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水县的风景名胜
清水历史悠久,文化沉淀丰厚,古迹文物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化石点、石刻等遗址文物73处,分布在18个乡(镇)。一代名将赵充国,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完成震惊世界的赫赫勋业后终其一生之地。轩辕谷隘、充国陵园、宋墓群、庞公仙境皆是陇上名胜,汤峪温泉、红崖晚照、万紫胜迹、古洞悬石俱为旅游佳处。其中30处已被列为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文物、馆藏文物分15类、1782件,展现了清水古代文化的繁荣。
汤浴温泉:汤浴温泉距县城8公里处的汤浴温泉为全国十三大名泉之一,自宋、明以来已属陇上胜迹。温泉水质优良,水温54℃,富含人体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锌含量居全国名泉之冠,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和矿泉水开发价值。此地群山环抱,清流映带,鸟鸣林幽,一派田园风光,甘肃省工人疗养院和体育训练基地座落其间,为理想的洗浴、疗养、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位于县城东南28公里处的花石崖,相传为唐玄奘取经途中大战黄木狼的万紫山,现存有黄木狼洞遗址。此地林木苍郁,悬崖峭壁,岩石嶙峋,寺庙兀立,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身。绿树成荫、草色青青、溪流涓涓、鸟语花香的秦非子牧马场、三皇谷森林公园等,令人心旷神怡。轩辕谷隘、充国陵园、宋金墓群、庞公仙境皆是陇上名胜。红崖晚照、古洞悬石、月台云影、高岭飞泉俱为旅游佳处。
轩辕广场 轩辕湖公园:依托深厚的轩辕文化,清水县在县城主轴线的东头,建有一座占地40亩的轩辕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身高”9米的人文始祖轩辕大帝,轩辕大帝背靠历史遗存轩口窑、三皇谷及轩辕桥。
轩辕湖公园暨水舞广场(2013年8月4日正式竣工开放)是清水县传承轩辕文化、建设美丽县城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创新文化发展载体,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
赵充国陵园:赵充国陵园位于清水县城北1公里处的牛头河畔。始于汉,后历代辟祭田,修祭殿,勒石刻碑,铭期史迹。1962年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陵园建筑典雅肃穆,气势恢宏,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墓区现存历代石刻碑廊,宋墓群等省、县级文物保护点十多处,是省内外宾客观光旅游和赵氏族系寻根拜祖的圣地之一。
轩辕谷.轩辕窑:皇帝时代在华夏文明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继承了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造就了酋邦文明,为奴隶制文明奠定了基础。轩辕黄帝作为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开创了华夏文明。而他的早年时期则是在清水度过的,清水因之而称为“轩辕故里”。在这里,有着关于他的传说和记载,也有他和他母亲生活过的痕迹。
轩辕谷俗称三皇沟,位于清水县城东七十里的山门乡白河村。据省、市、县志记载及民间传说,为轩辕黄帝的诞生地。这里林木茂盛,流水潺潺,有“轩王爷睡觉石”,轩辕黄帝戏耍之“戏台”、晒太阳之“晒台”。
轩辕窑亦称轩口窑,位于清水县城北2公里处上邽乡李崖村。相传为轩辕母携帝栖居之所。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此处有齐家文化陶片遗存。
永清堡:清水这片沃土给先民们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在这里他们顽强生活,繁衍生息。五千五百年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性王国开始动摇,留下了大量村落遗址。在清水较为典型的当数永清堡遗址。 永清堡遗址是清水县境内发现的一处距今5500年左右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位于清水县城一中校址(原国立十中),占地约3.5平方公里,地下文化层厚约1-3米,有大量灰坑、灰层、窑穴及房址,属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一部分。遗址出土了陶片、石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初期过渡的社会概况,是清水远古文化的典型代表。
