長師附小
中學:
長怡被拆以後,都差不多
但是芷蘭的勵志班不錯
高中:
常德市一中
芷蘭勵志班

希望對你有幫助
要是有需要的話,你可以pm我
或者用網路hi和我聯系~

㈥ 常德市第一中學 百年銀杏樹

銀杏樹 1015字
□ 歐 湘 林(原常德市一中初23班、高49班肆業)

母校一中有兩株銀杏樹。銀杏樹是稀有的珍貴樹種,也叫白果樹,是樹中的活化石。
母校的銀杏樹是市裡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鐵圍欄前掛了塊受保護的牌子,顯示出了它不平常的身份。
兩株銀杏樹高約20米,主幹下部很粗大,要4個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其中的一株。
左邊的一株主幹擎天、挺拔偉岸,從主幹上分出的細枝椏枝繁葉茂;右邊的一株離地2米處卻分成了兩根較粗的枝幹:兩根粗枝幹朝左邊的一株伸去,那樣子就像女人張開兩條臂膀撲向丈夫時的情景,而且蔓生的枝條上結滿了白果,就像個會生孩子的媽媽。所以,有人又把這兩株銀杏樹比做「夫妻樹」。
母校的銀杏樹有400多年歷史了,革命老人林伯渠1902年在這里讀書時曾寫過一首詞:此是何處?父老傳言,雲是昔日王府……
「昔日王府」指的是明榮王朱佑樞的王府。
朱佑樞是明憲宗朱見深的兒子,成化元年(1465年)被封為榮王後賜居常德,王府擇址在城北護城河南面的一片開闊處,佔地約百畝。據傳,銀杏樹就是在建造榮王府時種下的。
來母挍求學的學子中,林老最喜歡在銀杏樹下讀書,烈日下那一大片濃蔭正是個讀書的好處所;還有蔣翊武,1904年入校,校志上記載他常爬到樹上摘白果,大雪天里燒熟了分給同學們吃。1913年10月,蔣翊武在討伐袁世凱的戰斗中被俘就義,死後埋在長沙嶽麓山上,校史中亦有記載;滕代遠和粟裕是同一個年級的高材生,滕在24班、粟在26班,兩人都是1923年入校。他倆喜歡在銀杏樹下漫步,憧憬著祖國的未來;還有廖漢生將軍,他是1925年畢業,1985年母校校慶時從北京寄來了充滿激情的詩篇:別離母校六十春,投筆從戎跟黨行。後來居上多俊傑,桃李滿園育群英。
銀杏樹不會忘記,在它的濃蔭下,有過舒新城的追逐、嬉戲,謝唯真的雅謔,傅統先的宏論,還有冉茂芹的寫生、吳碧霞的歌聲……這些中外知名的教育家、翻譯家、哲學家、畫家、歌唱家,無不在銀杏樹下留下過美好的回憶。
銀杏樹不會忘記,近百年來,有一千多名園丁辛勤地耕耘在這塊昔日王府的土地上,為中華民族培養傑出人才而奉獻了畢生精力。他們中就有來自異國的田澤時四郎、那須省吾和管野新一郎等一些著名學者。
抗日戰爭中的1943年11月,國民黨第74軍57師余程萬部同侵華日軍在常德城血戰了幾天幾夜,常德城失守時一片火海,除廣德醫院、天主教堂等幾處未遭焚掠外,就只剩下母校的銀杏樹和幾幢校舍了。
日本兵退走時在銀杏樹下堆積了許多柴草想燒死「活化石」,可柴草燒完了銀杏樹並沒有被燒毀,只是留下了很大一塊焦痕。後來,焦痕處開裂成了一段空干。從此,燒不死的銀杏樹被人稱為神樹。(寫於2004年7月3日,星期六午夜。)

【415000 湖南省常德市自來水公司辦公室(現已退休)】
(歐湘林,已發各類作品800餘篇,湖南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㈦ 常德市第十一中學的學校現況

