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学师生 > 女中学生之死陈丹燕

女中学生之死陈丹燕

发布时间:2021-01-15 05:43:12

① 上海的弄堂 陈丹燕

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下午时
候,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
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有的在骑楼的下面写
着1902,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临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深
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去的车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
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小得不能让人置信的店面里,千丝万
缕地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本市邮政用的邮票,
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
以跑出来买。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
拖鞋,在弄堂里人们是不见怪的。小店里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
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
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能算得上阅人多矣。
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
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个
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
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
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这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你看
见路上头发如瀑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
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着
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
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
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生
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的事情,他最喜欢。
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还有上海人对它的重视以及喜爱。这
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十八世纪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上海
弄堂,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里出现了。
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跑,
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到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
栋、一排排造了八百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
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的生活。
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大到就像饭店里大厨子用的桌布一样,五味俱全。从前被
外国人划了许多块,一块做法国租界,一块做英国租界,留下一块做上海老城厢,
远远的靠工厂区的地方,又有许多人住在为在工厂做事的人开辟出来的区域里,那
是从前城市的划分,可在上海人的心里觉得这样区域的划分,好像也划分出了阶级
一样,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怀着不那么友好的态度,彼此不喜欢认同乡,因此
也不怎么来往。这样,上海这地方,有时让人感到像里面还有许多小国家一样,就
像欧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样的人,仔细地看,就看出了德国人的板,法国人的媚,
波兰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着不同的脸相。所以,在上海从小到大
住了几十年的人,都不敢说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某一块地方。
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
在全上海的九千多处弄堂,差不多洋溢着比较相同的气息。
那是上海的中层阶级代代生存的地方。他们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有温饱的生
活,可没有大富大贵;有体面,可没有飞黄腾达;经济实用,小心做人,不过分的
娱乐,不过分的奢侈,勤勉而满意地支持着自己小康的日子,有进取心,希望自己
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识时务,懂得离开空中楼阁。他们定定心心地在经济的空间里
过着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着可能有的机会,期望更上一层楼。他们不是那
种纯真的人,当然也不太坏。
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的
黄豆,背阴的北面亭子间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的,上
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在风里哗哗地响。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
的宝石花。就是在最动乱的时候,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老
人,中庸,世故,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喜欢任何激进,可也并不把自己的意见
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
晚上,家家的后门开着烧饭,香气扑鼻,人们回到自己的家里来,乡下姑娘样
子的人匆匆进出后门,那是做钟点的保姆最忙的时候。来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
地胖起来,因为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来,有一点肿了似的。她
们默默地飞快地在后门的公共厨房里干着活,现在的保姆不像从前在这里出入的保
姆那样喜欢说话,喜欢搬弄是非了。可她们也不那么会伺候上海人,所以,厨房里
精细的事还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调大闸蟹的姜醋蘸料,温绍兴黄酒,然后,
女主人用一张大托盘子,送到自家房间里。
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
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
着,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

② 陈丹燕的背景

陈丹燕 1958年12月18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66年在上海上小学,因为口吃极少有朋友。 1972年在上海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 197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方儿童幻想文学的研究, 《让生活扑进童话:西方现代童话的新倾向》,获全国儿童文学论文优秀论文奖。获文 学学士学位,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同时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 1983年出版长篇童话译著《小老鼠斯图亚特》。 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国少女》发表在上海《少年文艺》,获上海青年作家奖、陈 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第一篇小说《当有人遇到不幸》 发表在上海《少年报》,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1986年在南京《少年文艺》上发表小说《上锁的抽屉》,开中国青少年文学中少女 文学先河。结集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少女们》。同年采访了上海一个女中学生的自 杀事件,并写作第一部中篇小说《女中学生之死》。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女中学生三部曲》。 1990年发表第一篇成人中篇《寒冬丽日》,开始成人文学的写作。 1991年《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在日本福武书店出版,再版七次,被日本儿童文学 协会选入本世纪最好的一百部世界儿童文学作品。访问日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以外的 世界,受到极大的吸引。写作第一部女性题材长篇小说《心动如水》。 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国际书展推荐介绍中文 图书,并演讲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三个月的欧洲生活,极大地冲击和开阔了思想。 写作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对自己的童年时代做第一次全面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 写作一系列欧洲的生活,知识分子采访记。 11月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设青少年节目《12种颜色的彩虹》,做圣诞特别节目, 捐款在上海儿科医院设立儿童白血病无菌病房“12色彩虹屋”。节目获上海政府新闻奖 二等奖,中国新闻奖金奖,在波兰南部的小镇扎库帕纳得到了获奖的消息。 1194年游学美国,在新泽西小镇上唯一的一家意大利咖啡馆里写作长篇小说《纽约 假日》,实现了在一家异国咖啡馆里写一部小说的心愿。 1995年《一个女孩》德译本《九生》在瑞士出版,被德国之声选为最佳童书。 1996年《九生》获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获德国 青少年评委金色的书虫奖。出版《精神故乡》(与陈保平合作)。 1997年,《九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青少年倡导宽容文学奖德国柏林市了解 外来文化图书1997年特别奖。出版《独生子女宣言》。策划制作五集电视记录片《独生 子女》。
还想知道更多就请登陆:http://www.goldnets.com/author/10/20973.html
参考资料:http://www.goldnets.com/author/10/20973.html

