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廈門雙十中學好嗎
廈門雙十中學好
相關信息,
可上學校官網查看。
或者嘗試詢問學校教務處和辦公室。
只要努力付出過,
就會有收獲。
⑵ 廈門雙十中學錄取分數
今年錄取分數線是582分。滿分655分,語數英各150,物化150,體育30,政治25
沒有本校考試都要參加全市統一中考。
⑶ 廈門雙十中學重點班
錄取條件是看入學考試+中考成績的.
住宿當然有.條件還好吧.
年段前5應該可以的.(因為09級的六中年段第一進了)
最好暑假要復習和預習.
不然進了跟不上會被踢出去的.
雙十重點班是一班(競賽班)超精英的
二班\十八班(科技班),還有澳A
(我原來也是六中 現在在雙十呵呵)
⑷ 廈門雙十中學錄取985重點大學有多少人
2014年高考,廈門來雙十自中學陳楷民、張越、石壯壯、郭偉軒、楊啟祺、陳舒萍、黃非凡、黃紫東、李宇婧、楊劍逸、陳超倫、陳曉宇、王范冰、蘇珊、蘇家榮等15位同學錄取於北京大學;
2014年高考,廈門雙十中學郭怡蘭、吳小媛、黃暉榕、鄭澤慧、陳顯、薛郁競、溫子檸、林曉雪、王雨亭、許悅、林祖萬等11位同學錄取於 清華大學;
⑸ 廈門雙十中學高中部錄取分數線
這邊中考分一共650,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其他科劃分等級
⑹ 2017年廈門雙十中學考入985和211大學的有多少名
2017年廈門雙十中學考入985和211大學人數,
可嘗試詢問學校辦公室、教務處,
你若喜歡,
便是晴天。
⑺ 為什麼廈門雙十中學不是全國一百所重點中學
樓上的觀點各有千秋,有錯又對。但真實情況我講兩點:1.廈門雙十和廈門一中都是廈門市目前最好的兩所學校,如果把廈門12所省一級學校比作皇冠,那雙十和一中就是皇冠上的明珠。至於誰好誰壞,實在是說不清楚,應該說各有所長,你追我趕,這樣不是更好嗎?如果什麼時候真正分出了高低,那對廈門的教育界來說是重大的損失。2.至於一中被評為全國一百所重點中學而雙十沒有,大不必驚訝,只能說明在公關宣傳上一中做的較好,而且每個地市縣的一中一般都是最好的,這一點一中佔了優勢,另外,選評機構只向一中發了參評邀請函,雙十沒有。我之前也看過相關報道,大意是評選出來的100所重點中學並不能客觀反映目前我國中學的水平。
⑻ 福州一中和廈門雙十中學比較,那個更好
一、福州一中和廈門雙十中學比較,福州一中更好。
四、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學,前身是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的聖功書院。曾以辦學成績優異受到國務院通令嘉獎,是原國家教委確認的中國名校。學校現有66個初中、高中教學班,3300多名學生。
五、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福建省示範性學校,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評估「成果突出學校。
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創辦於1919年,為紀念辛亥革命,取名「雙十」。1929年,該校正式定名為「廈門私立雙十中學」;1956年,改為公立中學;1957年成為福建省重點中學;1965年,改為「廈門第八中學」;1983年,恢復原校名「廈門雙十中學」。
⑼ 廈門雙十中學到底有多強
雙十本來就是第一的,一中是因為地理位置好,前幾年高中部沒遷的時候,一中高考成績比雙十低,現在遷地方了成績還是比一中好一點。這么說吧,一中每年全市前一百的學生收去一大半,錄取分數線比雙十高,結果考出來成績差不多。這教學就是那樣。至於外國語,我是感覺只要你初中派位或者小語種上了,人生就太輕鬆了。一路保送中考高考與你無關,六百多個人保送兩百個,三分之一,認真一點隨便都OK。雙十的話差不多八百個人,好像去年一雙外一共上了兩百二十幾個,當然這是考的比較好的。個人感覺雙十氛圍比較輕松,每一中那麼壓迫吧。但外國語如果成績不錯,又不想有太大壓力可以考慮一下。畢竟人家從小學到大學一體,保送名額較多
⑽ 如何考進廈門雙十中學
想考好的學校,講到底還是要努力拚搏。這是我一些平常的學習你方法,你參考下:中學生都想將所學的內容記住,但用什麼方法記憶效果好呢?常見方法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單純地反復地念、寫、看,這種方法叫單純重復性識記方法。
另一種是在重復識記的過程中,回憶再現。換句話說,就是在背記的過程中,不斷地自己「考」自己。考的方式很多,主要是採用自己復述、自己默寫等方式。例如,在熟記外語單詞的過程中,可以看著英文默寫中文,也可以看著中文默寫英文,然後加以對照,把不對的更正過來,接著再背。背誦課文時,也可以不斷嘗試著自己背,或者請別人幫助核對,背得不對時,再看,再記。記憶一個問題的答案時,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將內容概括成幾個要點,然後去識記,並不斷地嘗試著獨立地復述,直到背熟為止。
實踐證明,在學習過程中,採用嘗試回憶法能大大提高記憶效果。
不少學生在學習時,一遍遍地看書,很少合起書來回憶一下書中的要點、思路或公式等等。結果書一看就懂,一放下就忘。由於書一看就懂,不費腦筋,所以大腦興奮不起來,常看到有的學生看著書就睡著了。如果在學習時不斷嘗試回憶,把想出來的內容先寫在紙上,然後再看書,使頭腦處於一種積極活動的狀態,那麼記憶效果一定會很好。
當然,有的學生擔心嘗試回憶太費時間,實際上嘗試回憶所用的時間是越來越少。表面上看嘗試回憶是一種「信息的輸出」,實際上信息在「輸出」的過程中,又被進一步加工和強化了。嘗試回憶次數越多,記憶越牢。如果急於趕進度,每天不去回憶舊內容,看來天天學了不少新內容,但實際上忘記的內容也一天天多了起來。如果算總賬的話,還是嘗試回憶法的收獲大,花費時間少,記得多。
綜合學習法
如果面對一份內容多,范圍大的復雜學習材料,採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較好的記憶效果呢?