秦亭故址:从秦非子到秦庄公,秦人先后有五代首领以“秦”为根据地惨淡经营,致力农牧,在同西戎的对峙交战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这里居住生息了三百余年。这个“秦”就是后来的秦亭之“秦”,秦帝国之“秦”。秦始皇统一中国,置郡、县、乡、亭。也许是出于追根溯源的缘故,在其先人的发祥地清水首置上邽县,设秦亭。
秦亭故址,在今清水县东北秦亭铺乡秦子铺村。周孝王13年,秦族先祖部落首领非子因在此为王室牧马有功,被封为王室附庸,邑于秦亭。
花石崖—万紫山:花石崖又名万紫山,位于清水县陇东乡。在县城东南28公理的陇东土寨村之涧沟河下游、渭河北岸盘龙山中段,西北向支峰南坡,海拔最高处1823米,山对面下到五里为310国道。这里峰峦叠嶂、翠柏掩映、清泉流水、春花秋实、万紫千红,故称万紫山,又因悬崖峭壁、山石花纹五颜六色,又名花石崖。
花石崖历史悠久,相传唐代以前就建有庙宇,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7年)重修二台玉皇殿,有匾高载(文革中被毁)。现存明清石窟二处,彩塑、壁画和雍正岁次丙午题匾。花石崖按地势分为“东崖”、“西崖”,上有“凤凰头”,下汇“三岔口”,中有“三仙台”等五大部分。
三仙台:“三仙台”等五大部分,东崖峰峦起伏,石崖重叠向上倾斜,悬崖峭壁上有一石洞,名曰“黄木狼洞”,洞口约三米,地形险要,洞深莫测。西崖壁立千仞,离奇古怪,崖壁巨石上有一淡土黄色块,光滑明亮,每当夜幕降临,明月东升,其石闪闪发光,犹如一轮明月悬空,故名“月亮崖”。北端崖隆起,圆顶兀石,形似凤头,纵观四野,恰似雏凤临空遥望渭水,故名“凤凰头”。山下东西峡谷飞流激响,幽境怡人,三条小溪汇合,故名“三岔口”。所有建筑物都依山势逐台修建,大体可分为“磨针殿”、“大殿院”、“玉皇顶”、“雷音崖”四大部分,从谷底沿山而上,有一巨石平地而起,高约50米,顶阔而平,大约有10平方米,称“磨针殿”,殿内有隋代塑像二尊,均为明清作品。
通仙桥:沿山而上,第一台上有“通仙桥”,“通仙阁”、“静石台”和“青龙洞”。第二台是“祖师殿”。殿前是一刀切齐的悬崖峭壁,高约百丈;台后巨石隆起顶端椎圆,故名“天心石”。第三台沿石缝而上,崖顶倾斜而立,形如虎口,人称“老虎口”,崖顶有“笑天石”,崖上有悬空云梯,攀梯而上,穿过石洞可爬入“观音佛龛”,内有明代塑像三尊。再身贴悬崖峭壁栈道曲栏,曲膝而下,悬空又有石窟一处,为“雷音佛龛”,其间有明代塑像一尊,面部丰满,神情生动,为石窟艺术之佳作。
『贰』 现任清水县宣传部长
张秀丽是清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个人简介
张秀丽, 女,回汉族,1973年1月出生,大学文化程度答,甘肃省清水县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工作简历:
1986年9月至1990年8月天水市第一师范学校幼教专业学习;
1990年8月至1998年6月清水县第一幼儿园教师(其间:1993.03-1996.06甘肃教育学院政教专业学习)
1998年6月至2000年11月清水县第二幼儿园副园长;
2000年11月至2004年2月清水县纪委副科级纪检监察员;(其间:2000.08-2002.12 中央党校函授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习)
2004年2月至2006年9月清水县纪委常委、办公室主任;
2006年9月2009年1月清水县陇东乡党委书记、乡长;
2009年1月至2009年8月清水县委常委、陇东乡党委书记、乡长;
2009年8月至今清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叁』 用英文怎么说 甘肃省 天水市 清水县 陇东乡
甘肃省 天水市 清水县 陇东乡
Qingshui County, Gansu, Tianshui Province, Dongxiang
『肆』 清水县有哪些旅游景点
风景名胜
清水历史悠久,文化沉淀丰厚,古迹文物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化石点、石刻等遗址文物73处,分布在18个乡(镇)。一代名将赵充国,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完成震惊世界的赫赫勋业后终其一生之地。轩辕谷隘、充国陵园、宋墓群、庞公仙境皆是陇上名胜,汤峪温泉、红崖晚照、万紫胜迹、古洞悬石俱为旅游佳处。其中30处已被列为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文物、馆藏文物分15类、1782件,展现了清水古代文化的繁荣。
汤浴温泉:汤浴温泉距县城8公里处的汤浴温泉为全国十三大名泉之一,自宋、明以来已属陇上胜迹。温泉水质优良,水温54℃,富含人体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锌含量居全国名泉之冠,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和矿泉水开发价值。此地群山环抱,清流映带,鸟鸣林幽,一派田园风光,甘肃省工人疗养院和体育训练基地坐落其间,为理想的洗浴、疗养、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位于县城东南28公里处的花石崖,相传为唐玄奘取经途中大战黄木狼的万紫山,现存有黄木狼洞遗址。此地林木苍郁,悬崖峭壁,岩石嶙峋,寺庙兀立,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身。绿树成荫、草色青青、溪流涓涓、鸟语花香的秦非子牧马场、三皇谷森林公园等,令人心旷神怡。轩辕谷隘、充国陵园、宋金墓群、庞公仙境皆是陇上名胜。红崖晚照、古洞悬石、月台云影、高岭飞泉俱为旅游佳处。
