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学师生 > 中学生张晓一家与亲戚

中学生张晓一家与亲戚

发布时间:2021-03-15 01:36:47

1. 步步惊心张晓回到现代是千金父亲和哥哥都是军人张晓被家里人叫八小姐

哥哥都是军人,张小贝家里人叫8小时,因为后面的事情,然后被取的外号。

2. 找有关中学生孝敬父母的事迹

6月7日,高考第一天。等儿子张晓为自己穿好衣服,洗完脸,把自个儿挪到床边坐好,曹雪红目送儿子离开,开始“胡思乱想”。

儿子的考试结果怎么样,尚不知晓。可一旦儿子考上了,“那可怎么办?我不能再让儿子背着我去上学,我不能再成为儿子的累赘。”

曹雪红越想越自责:我没有尽到一点儿母亲的责任,相反拖累了孩子14年。儿子的童年被我剥夺了,少年时代也被我剥夺了,我不能再剥夺儿子的青年时代!

泪如雨下,曹雪红用完全变形的手艰难地拽过一张卷纸,低头擦拭泪水。

抬起头,曹雪红说出自己的心愿:“阴历八月十五,是我儿18岁生日,我想为他做最后一件事,在很大的范围内告诉我儿:妈对不起你!”

“我再大,我还是你儿”

考场内的张晓无从知晓母亲的心思,但他对母亲的惦记一时一刻也没有放下。考试当天中午,他还是没有听从母亲的嘱咐,满头大汗地跑了回来,为母亲接尿、递水。

张晓不言,但有书信为证:“因家中发生不幸,我亲爱的爸爸离开了我们。那是1993年的事了,那时我才4岁。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妈妈由于悲痛病倒了。住院命保住了,可留下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这可恶的病魔夺走了妈妈的自由权……”

10岁的张晓第一次写信向别人求救,也是最后一次。

爸爸因车祸去世后,不出一月,母亲高烧不退,七八天说不出话来,千方百计保住性命,从此生活却无法自理。

住院两个多月,家中的积蓄全部花完,还欠下了外债。不得已,外公外婆将张晓母子从内蒙古额济纳旗接回了甘肃平凉老家,借住在亲戚家。可时间不长,他们就成了亲戚眼中的包袱。一辆破旧的手推车将母子俩拉出了亲戚家。眼看要流落街头,好心的大妈腾出自家看守菜地、不足3平方米的小草房,供二人栖身。

两年光景,他们又被清出摇摇欲坠的草房,租住在另一家四处透风、不足5平方米的伙房内。6年后再次搬家,挤进稍为宽敞的砖房。房东看他们可怜,将房租由50元降到20元。这样,他们一样也承受不起,在社区的帮助下,又是两次搬家。

笔记本上,张晓写下激励自己的话语:“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

14年,张晓含泪奔跑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

常年卧床的母亲,刚开始尚能挪动,搀扶着可以自己上厕所。随后病情越来越重,她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都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时间稍长,要洗脚、洗澡、剪指甲。生火,做饭,洗衣服,也都是他的事。

曹雪红记得,儿子四五岁时,开始学着煮饭。面条做不了,就煮粥吃。锅台高,够不着,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时不时被沸出的米汤烫伤小胳膊。

上了小学,张晓就开始连揉带搓地洗衣服。张晓总是让妈妈穿得干干净净。

儿子一天天长成了大小伙儿,曹雪红感到多有不便,不再让儿子给自己擦洗全身,这让张晓着了急,常年卧床容易生褥疮,不洗不行。长大的儿子反过来劝说妈妈:“我再大,就算把媳妇娶了,娃生了,我还是你儿。”

身处青春期的张晓不是没有一点心理障碍,可他不止一次地在内心告诉自己:“那是我的母亲,我为她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我是娘的全部,娘痛苦我就不幸福。”熟悉曹雪红母子的宝塔社区主任李萍说,张晓活生生地演绎了《宝莲灯》里母子俩的患难真情。

“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娘饿着”

“母亲是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母亲,我奋斗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每当别人夸奖自己孝顺,张晓总这样说。

“久病床前无孝子。”常有人惊叹张晓的14年是如何坚守下来的?

