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陽高縣第四中學的歷任校長
魏培林、肖應光、賈建國。
❷ 高州市第四中學歷任校長有哪些
我是06界畢業的,當時我們的校長是揭章武,老揭很牛B啊,是我見過最好的校長。。。好好為母校爭光吧,師弟!
❸ 陽春市第四中學的歷任校長
現任:2010—至今 柯明欣;
2002 —2010 鄧大垠
❹ 請問莒縣四中新任校長是誰聯系電話謝謝!
只知道是原二中的副校長
❺ 寧波市第四中學的歷任校長
浙東中學(寧波四中前身)
壽子鯤 1935.8-1944.6
俞國楨 1945.8-1949.6
寧波四中
徐季子 1952.12-1956(寧波四中第一任校長)
李貴田專 1958-1964
馬 速 1965-1979
張方正屬 1978.5-1990.3
周家瑞 1990.7-2003.8
章才根 2003.8-2005.8
林金妙 2005.8-2010.8
勵芒偉2010.8-2013.8
邵迎春 2013.8-
❻ 日照師范學校的學校歷史
1905年(清光緒31年),日照縣師范傳習所成立。校址在當時的奎峰書院(高等小學院內,現市招待所東側)。主要任務是為推行新學培訓師資,幾年後停辦。此為日照師范教育之發軔。
自民國元年至抗日戰爭之前,先後成立日照縣單級教員養成所(高等小學院內、1912年),日照縣小學初級中學附設師范班(1930年)。課程設置除與高小、初中課程大致相同外,另設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教育管理法、鄉村教育及實習課等,為「該縣小學師資過於缺乏」(1930年山東省視學員孫寶賢語)培訓師資。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期間,1943年春,在原縣中舊址建立師范講習所。1945年春,日寇撤至縣城,佔用該校校舍,學校停辦。此後,縣民主政府為加強教師隊伍的培養和提高,在向濱海中學、濱中中學師范部輸送大批人員學習的同時,於大坡區大嶺村創辦短期師范(1944年),主要招收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社會青年和在職教師,兩期有102人結業,分配至各抗日小學任教。後於1947年7月(於巨峰區賈家桃園村)成立日照師范,主要招收貧雇農出身的青年。由各村貧雇農小組保送,免試入學。9月,學校遷至梭羅樹村,是年年底停辦。其間培養的學員絕大部分投身於革命戰爭和根據地教育事業,為日照地區的革命戰爭和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涌現出一批優秀人物。郭志一烈士是其中的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步恢復,日照的師范教育也得以迅速發展,步入了正規化的發展道路。
1952年8月,在日照中學添招四個速成師范班(校址在濤雒鎮)。校長由馮星垣代理。招收學生200人,原定修業一年,後因急需教師,學習半年後,從中挑選150人提前於9月下旬結業並參加教育工作。余者轉第六速成師范繼續學習。
1952年10月,在城關完小(現城關一小)成立沂水專署第六速成師范。張惠庭任校長。學生由原先從速成班轉來的41人組成第一級,另新招兩個班,計100人、為第二級,兩級學生分別於1953年初和同年的暑期畢業。學校也隨之停辦。是為山東省日照師范學校前身。
該時期畢業生,除第六速成師范第二級學生大部分配至郵電、銀行部門工作外,其餘絕大部分分配做教學工作,為建國初期的日照教育事業起了奠基的作用,涌現出一批優秀模範人物和功臣。如劉加喜,系1952年速成師范班畢業生,因其工作突出,曾於1960年被評為全國文教系統先進工作者,參加了全國文教群英會,並出席了周恩來總理舉行的宴會。
1956年,在原日照中學舊址(現日照市濤雒鎮。此時日照中學已遷址縣城)建山東省日照師范學校。校名由此而始,稱謂至今。校長由著名教育專家徐子真擔任。學校當年招收三年制初級師范四個班,學生208人,教師22人。是年9月1日正式開學。這屆學生提前於1958年暑假畢業,學校遂遷址日照城西嶺(今校址)。
1958年,學校佔地54畝,建築面積5331年方米,12個教學班的規模。當年招收第一屆中師四個班,168人,學制三年。同時招收一年制初師速成班四個,學生204人,教師增至34人。縣委宣傳部長郭長芳兼任校長,呂明文任教導主任,主持學校工作。
1959年秋,第一屆初速師學生畢業。學校招收第二屆中師四個班,學生176個,同時招收一年制初速師兩個班,學生104人,一年制中速師兩個班,學生89人,全校達到12個教學班。學生537人,教師44人。是年,呂明文被提任為專職副校長。
1960年,第三屆中師四個班招訖,原定12個中師班的規模已具,不再招收速師班。1961年,第一屆中師學生畢業、分配工作。因國民經濟暫時困難,學校根據省教育廳意見,停止招生。1962年,第二屆中師學生畢業,第三屆學生下放回鄉,學校也隨之停辦。
自學校初創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是日照師范教育事業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當時雖然辦學條件極為簡陋,師生生活困難,但由於全校一心、群策群力、艱苦創業,使教學質量得到良好的保證,為日照的小學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師資力量。