③ 陈丹燕的全部作品

1975年中学时代,开始写作,并在《上海少年》的少年习作栏目里发表了第一个散文。

197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2年2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方儿童幻想文学作品的研究:《让生活扑进童话:西方现代童话的新倾向》,获全国儿童文学优秀论文奖。同年,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开始小说和散文的写作,并从事英文儿童文学的翻译。

1983年翻译出版《小老鼠斯图亚特》(怀特著)。

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国少女》发表于上海《少年文艺》,获上海青年作家作品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第一篇小说《当有人遇到不幸》发表于上海《少年报》,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1986年发表小说《上锁的抽屉》,结集出版第一本青少年文学短篇小说集《少女们》。同年采访了一个上海女中学生的自杀事件,写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女中学生之死》,发表于《中国作家》杂志。

1988年出版第一部中篇小说集《女中学生三部曲》。获上海青少年推荐青少年读物金奖。

1990年,发表第一部成人生活题材的中篇小说《寒冬丽日》。开始涉及都市生活题材的文学创作。同年翻译出版《黑珍珠》,(司格特.奥代尔著)。

1991年,《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由日本福武书店出版发行,访问日本。《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先后再版七次,被日本儿童文学协会选入20世纪最好的一百本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产经新闻》,《朝日新闻》等有好评。同年中文繁体字版《女中学生三部曲》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再版六次。写作并出版了第一部都市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心动如水》。

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意大利波罗尼亚国际书展推荐中文参展图书,并演讲中国独生子女文学。同年写作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并写作发表了一系列欧洲生活和欧洲知识分子的采访记。同年11月,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设青少年节目《十二种颜色的彩虹》,圣诞特别节目筹得善款和捐助,在上海儿科医院儿童白血病区建立无菌层流室"12色彩虹屋",使用至今,用于救助白血病患儿。节目获得上海市政府新闻奖二等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93年,游历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波兰,俄罗斯,沿途采访并为东方广播电台发回报道。

1995年,《一个女孩》德文译本《九生》在瑞士出版发行,数周后,被德国之声电台选为最佳童书。《法兰克福汇报》,《苏黎世日报》均有好评。

1996年,《九生》获奥地利国家青少年读物金奖,德国国家青少年读物银奖,德国青少年评委金色的书虫奖。出版散文集《精神故乡》。(与陈保平合著)

1997年,《九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青少年倡导宽容文学奖,德国柏林市政府了解外来文化图书1997年特别奖。出版《独生子女宣言》,获得中国人口文化奖,策划五集电视记录片《独生子女》,与上海电视台记录片编辑室合作完成。

1998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的风花雪月》,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发行十六万册。《九生》的德国版由费舍尔出版社在德国出版发行。

1999年,出版传记小说《上海的金枝玉叶》,发行十四万册。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在中文繁体字版由台湾《民生报》出版,获得同年中国时报1999年最佳童书奖,联合报1999年最佳童书奖。日文版《独生子女宣言》在日本出版发行,《朝日新闻》和NHK亚洲人物栏目报道了新书的发行。

2000年,出版传记小说《上海的红颜遗事》,发行六万册。出版欧洲游历系列散文丛书《今晚去哪里》,《咖啡苦不苦》。

2001年,出版散文《上海色拉》。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参加柏林国际文学节。小说《我的妈妈是精灵》获得台湾年度好书奖。

2002年,出版欧洲游历系列散文《木已成舟》、《偶遇》。出版小说《鱼和它的自行车》。《上海的金枝玉叶》获得榕树下网站,周末画报和非利普公司联合评选的全国十本好书奖。

