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長安一中和安康中學都是省重點高中,請問這兩所學校,哪個更好2012年的高考成績咋樣
安康中學好些,其實,學習靠自己,環境是一方面的事情,不過個人感覺影響不大。
② 安康高新國際中學好不好
高新國際來中學注重能自力的培養,孩子能在高新學到許多文化課以外的知識,不像有些高中只注重分數的培養,硬體設施是整個安康市第一,老師也都很負責,和孩子們幾乎沒有代溝。不用擔心新成立的學校老師或者教學經驗少,14年全市統考全市各科目分數均位列前3,總排名全市第一。2年後高考出成績了大家都知道了,高新中學對於那些想要鍛煉自己的孩子還是不錯的
學校里也不亂,抽煙的開除,打架的開除,翻牆的開除,不用擔心孩子在學校無依無靠,老師們都很負責的。
③ 安康中學2010高考
公布了啊、、、 你沒看見吧、、、
④ 陝西安康高考2011狀元
安康也有高考狀元啊 作為一個安康人,我也很高興
⑤ 窮人家的孩子要不要高考
這個要結合自己實際情況來看的。 第一種,不上大學。 1、知識,早已改變不了命運 一切在2002年發生了巨大改變。從這一年開始,中師不再包分配,過去的門庭若市突然變得無人問津。那兩年的中師畢業生們,被稱作最「霉」的一代。2002年,也是從1998開始的大學擴招的影響開始顯現的時候。「當年是不上大學一輩子受窮,現在是上了大學馬上就受窮」。 十數年寒窗苦讀,換來的白領不過是一個冷笑話。白領的產生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初級階段末期的典型現象,證明了「知識改變命運」。才僅僅10年之前,白領還是一個全社會人人稱羨的身份。萬科地產甚至將其出版的系列圖書命名為《白領》。10年過去,物是人非。回頭看看,當年懷著白領夢「范進中舉」,當許多大學生興沖沖踏出大學這個高級職業培訓監獄大門的時候,卻必須接受與黧黑的農民父親同場競聘的殘酷現實。曾經的白領,早已風吹雨打流落去。 2、知識改變命運?這像個遠古的童話 2009年,全國高考棄考人數達80多萬,其中絕大多數是農村學生。近年來,高校收費成倍增長,與此同時,農家子弟所佔比例卻在不斷下降。高昂的學費,讓低收入家庭望而生畏。而伴隨著就業過程中「背景」、「關系」、「人脈」的作用日趨加強,「畢業即失業」、「沒關系找不著好工作」,更讓許多貧寒人家在衡量「成本—收益」後不得不做出更為現實的選擇——放棄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 3、知識未必能起作用,但卻是唯一的選擇 八成蟻族出身貧寒家庭。他們受過高等教育,他們經常處於失業半失業狀態,他們遇到了一個競爭殘酷的年代,他們的平均年齡集中在22—29歲之間,他們,大多是出身貧寒無關系可找無處立身的大學生。 4、世襲招聘斷絕最後的希望 浙江溫州公路管理處36位新招36人中有至少15人是溫州交通系統領導直系親屬。一位前任領導為使女兒進入單位,以旅遊管理專業、女性、1982年5月1日後出生、有駕照等條件為她「量身定做」。 5、愈多的人因絕望而放棄 「學費又貴,畢業了還不一定找得到工作,還不如跟我們一起做假發票。」2010年夏天,重慶市學生萬美高考結束後,接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但父母的一句話,改變了她的命運。 窮人家的孩子早懂事確實的,但是我們計算一下,一個工薪階層的家庭,供著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加起來就是14年的時間,如果按父母30歲養的孩子,孩子6歲上學來算的話,高考的時候父母就是50歲了;如果50歲了,家裡還是很窮,父母依然沒有自己的事業,那麼要是孩子度大學的話,我們來算一筆賬,4年大學每年學費是6800,生活費如果按照800給的話,就是6800*4+800*10*4=6萬元,這是最少要花的錢,加上其他的開銷(比如至少買電腦、手機啥的),大學10萬也得要的,要是父母拿不出這么多的錢,一般家庭會選擇助學貸款的方式來實現。 如果按照助學貸款的方式來計算的話,那麼畢業後,就有將近3萬的助學貸款要還,按現在大學生畢業平均3000元工資來計算的話,不吃不喝也要1年還完,何況現在大學生在城市裡要吃要喝還要住,還要有人際交往吧!!!如果談戀愛又咋辦???所以這樣窮人就沒資本去戀愛了!按每個月1000的速度來還,也要還將近3年的時間!!(來自夢溪論壇) 6、寒門難出貴子,非豪門之福。 多年前,李昌平上書朱鎔基時說:「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近日,讀了若干關於教育公平問題的報道,不由自主地模仿李昌平的話來造句:「農村孩子真可憐、農村教育真窮、教育真危險」。 