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湖北省省级示范高中有哪几所
湖北省省级示范高中有:
一、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是湖北省首批示范高中,该校在1962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唯一命名的“窗口学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八校联考成员。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创办于1950年9月,初名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1958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第一附属中学;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二、武汉外国语学校
武汉外国语学校(Wuha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简称武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湖北省重点中学、湖北省示范性学校。
武汉外国语学校创办于1964年,是“全国首批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1982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中学,1987年,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外事办批准成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单位,2000年成为湖北省示范学校。
三、武汉市汉铁高级中学
武汉市汉铁高级中学(Wuhan Hantie Senior Middle School)是湖北省重点中学和湖北省示范高中。创建于1947年7月,其前身为平汉铁路局武汉扶轮中学。
截止2014年,武汉市汉铁高级中学分高中校区(怡康路)和初中校区(二七路),共有60个教学班,其中高中班42个,初中班18个,学生总数近3200人。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80000平方米,其中高中校区占地面积约53333平方米,初中校区占地面积约26666平方米。
四、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Middle School Attached to HUST)为湖北省示范高中。截至2019年3月,学校拥有教学班56个,在校学生3000余人,教职工218人。
附中随着大学的发展,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铸就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积淀了厚实的人文底蕴。现有5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3000人,是一所教学设施齐全,教育环境幽雅,教学质量上乘,管理科学、治学严谨的完全中学,是湖北省唯一的“全国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示范学校”。
五、宜昌市一中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是湖北省最早的省级示范学校之一。学校创办于1910年,始名“宜昌府中学堂”,1954年改名为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其间九易其名,6次搬迁。2011年,学校占地80余亩,有43个教学班,师生近3000人。
学校发轫于明弘治年间为纪念晋代文学家郭璞而建的墨池书院,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再建六一书院,两书院时合时分,以墨池书院之名传至清末。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网络—武汉外国语学校
网络—武汉市汉铁高级中学
网络—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网络—宜昌市一中
② 邰丽华的个人经历
1998年,任武汉第一聋哑学校教师,
邰丽华生于一个普通职员的家庭,两岁时的一场高烧使她不幸堕入了无声世界。邰丽华很早就悟出了自己和同龄孩子的区别,自强与奋发的幼苗在心中萌发。在聋哑学校,邰丽华品学兼优。学校在离家很远的武汉市,使她从小就养成了很强的自理能力。人们只看到她静静地离家,又静静地回来,而其中多少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后来,邰丽华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湖北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的一名毕业生。
在她刚刚踏进聋哑学校校门的时候,最打动她的是这里与其他学校完全不同的一门课程──律动课。教师踏响木地板下的象脚鼓,把震动传达给站在地板上的学生,孩子们由此知道什么节奏。为了体验这种感觉,邰丽华总把脸颊紧贴在答录机喇叭上,全身心地感受不同的震动。至于电视里的舞蹈节目,更让邰丽华充满想象,跃跃欲试。从此,她爱上了舞蹈,爱得痴狂。
后来,邰丽华在残联的帮助下,进行正规的舞蹈训练。邰丽华15岁时已经有近10年的业余舞蹈经历。武汉市歌舞团一位姓赵的女老师在看到她是个可造之才的同时,又觉得无法有效地进行交流势必成为训练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因此,只答应先试验一段时间看看这个女孩的领悟能力再说。
武汉歌舞团的排练厅里,镜子、把杆儿、木地板,当然还有不需要音乐的邰丽华。赵老师考验这个新学生的第一支舞就是《雀之灵》。叉腿不到位,提腿不准确,手位不协调——在赵老师看来,她的关于舞蹈的一切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最后,赵老师干脆就把柔弱的小姑娘一个人扔在了排练室,自己拂袖而去。