1970年學校初步恢復,由當時「縣革委」教育組直接管理,舉辦教師短訓班。1973年起,招收「工農兵學員」,學制兩年(其中76級為一年)。至1976年,共招生400餘人。
1977年冬,招生考試制度恢復,學校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兩年(77級為春季始業,1978年3月入學,1979年12月畢業)。至1980年,共招收二年制中師生13個班,572人(其中1980年招收小學民辦教師2個班,84人)。1980年秋,臨沂地區師范學校合並,日照師范招生范圍由本縣擴大到莒縣、莒南、臨沂、沂水、臨沭等縣市,學校同時由縣直單位上升為地直單位,直接由臨沂行暑教育局管理。此一時期,校長由馬芹遠(1977年到任)、修仕仁(1979年到任)擔任。
這期間,全國教育剛剛從「文革」浩劫的低谷中走出。學校領導帶領全校師生克服重重困難,整頓教學秩序,重建校園,為後來學校工作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中師畢業生,他們中絕大多數已成為日照教育戰線上的骨幹,有許多走上了各級教育的領導崗位,取得驕人的業績。77級畢業生張傳若是其中的代表。該同學自畢業後,從教學第一線崛起,在歷史教學中取得突破性成就。此後,在主持全市教研工作中,成績斐然,成為日照市拔尖人才和全國教育系統優秀工作者。擔任全國「目標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山東省「中學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在支援新疆教育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受到了自治區政府的高度評價,被授予「省級優秀援疆幹部」的光榮稱號。現任日照市教育局副局長,日照市廣播電視大學校長。
1981年,學校恢復招收初中畢業生。至1989年,共招三年制中師生39個班,1757人。這期間,由修仕仁、叢海滋(1985年到任)任校長。此後,學校黨組織由支部委員會改為總支委員會。1985年1月,學校升為副處級單位。此一時期,教材使用全國統編三年制中師教材,學校建立建全規章制度。在教學中大力倡導「過教學質量關」,在學生中實施《中師生守則》,並創造性的試行「四百分評比制度」(即通過學習、品德、紀律、衛生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提出了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 工作圍繞教學工作展開的總體思路。學校工作開始逐步走上了規范、有序的發展軌道,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整體素質居全地區前列,畢業生質量有進一步提高,日照小學界的特級教師大都出自這一時期日照師范培養的畢業生。
此時期學校的發展,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學校的迅速崛起和新時期「三步走戰略」的順利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日照市升格為地級市後。1990年學校重新歸屬日照市管轄,隨之升為正處級單位。李永亭到任,擔任副校長兼黨總支副書記,主持學校工作。市委、市府對師范建設極為重視,並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支持師范學校的發展。為日照師范的第二次創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而對新的形勢,校領導針對學校「基礎差、底子薄」的現狀,提出了「高點起步,跳躍發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決策。在校舍改造、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改革上掀起了二次創業的高潮。四月,全校第一座教學大樓破土動工,標志著「師范嶺」沒有樓房建築的歷史結束,學校標准化建設由此拉開了序幕。
1991年,學校面貌有了較大改觀。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
1993年,學校在市委、市府的支持下,廣泛爭取社會力量辦學,大力籌措資金,校改步伐加快,教學樓、第一座教工宿舍樓、音樂樓等相繼落成,啟用。是年,傅永忠到任,任副校長。
1994年初,學校通過省教委對城鎮學校校舍改造的驗收,標准化建設的任務基本完成。是年夏,傅永忠任副校長,全面主持學校工作。
自1990年至1994年,學校共招收普師23個班,1026人。民師9個班,411人。招生范圍為東港區、莒縣、五蓮、嵐山工委等區縣。其間,於1993年,招收職業中專班(美術裝潢專業),學生50人。經計委批准,開始舉辦體育中專班,填補了日照市體育中專的空白。
此時期,學校實施新教學方案(「四大塊」),初步建構起「一為主、四結合」的教學模式,強化中師教學常規的要求,增大教學基本功訓練的力度,加強了教育教學中的「目標管理和引進競爭機制」,實行勤、量、質、績四位一體的考評制度。思想品德教育堅持「樹人為先」的指導思想,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在「三個面向」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❼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第四中學怎麼樣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第四中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第四中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❽ 山東日照都有那些名人還有他們的大體介紹