张晓却说:“这都是生活中的常事、琐事。我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虽然生活艰辛,但张晓很少哭。“眼泪能侵蚀人的脊梁,让你直不起腰。”张晓总把腰板挺得直直的。

不愿过多的提起过去,但对于最为艰难的日子,张晓刻骨铭心。那是2000年前。母子俩靠拾别人的菜叶子糊口。没有面吃,就吃拾来的菜,没盐、没醋,白水煮菜,时间稍长,肚子胀得受不了,娘俩儿口吐绿水。

“我只要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我娘饿着。”张晓自小倔强。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的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让给母亲吃。

5岁直到高中,张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捡柴火。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张晓外出捡柴。天黑下来,仍不见儿子的踪影,曹雪红拄着拐棍踉踉跄跄挪到路口等待,只见儿子吃力地将一大捆柴火往回拖。将儿子搂入怀中,曹雪红失声痛哭。

苦难没有压倒张晓。小学阶段的张晓,年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学习也不曾落下。临近高考,还是班上的十一二名。

张晓打小懂事,知道保护母亲,不给母亲添麻烦。

最初住在菜园子的草房,狭小的空间容不下两个人同时站立。冬日的风时常把木条拼起的“门板”掀翻。年仅四五岁的张晓用小铲子在地上挖个坑,再找来木棍将门板死死顶住。

从菜园子搬出后,家中一度分文没有,房东又催要房租。没法子,曹雪红忍痛卖掉丈夫生前留下的一条毛毯和自己结婚时一幅床罩、一对枕巾。

生活依旧难以维计。因为欠交几十元房租、电费,房东掐了他们的电。悲愤交加,曹雪红决定外出乞讨。

拄着拐杖,在儿子的搀扶下,曹雪红爬上长途汽车去了西安。可真坐在了西安的街头,她怎么也张不开嘴,伸不出手。一连3天,没要到一分钱,也没吃上一口饭。狠狠心,母子俩花3.5元买了一碗面。可娘俩你让我,我让你,谁也不先动筷子。

回到平凉,在好心人的指点下,张晓给时任甘肃平凉武警8670部队政委的刘春灏写了一封求救信。

很快,刘政委来到张晓家,送来米、面和慰问金,帮他们渡过了难关。此后多年,刘政委和部队官兵将张晓一家列入重点帮扶对象,一直关心着张晓的成长,有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在张晓幼小的心灵里,军人的坚强和勇往直前,深深地感染了他。

每位好心人的帮助,都被曹雪红记入自家《恩人簿》。曹雪红时常拿这些教育张晓,教育他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我也有想放弃生命的时候”

“总有同龄人问我:这么苦,这么累,你就没有郁闷、痛苦、扛不住的时候吗?”张晓坦言:“我也有郁闷、痛苦,甚至想放弃生命的时候……”

记得一天晚自习后,推着自行车赶往家中,脚步越来越沉重,10多年的艰辛一幕幕涌上心头,越想越烦躁,张晓索性把自行车撇在了路边。

天开始打雷,雨倾盆而下。张晓跪在马路上放声大哭:“苍天啊,你咋就这么残酷。”

此时,一道刺眼的闪电击到一棵大树上,树着火。那一刻,张晓的脑子里突然闪过“凤凰涅 ,浴火重生”的念头,精神为之一振。

平时,脾气不好的母亲少不了唠叨,打骂也是有的。理解母亲的病痛,张晓总是默默地忍着,要么转身忙自己的事情,从不当母亲的面发脾气,也不诉苦。

可2007年春节的前一天,张晓感到自己再也挺不住了,甚至想到了放弃生命。

年关将至,屋外的鞭炮声不断,张晓心乱如麻。房东一遍遍催要房租,学校的110元补课费迟迟没有着落,高考又要临近,真不知会怎样。他鼓足勇气向母亲要钱时,又招来心烦的母亲一顿责骂……