此后的半个月,她将自己变成了一只旋转的陀螺,24小时中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都是在舞蹈。开始的时候她只能原地转几个圈,半个月以后就转到二三百圈。一曲《雀之灵》有节拍七百个左右,对于处在无声世界里的邰丽华来说,要想让舞蹈和这七百多个节拍完全合上,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再记忆、再重复。重复到最后的时候,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一支永远随时为她响起的乐队。
要学习,又要照料自己,还要学舞蹈,而且是在听不见音乐的条件下,邰丽华正是凭着一种执着和天赋在舞蹈领域很快脱颖而出,获得了所在城市的舞蹈大奖。15岁时,邰丽华就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国访问演出,以其灵动的舞姿赢得了异域观众的赞叹。而且在很多次舞蹈比赛中,评委们根本没有发现她竟是一位双耳失聪的残疾人。
在她表演的舞蹈作品中,邰丽华最喜欢的就是《雀之灵》。她第一次看见这个舞蹈是在电视上,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轻盈灵动的舞姿令她深深倾倒。从此,她像着了魔似的,经常对着录影带苦练。由于听不见音乐,更没有老师的辅导和别的教材,她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感觉和悟性在跳。
有一次,她练舞的情形被舞蹈编导张继钢看见了,他很感动,便打电话给杨丽萍,想请她来指导指导邰丽华。
演艺经历
2002年5月起,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开始进入文化市场探索商演与义演相结合的道路。邰丽华作为演员队长,规范演员管理,指导演员排练,改善团队作风,创新提高艺术。两年半来出访16个国家,巡演祖国22个省份,演出275场。
在雅典残疾人奥运会闭幕式上,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开幕式上,这支世界上一支专业残疾人艺术团将再次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他们震人心魄的艺术表演。邰丽华作为一名普通舞蹈演员,完美诠释了千手观音的慈悲和善良,人们几乎认定只能由她完成这个角色。邰丽华已成为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在她的细心挑选和培养下,已经出现更多年轻的、不同面孔的千手观音。“这些孩子们将和我一道,代表中国残疾人,出现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上。”
1992年8月,在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艺术盛会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应邀前来演出的,都是世界上舞蹈界的超级明星和著名舞蹈家,邰丽华作为惟一的残疾人舞蹈家表演了极具东方情调的舞蹈“敦煌彩塑”,激动的观众对她的演出报以长时间的掌声。艺术总监盛赞她为“美与人性的使者”。
2000年9月18日晚,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邰丽华以充满激情和轻灵的舞蹈,征服了“什么都见过”的纽约观众,观看演出的还有联大主席和众多联和国高官、以及43个国家驻联和国使团的官员。音乐厅里悬挂着一百多年来在这里演出过的世界著名艺术家的肖像和经典节目剧照。惟一的中国剧照,是邰丽华表演的舞蹈《雀之灵》。
2002年10月在日本,出席世界残疾人领导人会议的代表,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称为“人类特殊艺术的火炬”、“全球六亿残疾人的形象大使”。而邰丽华作为艺术团的形象大使,她代表着的是中国六千万残疾人。
2003年3月在波兰,邰丽华随团出访波兰,她表演的《雀之灵》感动了波兰总统夫妇及观看演出的所有观众。
2003年6月中旬,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是内地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非典之时到香港演出的艺术团体。演出当天,人们提前从四面八方赶到文化中心,演完后,观众久久不肯离去。
2004年2月底,邰丽华带病随团出访文莱,在文莱艺术团的演出引起空前的轰动,而在当地邰丽华的事迹更被众人所了解。
2004年3月初,邰丽华在经医院诊断并提出卧床休养的情况下,坚持随团出访韩国,她以极大的责任心成功地完成了此次出访演出工作。
2004年6月18日,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首届好莱坞国际电影电视节上,由邰丽华担任主要演员的舞台艺术片《我的梦》获得最佳电视艺术片奖,反映邰丽华及残疾演员艺术之路的纪实片《与梦同行》获最佳电视专题片奖。
2004年9月28日,在雅典残疾人奥运会闭幕式上,邰丽华带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聋人舞蹈队表演《千手观音》。
2005年2月23日,应邀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舞蹈《千手观音》。晚会结束后,胡锦涛主席特意接见邰丽华,对她说“你的舞蹈不但表达了艺术美,而且表达了心灵美,祝贺你演出成功。也祝贺你和你的伙伴们在春节晚会上的成功演出。希望今后在更多的舞台上看到你的身影。”
2015年7月,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在京举行,当选为十二届全国青联副主席。
③ 宜昌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师资队伍
历届领导
1971年月------1974年6月 校长:李荣中
1974年6月------1978年6月 校长:李森 书记:刘敬东
