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远征军第六军三十九师一一五团
1944年6月5日,八十八师二六二团从蚌渺,坝竹之线展开,以一部攻占桦桃林、南天门、放马桥等要点,并将龙、芒之交通、通讯设备彻底破坏;7月20日,第六军之新三十九师附第五军山炮连奉命到达三关坡附近,以一一六团之一部连夜冒雨秘密接近双坡阵地附近,乘敌尚未发觉,一齐将手榴弹投入敌阵,在烟雾掩护下与敌行白刃战。激战两时,敌仓皇向锅底塘坡溃退。我军乘胜进击张金山,约四时,张金山为我占领。当即部署各部:于张金山、南天门、双坡等要点占领阵地,准备继续攻击三关坡。从8月中旬以来不断从芒市增兵龙陵,对我新三十九师扼守之三关坡、锅底塘坡、张金山、南天门、放马桥等阵地展开猛烈攻击。8月15日,新三十九师一一七团上午占领三关坡和锅底塘坡、下午敌从华坡和五角坡逆袭,致我官兵伤亡大半。且说9月4日,芒市之敌两千余人攻破放马桥、南天门、张金山、南京地、一碗水阵地后,一部经大关坡窜入龙陵城区;一部向三关坡、锅底塘坡一带猛犯,企图占领华坡,从南面包围龙陵;另一部从一碗水沿白路坡直指土官寨、赧场、5310高地之线,企图从北面包围龙陵。各部于29日拂晓展开总攻,经五昼夜激战,二百师届时攻克篱笆坡和伏龙寺。第二军和三十六师攻占三关坡后,乘胜连克张金山、南天门、放马桥、红岩山等要点;八十七师攻克庙房坡及华坡。荣一师攻入城区占领城内各个据点,至11月3日上午,残敌四、五百人由小路突围,溃逃芒市。911月3日下午,卫立煌司令长官向蒋介石电报:“我军于九月间,相继克服松山、腾冲,并击退龙、芒之敌反攻后,与敌相持月余。近复积极调整部署,充分准备,于酉艳日龙陵再兴攻击。经五日之激战,将龙、芒公路截断,逐次攻略龙陵城区外围坚固据点,于戌江丑时,我完全克复龙陵。查踞守龙陵之敌军为五十六师团一四六联队余部及十八师团一一四联队、二二九联队各一部。被歼灭大半,我俘获甚多,残部四、五百人由小路突围向芒市逃窜,我正在追击中。------------------摘至自〈三战龙陵〉影视剧所说的“炮灰团”在南天门坚守三十多天的事迹是指44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日第二、五十六师团与中国远征军龙陵集团在放马桥、南天门、张金山等地进行的三十多天反复拉据战!
㈡ 隆化城战役背景
背景:
东北民主联军1947年冬季攻势结束后,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治委专员陈仁麒奉命率所属部并在独立第6师等部配合下夺取该城。国民党军第13军第89师第265团(欠第3营)及师属工兵1个连、炮兵一部,以苔山和隆化中学为防御重点,城周围有40余个碉堡群,凭坚据守。
(2)第三师五十团中学扩展阅读:
战斗过程:
1948年5月1日,第11纵队从朝阳地区西进,18日包围隆化。独立第6师于高寺台地区阻击由承穗可能北援之敌。25日凌晨,第11纵队发起总攻。其第31师在冀察热辽军区炮兵旅配合下主攻隆化城北蔷山。第91团仅35分钟即占领苔山制高点,第92、第93团从城西南向西山和龙头山守军展开攻击。
第33师从隆化城西南仅用15分钟即突破了守军前沿阵地,主力跟踪追击向城内撤退之敌。第32师第96团从隆化城东北展开进攻,在向隆化中学攻击时,遇守军顽抗。
第6连第6班班长董存瑞手托炸药包,舍身炸毁桥上暗堡,为攻击部队扫清障碍。入夜,苔山残余守军突围南撤,被第33师第99团截歼大邵,仅20余人逃往承德。至26日凌晨攻克隆化城,共歼守军1900余人,迫使滦平、平泉等孤立据点的国民党军也撒至承德。
㈢ 红五军团[原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和红二十五军现在还存在吗现况如何
红五军团,是由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于“宁都起义”后改编成立的,是红军中的主力军团,有过光辉的战绩。
第二十六路军原系冯玉祥的西北军之第五路军,参加过北伐战争。蒋冯战争后,被蒋介石改编为第二十六路军。1930年6月,该军地下党员王超.刘振亚受中共中央军委指派进行兵运工作,先后发展了军总参谋长赵博生等人入党,成立了中共秘密支部。1931年夏,该军被调往江西,参加"围剿“红军的战争。”九一八“事变后,广大将士要求抗日。经过我党争取,旅长董振堂.季振同和黄中岳等赞同我党的主张。
1931年12月14日,在赵博生.董振堂的率领下,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举行起义。参加部队有军直.两个师直.六个旅直和十一个团,共一万七千余人,有武器两万余件。起义部队开入中央根据地之后,改编为红五军团。军团总指挥季振同,政治委员肖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分别编为红十三军.红十四军.红十五军。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从各部队调集一批优秀的政工干部,分配到红五军团工作,建立起了革命政治工作。
1933年2.3月,红五军团参加了”赣州战役“担任预备队。3月12日,根据中央军委重组各军团的命令,周子昆担任军团参谋长,红五军团下辖红三军.红十三军。原辖的红十四军编入红三军团编制,但一直独立执行作战任务,红十五军编入红一军团建制。随后,红五军团与红一军团组成东路军,进入闽粤地区作战。5月统计,军团共六千六百余人。
6月初,东路军会师赣南。季振同被撤职,由董振堂担任军团总指挥,赵博生担任副总指挥,红五军团即归红一方面军建制。7月上旬,参加了水口之战。8月初,红三军重新划归红一军团建制,红十五军亦重规红五军团建制。不久,参加了乐安.宜黄战役,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协同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同年12月11日,为纪念”宁都起义“一周年,临时中央政府向董振堂.赵博生颁发乐红旗勋章。