2013年上學期各年級班級一覽表
九年級:118班~133班
八年級:134班~149班
七年級:150班~165班
101班: 2010年5月25日下午,七年級101班(現在是9年級)在多媒體教室舉辦的主題班會觀摩課《理想》成功閉幕,學校領導、政教處老師、全體班主任、副班主任、部分學生代表觀摩了這一活動。
優雅的古箏演奏、李建軍老師的書法才藝展示,拉開了整個活動的序幕。筆墨酣暢的「理想」二字在「溯因篇」、「修正篇」、「砥礪篇」、「暢想篇」中得到充分的詮釋,在學生的相聲、小品、游戲和《放飛夢想》的歌聲中得到盡情的表現。學生們採用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淺出地表現了自己對理想的認識,暢談了自己的理想,展望了自己的未來。最後,主題班會在《放飛理想》的歌聲中落下了帷幕,全場的氣氛也達到了最高潮。
整個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以自立教育、合作學習為主,給了學生一個充分展示才藝的平台,成功地達到了增強學生自信心,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的目的,得到在場的領導、老師、學生的一致好評。
2011年下學期常德市第十一中學第七屆文體藝術節
2011年10月26日上午——11月1日下午體育藝術節
2012年2月11日,2012年上學期正式開學。
2012年2月11日——2月13日,九年級進行入學考試(第一次月考)。
2012年3月8日——3月10日,九年級進行第二次月考。
2012年3月19日周一上午,學校第二屆校園科技界開幕。
2012年3月31日,常德市第十一中學在校園廣場主席台旁建設了一個高4M左右的大型電子顯示屏,用於顯示校園信息。
2012年4月19——20日,學校舉行2012年上學期期中考試。
2012年4月27日晚上7:30,學校召開家長會,總結期中考試情況。
2012年5月4日(五四青年節),下午第8節課,九年級年級組召開九年級期中考試總結大會,表彰了學習標兵傅浩宸、高慧琳、楊盼盼、楊梓弘、黃蓉、孫志文、廖秉毅、熊睿、鍾卓成等同學。表彰了進步標兵101班劉曉楓、王禹雁等同學,
2012年常德市初中畢業學業考試中,常德市第十一中學101班黃蓉同學以語數外346總分獲得常德市市直中學中考語數外總分第一的好成績。學校有256人被常德一中錄取。
2013年1月29日,常德市第十一中學教師匯演在常德市第一中學藝術館舉行。
2013年5月13日,下午3時,緊急疏散演練。