左思右想,“扑通”一声,张晓面向病床上的母亲跪倒在地,他觉得再也挺不住了,“妈,你不孝的儿子,先走一步……”

张晓没命地磕头,边磕边诉说:“妈呀,做儿的没能力,我本想挣钱给您看病,给您买好衣服,可如今一座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再也背不动了。饶恕你不孝的儿吧,我不想再做任何没有意义的努力了……”

这是张晓第一次有了轻生的念头,也是第一次向母亲诉苦。病床上的曹雪红心如刀绞,哽咽难语:“儿呀,妈多少次都有这样的想法了,只是撂不下你啊……”

“妈呀,我也是放不下您啊……”

哭诉让张晓渐渐地冷静了下来。悄声直起腰,擦干眼泪,他走进厨房,他为母亲做了一顿特别的年夜饭。

回首往事,张晓泪流满面。可他不后悔,苦难的生活、好心人的帮助,以及母亲朴素的教诲,让自己学会了坚强。

班主任老师刘建军称赞张晓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对母亲的孝行、对母爱的感悟,能净化人的灵魂。以我的阅历,没有人能比。”

70多岁的邻居大妈,感慨自己活了那么大的岁数,没见过张晓这样的孩子。

自从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中认识了张晓,团平凉市委就默默地呵护着张晓。高考前,为让张晓有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团市委设立专门的救助基金,把许多好心人的慰问挡了下来,个别媒体的采访也推到高考之后。前不久,张晓获得了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团市委把喜讯也留在了他高考之后。

团平凉市委决定在全市66万名青少年中发起向张晓学习的行动。

这两天,高考后的许多同学在忙着填报志愿。而成绩不错的张晓,想的不是上哪所大学,而是如何不去上大学:“上大学,母亲怎么办?我又需要好心人的资助。他们给予我的太多了,我不能再接受他们的帮助。我这么大了,应该自己照顾母亲,支撑起这个家。”

张晓一心想的是参军,之后在部队考军校,“这样我可以把别人的帮助降到最低,在部队上军校,尽早为社会作贡献。”(记者 狄多华 实习生 张鹏)

采访手记:有担当方能顶天立地

在平凉,谈及张晓,记者听到最多的字眼是“大孝”。有人感叹:“一天两天的孝叫小孝,长年累月的孝就是大孝。”

一个不满18周岁的男孩,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孝敬、坚强、乐观”,张晓身上这些可贵的品质恰恰是不少同龄人所缺失的,甚至是一些成年人难以做到的。

“80后”、“90后”的孩子,个个是父母掌上明珠。天长日久,许多孩子把父母的付出视作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恩、回报。而张晓却把照料母亲视作理所应当。

张晓的遭遇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苦难的生活,好心人的帮助,加上母亲朴素的教育,让他始终在心智健康地成长,而不是自暴自弃,走向社会的对立面。

张晓面对苦难自立自强,勇于担当。仅仅以母子感情去理解他尚不全面,这中间还有责任感。一个热爱母亲的人,必然会担当更多。有所担当,方能顶天立地。将来有一天,张晓会明白,他是母亲的全部。而母亲是他生活的极重要一部分,却不是他的全部。

3. 张晓和王玲是同班同学。星期天上午,张晓约王玲去打羽毛球。可是,王玲的家长不同意。张晓应该怎么说

打羽毛球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学习是个苦差事,不能没有一个好身体,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况且松驰有度是学习的法则,绷得太紧的弦只有断掉这一个后果。争辩太浪费时间,如果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还是选择性的沉默来得实际。