1933年,1月5.6日,红五军团协同红三军团进行了黄狮渡战役,作战中副总指挥赵博生英勇牺牲。红五军团根据命令,取消了红十三军军的组织和红十五军各师师部。肖劲光调走,由朱瑞继任政治委员,陈伯钧继任参谋长。2.3月,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战役。
1933年6月,红五军团根据中央军委统一编制进行了整编。将原红十三军各师缩编为红十三师,取消了红十五军的编制,将其余部编为红十三师红三十七团。将博生.胜利.石城模范师,改为军团下辖红十四师。师长程子华,政治委员朱良才,政治部主任唐天际。两师各辖三个大团,全军团共一万一千零三十二人。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朱瑞,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保卫局局长欧阳毅,供给部部长傅兰荪,卫生部部长陈义厚,(后)姬鹏飞。此后,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0月28日,红十四师划归红九军团建制。。
同年底,红五军团参加了东方军第二次入闽作战,由曹里怀继任军团参谋长。军团补充师师长刘振亚。1934年3.4月间协同红一军团.红三军团进行了广昌保卫战,部队受到很大损失。6月,红七军团红三十四师划归红五军团建制,师长陈树想,政治委员程翠林,参谋长袁良慧,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军团参谋长郭如岳,政治部主任曾日三,全军团共约一万一千余人。8月底,军团共一万二千五百九十四人。
1934年10月,红五军团随中共中央.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由陈云担任驻军团中共中央代表,李卓然担任军团政治委员,刘伯承担任军团参谋长。成立了军团后方部,部长傅兰荪,政治委员刘型,卫生部部长姬鹏飞,政治委员彭嘉庆。随军中央地方工作团,主任邓振洵。军团共一万两千一百余人。长征初期,红五军团担任全军最艰苦的后卫任务,掩护全军特别是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突围。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之后,在过湘江时红三十四师被切断,未能渡江。大部牺牲,少数分散突围到湘南坚持游击战争。12月18日,红八军团编制撤销,所剩的一千余人编入红五军团。由罗荣桓继任政治部主任(未到职),刘伯承调中央军委担任总参谋长,陈伯钧继任军团参谋长。1935年2月,中央红军整编,红五军团取消了红十三师师部,红三十七团.红三十八团.红三十九团直接归军团指挥。5月初,红五军团再次担任全军后卫,掩护全军渡过金沙江。5月底,军团由泸定桥渡过大渡河。6月18日,在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1935年7月21日,红五军团奉命改称第五军。军长董振堂,代理政治委员曾日三,代理参谋长曹里怀,保卫局局长欧阳毅,供给部部长傅兰荪,卫生部部长姬鹏飞,仍辖三个团。8月,红五军编入左路军,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方针。9月15日,张国焘公开分裂党和红军强令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建制的红五军和红三十二军南下。红五军担任丹巴警戒任务。南下失利,部队遭受严重损失。
1936年1月,将原红五军原部队缩编为红十三师,将原红三十三军缩编为红五军的红十五师。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黄超,副军长罗南辉,参谋长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保卫局局长梁旷生。6月,红二军团.红六军团长征到达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合。7月,全军北上。红五军下辖五个团:红三十七团,团长李连祥,政治委员陈道贵;红三十九团,团长吴代潮,政治委员朱金畅;红四十团,团长郭锡山,政治委员谢良;红四十三团,团长万汉江,政治委员何志余;红四十五团,团长叶崇本,政治委员张力雄。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军参谋长由毕占云担任,全军共四千一百余人。
10月下旬,红五军奉命西渡黄河。11月8日,红五军归由红四方面军总部改称的“西路军总指挥部”指挥,编入西路军。12下旬,红五军途经临泽,一举攻占高台,争取守敌一千四百余人全部投降。1937年1月中旬,敌军集中兵力进攻高台。军长董振堂率领两个团共两千余人坚守高台。由于我援军遭堵截,经过九天九夜激战,惨遭失败。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以下两千余人,几乎全部牺牲。红五军另两个团驻守临泽。后被集中到倪家营子同西路军总部及红九军.红三十军会合。随即遭到敌人四万余人进攻,经过反复拼杀,突围转向西北。3月中旬,红五军余部被编为右支队,向东行进。不久,遭敌军重兵围攻,大部战死,一部被俘。原军团政治部主任曾日三被俘,英勇就义。原军参谋长毕占云等人,分散饶回陕北。
1932年1月下旬,红三军团开往赣州,共约一万四千人。3月12日,根据中革军委重新编组军团的命令,红三军团下辖红五军.红七军和红十四军,但红十四军一直单独行动,未编入红三军团行动。5.6月间,恢复了红五军军部。不久,又取消了红五军军部。此后,军团供给部部长周玉成,卫生部部长何复生,政治委员刘惠农。
