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華大學有什麼'資格品評最差中學
因為清華大學是國家級重點大學,全國有無數的中學(高中)為之馬首是瞻,這些中學師資參差不齊,清華大學當然可以挑選好的學校擇優錄取考生了,那些不好的清華大學就可以拒絕了哦!
⑵ 衡水中學等被清華評為「劣質中學」
對此事件,清華大學回應,清華大學從未發布此類排名,也未授權任何機構進行此類排名。
⑶ 考得多少分才能考得上清華大學總分是多少分!
每個省考上清華大學的分數是不一樣的,對於大多數省份,考上清華大學需要成內績在全容省前200名,總分750分,一般要700分以上才能上清華大學。
水木清華,鍾靈毓秀,清華大學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於言」的校風,堅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和「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培養特色,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傳統和「人文日新」精神。
恰如清華園工字廳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盪,洵是仙居」。
(3)清華大學評中學成績擴展閱讀:
清華大學的師資隊伍
截至2018年12月底,學校有教師3485人,其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1743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務的1381人,具有副高級職務的1648人。
教師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圖靈獎獲得者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5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9名,16名教授榮獲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67人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2人入選青年學者,239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52人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⑷ 知乎清華大學為什麼把衡水中學列入黑名單
因為是高考工廠。
2017年,清華大學根據2011年-2014年畢業生質量評估,對全國百餘所重點中學進行了量化考核。很多著名超級中學被評為「劣質中學」,讓人大跌眼鏡。這些「劣質重點中學」的特點是:考入清華人數非常之多,然而大多數學生在大學期間成績平平。
2016年清華大學曾經公布過一個叫「中學畢業生清華成長獎」的獎項,包括石家莊市二中、唐山一中、邯鄲一中在內的全國21所學校榜上有名,而被稱為超級學校的衡水中學則名落孫山。
(4)清華大學評中學成績擴展閱讀:
超級中學衡水中學成了「劣質中學」,誰之過。有網友認為,這暴露出功利主義應試教育的短視和危害。
學生在學校只會做題、考試——考試、做題、,其他什麼也不會,中國正在培養一大批手不能提籃、肩不能擔擔,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就連農村的孩子都分不清莊稼中哪是莜麥、哪是麥子)的書獃子,這些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最後變成了只會誇誇其談、紙上談兵的所謂「學者」「專家」。
他們嚴重脫離社會實踐,脫離人民群眾,缺乏擔當,精神空虛,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成風,從小學會了世故鑽營、請客送禮。這樣的學生他們將來能為社會擔當起什麼。中國的教育確實該認真反思的時候了。
⑸ 我是2013年中考畢業生,中考成績中等偏上,現在我對清華大學非常嚮往,如果我高中三年拚死努力學習,可...
北京四中張韻凝:我有幸成為文科狀元
2013-07-04 09:42:54 北京四中網校
6月日高考成績揭曉,得知我成為了今年北京市的文科高考狀元,我並沒有如想像中那樣手舞足蹈,也並沒有自此覺得高人一等,心情反而很平靜。我發現我依舊是我,那些我在意的人、我堅持的追尋也未曾改變。
我並沒有第一名的故事。我想我的故事大致與北京7萬多名考生一樣,在17年中我們積累了足夠的知識並對人生有了大致規劃,而高三一年是背水一戰。相比於「出國黨」,我們「高考黨」的心境應該是更為專注、也更為豁達的。無論成績好壞,在這一年中必將盡自己的全力,只為6月能夠完滿地綻放。
在備考階段,我沒有刻意關注過高考狀元,然而當曾得過狀元的四中學姐回校講話或給我們進行學習方法指導時,我也和別的同學一樣,難掩一臉欽佩的神色。雖然知道我就奮斗在學姐曾經的教室,穿過她也許曾背書的長廊,但她於我依舊是神一樣的存在。
在網上搜索時,「歷屆狀元」總與「歷屆高考狀元現狀」相聯系。總會有評論說高考狀元們普遍建樹不大,因此應該給「狀元熱」降溫。其實這不免有偷換概念之嫌。狀元,除了「殿試第一」,還有「本行業最突出者」的意象。高考僅為學業成績的競賽,更何況很多時候有幸運在加分。就我自身而言,我一直羨慕班裡的話劇社社長,他可以導演編排達里奧•福的話劇作品《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我也羨慕將西方哲學史如數家珍的同桌。
我認為,「狀元熱」的偏執在於對狀元的過高期望,而高考作為一種選拔制度本身無錯處,只是給予其太大的重要性,而其他選拔方式還不夠成熟。
作為一個文科生,來說說高考帶給我的益處。
首先是學習方法方面。高考的考試范圍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的,而教材往往不能把知識系統性地連成整體,歷史尤甚。我選擇通過大事年表、不同朝代國別、不同革命性質、不同類別成就、不同制度發展史等多個角度總結,雖然費時但也終於達到成效。大部分科目在高三上學期就完成了知識點學習,餘下的時間怎樣分配,怎樣做到有效率是需要每個人自己摸索的。而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是自我了解的很好途徑。