轩辕广场、轩辕湖公园:依托深厚的轩辕文化,清水县在县城主轴线的东头,建有一座占地40亩的轩辕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身高”9米的人文始祖轩辕大帝,轩辕大帝背靠历史遗存轩口窑、三皇谷及轩辕桥。
轩辕湖公园暨水舞广场(2013年8月4日正式竣工开放)是清水县传承轩辕文化、建设美丽县城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创新文化发展载体,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
赵充国陵园:赵充国陵园位于清水县城北1公里处的牛头河畔。始于汉,后历代辟祭田,修祭殿,勒石刻碑,铭期史迹。1962年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陵园建筑典雅肃穆,气势恢宏,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墓区现存历代石刻碑廊,宋墓群等省、县级文物保护点十多处,是省内外宾客观光旅游和赵氏族系寻根拜祖的圣地之一。 [16]
轩辕谷、轩辕窑:皇帝时代在华夏文明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继承了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造就了酋邦文明,为奴隶制文明奠定了基础。轩辕黄帝作为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开创了华夏文明。而他的早年时期则是在清水度过的,清水因之而称为“轩辕故里”。在这里,有着关于他的传说和记载,也有他和他母亲生活过的痕迹。
轩辕谷俗称三皇沟,位于清水县城东七十里的山门乡白河村。据省、市、县志记载及民间传说,为轩辕黄帝的诞生地。这里林木茂盛,流水潺潺,有“轩王爷睡觉石”,轩辕黄帝戏耍之“戏台”、晒太阳之“晒台”。
轩辕窑亦称轩口窑,位于清水县城北2公里处上邽乡李崖村。相传为轩辕母携帝栖居之所。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此处有齐家文化陶片遗存。
永清堡:清水这片沃土给先民们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在这里他们顽强生活,繁衍生息。五千五百年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性王国开始动摇,留下了大量村落遗址。在清水较为典型的当数永清堡遗址。 永清堡遗址是清水县境内发现的一处距今5500年左右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位于清水县城一中校址(原国立十中),占地约3.5平方公里,地下文化层厚约1-3米,有大量灰坑、灰层、窑穴及房址,属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一部分。遗址出土了陶片、石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初期过渡的社会概况,是清水远古文化的典型代表。
秦亭故址:从秦非子到秦庄公,秦人先后有五代首领以“秦”为根据地惨淡经营,致力农牧,在同西戎的对峙交战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这里居住生息了三百余年。这个“秦”就是后来的秦亭之“秦”,秦帝国之“秦”。秦始皇统一中国,置郡、县、乡、亭。也许是出于追根溯源的缘故,在其先人的发祥地清水首置上邽县,设秦亭。
秦亭故址,在今清水县东北秦亭铺乡秦子铺村。周孝王13年,秦族先祖部落首领非子因在此为王室牧马有功,被封为王室附庸,邑于秦亭。 [
花石崖—万紫山:花石崖又名万紫山,位于清水县陇东乡。在县城东南28公理的陇东土寨村之涧沟河下游、渭河北岸盘龙山中段,西北向支峰南坡,海拔最高处1823米,山对面下到五里为310国道。这里峰峦叠嶂、翠柏掩映、清泉流水、春花秋实、万紫千红,故称万紫山,又因悬崖峭壁、山石花纹五颜六色,又名花石崖。
花石崖历史悠久,相传唐代以前就建有庙宇,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7年)重修二台玉皇殿,有匾高载(文革中被毁)。现存明清石窟二处,彩塑、壁画和雍正岁次丙午题匾。花石崖按地势分为“东崖”、“西崖”,上有“凤凰头”,下汇“三岔口”,中有“三仙台”等五大部分。