1978年6月------1982年6月 校长:张宗贤 书记:费淑英(女)
1982年6月------1986年6月 校长:孙必国 书记:张宗贤
1986年6月------1987年6月 校长:徐远柏 书记:孙必国
1987年6月-----1990年10月 校长:李兴顺 书记:李星平
1990年10月-----1991年2月 校长:王祖雄 书记:李星平
1991年2月------1992年6月 校长:张勋堂 书记:李星平
1992年6月------1997年1月 校长:彭翔华 书记:李星平
1997年1月------1998年6月校长:彭翔华 书记:胡波
1998年6月------2000年4月 校长:胡波 书记:彭翔华
2000年4月-----2006年11月 校长:胥宗宜 书记:彭翔华
2006年12月--至今 校长:胥宗宜 书记:彭翔华
名师风采
祁桂发
二十四中支教教师祁桂发
“在农村学校工作和生活的日日夜夜,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农村教师在艰苦环境中的敬业精神。”8月16日,市二十四中支教教师祁桂发回忆起刚刚结束的一年支教生活,深有感触地对记者如是说。
2006年秋季学期,祁桂发作为城区支教教师走进夷陵区鸦雀岭镇新场初中,该校是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湖北省项目学校。祁桂发说,一年支教生活有付出的艰辛,更有收获的喜悦。
新挑战带来新收获
祁桂发没想到一开始就遇到了挑战。他原本是化学教师,但来到新场初中后,学校分配给他的教学任务却是七年级生物。没有生物教学经验的祁桂发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接受教学任务的当天,他赶回城区,找生物教师借了一堆资料,连夜学习,赶紧备课。
开学了,经过精心准备的祁桂发用自己的教学方式吸引着这些农村的孩子们。学生们在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和思考中,不仅知识记得牢,而且学习兴趣大增。很快,学生们喜欢上了祁桂发的教学。一次,学校因教研活动占用了一节生物课,事后学生们强烈要求把这节被冲掉的课还给他们,祁桂发只好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补上了一节课。一年之后,祁桂发所带的生物学科在夷陵区期末统考中名列全区第二名。
一张工资表引发的触动
去年9月底,一张请教师们核对的教师工资表张贴在教师办公室前的小黑板上,初来乍到的祁桂发也凑过去一看,出乎意料的是,即使校长和工龄近40年的老教师,工资竟比祁桂发这个支教的青年教师的工资还低。
新场初中学生几乎全部在学校寄宿。老师们每天要上早、晚自习,班主任则早、中、晚要检查学生情况,值班老师更是一大早就要督促学生起床,进行早锻炼,维持就餐秩序,夜晚住在值班室,深夜还要巡查。一些教师住在校外,距家十几公里,他们也要早早赶到学校上早自习,午餐后就在办公室里备课、批改作业。累了,就趴在办公桌上睡一会儿。晚自习后,有的老师才披星戴月的赶回家。但他们并没有因为报酬不高,而对工作有丝毫懈怠。
一天凌晨两点半钟,祁桂发去上厕所,见刘峰松老师还在学校查夜......祁桂发说,那一刻,他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一年支教工作,一定要认真干。
细节育人,学生们不再出口成“脏”
初到新场初中时,祁桂发发现学生出口成“脏”。针对这一现象,祁桂发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常常留下5分钟时间给学生讲一些文明用语方面的知识,结果很受欢迎,学生们纷纷要求以后多讲些相关知识。一段时间后,有老师说:“这届七年级学生素质比八九年级的学生还要高,不管在校内校外都会主动向我问好。”其他老师也有同感。祁桂发听后,暗自高兴。
他十分细心地关注着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并从一些细节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有一次晚自习,学生在教室里被外面焚烧塑料垃圾产生的烟呛得不停地咳嗽,祁桂发带领几个八年级的学生提水去灭火。为了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危害,他提前上了“空气质量与健康”这个课题,让同学们透过照射到教室里的阳光看空气中的尘埃,感受空气的污染。同学们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再也不能在校园焚烧塑料垃了,不能随地吐痰,而且再也不能在教室里疯打了!”
这里的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城里来的年轻教师。祁桂发在球赛中受伤了,同学们见他吃力的样子,下课后抢着帮他把备课本送回办公室。许多学生带来了家里产的蜜橘、脐橙,悄悄地放在他的宿舍门口。
一年的支教生活很快就结束了,祁桂发说:“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在农村学校,我得到了一种在城区不可能感受到的全新体验。这一年艰苦而充实的支教生活体验,将成为我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我又回到了城区,但我仍与新场初中的孩子们和老师们保持着密切联系。
郑琦
乡村教师的楷模——郑琦
春风,吹拂着国旗。4月25日上午,当阳市庙前镇中心小学例行的升国旗仪式正在举行。
校外辅导员郑琦对学生做主题讲话:“你们要会学习、会生活……”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已伴随了郑琦大半辈子,从少年到白头……
偏远的乡村学校,平凡的岗位,他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1958年8月,18岁的郑琦主动申请来到最偏僻的陈院乡王家塝小学任教。全校20多名学生,四个年级,只有他一个老师。在这里,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努力向山区孩子播洒知识的阳光雨露。
1979年9月,他历经坎坷后落实政策恢复工作。第二年被调到井岗小学。住一间窄小的平房,阴暗潮湿,离家八九公里,来往不便,一家老小全靠妻子照料。他在这村小学坚守到退休,整整20年!