4. 我和妻子,2人都是08年毕业的,2人都有国家助学贷款没有还清,我的还托了4期左右。我和她各有1万多需要还

首先要清楚两个问题:
1、你和她是否已经结了婚。
2、你的助学贷款是否是连续拖了4期。
如果你们二人已经结婚,那么银行是家庭为单位的,你的征信记录不好,也会影响你妻子的贷款。其次,如果你的助学贷款是连续拖了4期未还的话,你们二人银行是绝对不会贷款给你们的。如果是间断的拖了4期,那还要看南昌银行的政策如何,有50%的可能可以贷。
如果你妻子的信用良好,倒是有法可想。我是重庆这边的,不了解南昌当地的政策,不过你购买商品房的置业顾问应该会替你想法子。

5. 张晓的孝感动天

自从上学后,张晓每天都要5点钟起床,为母亲穿衣、解手,再替母亲洗脸、梳头。做完这一切,张晓就去烧开水,将开水盛在大水杯里,放在母亲能够得着的地方。接着,张晓为母亲做早饭,看着母亲吃完,他收拾好碗筷,这才背着书包去上学。中午一放学,张晓就跑回家,伺候母亲解手,做饭、做家务。到了晚上,饭后张晓还得为母亲洗脚擦身,一直忙到晚上12时后才能休息。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张晓为母亲撑起一片晴空。他从不抱怨,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担。张晓在保丰中学上初三那年,5月的一天,他借了辆三轮车到泾河滩拾柴,在回来的路上,三轮车翻倒在地,张晓的左小腿被木柴刺得血肉模糊,他瘸着腿回到家,怕母亲看见,用布条包裹住伤口坐在家门口偷偷流泪。直到第三天,曹雪宏才知道实情,看到儿子的伤口化脓越来越严重,曹雪宏泪水满面不知如何是好。
邻居和居委会的好心人知道情况后,将张晓送到附近的平凉部队医院治疗,时任该部队医院政委的刘春灏得知张晓的情况后,为张晓免费做了手术。术后不到一个月,刘春灏政委与妻子来到保丰中学,带着许多书本、衣物、大米、清油等生活用品来看望张晓。从生活必需品到现金,刘春灏政委5年来一直资助和关心着张晓母子。2005年5月1日,刘春灏政委调到南京工作,临行前,他再次来到张晓家看望他们,并鼓励他们母子坚强地生活下去。
得知一个小孩子多年来一直艰辛地支撑着这个家,2004年10月,现任平凉崆峒区委书记、时任华亭县县长的杨军夫妇带着钱物来看望了他们。随后,杨军县长为张晓家拉来2吨多煤,看着这么多属于自己的煤,张晓一夜没有睡觉,激动地将煤一块一块垒在家门口,然后用塑料纸盖住,对他来说,有了这些煤,每周在河滩捡柴的日子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张晓的母亲说,这13年来,他们共搬过5次家,每次搬家,张晓都得四处找房子,等找好了房子,他又要一件一件将东西搬到新租的房子里。为了节省时间,张晓利用晚上的时间搬家,有时一直搬到天明。
张晓
孩子太累了,很少见到有休息的时候!有几次家里穷得差点揭不开锅,但只要有一口饭,张晓总是先喂给她吃,而自己背着她喝汤。孩子照顾了她13年,为这个家受了太多的苦,如果不是看着孩子这么懂事,她早就不想活了。 邻居大妈说:“要是没有张晓,曹雪宏也活不到今天。这孩子太孝顺了,我活了这么大没见过这么懂事的好娃。”东台五区的几位老大妈感慨地说,他们母子搬到这里这些年,张晓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把母亲从床上抱到凳子上洗脸、梳头,打扫完家里的卫生才去上学。中午又急急忙忙回家做完饭,然后再一口一口喂给他妈吃。邻居说,周末从来没有见过张晓和同学一起玩,他在家不是干家务就是照顾母亲,有一点空闲时间就趴在桌子上学习。家里生活困难,张晓就利用假期给洗车行打工,挣点钱贴补家用。
多数人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关爱中无忧无虑地幸福成长,而张晓的童年是在艰辛中走过来的。张晓担心自己考上大学后,上学的学费从哪里来?母亲又该怎么办?“不管怎样,我也要背着妈妈上学。”很少说话的张晓突然发出这样一句豪言。