④ 有没有陈丹燕、冯雪梅两位作者的简介

陈丹燕1958年12月18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66年在上海上小学,因为口吃极少有朋友。
1972年在上海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
197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方儿童幻想文学的研究,
《让生活扑进童话:西方现代童话的新倾向》,获全国儿童文学论文优秀论文奖。获文 学学士学位,任 《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同时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
1983年出版长篇童话译著《小老鼠斯图亚特》。
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国少女》发表在上海《少年文艺》,获上海青年作家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第一篇小说《当有人遇到不幸》发表在上海《少年报》,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1986年在南京《少年文艺》上发表小说《上锁的抽屉》,开中国青少年文学中少女文学先河。结集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少女们》。同年采访了上海一个女中学生的自杀事件,并写作第一部中篇小说《女中学生之死》。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女中学生三部曲》。
1990年发表第一篇成人中篇《寒冬丽日》,开始成人文学的写作。
1991年《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在日本福武书店出版,再版七次,被日本儿童文学协会选入本世纪最好的一百部世界儿童文学作品。访问日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受到极大的吸引。写作第一部女性题材长篇小说《心动如水》。
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国际书展推荐介绍中文图书,并演讲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三个月的欧洲生活,极大地冲击和开阔了思想。写作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对自己的童年时代做第一次全面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写作一系列欧洲的生活,知识分子采访记。
11月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设青少年节目《12种颜色的彩虹》,做圣诞特别节目,捐款在上海儿科医院设立儿童白血病无菌病房“12色彩虹屋”。节目获上海政府新闻奖 二等奖,中国新闻奖金奖,在波兰南部的小镇扎库帕纳得到了获奖的消息。1194年游学美国,在新泽西小镇上唯一的一家意大利咖啡馆里写作长篇小说《纽约假日》,实现了在一家异国咖啡馆里写一部小说的心愿。
1995年《一个女孩》德译本《九生》在瑞士出版,被德国之声选为最佳童书。
1996年《九生》获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获德国青少年评委金色的书虫奖。出版《精神故乡》(与陈保平合作)。
1997年,《九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青少年倡导宽容文学奖德国柏林市了解外来文化图书1997年特别奖。出版《独生子女宣言》。策划制作五集电视记录片《独生子女》。