㈧ 常德市第七中學的學校沿革

常德市第七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完全中學。從1922年創辦至2004年,經歷了新舊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五遷校址(常德城區經歷司灣、鼎城區滄浪鄉唐家溪、太平鄉的太平山、港二口鄉桅子崗、大西門外現校址),五更其名(縣立女子高級小學、縣立女子初級中學、市立女子初級中學、市女中、市七中)。學校已由創辦之初的女子高小演變為現在這所環境優美、教學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的新型的省級示範性高級中學。 常德縣立女子高級小學是在民主革命浪潮到來之時毅然肩負起民族重任,於1922年誕生。為民族解放而生,為民族振興而長。
1922年「女高」校址在常德城區的經歷司灣(現常德市武陵區區委大院內)。每年春、秋兩季各招一班學生,常年保持學生在140人左右。到1940年小學部撤消時為止,共畢業32個班,畢業生約1500人。「女高」一經建立,立即被推入到民主革命的浪潮之中。年輕的共產黨員章致全、周子玉、歐陽曦等首任「女高」教師,他們在學校傳播革命思想,推行剪發、放足,帶領進步師生參加反日愛國活動。北伐軍興,「女高」師生積極支持革命,宣傳革命、參加革命。1927年5月,許克祥在長沙製造「馬日事變」後,駐常反動部隊在常德包圍所有革命團體,搜捕、槍殺共產黨和進步人士。「女高」三班學生周鳳鳴慘遭逮捕英勇就義。章致全、周子玉等黨員師生死裡逃生,流落異鄉。時任校長的熊述皆先生系國共合作時期的國民黨常德縣黨部執行委員(左派),因曾利用其身份掩護地下黨湘西總指揮戴修文同志,也被抄家通緝,經託人打點,倖免於難,但已傾家盪產。學校後被改名為「常德縣立女子初級中學」,校址未變。
「女高」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創立的。當時條件簡陋,環境惡劣,學生不多,學校規模很小。全體「女高」師生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千辛萬苦,讓這所學校在風雨中慢慢成長起來。 任何新的生命只有經歷了風雨才能成熟,「女中」就是在惡劣的環境下創建,在坎坷中成長起來的。這個新的生命在風雨如磐的抗日時期,沒有被扼殺在搖籃當中,而是茁長成長。
1939年暑假,日寇南犯湘北,常德告急,學校遷至距常德城百里之外的滄浪鄉唐家溪,堅持正常上課。
1940年8月,校長周寶善以學校地處窮鄉僻壤,交通不便為由,遷校於距城30里的太平鄉(今太陽山),小學部至此停辦。學校以明代古剎白鹿寺為校舍,暫借私立國維女校校具使用,艱苦辦校。
1943年3月,日寇由荊江各渡口南犯,常德再次告急,學生紛紛離校,接任校長職務僅一個月的張楠先生,率無家可歸的40餘名學生,為避難轉徙於常德前河滄浪鄉、仙池鄉等地,最後在港二口桅子崗租定鄉紳唐伯雲家宅26間,並新建8間茅屋作為校舍,4月1日即通告回家避難的學生來學校上課。同年11月,常德一度淪陷,校長張楠又率師生400餘人避難於距校30里的楓樹灣,12月,常德光復,學校才又遷回桅子崗。
1939年至1943年,是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也是女中開創以來最艱苦的階段。這幾年裡,學校四易其址,師生顛沛流離,但由於陳中一等校長固守嚴謹的辦學宗旨,延請各方熱心教育的飽學之士任教,教學質量始終保持優良,教學秩序保持穩定。不僅如此,女中師生還積極參加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為喚起民眾投入抗戰,增強民眾勝利信心做出了貢獻。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學校奉命復員。於1946年2月遷回經歷司灣原址,結束了長達6年的輾轉遷徙。
在這風雨如磐的抗戰期間,龍丕欽、陳中一、戴修鷺、張楠等多位校長,延聘陳琴石、劉承健、董作豪、李先治、陳鳳靈、黃伯敏、龍學思、羅世泮、陳大剛、張鍾靈、李子新、劉乃知、王才慧等許多有名望的教師,率全校師生於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的歲月之中,艱苦掙扎,履險圖存,渡過難關,為常德教育事業和女子人才的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這期間,學校始終維持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0人左右的規模,共畢業29個班,畢業生約1500人。
女中進步師生為迎接常德解放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常德解放,8月,學校由軍管會接管。學校更名為「常德市女子初級中學」,原校長張楠留任,同時派共產黨員范群任副校長,校址仍在經歷司灣。
解放初期,女中除了留用一些原有教師外,又陸續吸收了一批思想進步、學識豐富的教師來校任教,並於1950年在師生中建立了青年團組織,在黨的領導與教育下,師生政治熱情很高。抗美援朝運動開始,不少師生參加宣傳,捐款購買飛機大炮,有的還報名參加志願軍。1950年和1951年兩次的參干運動,適齡青年百分之百報名,先後有三十名學生進入軍事幹校學習,不少人走上了保衛祖國的崗位。1951年和1952年冬,先後有20多位教師參加地區組織的土改工作隊到澧縣參加土地改革運動,得到了鍛煉,受到了教育。這一階段,學校工作有很大變化:在教學內容上,去掉了內容反動的教材,增開了《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史》等課程,強調各學科教學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方法上,要求學習運用蘇聯的教育理論;在學生管理上,廢除舊的訓育制度,強調民主管理,師生平等,建立班主任制度,教師堅持用說服教育的方法教育學生,師生關系十分親密。
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教育事業的逐步發展,女中學校規模也逐步擴大。1952年下期女中一次招進5個班,學生由原來300人左右一下增加到500人。為了解決校舍不夠的矛盾,市政府將瑪瑙巷原四維女中校舍撥給女中,名為女中分校。1953年下期又一次招進新生6個班。至1954年7月,學校已有13個班,在校學生達600多人。從1949年7月到1954年7月,歷時5年的常德市立女子初級中學共有11個班,500餘名學生畢業。
1954年,常德專署文教科決定在學校增設高中,並選定大西門外原私立春芳學校校址為新校址。並安排女中面向常德地區(含現在常德市及益陽地區)招收高中女生,學校成為常德地區唯一的女子完全中學,更名為「常德市女子中學」,並舉校遷至大西門外新校址(即現校址)上課,調市委委員丁正同志任校長。
1956年學校建立黨支部,丁正同志為第一任支部書記。1954年至1957年間,女中校舍增加很快。新建磚木結構教學樓3棟(18個教師),學生宿舍4棟(可容納寄宿生700人),實驗室一棟。教學設備、生活設施基本完善。在教學方面:教師鑽研業務的風氣十分濃厚,教學質量高。1957年女中第一屆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在當年大專院校招生人數銳減的情況下,升學率仍然在50%以上。
1962年下期,常德專署決定將女中改為男女兼收的完全中學,定名為「常德市第七中學」。同年撤消常德市四中高中部,並入第七中學。改為常德市七中後,學校狠抓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穩步上升,為學校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在1954—1962年期間,學校保持20—24個班的規模,8年間共有高中19個班,初中37個班畢業,畢業生約2800人。 新時期,上級根據幹部「四化」要求,全面調整了學校領導班子。劉金城校長上任以後,向全體師生提出了「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奮發圖強,振興七中」的總體目標,在劉金城校長的帶領下,常德七中開始以嶄新的姿態向前邁進。1994年8月—2003年7月,石振亞擔任校長期間,帶領師生員工一步一個腳印前進。學校規模逐步擴大,到2002年底,學校已有49個教學班,在校生近2000多人,校園面積130餘畝,校園建設發展很快,建有自強樓、芙蓉樓、科教樓、圖書館、雙馨樓、學生公寓等現代化教學中心、科教中心、藝術培訓中心和生活服務中心,校園美化、綠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被評為省園林式單位。
如何將學校辦出特色來,一直是幾代七中人的致力追求。他們認為,特色就是學校的品牌,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是很難叫的響的。於是以石振亞為首的學校領導明確了「按教育方針育人,憑師生素質立校」的辦學原則,「努力培育現代人、文明人、成功人」的育人目標,提出了「德育為首,全面發展,心育深入,藝術見長」的辦學目標,並經過認真的分析和論證,最終把七中的特色定位在「藝術」上,要把七中辦成培養藝體人才的搖籃。
學校先後被授予湖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湖南省文明建設單位、湖南省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湖南省園林式單位、湖南省重點中學(現更名為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中)、常德市雙文明建設標兵單位、常德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2003年7月,李中英校長上任以來,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學校佔地面積14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60000平方米,其中教學用房27658平方米,辦公用房867平方米,生活用房7100㎡,其他用房1525㎡。體育場館、體育器材、音樂器材、美術器材、理化生實驗儀器均已配備並達國家標准。學校教學設施先進,擁有現代化的電腦房、語音室、校園區域網。圖書館藏書豐富,藏書約10萬余冊。學校還裝備了閉路電視系統和校長辦公系統。到2003年底學校已發展到54個教學班,高中42個教學班。教職員工230名,高級教師64人,教師黨員105名。學校學生3031名。「以發展為主題、以教學為中心、以藝術為特色,以創新為重點、以管理為依託」,這是李中英校長的辦學主張。在正確的辦學思路指導下,學校各方面成績斐然。