6. 我喜欢 的作者张晓

张晓,男,17岁,共青团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宝塔社区人,平凉二中高三(10)班应届毕业生。
张晓4岁丧父,母亲曹雪红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从4岁起,张晓开始学习煮饭、侍候母亲。锅台高,够不着,他就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做饭,时常被沸出的米汤烫伤胳膊。上小学时,张晓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服。读初一时,长年卧床的母亲病情不断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要给母亲接屎接尿,擦洗身体。他最惦念的是母亲,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的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留给母亲吃。张晓的邻居何彩兰老奶奶说:"这娃娃太孝顺了,我活了这么大没有见过这么懂事的娃娃!"
毫无生活来源的张晓家生活一直十分艰难,在政府、武警官兵、邻居、老师、同学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俩渡过一个个难关。家里再困难,日子再苦,张晓也不愿给好心人增添负担。有的人留下电话,让他有困难时联系,但他从来没有主动打电话提要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张晓把每位好心人的帮助记入自己的《恩人簿》。一到周末,张晓忙着洗衣服、做家务、照顾母亲,还要抽时间给洗车行打工、捡垃圾贴补家用。
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张晓却很阳光乐观。在学习上,他和同学互帮互助;在生活中,他乐于助人,关爱他人。"贫困中坚守的阳光男孩",是同学们和老师对张晓的评价。苦难没有压倒张晓。小学阶段的张晓,年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学习也不曾落下。上高中的张晓学习更加用功,每天起早贪黑,忙于学习和照顾母亲;他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把母亲从床上抱到凳子上洗脸、梳头,打扫完家里的卫生就赶忙去上学。中午又急急忙忙赶回家先侍候母亲方便,再做饭,一口一口喂给母亲吃,然后又骑着破自行车赶到学校。张晓靠着自己的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
中国青年报2007年6月14日以《张晓: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为题刊登张晓事迹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随后作了报道。
张晓先后获得平凉市优秀共青团员、第十一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7. 真正的强者是含泪奔跑的人的原文

《中国教育报》:真正的强者是含泪奔跑的人

--------------------------------------------------------------------------------

作者:牛春林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11日第1版 点击数:259 更新时间:2007-7-12
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东台新区,10平方米的一间平房内,住着平凉二中高三学生张晓和他瘫痪的妈妈曹雪红。

6月7日,全国高考第一天。

5点多,张晓像往常一样起床,为妈妈穿好衣服、洗好脸、梳好头,然后做好饭端到妈妈面前,自己也随便吃了一点,便匆匆赶往城西的考场;

中午,张晓从城西赶到城东的家中,为妈妈打开窗户,给妈妈挪挪身子、擦擦汗,接尿、递水,侍候妈妈吃过午饭,他又匆匆赶到考场参加下午的考试;

下午6点,张晓匆匆超越一个个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簇拥着接回家的同学,汗渍渍地回到家,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

看着儿子的一举一动,曹雪红眼中溢满了泪水。

“没有晓晓,我活不到今天”

199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张晓爸爸的生命,给他妈妈致命的一击。不到一个月,曹雪红病倒了。住院两个多月命虽保住了,却留下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从此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那年张晓才4岁,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妈妈从此不能动了,而自己则常常觉得肚子很饿。

曹雪红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了一笔外债。不得已,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举目无亲的张晓母子被外公外婆接回了甘肃平凉老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开始借住在亲戚家,但时间不长,张晓母子就成了亲戚眼中的包袱,一辆破旧的手推车将母子俩拉出了亲戚家。眼看要流落街头,一位好心的大妈腾出自家看守菜地——不足3平方米的小土草房,供母子二人栖身。