三仙台:“三仙台”等五大部分,东崖峰峦起伏,石崖重叠向上倾斜,悬崖峭壁上有一石洞,名曰“黄木狼洞”,洞口约三米,地形险要,洞深莫测。西崖壁立千仞,离奇古怪,崖壁巨石上有一淡土黄色块,光滑明亮,每当夜幕降临,明月东升,其石闪闪发光,犹如一轮明月悬空,故名“月亮崖”。北端崖隆起,圆顶兀石,形似凤头,纵观四野,恰似雏凤临空遥望渭水,故名“凤凰头”。山下东西峡谷飞流激响,幽境怡人,三条小溪汇合,故名“三岔口”。所有建筑物都依山势逐台修建,大体可分为“磨针殿”、“大殿院”、“玉皇顶”、“雷音崖”四大部分,从谷底沿山而上,有一巨石平地而起,高约50米,顶阔而平,大约有10平方米,称“磨针殿”,殿内有隋代塑像二尊,均为明清作品。
通仙桥:沿山而上,第一台上有“通仙桥”,“通仙阁”、“静石台”和“青龙洞”。第二台是“祖师殿”。殿前是一刀切齐的悬崖峭壁,高约百丈;台后巨石隆起顶端椎圆,故名“天心石”。第三台沿石缝而上,崖顶倾斜而立,形如虎口,人称“老虎口”,崖顶有“笑天石”,崖上有悬空云梯,攀梯而上,穿过石洞可爬入“观音佛龛”,内有明代塑像三尊。再身贴悬崖峭壁栈道曲栏,曲膝而下,悬空又有石窟一处,为“雷音佛龛”,其间有明代塑像一尊,面部丰满,神情生动,为石窟艺术之佳作。
『伍』 清水县的行政区划
清水县设6镇12乡、260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1125个村民小组详细如下: 永清镇 北城居民委员会,城南居民委员会,西关居民委员会,东关居民委员会,东关村,丰盛村,原泉村,义坊村,西关村,张杨村,暖湾村,杜沟村,温沟村,马沟村,南峡村,双场村,樊峡村,李沟村,苏屲村,常杨村,李崖村,雍陈村 红堡镇 蔡湾村,贾湾村,红堡村,安坪村,杜川村,后川村,李店村,刘谢村,崔刘村,西城村,小泉村,周家村,青泉村,唐杨村,倪家村,古道村,衡吴村,曹冯村,高沟村,太阳村,麦牛村,麻池村,新坪村 白驼镇 白驼村,申川村,刘坪村,袁沟村,高峰村,永安村,童堡村,姚黄村,化岭村,杨屲村,阳坪村,玉屏村,芦花村,折湾村,梨湾村,路山村,鲁家村,山湾村,万安村 金集镇 瓦寨村,槐树村,张山村,城科村,陈湾村,张牛村,连珠村,水清村,桑寨村,曹沟村,杨郝村,潘山村 秦亭镇 柳林村,赵尧村,樊夏村,秦亭村,刘峡村,店子村,长沟村,乔李村,董河村,百家村,李岘村,薛赵村,麦池村,张吕村,站沟村,盘龙村,全庄村,年庄村,党河村 山门镇 薛家村,马堡村,刘崖村,南山村,什字村,山门村,高桥村,大集村,关山村,白河村,玄头村,腰套村,旺兴村,吊山村,白树村,史沟村,观音殿村 白沙乡 汤浴村,温泉村,鲁湾村,程沟村,马沟村,代沟村,太石村,赵沟村,箭峡村,桦川村,桑园村,元坪村,鲁沟村,白沙村 松树乡 时家村,下曹村,椅山村,文湾村,代王村,文寨村,友爱村,堡子村,大柳村,邵湾村,松树村,大庄村,杏林堡村,左李村 王河乡 成寺村,全寨村,魏湾村,李沟村,王马村,西李村,响水村,吉山村,南湾村,水刘村,王河村 远门乡 远门村,夜明村,单魏村,庙台村,安业村,林峡村,梨林村,赵瞿村,王付村,铁炉村,新石村,后沟村 土门乡 土门村,刘湾村,周山村,梁山村,下赵村,新义村,丰盛村,云山村,小庄村,仓下村,西坡村,高庙村,朱王村 郭川乡 刘窑村,孙山村,平定村,川儿村,吊湾村,黄大村,赵那村,郭川村,郭山村,高湾村,宋川村,田川村,马蹄村,青莲村,韩坪村,石嘴村,挂丹村 贾川乡 贾川村,林河村,董湾村,阳湾村,韩沟村,上湾村,吊坪村,梅江村,崖湾村 丰望乡 王杨村,槐树村,磨上嘴村,邢来村,甘涝池村,徐山村,付崖村,高何村,红湾村,南家铺村,车河村,柏树村,陈马村 草川铺乡 腰林村,教化村,九龙村,火石村,磨儿村,兴坪村,冯山村,草川村,水泉村,黄崖村,刘庄村 陇东乡 风台村,坪道村,崔杨村,谢沟村,庙湾村,赵硖村,朱湾村,田湾村,朱河村,安儿村,石李村,梁庄村,贾集村 黄门乡 元川村,下成村,小河村,硖口村,长谷村,薛堡村,王店村,杨李村,马什村,台子村,黄湾村,后坡村,樊家村 新城乡 张河村,杨河村,王尧村,大陆村,方湾村,李湾村,四合村,蒲魏村,黄梁村,新城村,闫川村,谢山村 县委、县政府驻永清镇。
『陆』 甘肃省清水县的县名的由来
夏商周时期,清水为邽戎、绵诸戎居住地。西周孝王时,嬴姓部落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封为王室附庸(周制.其封地方圆不足50里),封邑在今清水县秦亭镇境内,是清水境内最早的城邑。之后,非子等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开拓疆土,发展壮大。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邽戎取其地,始置邽县,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县。秦惠公五年(公元前395年),秦灭绵诸戎,置绵诸道(治今县西南贾川乡林河村),并筑城以加强管理。秦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清水县地属陇西郡上邦县(原邽县)、绵诸道。西汉初,随着经济人口的发展,为巩固边防、扩充疆土,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析上邽,在关陇要冲置清水县、戎邑道(治今黄门乡)与陇县,至此,始有清水县名,县治在古城(今永清镇李崖村)。《太平御览》引述“《三秦记》云:‘其坂九回,七日得越,上有清泉,四注而下。’下有县,因此而名。”