1933年2.3月,红三军团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战役。6月上旬,红三军团按新编制于大湖坪进行了整编。取消了红七军番号,将原红五军红一师.红二师.红三师缩编为红四师;将原红七军和红二十一军缩编为红五师;将兴国模范师等改编为红六师,军团部直辖红四师.红五师.红六师.每师三个大团,全军共约一万六千六百七十六人。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腾代远,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政治保卫局局长张纯清,供给部部长周玉成,卫生部部长何复生,政治委员刘惠农。下辖红四师,师长张锡龙,(后)洪超,政治委员彭雪枫,(后)黄克诚,参谋长张骥,政治部主任李井泉;红五师,师长寻淮洲,(后)李天佑,政治委员乐少华(后)陈阿金,参谋长黄子荣,(后)胡震,政治部主任黄克诚,(后)唐天际;红六师,师长先后为彭绍辉.洪超.曹德清,政治委员陈阿金,(后)徐策,参谋长李俊,政治部主任曹其灿,(后)欧阳钦。
7月1日,奉中央军委电令,军团与红十九师组成东方军,并指挥红三十四师及闽赣军区部队进入福建作战。10月,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2月12日,红三军团于团村击溃敌军四万余人。此时,杨尚昆继任军团政治委员。军团卫生部部长饶正锡。年底,以红三军团为主的东方军再次入闽。2月中旬,红三军团返回江西,共有一万二千余人。4月,部队参加了广昌保卫战。8月底统计,军团共一万六千余人。
1934年10月,红三军团随中共中央,中央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成立了军团后方部,部长唐延杰,政治委员邱创成。卫生部部长饶正锡,政治委员黄应龙,(后)胡定国。随军中央代表李富春,地方工作团主任郭潜。军团下辖红四师.红五师.红六师共约一万五千余人。长征初期,红三军团为右翼,接连突破四道封锁线,进入贵州。1935年2月,红三军团在懒板凳整训改编,取消各师编制,缩编为红十团.红十一团.红十二团.红十三团.共四个大团,直接由军团指挥。刘少奇继任军团政治部主任,伍修权担任军团副参谋长。此时,参加了四渡赤水战役,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叶剑英继任军团参谋长。5月,分别由洪门渡与皎平渡过金沙江。而后,由泸定桥渡过大渡河。6月上旬,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7月21日,红三军团改称红三军,军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肖劲光,政治部主任袁国平。8月8日,重新恢复红三军团番号,李富春继任军团政治委员,罗瑞卿继任政治部主任。9月随中共中央和红一军团,军委纵队北上。9月22日,哈达铺整编,编为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李富春,副司令员刘亚楼,参谋长肖劲光,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保卫局局长张纯清,后方部长唐延杰,政治委员邱创成。供给部部长周玉成,政治委员欧阳钦。卫生部部长饶正锡,政治委员李志民。下辖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大队。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1月3日,重新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三军团缩编为红四师,取消了红三军团番号。红四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彭雪枫,(后)黄克诚。副师长黄永胜,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王平。供给部部长邱创成,政治委员龚竹村,约三千余人,归红一军团编制。1936年,红四师参加了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10月,红四师师长李天佑,政治委员杨勇,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舒同,随后参加了山城堡战役。
抗战爆发后,8月25日,原红三军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
一九三二年十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川陕边界转移后,中共鄂豫皖省委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红安县檀树岗召开最高军事干部会议,会议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辖两个师一个特务营。原红二十七师改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戴季英,辖第二二○团、第二二一团、第二二二团;原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番号不变,师长姚家芬,政治委员高敬栾,辖第二二三团、二二四团,另将红军独立一师第二团一部编为师特务营;原二十五军特务营为新军部特务营。部队于十一月三日完成编制,全军约七千人。一九三三年四月,红二十五军和皖西的红二十八军在麻城大畈会合。会合前红二十五军政委王平章在战斗中牺牲。两军会合后,省委为了进一步集中兵力,以加强红二十五军会合后,省委为了进一步集中兵力,以加强红二十五军,决定将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另将独立师十六团改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二二五团。此时,红二十五军的序列是:军长吴焕先,辖第七十三师、第七十四师、第七十五师。第七十三师:师长周希元;第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戴季英;第七十五师:师长姚家芳,政治委员高敬亭。全军共一万余人。为了坚持皖西的斗争,同时决定重建第八十二师。之后,红二十五军进至郭家河一带作战。