过了两年光景,张晓母子又被清出摇摇欲坠的草房,租住在另一间四处透风、不足5平方米的伙房内。从内蒙古回到平凉14年,张晓母子先后搬了6次家。

当同龄人还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张晓却用稚嫩的身体支撑起了这个破碎的家。四五岁时,张晓开始学着做饭。面条做不了,就煮粥吃。锅台高,够不着,张晓便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时不时被溢出的米汤烫伤小胳膊。饭做熟了,张晓就踉踉跄跄把饭端到妈妈床前,一勺一筷子地喂妈妈。虽然常常把米饭做成稀饭、把稀饭做成夹生的米饭,曹雪红却十分知足。每次吃饭,曹雪红都是就着泪水咽下的。

左邻右舍看着张晓母子生活艰难,便时不时送来一块饼、一个馒头、一碗汤,张晓总是端给妈妈,千方百计哄妈妈:“妈妈,我已经吃饱了,你快吃吧!”直到看着妈妈吃完才离开。同学送给他一点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让给妈妈吃。有时家里揭不开锅,但只要弄到一点吃的,张晓总是先喂给妈妈吃。“只要有一口饭,我也不会让妈妈饿着。”

上了小学,张晓就开始连揉带搓地洗衣服,总是让妈妈穿得干干净净。

儿子一天天长成了大小伙儿,曹雪红感到多有不便,不再让儿子给自己擦洗全身。身处青春期的张晓也不是没有一点心理障碍,可他不止一次地在内心告诉自己:“那是我的妈妈,我为她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儿子反过来劝说妈妈:“我再大,就算把媳妇娶了,娃生了,我还是你儿。常年卧床容易生褥疮,不洗不行!”

曹雪红说:“没有晓晓,我活不到今天。”

14年,苦难没有压倒张晓

面对现实,张晓很少哭,总把腰板挺得直直的。笔记本上,张晓写下激励自己的话:“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

14年,张晓含泪奔跑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常年卧床的妈妈,开始尚能挪动,搀扶着可以自己上厕所。随后病情越来越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都要帮妈妈穿衣、洗脸、刷牙、梳头,每天都要生火、做饭;过不了几天,还要给妈妈洗脚、洗澡、剪指甲、洗衣服。

“久病床前无孝子”。常有人惊叹:张晓的14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张晓说,面对瘫痪的妈妈,我做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琐事,是我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是每一个儿子都会做的事。“妈妈是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妈妈,我奋斗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每当别人夸张晓孝顺时,张晓总是这样说。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张晓母子俩常常靠拾菜叶子糊口。没有米、面,就吃拾来的菜;没盐、没醋,就用白水煮菜。时间稍长,肚子就胀得受不了,娘儿俩直吐绿水。

放学后,张晓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去捡柴火、捡煤核儿、拾菜叶。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张晓安顿好妈妈后出去捡柴,黑暗中被蛇咬破了手腕。天越来越黑,雪越下越大,张晓忍着钻心的疼痛,拖着柴火一步一步向前挪。曹雪红在家等得心急,拄着拐棍踉踉跄跄挪到路口去等儿子,看着儿子血淋淋的手腕,曹雪红一把将儿子搂入怀中。雪地里,又冷又饿的娘儿俩抱作一团,失声痛哭。

张晓母子曾一度分文没有,为交几十元的房租、电费和给儿子凑下学期的费用,曹雪红忍痛卖掉丈夫生前留下的一条毛毯和自己结婚时的一个床罩、一对枕巾做路费外出乞讨。张晓了解妈妈的苦衷后,带着作业本,搀扶着妈妈爬上长途汽车去了西安。可真到了西安,曹雪红却怎么也张不开嘴,伸不出手。一连3天,没要到一分钱,也没吃上一口饭。狠狠心,母子俩花3.5元买了一碗面。可娘俩你让我,我让你,谁也不先动筷子。饿着肚子,张晓也没有忘记趴在西安大街树下的平台上写作业。

苦难没有压倒张晓,他学习刻苦,勤奋向上。上小学时,张晓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经常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上初中、高中后,张晓的学习成绩排在全班的十六七名。

“这样的好娃世上少有”