每天,郑琦总是最早起床,打扫校园,备课、研究少先队的工作……“周末回家换洗衣服,第二天一早就回到了学校,工作一忙经常不回家。他把学校看得比家里重要。”老伴李应香说。
郑琦长期教语文课和当班主任,他克服各种困难,编写刻印复习资料,自制教具,不断探索适宜山村孩子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20多所学校的公开课竞赛中,郑琦的课是最受欢迎的课之一。同事说:“他带的班级在统考中常常是前三名。”
东门小学青年教师杨静谈起自己的启蒙老师,满怀感佩之情:“他坚持普通话教学,还教全校的音乐课。他是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经常开展夏令营、义务投递、文艺演出等活动。我们在这里受到的教育一点不比城里孩子差。”
教学楼前过去天晴一层灰、下雨一团泥。郑琦就领着学生搬来砖块,背来河沙,一连干了几个月,将泥巴地改造成砖面操场和道路。校园常年花木葱茏,老师、村民都说,学校里一草一木,哪一棵没有经过郑老师的手呢?
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郑琦在乡村小学创造了突出的成绩。1984年,郑琦被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金子在哪里都闪光!
家访路上,湍流河水中,他对学生倾注了无限关爱
井岗小学旁边有一条瓦家河,河对岸住着20多个学生。没有桥,学生只能踩着河中的石头过河。每逢冬天和雨天涨水,就有学生旷课。郑琦向学校建议:学生放学老师要护送,并主动承担送河对岸学生的任务。从此,不论是暴雨倾盆,还是冰雪封河,他总是毫不犹豫地裤腿一挽,背着学生趟河。二十几个学生背过去,1米65左右身高的他已是一身汗水。
郑琦背送孩子们的行动感动了村民,1983年冬,村里筹资在瓦家河上架了一座简易桥。谁料到不久一场洪水将桥冲垮了。郑琦再次承担了背孩子过河的任务。直到当地公路改造修起了一座新桥,他才停止这个承担了10多年的义务。
一个大雪天早上,郑琦发现施卫国没来上学,马上来到施家。原来,小卫国的脚冻伤了。他对卫国父亲说:“冻伤的脚一两天好不了,雪一两天也停不了,不上学怎么行?我背他去,明天起,你送他到校,我送他回家。”当即就冒雪把孩子背到了学校。
即使退休了,发现谁家孩子没上学,他都要过问。井岗小学校长程志勇介绍,郑琦每学期都要帮助10多名孩子重返课堂。学校周围的乡村道路上,常年有他家访劝学的身影。
郑琦对孩子们的呵护与关爱,不仅是心血汗水,更是前途命运。
1963年4月,郑琦在漳河小学任教时,校方错误地处分一名学生。郑琦认为处分不符合有关规定,公开反对,却被认为对抗学校领导被迫停职检讨。1964年10月,他因此事被开除公职。直到15年后才平反冤案。回首往事,他说:“为了学生的合法权益,老师应该挺身而出,我不后悔!”
郑琦在井岗小学任教20年,一直有学生住在他身边,短则一两周,长则三四年。这些孩子,或因残疾、或是孤儿、或是特别调皮。带他们,要辅导功课,要调教性格,还要管生活,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资助学生……他那间充满爱心的小屋,温暖了多少孤独和受伤的幼小心灵!