㈨ 常德市二中和七中哪個好

各有特色,七中藝術教育更具特色。

1、常德市第二中學

常德市第二中學系常德市教委直屬示範性完全中學,位於德山老碼頭,西臨乾明寺,北連孤峰塔,與市中心一江相隔,兩橋相連,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

學校堅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注重基礎、注重體驗、鼓勵冒尖,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大力開展學術交流,千方百計打造名師,高中教師本科學歷率達100%,研究生課程班就讀率達61.2%, 各級各類課題研究參與率達 80%。

2、常德市第七中學

常德市第七中學是一所市直屬完全中學,1912年創辦,是湖南省級示範性高中,坐落在常德市人民西路317號。校園佔地88324.5㎡,建築面積60000㎡,館藏圖書7萬冊,教學與實驗設備設施均屬省級一類標准。

2001年至2007年底,每年高考本科上線率都在25%以上。學校藝術教育更具特色,截至到2007年約600名學生被藝術本科院校錄取,其中150多名學生分別被清華美院、中央美院、中國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等知名高校錄取。

(9)常德市第四中學326班擴展閱讀

常德市第七中學招生程序:

1、市直(武陵區、柳葉湖、德山、蘆山、丹洲、南坪等)初中應屆畢業生第一志願填報七中,且思想表現好、成績優良,學校將依據畢業會考成績和本人志願擇優錄取。

2、初一新生的錄取嚴格按照市教育局劃片招生,就近入學的原則,由市教育局統一按相關政策錄取。

3、報考常德市七中藝體特長班的學生,專業測試入圍,第一志願填報七中,學校根據考生中考文化成績按招生政策由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

相關政策:

學校從高一開始開設「博雅班」,選派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執教,並有赴德國訪學交流的機會,歡迎大家咨詢報名。

學校嚴格按照省市教育、財政、物價等部門的規定收費,堅決做到不多收家長一分錢。

學校設有各類獎學金、助學金,對於家庭困難的優秀學生,學校承諾決不讓其因繳不起學費而輟學。

閱讀全文

與常德市第四中學326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