九月,红二十五军在黄麻公路通敌包围,第七十五师由吴焕先,戴季英率领,突出包围转移鄂东,仍保留红二十五军番号。第七十四师,由徐海东率领,退回皖西,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
—九三四年春,红二十五军第二次进入皖西与红二十八军会师;根据鄂豫皖省委指示,两军重又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辖第七十四师、第七十五师。同年九月,党中央派程子华到达鄂东,传达党中央、中革军委的指示,决定红二十五军主动向西转移,组成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并将鄂豫院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根据中革军委团命令,红二十五军的领导干部进行了调整: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戴李英任参谋长,郑位三任政治部主任。部队于十一月十六日由河南罗山的何家冲出发西征,出豫经鄂北到达陕南。一九三五年一月到六月,沿途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一九三五年七月,在打破敌人的跟踪“围剿”后,红二十五军得知红一、四方面军已在四川西部会师,并将继续北上。为了策应红一、四方面军的北上,红二十五军决定进行西征。
七月十六日,部队从户县子午镇附近出发,八月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天水、秦安、隆德等县城,八月底红二十五军从甘肃转向陕北。九月十八日,部队到达延川县的水坪镇,同陕北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胜利会师(陕北红军是一九三二年由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创建的我党的一支革命武装。一九三五年二月谢子长病逝后,由刘志丹为首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当时部队已发展为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两个军)、会师后,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第十五军团的序列是: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副主任郭述申。转第七十五师、第七十八师、第八十一师。这三个师分别由原红二个五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改编而成。全军团共七千余人。
一九三五年十月一日,红十五军团在劳山战役中,歼敌东北军一一零师近两个团和师直后队全部。十月二十五日,又南下鄜县攻克榆林桥,歼灭守敌第一○七师四个营。十一月初,中央红军经保安进至甘泉以西地区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会师后,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此时军团长仍为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冯文彬。辖第七十万师:师长张绍东、政治委员赵凌波,政治部主任周碧泉;第七十八师:师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崔田民,政治部主任钟伟;第八十—师:师长贺晋年,政治委员张明先,政治部主任李宗贵,副主任张树才。随后,红十五军团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直罗镇战役。
㈣ 请问红一方面军 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各有多少军团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
一、红一方面军:
1、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辖三个师。
第一师: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赖传珠(后为黄苏),参谋长聂鹤亭(后为耿飚),政治部主任谭政;
第二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
第十五师: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肖华。
2、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辖三个师。