有人问他:“你不嫌麻烦?”“这有什么,就像带自己的孩子。”他的回答那么真诚。
什么是对弱势学生的教育关怀?人们在郑琦身上得到了答案。
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做好事,他播撒文明的种子,以文化人
在井岗小学,郑琦一直担任少先队辅导员。他组建了“红领巾义务投递站”,年投递信件报刊2万余件。当他看到农村的孩子放学后没有一个好的活动阵地时,又倡导建起了9个校外“少年之家”,使孩子们又有了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场所。每年“六一”,他都要在学校组织文艺活动,请附近村民看演出。每年春节,他组织孩子们打莲响、采莲船、舞龙灯,自编弘扬文明新风的唱词,走村串户拜年。每年植树节,他还带领学生在学校周围种树。井岗村里的树种在他手上换了4茬。至今村道两旁交相掩映的水杉、刺槐,仍是郑琦和学生留下的绿阴。“他年年都是这样,工作红红火火的,做的好事数不清。”“他给青少年,给村里各方面带来的好影响谁都比不上。”谈起郑老师,相识相知了20多年的原井岗村支部书记张希珍和村委会主任翁明忠都无比钦佩。
17岁少年雨禾因父母离异,无人管束,曾因偷窃电线受到公安机关处罚,伙伴们不理他,人称“狗都嫌”。郑琦不嫌,将他接到家中,为他买来生活用品,教育他:“违法的事千万不能做!”“一定要走正路。”见郑琦这样关心自己,雨禾深受感动。郑琦趁热打铁,和他一起开垦他家门前的空地种菜,鼓励他靠双手自食其力。在郑琦的帮助教育下,雨禾转变了,一个步入犯罪边缘的少年返回了正道。
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在一个乡村知识分子默默耕耘的背后,是一片成长的文明新苗。
养老的庭院,成了孩子们课外的乐园,他退休而不退责,秋光映绿一片春色
郑琦家院门上有一副对联:“晚霞映红下一代,秋光照绿一片春”。
1998年秋,还有一年多就要退休的郑琦,对着一张珍藏了十几年的老照片沉思。那是1984年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合影。他忘不了时任团中央领导的胡锦涛同志的嘱托:你们从事的红领巾事业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关心培养教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就落在了你们的肩上。
当年的誓言———把终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和红领巾事业———敲击着他的心房,他夜不能寐。
他和老伴商量妥当,在井岗小学附近的桐树垭村买下一幢农舍,对房子和庭院改造后,1999年5月搬了过来。“郑老师搬来了!”很快,他家成了孩子们常光顾的地方。2000年4月,“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的牌子挂了起来。
秋天,郑琦正式退休,一心扑在辅导站的建设上。添置书籍报刊,设立了阅览室。又拉着老伴,一锄一锄地挖,搬走了100多立方米的土石,在房子周边平整出了近800平方米的场地,建起了花园、菜园,架起了秋千、爬杆、乒乓球台等。从此,这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每到放学和节假日,孩子们就来这里唱歌、跳舞、看报、养花、打球、学艺……
几本发黄的《辅导站工作日志》里记着他的辛勤足迹:“教唱《走进新时代》”、“请农技员周勇讲农业技术课”、“交警中队周警官上交通法规课”、“走访抗暴英雄之家”……
为了建好辅导站,郑琦先后投入5万多元,至今还有近万元借款没有还清。
在郑琦的全心投入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辅导站越办越红火,如今已发展成为“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当阳市文化科技中心户”等。4年多来,到这里参加活动的未成年人达1.5万多人次。
他还受聘担任着井岗小学、庙前小学、坝陵小学、烟集中学的校外辅导员。他骑着自行车常年奔波在这些学校进行辅导、开座谈会、做报告……
关心和教育未成年人,这崇高的事业继续在他心中激情燃烧!
④ 宜昌市第四中学去年中考成绩怎么样
宜昌市第四中学去年中考成绩
大概中考成绩公布时间,在中考结束后四、五天内。
不同地区,因容为中考时间不同,所以公布时间也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是在中考结束四、五天后公布。
因为一般中考阅卷需要三天,还有一、二天,用于合成成绩。
⑤ 宜昌市十四中学
只是被打骨折?
这人运气还不错 属于小打小闹.
那砍人都是家常便饭..
一天不打架这学校里都觉得少了点什么
⑥ 宜昌市第二十四中学的教育教学
发展思路
建校以来,学校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倡导人文内关怀,张显学容生个性,开发了《初中生成长指导》校本教材,开展了学生互动教育实验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新途径,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格局
三十多年来,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各层次的合格劳动者,今天,学校已步入宜昌大教育格局,在市政府的关怀下,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正在重新崛起走向辉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学规模
学校预定办学规模为24个初中教学班,现有在岗教职工66人,12个教学班,学生522人。学校成立于1973年,由原葛洲坝工程局创办。36年来,伴随着葛洲坝的发展和宜昌市教育格局的变化,学校走过了五个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