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廣元元壩共有多少所中學
1.廣元市元壩區職業高級中學
2.衛子中學
3.王家中學
4.昭化中學
5.廣元民盟燭光中學
6.清水初級中學
7.四川省元壩中學
8.元壩職業高級中學
『貳』 廣元市元壩中學的發展歷程
公元1956年,元壩中學有了它的雛形——廣元縣第二初級中學。處在村級所在地——原元壩鄉磚灰大隊,佔地不足20畝。6個教學班300名學生10多個教師就是它的全部。1962年,學校更名為廣元縣元壩初級中學。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學校開始有了高中。初高中均為兩年制,全校共8教學個班。受自然災害和「十年浩劫」影響,學校面貌20年間山河依舊。到1980年才依靠政府投入修建了6間教室,爭取當時的揀銀岩煤礦、大修廠和3762油庫等企業集資,修建了教師宿舍。恢復高考後,學校一直在為實現升學率「零」的突破而努力。1991年11月16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經省教委批准,區委區政府隆重召開「四川省廣元市元壩中學」命名大會,從那時起,學校有了名字,並正式進入高級完全中學行列。辦學規模達到15個教學班900多人,教師40餘名。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左右。十年轉型,十年規范。其時,學校有23個教學班,建築面積近8000平方米,固定資產346萬元。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洗禮,2006年9月,學校達到59個教學班4000餘名學生,教職工197人。一校兩部佔地面積增至330畝,建築面積45309平方米,固定資產超過4500萬。隨著辦學條件的改善,辦學規模的擴大,學校辦學效益也明顯提高。高考上線人數已經由90年前後1個左右上升到2000年26人,2006年達到608人,在全市強校林立的高中教育領域樹起了一面自己的旗幟,並於2003年通過廣元市重點高完中驗收。50年崢嶸歲月,是一條流動的河。除了回顧,我們無法讓它停止或重復。通過回顧,我們才能揭示學校迅猛發展的原因;通過回顧,我們才能發現歲月的長河中留下的足跡,灑下的汗水,經歷的奮爭……政府支撐,在機遇中出擊,營造出一流環境。問及元壩中學快速發展的原因,老師們的回答驚人的一致,那就是首先得益於區委區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正是這樣,學校才有了今天全市一流、省內領先的辦學環境。1989年,原廣元市中心區元壩鄉劃歸衛子區,是年,衛子區政府遷址元壩鄉,始稱元壩區。原處於兩個區的邊緣地帶的廣元市元壩初級中學,轉眼進入了新建元壩區政治中心,其發展問題被提上了區委區政府的議事日程。1991年高完中的命名,給予了學校新的發展定位。政府遷址,百業待興。然而區委政府領導始終沒有忘記元壩中學的發展。1994年,學校高考創造歷史新記錄,時任區委書記溫燕德個人在市上獲得800元獎金。他自己另外加上了80元,並用毛筆書寫慰問信一封,在教師節一並送到了學校。1999年教師節,原區委書記趙俊普到元壩中學看望教師。在劉大國老師家,看到頂棚破爛,聽到老鼠在上面肆無忌憚的蹦跳的聲響,他深有感觸。隨後區委政府決定新修教師宿舍,他親自主持現場會,協調土地和資金。2000年9月,由於生源猛增,學校不得不在校外租教室上課。緊急報告送到了有名的「重教書記」、原區委書記趙修雲案頭,區委政府果斷決定,撥款80萬元,將學校原定3層的教學樓改建為5層。同時決定,征地80畝,新建高中部,擴建元壩中學,作為全區教育的龍頭,做大做強。2006年11月13日,元壩區委書記馮安富、代區長張壽於冒著細雨深入學校調研。「解決辦學硬體設施問題,財政再緊張,每年150萬元的投入都要確保按時足額到位。調整充實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確保2007年省級示範高中創建成功。」語意堅定,擲地有聲,新一屆區委政府對學校的重視,可見一斑。辦學質量也是他們十分關注的話題:「質量事關學校的興衰。省級示範高中示範的不僅是房子、設備,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學質量。」
進入21世紀的幾年,是元壩中學歷史上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2000年至今,區本級財政共投資1310萬元,爭取上級支持近300萬元,社會融資800萬元。2004年1月,區四屆人大二次會議做出決定,區財政每年給學校投入資金150萬元。資金一筆筆注入,學校一天天壯大。談起這幾年的建設,學校總務主任王三仁如數家珍:先後新修了2幢可容納45個教學班2500餘學生的教學大樓,建立了校園閉路電視系統;引資修建了可供3100餘學生食宿的2幢學生公寓,安裝了多媒體教室,微機室、語音室和教師電子備課室,購置了近170萬元的實驗設備;辦公室實現了網路化和管理的微機化,建立了校園寬頻計算機系統;安裝了天文觀測台;配置了電子音像館;修建了青少年活動中心和科技樓;修建了具有200米的環形跑道和400米環形跑道的兩個運動場, 使學生體育活動面積由1畝擴大到50畝;校園綠化面積由200平方米增至1769平方米。看到這些變化,年近80的學校退休老教師劉中凡感慨不已:「變化太大了,這在當初連想都不敢想。」誠然,這些變化包含著自然的變遷和歷史的進步等因素,卻也必然折射出一代一代元壩中學人永不言敗、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近幾年,先後有多個兄弟縣區黨政代表團來學校考察。他們為學校優美的辦學環境所吸引,對區委政府的重教行動給予很高的評價。