第四师:师长洪超(牺牲后为彭雪枫、张宗逊),政治委员黄克诚;
第五师:师长李天佑、政治委员钟赤兵;
第六师:师长曹里怀,政治委员徐策。
3、第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中央代表陈云,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曾日三。辖两个师。
第十二师:师长陈伯钧(兼),政治委员谢良;
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参谋长王光道。
4、第八军团: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苏,中央代表刘少奇,参谋长唐浚,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辖第二十一师、二十三师。
第二十一师
第二十三师:师长孙超群、政治委员李干辉。
第九军闭: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何长工,中央代表何克全,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李涛。下辖第三师、第十四师。
第三师
第十四师:师长因子昆,政治委员王开湘。
5、军委直属队:
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红军总部直属队、干部团、各学校。第一野战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剑英,参谋长钟伟剑,政治部主任王首道;
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党中央、中央政府、供给部、红大、军委二局等。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维汉,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员邓发,参谋长张宗逊(后为张经武),政治部主任邵式平。
6、三四年十月二日决定组建红七军团(抗日先遣队,失利)。
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辖第十九师、第二十师、第三十四师和第十军南下的独立团;
红七军团与新红十军会师后编为红十军团,军团首长:寻淮洲、方志敏。后作战失利,少数部队由粟裕、刘英等率领,经历了漫长的南方游击战争,抗战时期编入新四军。
二、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
1、红二军团开始长征时编制为第七师、第九师和一个教导团。
第七师:师长汤福林(后为叶光吉),政治委员盛联均;
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治委员宋盘铭;
教导团(由独立一师一部编成):团长卢冬生、政治委员关向应(兼)。
2、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
辖第十七师:师长肖克兼(后为吴正卿),政治委员王震兼(后为苏杰),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兼;
第十八师:师长龙云(因病,后改邝朱权代理),政治委员甘泗淇,副师长彭辉盟,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方礼明。
三、四方面军的编制序列是:
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周纯全。辖四军、九军、三十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共五个军。
1、第4军:军长王宏坤,政治委员周纯全,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
2、第9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下辖第二十五师、第二十七师;
3、第30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下辖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九师、第九十师;
4、第31军王树声兼军长,下辖:第九十一师、第九十二师、第九十三师;
5、第33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下辖第九十七师、第九十八师、第九十九师,
全方面军总计正规部队十一个师、三十三个团,连同妇女独立团,红军学校、机关、兵工厂等,共十万余人。
四、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
下辖第223、224、225团、手枪团
五、陕北红军:(刘志丹、谢子长)
红二十六、二十七军
六、长征后留下的地方部队:
1、红军长征后留下的中央苏区各省军区独立师、独立团。成立苏区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项英任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和部分党政工作人员,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地区坚持斗争。
闽西红军第8、第9团和游击队(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