「寒門難出貴子」,對富家豪門,也不是什麼好消息。來自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學生相處,所帶來的人文多樣性,能夠激發受教育者的創造力,同時這也是教育活力的來源。為社會提供價值引領與智力資源,是教育的使命。據了解,美國的大學在招生上遵循的主要是精英選拔的原則,但同時還有兩個重要價值尺度,一是保障教育公平,補償弱勢群體;二是文化多元化。 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以「人際關系,人士背景」的以「人」為本的「現金(今)」社會,想「寒門出貴子」比「富豪變乞兒」還難!很多富二代、富三代已不太在乎「錢」這個東西。因為從來不用愁! 7、寒門子弟難讀一線高校農村學生北大僅一成。 2009「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這一趨勢正在被加劇和固化。三十年來,底層個體命運的轉型,在逐漸陷入停頓。「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表明,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2010級農村生源僅佔17%。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社科系講師晉軍指導了他的學生完成對清華生源狀況的調研。調查做了兩年,指向高度集中:「一名清華本科生的典型形象是這樣的」,晉軍說,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務員和教師,每年與父母起碼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國游學的經歷。北大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成立了一個「返鄉調查」計劃但不得不暫停,因為對大多北大學子而言,一張免費硬座火車票實在太沒吸引力,卧鋪、飛機,才是回家的主流方式。 8、走到最後的倖存者並不開心 「如果把我和同伴們所經歷的教育過程喻為一次探險,我就是一個走到最後的倖存者,我很羨慕城市的同學。」1988年,我出生於陝西平利縣一座村莊。2007年,在縣城中學復讀一年後,我考進了華中科技大學。我的小學在村莊里度過,整個小學只有一間教室和一塊黑板,我的大伯——村小學老師——一個人帶兩個年級的語文和數學。「成績是用錢堆出來的」。 一個中學老師稱,近兩年學校里的中高考狀元,基本家裡條件都很好。「現在的尖子生,父母都捨得花錢,送各種培訓班,甚至請私人家教,成績都是錢堆出來的。」窮人的孩子,靠吃苦已經跟不上了。 9、還沒上起跑線就已經輸了 網上一篇題為《我用了18年,還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文章,作者詳述自己上大學及畢業後的生活窘狀,反映了由於家庭出身不同而帶來的巨大差距,任其怎樣努力都無濟於事。網友跟帖感嘆,很多事情,像是一出生就被定格。 以上觀點出自天涯社區《窮人的孩子還能靠什麼改變命運?》作者 林剛 第二種,參加高考上大學。 1、 本人認為有很多的知識、為人處事以及思考和做事的方式方法。這些都是在社會上經過很多年也鍛煉不出來的,但是這些東西在大學可以得到,即使暫時得不到,在畢業後的一兩年裡,你會因為在大學里的積累而受益匪淺,當然,人脈也是如此。 2、人脈。現今社會是個拼人脈的時代,高質量的人脈是人生路途的催化劑。 3、環境能改變人的性格,以及處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貶義詞,而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話,你同什麼樣的人交往,你的性格和處事都會受到影響,所謂孟母三遷便是這樣的。 以上兩種觀點,希望能幫到您,至於參不參加高考,除客觀原因外,還要看您自己主觀的決斷,只要選擇一條自己認為合適自己的路,並堅持的走下去。改變自己命運的永遠都是自己,而不全是外在的人、事、物,高考也是一個助力,如果沒有參加高考,沒有上大學,也不要灰心。自己做好自己,多做好事、善事,您的命運不會差到哪兒去。(這不是迷信) 希望您以後能幸福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