一般採用三種方法:
(1)分段學習法
把內容平均分成幾部分,然後安排在幾個單元時間去識記。這個方法對記憶很有好處,缺點是一開始就人為地把有內在聯系的知識分割開了,從而影響了對知識的理解,從這個角度講,這樣做又降低了記憶的效果。
(2)整體學習法
整體學習是一次識記需要記憶的內容,這對於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系統性和內在聯系大有好處。但由於一次要記憶的內容太多,記憶最佳的首尾階段減少了,所以效果也不太好。
(3)綜合學習法
這指的是開始就對整個學習內容加以理解並找出內在聯系,然後將材料分成幾部分,分次識記,對難點著重識記,最後再綜合起來加以復習。由於開始對整個內容進行了識記,所以在識記每部分內容時,就可以掌握部分內容與全局的關系,這對理解和記憶每部分內容很有好處。由於分成幾部分識記,可以與分散學習法和嘗試回憶法結合起來進行,從而取得最佳記憶效果。
當然,具體採用哪種方法來記憶學習內容,還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如果學習內容很多,而內在聯系並不強時,可採用分段學習法;如果學習內容不多,而內部聯系緊密,可以採用整體學習法;而對於內容多,難度大,內部聯系又緊密的學習材料,則最好採用綜合記憶法。
(八)要使用多種感官
在整個識記過程中,要盡量使用各種感官。我們知道,看書用的是視覺器官,聽錄音機用的是聽覺器官,上課用的主要是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看電影、電視、錄像用的也是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
作者:勛天使 2007-3-13 20:02 回復此發言 5中考學習方法
由於使用感覺器官的差別,記憶的效果就不一樣。有人通過實驗提供了以下的數據:在單位時間內,依靠聽覺獲得的知識,可似記憶其中的 15%,依靠視覺獲得的知識,可以記憶同一內容的25%,而將視覺聽覺器官結合起來可以記憶同一內容的 65 %。
老師講課時,通過聲音、動作、表情作用於學生的感官;如果再加上實物、照片、教具、實驗和幻燈等直觀手段,讓學生邊聽邊看,再加上開動腦筋,著重於理解,勤於思考,往往可以收到較好的記憶效果。
學習外語時,為什麼特別強調聽、說、讀、寫呢?其中一條理由是要充分運用各種感官來提高記憶的效果。看書、朗讀、聽錄音、書寫的綜合活動,可使注意力集中,將內容多渠道輸入大腦,能很快地記住外語的單詞和課文。而有的學生學習外語,只是看書,既不出聲,也不動手,結果記憶效果很差,也有的學生拿起書,拚命地念,就是不動腦筋去想、去理解,不嘗試回憶,不採用分散學習法,結果仍然記不住,使得外語成了許多學生的老大難科目。
有一份研究材料表明,識別一種事物使用不同的方法,識記需要的時間往往不一樣。直接看實物識記需要0.4秒,用彩色照片識記需要0.9秒,用黑白照片識記需要1.2秒,用線條圖識記需要1.5秒,用語言描述識記需要2.8秒。可見,要想提高記憶效果,應盡量去感知那些具體、形象、生動的實物,因為看實物印象深刻,往往記得比較牢固。可見在教學活動中安排參觀、訪問、看圖、看模型、看實物、看電視、看錄像、做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等,都是十分必要的。這種感知事物的方法,學得快、興趣濃、記得牢。
不少學生有這樣的體會,通過語言和文字去了解一個實驗過程,不如親自動手做一做,看一看。親自動手做了,親自看了,就不容易忘記了。
(九)多用多練記憶法
自覺地在用或練中去記憶,在活動中去記憶,這是最好的記憶方法,是一種積極的方法。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而且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這種理解的加深,又能鞏固對知識的記憶。
留學生為什麼學習外語的進度很快呢?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留學生生活在異國的環境之中,生活和學習中處處要使用外語,在用中不斷強化鞏固,這對外語的單詞、片語、句型和語法的記憶和掌握極有好處。因此,想學好外語,應當創造更多地使用外語的條件,例如多讀外文書,多翻譯,多聽錄音,多用外語會話,積極參加外事活動等等,從而達到加強記憶的目的。
在數理化的學習中,如果選的題目好,也就是在習題中包含著所學的知識內容,那麼習題做多了,有關的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就可以牢牢地記住了。多用、多練的方法有益記憶,這是指在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中記憶,不是靜止地去記。優秀生在考數理化之前,很少背定理、公式,因為通過平時做題,早就達到了熟練的水平,無需再突擊了。
可以這么說,大腦「貯存庫」內的知識,不僅不會因為經常取用而減少,反而會因為經常取用而越來越牢固地貯存在更加科學的地方,以備需要時迅速地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