其次是思維方法方面。在歷史學習的各種系統架構中我學會用橫縱結合的史觀看待問題,並逐漸運用到日常生活,提升看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而對於文科生普遍最頭疼的政治,大概記得最深刻的就是老師強調的答題方法「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記得一次面對毫無頭緒的語文材料作文,我索性將這條政治答題策略用上,按「現象-探究原因-如何解決」的線索寫下去,竟也得了好評。後來發現老師強調的3W實際上就是一個解釋說明-深挖論證-自我反思-推論的過程,亦即批判性思維。
我認為一些關於高考抑制學生思維廣度的說法是有紕繆的,如果單從試題答案以及答題套路等方面看,確實會有自主意識全無的印象,但高考仍可給學生帶來附加值——雖然是以答題思路的形式強加,確實催促我們以一種更成熟而理性的方式看待社會,並逐漸獲得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不可避免的,對於高考,我也有一些困惑。
即使再博學的文科生最後也不得不承認,要想考高分,背書是硬道理。正如政治老師強調的,如果將四本必修教材、兩本選修教材一字不落地通背下來,分數一定不差。相信隨便一個文科生都可以准確地背一遍商業銀行的優點,但如果問「是什麼導致目前銀行的錢荒」,也許很多同學會沉默,反正我是這樣的。雖然強調關注時事,但僅僅以時事熱點作為背景出題,答案仍是一成不變的套路。從簡單經濟概念的學習到理解講明白當今的經濟熱點問題,之間仍隔著一道深溝,是課本知識無法填補的。
每晚7點四中有收看新聞聯播的傳統,而復習到最後,文科班的人總能邊聽邊笑。因為頻繁出現的「轉方式調結構」、「收入分配改革」、「城鄉一體化建設」之類屬於高考考點的名詞我們都太過熟悉。以致於當主持人說出「完善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時,我們會下意識地接出「……和支付保障機制」。只是如何將這些術語轉化成為具體實在的措施,我們仍一知半解,也沒有深入了解的渠道。
在我身邊,高考似乎仍是大多數學生唯一的出路。
的確在高考之外,存在藝考、特長生、自招等多種途徑。班裡我後座的女生就是順利通過藝考進入北京電影學院,但並非所有人像這個出過兩本書和一部紀錄片的女生一樣幸運。另一個班中的男生,屬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類型,在課上可以糾正老師口中的史實錯誤。而他的成績不夠考入心儀的北大國際政治系,只能選擇北師大。他曾很認真對我說起成為一個政治家的夢想,我尊重這樣一個有明確人生目標的人,也堅信他有能力沿著他給自己的規劃一步步走下去,然而還是會為他與理想大學的錯失而惋惜。
包括他,我們班許多人文素養很高的同學去參加北大自主招生,都因為數學的慘淡分數止步於初試。「其實如果讓我去參加面試,一定可以驚艷的。」那男生惋惜道。
既然高考以成績為准繩,自主招生更應讓被壓抑的異才綻放出來。而現狀卻是自主招生相當於模擬版的高考,獲得提檔線降分的大多是成績較優的學生,這難道不是資源的重復分配?既然多樣性的選拔制度已經建立,讓考生達到真正的平等,給那些有明確人生規劃的人拼一把的機會,讓每個人真正綻放,才是我們共同的祈願吧。
原文發表於紐約時報中文網
⑹ 清華大學中學生sat測試成績有用么
SAT是美國的,只來有美國的自大學比較重視。如果高中生要申請美國前50位的頂尖大學,除了要求學生提供托福或雅思等語言成績外,90%以上的美國頂尖名校會要求參考學生的ACT或SAT成績,而且ACT或SAT成績的高低已成為決定學生能讀哪一所美國大學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國高校貌似很重視sat或act,畢竟是美國的東西。
SAT刷題,同學可到ceceSAT,裡面有歷年真題和科目練習,且每道題配有全面解析,同學可藉此找到自身知識弱項,快速提高成績。搶SAT考位可到cece搶考位,3分鍾搶得心儀考位,如無心儀考位,更有考位預約功能,讓你第一時間得心儀考位。
⑺ 有沒有初中成績不怎麼好到高中考清華的例子
我覺得沒有,因為考上清華的都是每個地方的狀元,他們的成績都是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出類拔翠的,很穩定的,不可能初中成績不怎麼好,到高中就能考上清華大學的。
⑻ 清華中學的獲得榮譽
建校75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合格人材,其中不少成為黨的中、高級幹部,軍隊的高級將領、科學家、外交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僅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清華中學就有數千名畢業生考入各類高等院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等一流大學每年均有該校的保送生、推薦生和正考錄取生。清華學子遍布海內外 。 李達(1890—1999)哲學家,號鶴鳴,湖南零陵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建國後任武漢大學校長、全國人大常委。抗日戰爭爆發後,李達一家遷居花溪,他的長子李心天考入清華中學讀書。其夫人王會悟對人和藹可親,清華中學的老師都很喜歡她,常到她家尋找款待。後來成為知名的心理學專家的李心天在1988年《縱橫》月刊28期發表《李達在國統區的日子裡》文章,文中寫道:「1939年5月,父應馮玉祥之邀,隻身去了重慶為馮玉祥及其研究室人員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母親帶著我們移居到貴陽郊區的花溪,當年父親離開重慶去桂林,途經貴陽時曾在花溪住了幾日,其時我剛剛進入花溪清華中學念書,父親應學校之請作了一次演講,他在露天大操場上為全校師生講了當時的國際時事和國內的抗日形勢,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與國民黨投降派暗中勾結,以實現以華制華的陰謀,當時聽眾都是些十二三歲至十五六歲的少年,近半個世紀以後的今天,在北京聚首的清華校友對李達的演講仍記憶猶新。」
⑼ 上清華的人小學,中學和高中的成績變化
一般能上清華的人從小學初中到高中成績都是比較突出的。有一部分人是小學的時候不太優秀然後中學慢慢變好最後高中逆襲。
⑽ 衡水中學被清華評為「劣質中學」是怎麼回事
近日,網傳熱帖稱,清華大學根據2011年-2014年畢業生質量評估,對全國百餘所重點中學進行了量化考核。很多著名超級中學被評為「劣質中學」,讓人大跌眼鏡。這些「劣質重點中學」的特點是:考入清華人數非常之多,然而大多數學生在大學期間成績平平。
對此事件,清華大學回應,清華大學從未發布此類排名,也未授權任何機構進行此類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