『叄』 廣元市元壩中學的學校概況:
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交通通訊方便,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好地方。廣元市元壩中學建校於1956年,1991年經原四川省教育委員會批准改建為高完中,是元壩區唯一的一所普通高完中,2003年成為市級重點中學,2005年被批准成立為四川省第一所規范性少年軍校。學校分新(高中部)舊(初中部)兩個校區,總佔地面積74433.7m2,共有教學樓三幢,科技樓兩幢,圖書館一幢,總建築面積36639.83m2。學校現有教學班70個,在校學生4500餘人,教職工221人;有專職教師160餘人 ,其中特級教師1人,中高級教師近70人。學校佔地321畝,包括220畝的勞動技術教育基地。由於辦學成績顯著,近幾年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和獎勵。區委、區政府有信心在3年內將元中建成佔地321畝,有教學班80餘個、在校學生5000餘人、教職員工200餘人,校風、教風、學風更加優良的省級示範性高級完全中學,繼而努力建成國家級示範性中學。國家、省、市、區各級領導對該校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特別是區委、區府大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採取多種渠道籌措資金改善辦學條件,使該校在近幾年的時間里得到迅猛發展。先後建成了初中部教學樓、教師宿舍、學生宿舍,並征地80畝擴建高中部,建成了高中部教學大樓、學生宿舍、400米環形跑道的運動場,科技信息大樓、藝術樓、體育館、標准游泳池也在2005年末建成使用。
『肆』 廣元市元壩中學招生辦電話號碼誰知道
打114查下就知道咯
『伍』 四川省廣元市有哪些高中啊
四川省廣元市范圍內(四縣三區)目前國家級重點中學(省一級示範性高中專)有廣元中學屬、蒼溪中學。
省級重點中學(省二級示範性高中)有寶輪中學、劍閣中學、旺蒼中學、廣元外國語學校。
市級示範性中學有蒼溪縣城郊中學、廣元市元壩中學、劍閣縣劍州中學、廣元市朝天中學、廣元實驗中學、青川中學、蒼溪實驗中學、蒼溪歧坪中學校、旺蒼縣東城中學、蒼溪縣文昌中學、劍門關中學。
一般普通高中有廣元樹人中學、廣元八二一中學、劍閣白龍中學、劍閣開封中學、蒼溪五龍中學、蒼溪東溪中學、蒼溪三川中學、旺蒼普濟中學、青川第一中學、廣元天立學校、廣元萬達中學等。
『陸』 廣元元壩中學的情況如何、
元壩中學是一個重視藝體生的學校,師資力量也比較強,特別是藝體生這塊
『柒』 廣元市昭化區有多少所學校
元壩區職業高級中學
四川省元壩中學
元壩一小
廣元市元壩中學
元壩區實驗小學
『捌』 廣元市利州區有哪些高中
上面正解。還有一個就是廣元外國語學校
而且如果寶倫也算的話那就還有元壩中學。蒼溪中學。
如果算上技校的話那就還有
廣元師范學校,清華技校。
812學校。城北職中.
反正就數雪峰那邊學校最多。
『玖』 廣元有多少所學校
你問的是廣元主城區的學校呢,或是指四縣三區所有的學校?另外你問的是普通中、小學呢或是包括職業技術學校在內的所有的學校(包括非教育部門管理的學校)?
下面的回答可供參考:
1、全市普通高(完)中共28所(2003年高考萬人口上線比由全省的14位上升到第11位) 國家級示範高中2所: 蒼溪中學(2002年創建)、廣元中學(2005年創建)
省級示範高中2所: 劍閣中學(2002年創建)、旺蒼中學
市級重點高中12所: 城郊中學(2002年創建)、元壩中學(2003年創建)、劍州中學、朝天中學、廣元實驗中學、寶輪中學、青川中學、廣元外國語學、蒼溪實驗中學、歧坪中學(2006年創建)、旺蒼東城中學(2006年創建)、文昌中學(2007年創建)
普通高完中12所: 081中學、樹人中學、利州中學、八二一中學、白龍中學、開封中學、劍門關高中(原沙溪中學於2010年11月更名)、五龍中學、東溪中學、三川中學、普濟中學、青川第一高級中學(原三鍋中學高中部於2010年9月更名)
2、全市中高等職業學校23所(其中技校6所) 高等職業教育1所: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中等職業教育22所: 廣元市利州中專、廣元師范學校、廣元市經濟管理學校、廣元市工貿學校、廣元科技學校、廣元市職中、蒼溪職中、劍閣職業中學、劍閣鶴齡中學、劍閣武連職中、旺蒼職中、青川職中、城北職中、元壩職中、朝天職中、核工業學校、廣元鳳凰學校、水利電力機械學校、廣元工程技術學校、廣元市交通學校、四川廣播電視中專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拾』 廣元市元壩中學的基本介紹
黨總支書記兼校長:陳玉建
黨總支副書記:張 釗
副 校 長:張光華、趙版崇傑、吳良平
工 會 主 席:權王尚華
辦公室主任:李枝獻
教導主任:楊宗文、廖飛軍
政教主任:朱明堯
總務主任:王家貞、楊勇 學校實行精細化管理,提供全面優質教育服務:
①公寓式住宿條件。
②生活老師24小時值班,有嚴格、完善的住校生管理制度。
③由簡訊平台、家長會、家長委員會、教學開放日、校長電子信箱、校園網、家訪、電訪等多種形式構成完善的家校溝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