与张晓交谈,印象最深的是张晓清秀且稚气未脱的眼神中那种倔强的神情。每月50元租金的10平方米小屋中挤着两张小床、一个折叠饭桌,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台邻居淘汰送给他们的小电视机。

生活虽然艰辛,屋里屋外却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让人不相信支撑这个家的是一个不满18岁的男孩。

谈起张晓,左邻右舍无不啧啧称赞:张晓这样的好娃世上少有!从70多岁的老人,到几岁的孩子,没有一个不喜欢晓晓的。

张晓家的邻居何奶奶已70岁了,张晓一直把她当作自己的“奶奶”。何奶奶告诉记者,晓晓是个十分懂事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不是侍候母亲,就是收拾家,要不就是去捡柴火、拾菜叶,从不见他出去玩耍。为了省电,倒是常见他深夜在路灯下写作业。只要见到你挑水,晓晓就一定会从你肩上夺过去。门口小卖部的服务员告诉记者,不管天气多热,张晓从未来买过一根冰棍。

在平凉二中,师生们对张晓更是赞不绝口。张晓的同班同学党焕彰佩服地说,张晓身处逆境,但坚强、乐观,体现了中国人的“韧”性,为我们树立了楷模。班主任刘建军称赞张晓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在家,他孝敬母亲;在学校,他把阳光留给同学。他的行动,净化了我们的灵魂。”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马博文则说:“张晓让我们找到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兰州蜀草中医院专家听说张晓的感人事迹后,专程到平凉为曹雪红进行诊断,并于6月15日亲自把曹雪红接到医院免费治疗。记者在病房看到,在医院的精心治疗和张晓的精心照顾下,曹雪红已能坐在床上接受记者的采访,她告诉记者,疼痛已明显减轻。天气好的时候,张晓还把妈妈抱上轮椅,兴致勃勃地推着妈妈到五泉山公园、东方红广场、黄河风情线观光。推着轮椅上的妈妈,大汗淋漓的张晓说,我唯一的希望是让妈妈站起来!

张晓以顽强自立的精神,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深深打动了老师、同学和社会各界人士。今年2月,学校授予张晓“自强不息好青年”称号;4月,张晓获“第十一届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6月,中共平凉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教育局作出《关于在全市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向张晓学习的决定》。同时,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张晓表示敬意。对每位好心人的帮助,张晓都一一记入“恩人簿”。张晓说,别人帮了我,哪怕是一个馒头、一块饼,我也要记住别人的情。我要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和所有关心我的人。

http://life.cersp.com/body/lists/200707/2017.html

8. 张晓的不幸遭遇

张晓家租住在平凉市崆峒区东台五区二排七号的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小屋里挤着两张小床,一个折叠饭桌,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台小电视机。小家虽然清贫,却收拾得井井有条,母亲曹雪宏坐在床前的凳子上,穿戴干净整洁,双脚却不能挪动。
对于张晓来说,不幸是从1993年3月21日开始的。那时他们生活在内蒙古,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父亲年轻的生命。看着瘫痪在床的母亲,年仅4岁的张晓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哭着向妈妈要爸爸。面对受到重创的家庭,曹雪宏泪如雨下,绝望的她产生了轻生的念头。那天,她对张晓说:“孩子,妈妈不能再照顾你了,妈妈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以后你就到奶奶家去。”但张晓哭着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你别走,我不让你走!”
母子俩抱头痛哭。4岁的张晓好像突然长大了许多,不再对母亲哭闹撒娇,而是用自己稚嫩的身体承担了同龄人不能承受的家庭重担。由于年龄小够不着锅台,张晓就踩着一个小凳子趴在锅台上做饭。刚开始,当他把做得半生不熟的饭端到母亲床前,一勺一勺喂给母亲时,曹雪宏的心像刀割一样难受。
由于在内蒙古举目无亲,外婆家的人于1994年把母子俩接回了老家平凉。回到平凉以后,张晓母子的窘境并没有改变。在亲戚家住了几个月后,由于亲戚家境也不好,母子俩就在这家住几天、那家住几天,过着漂泊的日子。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他们租住在村上一农家果园临时搭建的瓜房里,每月房租是5元。那时候,对于母子俩来说,能吃上一个馒头无疑等于过上了天堂般的生活。谁知,灾难一个接一个地降临。1995年农历八月初五,一场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他们母子居住的瓜房被大雨冲塌,张晓的半个身子被埋进土里。曹雪宏害怕极了,用尽全力刨开儿子身上的土,并大声向村民呼救。在她的呼救下,房东一家和村上的人全跑来帮忙,将昏迷的张晓救了出来。
从那以后,瓜房塌了,眼看着母子俩又要流落街头。这时,崆峒区柳湖镇保丰村一位好心的阿姨看到他们实在可怜,就把自家看菜园的小土房借给他们,虽然房里只有一个土炕,但这对苦命母子终于有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

