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怎么样
简介: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始建于1959年,是克拉玛依油田发展史上最早的学校之一。学校原名白碱滩职工子弟学校,是一所民汉中小学合编学校,1983年汉语言中学部独立办学,以“钻井中学”之名在现址建校,1997年由企业移交政府,改名为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2009年7月,原十四中学合并到十三中学,成为一所民汉学校。
注册资本:4527.8万人民币
2. 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怎么样
简介: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创办于1980年9月,地处友谊路245号,是一所以汉语为授课语回言的多民族全日制完答全中学。校园占地65200平方米,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2栋教学楼能容纳2000多学生,先进的教学设施,给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习环境,标准的塑胶田径场,宽敞的体育馆是广大师生运动的最佳场所。 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注册资本:10193万人民币
3. 克拉玛依市有哪些中学是重点中学
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克拉玛依市第二中学、克拉玛依市第三专中学、克属拉玛依市第四中学、克拉玛依市第五中学、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克拉玛依市第七中学、克拉玛依市第十中学、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
克拉玛依是以石油命名的城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是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新疆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克拉玛依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欧亚大陆的中心区域——泛中亚地区的中心区,是世界石油石化产业的聚集区,油气资源储量占全世界的近80%。
克拉玛依是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于1958年建市,2002年,其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原油产量上千万吨的大油田。2011年12月20日,克拉玛依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4. 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怎么样
简介: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59年,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她是新中国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上的第一所中学. 五十多年来,一中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锐意改革,科学管理;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先导,视质量为生命;造就一支道德高尚、精通业务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四有'新人”为奋斗目标,已为国家培养初高中合格毕业生 30000余名,为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4000多人..
注册资本:3584万人民币
5. 克拉玛依市第十六中学怎么样
简介:克拉玛依市第十六中学始建于1959年,原名克拉玛依乌尔禾职工子弟学校,历经乌尔禾学校、钻井公司乌尔禾学校、克拉玛依市第二十一小学,1997年,乌尔禾区、乡两所学校合并后,成立克拉玛依市第十六中学—一所包含汉、维、蒙三种语言,三种文字教学的城乡结合民汉合一的学校,两校合并之后,我校就开始探索、实践如何在我校实施双语教学。后来由于生源原因2002年初中部停止招生,现只有小学部,14个教学班(13个汉语班,1个维吾尔语班,学生9人),327名学生,其中汉族251人,维吾尔族27人,蒙古族33人,其他民族16人。
注册资本:2381万人民币
6. 克拉玛依第十中学简介
克拉玛依市第十中学简介
克拉玛依市第十中学始建于1965年,是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开发而发展起来的。为市直属中学,一类学校。2005年同市第十七中学合并调整为初级中学,为自治区第一批承担区内初中班工作的学校。
在四十多年的办学中,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高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多名学生考取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有一百多师生分获“全国模范教师” 省市“优秀教师”、“全国十佳少年”等荣誉称号,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十中以迁址合校和承办区内初中班为新契机,拓宽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学校进行了改建,配置了全新的实验室及电教设施,每位教师都配有电脑。馆藏丰富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为学生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舒适的学生公寓、餐厅为学生营造了温馨的生活环境。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治学严谨、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50人。为了保证区内初中班教育教学质量,市政府还从自治区范围内招聘了20名优秀教师充实到校。现有教学班33个,学生1200名,其中区内初中班850人(维、哈、蒙、回等10个少数民族占90%)。
学校贯彻落实“为每一名师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方向教育为路标,以情感教育为台阶,以养成教育为基础”的德育工作思路,为各民族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营造了“多元和谐,自我超越”的学校文化氛围。
经过三年努力,首批区内初中班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面貌有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汉语水平明显提高;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已经养成。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逐步做到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全市抽考中,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为“双语”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受到各族群众的赞扬,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