歷代日照市名人:
1、項橐 項橐(xiang tuo),春秋時期魯國的一位神童,生於日照市嵐山區碑廓鎮北7公里聖公山下的竹河崖,並有「鋼鐵不入,用茅草葉劙」的超凡故事。曾被大聖人孔子叩拜為師。《三字經》記述:「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後世尊項橐為聖公,山因而得其名。
2、姜太公 姜尚(前1128~前1015),字子牙,呂氏,一名望,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世稱 「姜太公」,漢族(華夏族),「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今山東日照)人。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3、呂母 呂母(?—公元18年),女,琅琊海曲(今日照)人,是一個財產俱豐的富戶。她是西漢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的女領袖。
呂母為西漢、新莽時期的日照起義軍女首領,曾經率領大軍破縣城,殺貪官。起義軍後來歸附「赤眉軍」。是中國第一個農民起義女領袖。
4、劉勰 劉勰(約公元465——520),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家。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東莞鎮 大沈庄(大沈劉庄)。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山東莒縣 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劉勰雖任多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5、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號漪園、澹園,山東日照(今日照市東港區西湖鎮大花崖村)人。明萬曆進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後曾任南京司業。明代著名學者,著作甚豐,有《澹園集》(正、續編)、《焦氏筆乘》、《焦氏類村》、《國朝獻征錄》、《國樂經籍志》、《老子翼》、《莊子翼》等。
6、王盡美 王盡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6月出生於山東莒縣(今屬日照),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是山東黨組織早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被推舉為山東學生聯合會負責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後,被發展為外埠會員。同年冬,與鄧恩銘等人發起成立勵新學會,出版《勵新》半月刊。
7、宋平 宋平,1917年4月,生於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招賢鎮大羅庄村。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清華大學肄業;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延安中央黨校教務處幹事,延安馬列學院組織科科長,教育處處長,中央黨務研究室秘書,重慶《新華日報》社資料室主任、編輯部秘書長,新華社重慶、南京總分社負責人,周恩來同志的政治秘書,哈爾濱市區委副書記、總工會宣傳部部長。
8、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 ),美國實驗物理學家。漢族,華裔美國人,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9、尹衍梁 尹衍梁,1950年8月16日出生,原籍山東省日照市。台灣中國文化學院歷史系、美國國際棉業學校畢業,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潤泰集團董事長,於1993年辭職。後任潤泰集團總裁,並任潤泰工業公司常務董事兼總經理、潤泰租賃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潤泰建設公司董事長,潤泰染織廠公司、潤泰廣告公司、潤泰營造公司常務監事。是台灣知名的青年企業家、潤泰工業企業集團核心人物。主要事業為潤泰集團(大潤發),1995年財富凈值分別是175億新台幣,在台灣100家大富豪排名榜上名列第20位。1989年曾出資成立「光華教育基金」,並任總幹事。與北京大學合辦光華管理學院,任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