9. 大衣哥朱之文和媒体人张晓磊你相信谁呢

大衣哥朱之文和媒体人张晓磊,我选择相信大衣哥。具体分析如下:

一、大衣哥逃避捐款的说法存在疑点

张晓磊说大衣哥成名后为了逃避捐款找他出主意,他给大衣哥支招用成名的大衣拍卖来代替捐款。大衣哥却用新买的大衣来冒充成名的军大衣,原因是成名的大衣早就找不到了。

大衣拍卖成功之后,媒体让大衣哥再捐款10万,大衣哥答应了,但是事后又反悔,为了逃避捐款,于是连夜坐火车逃走。

这个说法本身就存在疑点,既然是媒体让大衣哥捐款的,那么媒体为了报道肯定是要追综后续的。大衣哥为逃避捐款连夜逃走,这种热点新闻媒体怎么可能放过?

就算不是每个媒体都会追综,也不可能一个都没有。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这个张晓磊所谓的爆料,其他媒体怎么没人说?接受捐款的单位怎么没人说?

再说了,大衣哥自己如果真的不想捐款,他肯定会知道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又怎么可能让张晓磊知道?他跟张晓磊的关系已经亲密到这种程度了?


大衣哥说张晓磊为了用他的名字注册账号,还威胁他了,但他没有妥协。正好和这个公众号变更对应上了,9月份双方就账号问题发生矛盾,之后估计威胁也没起作用。于是张晓磊鱼死网破,开始准备扒皮爆料大衣哥。

只可惜,他连大衣哥的大名都不敢光明正大的打出来,只敢语焉不详地称他为农民歌唱家,打的什么算盘?

当然是怕指名道姓了,会被大衣哥告啊。

所以你说,张晓磊和大衣哥,谁更可信?

10. 跟我回家演员表张晓

《跟我回家》演员表 :

辛柏青
饰 门家祥

黄曼
饰 刘慧

林伊婷
饰 门家楣

杜源
饰 门瑞

闫学晶
饰 门家环

周璞
饰 门家柱

高姝瑶
饰 田饶

郭秋成
饰 方达

阅读全文

与中学生张晓一家与亲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睢宁县第一中学北校区 浏览:349
道里小学中学排名 浏览:226
辽宁重点中学分数线 浏览:174
临夏回民中学2018分数线 浏览:683
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 浏览:477
龙川实验中学公路改造 浏览:844
呼和浩特中学上下课时间表 浏览:300
2018年沈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 浏览:687
龙川县登云中学校长 浏览:863
北仑中学招生简章 浏览:473
长安一民中学上课时间 浏览:833
盱眙中学2015高考成绩 浏览:284
中学生手球锦标赛 浏览:377
辽宁省实验中学魏民 浏览:670
2018江浦高级中学录取名单 浏览:305
洛阳2019年中学招生信息 浏览:220
蔡家坡初级中学电话 浏览:903
三门启超中学招聘2018 浏览:572
郴州市第三中学贴吧 浏览:716
2019北镇中学分数线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