冯雪梅,生于上七十年代,新闻学硕士,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青年话题版编辑。

⑤ 陈丹燕的个人资料

陈丹燕 广西平乐人。1958年12月18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66年在上海上小学,因为口吃极少有朋友。1972年在上海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197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方儿童幻想文学的研究,《让生活扑进童话:西方现代童话的新倾向》,获全国儿童文学论文优秀论文奖。获文 学学士学位,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同时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1983年出版长篇童话译著《小老鼠斯图亚特》。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国少女》发表在上海《少年文艺》,获上海青年作家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第一篇小说《当有人遇到不幸》发表在上海《少年报》,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1986年在南京《少年文艺》上发表小说《上锁的抽屉》,开中国青少年文学中少女 文学先河。结集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少女们》。同年采访了上海一个女中学生的自杀事件,并写作第一部中篇小说《女中学生之死》。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女中学生三部曲》。1990年发表第一篇成人中篇《寒冬丽日》,开始成人文学的写作。1991年《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在日本福武书店出版,再版七次,被日本儿童文学协会选入本世纪最好的一百部世界儿童文学作品。访问日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受到极大的吸引。写作第一部女性题材长篇小说《心动如水》。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国际书展推荐介绍中文图书,并演讲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三个月的欧洲生活,极大地冲击和开阔了思想。写作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对自己的童年时代做第一次全面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写作一系列欧洲的生活,知识分子采访记。11月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设青少年节目《12种颜色的彩虹》,做圣诞特别节目,捐款在上海儿科医院设立儿童白血病无菌病房“12色彩虹屋”。节目获上海政府新闻奖 二等奖,中国新闻奖金奖,在波兰南部的小镇扎库帕纳得到了获奖的消息。 1994年游学美国,在新泽西小镇上唯一的一家意大利咖啡馆里写作长篇小说《纽约 假日》,实现了在一家异国咖啡馆里写一部小说的心愿。1995年《一个女孩》德译本《九生》在瑞士出版,被德国之声选为最佳童书。1996年《九生》获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获德国 青少年评委金色的书虫奖。出版《精神故乡》(与陈保平合作)。1997年,《九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青少年倡导宽容文学奖德国柏林市了解 外来文化图书1997年特别奖。出版《独生子女宣言》。策划制作五集电视记录片《独生子女》。 简历 1975年中学时代,开始写作,并在《上海少年》的少年习作栏目里发表了第一篇散文。 197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2年2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方儿童幻想文学作品的研究:《让生活扑进童话:西方现代童话的新倾向》,获全国儿童文学优秀论文奖。同年,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开始小说和散文的写作,并从事英文儿童文学的翻译。 1983年翻译出版《小老鼠斯图亚特》(怀特著)。 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国少女》发表于上海《少年文艺》,获上海青年作家作品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第一篇小说《当有人遇到不幸》发表于上海《少年报》,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1986年发表小说《上锁的抽屉》,结集出版第一本青少年文学短篇小说集《少女们》。同年采访了一个上海女中学生的自杀事件,写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女中学生之死》,发表于《中国作家》杂志。 1988年出版第一部中篇小说集《女中学生三部曲》。获上海青少年推荐青少年读物金奖。 1990年,发表第一部成人生活题材的中篇小说《寒冬丽日》。开始涉及都市生活题材的文学创作。同年翻译出版《黑珍珠》,(司格特.奥代尔著)。 1991年,《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由日本福武书店出版发行,访问日本。《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先后再版七次,被日本儿童文学协会选入20世纪最好的一百本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产经新闻》,《朝日新闻》等有好评。同年中文繁体字版《女中学生三部曲》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再版六次。写作并出版了第一部都市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心动如水》。 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意大利波罗尼亚国际书展推荐中文参展图书,并演讲中国独生子女文学。同年写作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并写作发表了一系列欧洲生活和欧洲知识分子的采访记。同年11月,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设青少年节目《十二种颜色的彩虹》,圣诞特别节目筹得善款和捐助,在上海儿科医院儿童白血病区建立无菌层流室"12色彩虹屋",使用至今,用于救助白血病患儿。节目获得上海市政府新闻奖二等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93年,游历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波兰,俄罗斯,沿途采访并为东方广播电台发回报道。 1995年,《一个女孩》德文译本《九生》在瑞士出版发行,数周后,被德国之声电台选为最佳童书。《法兰克福汇报》,《苏黎世日报》均有好评。 1996年,《九生》获奥地利国家青少年读物金奖,德国国家青少年读物银奖,德国青少年评委金色的书虫奖。出版散文集《精神故乡》。(与陈保平合著) 1997年,《九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青少年倡导宽容文学奖,德国柏林市政府了解外来文化图书1997年特别奖。出版《独生子女宣言》,获得中国人口文化奖,策划五集电视记录片《独生子女》,与上海电视台记录片编辑室合作完成。 1998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的风花雪月》,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发行十六万册。《九生》的德国版由费舍尔出版社在德国出版发行。 1999年,出版传记小说《上海的金枝玉叶》,发行十四万册。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在中文繁体字版由台湾《民生报》出版,获得同年中国时报1999年最佳童书奖,联合报1999年最佳童书奖。日文版《独生子女宣言》在日本出版发行,《朝日新闻》和NHK亚洲人物栏目报道了新书的发行。 2000年,出版传记小说《上海的红颜遗事》,发行六万册。出版欧洲游历系列散文丛书《今晚去哪里》,《咖啡苦不苦》。 2001年,出版散文《上海色拉》。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参加柏林国际文学节。小说《我的妈妈是精灵》获得台湾年度好书奖。 2002年,出版欧洲游历系列散文《木已成舟》、《偶遇》。出版小说《鱼和它的自行车》。《上海的金枝玉叶》获得榕树下网站,周末画报和非利普公司联合评选的全国十本好书奖。

阅读全文

与女中学生之死陈丹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睢宁县第一中学北校区 浏览:349
道里小学中学排名 浏览:226
辽宁重点中学分数线 浏览:174
临夏回民中学2018分数线 浏览:683
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 浏览:477
龙川实验中学公路改造 浏览:844
呼和浩特中学上下课时间表 浏览:300
2018年沈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 浏览:687
龙川县登云中学校长 浏览:863
北仑中学招生简章 浏览:473
长安一民中学上课时间 浏览:833
盱眙中学2015高考成绩 浏览:284
中学生手球锦标赛 浏览:377
辽宁省实验中学魏民 浏览:670
2018江浦高级中学录取名单 浏览:305
洛阳2019年中学招生信息 浏览:220
蔡家坡初级中学电话 浏览:903
三门启超中学招聘2018 浏览:572
郴州市第三中学贴吧 浏览:716
2019北镇中学分数线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