2、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军政委,下辖八十二师和手枪团。
3、琼崖红军游击队(冯白驹)
4、湘赣苏区地方武装5个独立团;
5、闽浙赣苏区的红军第30师及地方武装1000余人;
6、红10军团转至浙南的余部组成的挺进师(粟裕、刘英);
7、湘鄂赣苏区红军第16师和游击队。
㈤ 南昌起义时第二五师七十三团三营六连的连长是谁
南昌起来义时,第二五师七十三团三营六源连的连长是六连长秦悦军后聂鹤亭。
聂鹤亭,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叶挺独立团排长。一九二七年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连长,中共东江特委教导营营长,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五团副团长,三十三团团长,师参谋长,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军团作战科科长,甘肃野战军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大队大队长,军委总参谋部一局局长,军委参谋部部长,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高级参谋,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参谋长,哈尔滨卫戍司令员兼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辽北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车副司令员,工程兵副司令员。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五日被补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㈥ 二战期间(37年到结束),日本一共有几个师团,各师团各时期的将领,师团等级,活动范围又是哪里!
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
“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系列
一、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序列(1937年8月31日)
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
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少将
司令部驻天津,次年1月移北平,总兵力约37万人。
第一军:司令官 香月清司中将,辖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第二十师团
第二军:司令官 西尾寿造中将,辖第十师团、第十六师团、第一0八师团
方面军直辖第五师团、第一0九师团、中国驻屯混成旅团、临时航空兵团等
二、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序列(1937年8月15日-10月)
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
参谋长:饭诏守少将
司令官驻上海。
第三师团:师团长 藤田进中将
第十一师团:师团长 山室宗武中将
第九师团:师团长 吉住良辅中将
第一0一师团:师团长 伊东正喜中将
第十三师团:师团长 狄洲立兵中将
第十军:司令官 柳川平助中将,辖第六师团(由华北调来)、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师团
1937年11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后,“上海派遣军”改为“华中方面军”;12月13日攻占南京后,司令部移至南京。
三、“关东军”序列
司令官:植天谦吉大将
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
司令部驻长春。
第一师团:师团长 河村恭辅中将
第二师团:师团长 冈村宁次中将
第四师团:师团长 松井命中将
第十二师团:师团长 山天乙三中将
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等
四、“台湾军”序列
五、侵华日军舰队序列
第二舰队(1937年7月28日编成)
司令官 吉田善吾中将
“中国方面舰队”(1937年10月20日编成)
司令官 长谷川清中将
第三舰队 司令官 长谷川清中将兼
第四舰队 司令官 丰田富武中将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侵华日军序列
一、“中国派遣军”序列(1945年8月)
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
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
华北方面军
司令官:根本博中将
参谋长:高桥坦中将
第一军:司令官 澄田赉四郎中将;辖第一一四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第十四旅团
第十二军:司令官 鹰森孝中将;辖第一一0师团、第一一五师团、骑兵第四旅团等
第四十三军:司令官 细川忠康中将;辖第四十七师团、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一旅团等
方面军直辖坦克第三师团,独立混成第一、八、九旅团,独立步兵第二旅团等
第六方面军
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
参谋长:中山贞武少将
第十一军:司令官 笠原幸雄中将;辖第五十八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二、八十八旅团
第二十军:司令官 板西一良中将;辖第六十四、六十八、一一六师团,独立混成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八十七旅团
方面军直辖第一三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七、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五、七、十一、十二旅团
第六军:司令官 十川次郎中将;辖第七十、一三三师团、独立混成第六十二、八十九、九十一旅团
第十三军:司令官 松井太久郎中将;辖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一0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九十、九十二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
第二十三军兼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司令官 田中久一中将;辖第一0四、一二九、一三0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团、独立步兵第八、十三旅团
“中国派遣军”直辖第三、十三、二十七、三十四、四十、一三一师团,第十三飞行师团
以上“中国派遣军”共105万人。
二、第十方面军(1944年9月,“台湾军”改称第十方面军)序列
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将
参谋长:谏山春树中将
第三十二军:司令官 牛岛满中将;辖第二十四、二十八、六十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四十四、四十五、五十九、六十旅团
方面军直辖第九、十二、五十、六十六、七十一师团,独立混成地七十五、七十六、一00、一0二、一0三、一一二、六十一旅团,第八飞行师团
以上第十方面军共约12.8万人。
三、“中国方面舰队”序列(1945年8月)
长官:福天良三中将
参谋长:左近充尚正少将
第二遣华舰队:长官 藤田类太郎中将
香港、厦门、上海、青岛、长江等特别根据地队
以上“中国方面舰队”共约6.3万人。
四、“关东军”序列
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
总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
第一方面军
司令官:喜多诚一大将
参谋长:樱井镣三中将
第三军:司令官 村上启作中将;辖第七十九、一一二、一二七、一二八师团,机动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一三二旅团
第五军:司令官 清水规部中将;辖第一二四、一二六、一三五师团等
方面军直辖地一三四、一二二、一三九师团
第三方面军
司令官:后宫谆大将
参谋长:大坪一马少将
第三十军:司令官 饭田祥二郎中将;辖第三十九、一二五、一三八、一四八师团
第四十四军:司令官 本乡义夫中将;辖第六十三、一0七、一一七师团,独立坦克第九旅团
方面军直辖一0八、一三六师团。独立混成第七十九、一三0、一三四旅团,独立坦克地一旅团
第四军:司令官 上村干男中将;辖第一一九、一二三、一四九师团,独立混成地八十、一三一、一三五、一三六旅团
第三十四军:司令官 栉渊鍹一中将;辖第五十九、一三七师团,独立混成第五十三、一三三旅团等
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日句168个步兵师团。其中分布在中国战场53个师团:华北地区5个,华中18个,华南3个,东北22个,台湾5个;占其师团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二。
㈦ 新疆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三团怎么去
凡涉及部队驻地、番号、隶属关系、编制、性质、装备种类或数量等信息均属于国内家秘密,切勿询问,否则很容容易涉嫌窃取国家机密。
刑法规定对构成窃取国家秘密情报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等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其中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的或者情节特别恶劣的,最高刑可以判处死刑。
㈧ 抗美援朝的时候所谓的联合国军有几个国家
"联合国军"是冷战时期的产物,并非联合国实体,不具有合法性,也不在联合国的命令和控制范围内。所谓的联合国军,是在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以朝鲜战争为由,提出安全为理由制裁朝鲜的决议。美国提出成立"联合国军"司令部,由美军推荐一名司令统一指挥,麦克阿瑟、李奇微和马克·韦恩·克拉克先后担任司令。当时的韩国受联合国军指挥,但不属于联合国军的序列。
1952年1月22日,美军第40步兵师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