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陇西郡置天水郡,辖16县(道),其中清水县、绵诸道均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西汉末年,王莽改清水为识睦。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公孙述于县治以西15里依山筑清水西城(址今红堡镇西城村)。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清水县为坻聚,与绵诸道、戎邑道一起并入陇县。三国初,魏复置清水县,废陇县入清水县。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辖4县,清水县属之。西晋时,清水属秦州略阳郡管辖。东晋十六国时,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大夏、仇池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把势力伸入清水境内。这些割据势力你争我夺,相互兼并,征战不已,给清水的社会生产造成很大破坏。晋安帝义熙六年(4lO年),夏王赫连勃勃攻陷清水城,将清水及略阳16000余户居民迁于大城(即夏都统万城,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北)。北魏统一北方后,清水县仍属秦州略阳郡所辖。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在原戎邑道故地置安戎县,属略阳郡。北魏文成帝和平五年(464年),分略阳郡清水、伯阳(治今北道区伯阳乡)2县置清水郡驻清水,属秦州。西魏、北周继之。北周,废安戎县。元代清水县归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秦州。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废冶坊县入清水县。明太祖洪武二年(1939年),徐达率兵度陇,元清水县令铁木罕巴在马跑泉被明军捕杀。洪武四年(1371年),知县刘德以宋城址重筑清水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清水县属陕西布政司巩昌府秦州。明朝末年,阶级矛盾激化,陕北、陇东饥民相继揭竿而起,反抗明朝的统治,先后有数路农民军蜂拥而入清水,给地方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水县归闯王义军。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征秦陇,大顺知县丁图昌附清。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清水县属陕西省右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康熙七年(1668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升秦州为直隶州,清水属之。民国初年,废秦州设置渭川道,清水为其所辖。民国16年(1927年),改渭川道为渭川行政公署,清水属之。民国38年(1949年)7月31日,清水解放。8月7日,清水县人民政府成立,属陕甘宁边区政府天水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水县属甘肃省天水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此后,与天水县(今天水市麦积区)、秦安县多次调整边界。于1961年12月第二次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分置后,县境北界、南界均向南推移,西界西移,辖域由民国时的菊叶形变为东西长方形,县治居县境中心。1985年7月,天水撤地设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清水县归天水市管辖至今。全县设6镇12乡、260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11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26万人,有汉族、回族、藏族、白族、朝鲜族、土家族等8个民族。全县2005年末总户数为66846户,总人口312552人,其中农业人口291628人,占总人口的93.3%,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苗等。2000年,清水县辖1个镇、2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7920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永清镇 24357 上圭乡 20386 白沙乡 16949 红堡乡 13152 小泉乡 5984 太坪乡 5712 白驼乡 10202 玉屏乡 5868 松树乡 12755 王河乡 11731 远门乡 11290 土门乡 14916 郭川乡 17893 金集乡 15545 贾川乡 12054 丰旺乡 9438 草川乡 10843 陇东乡 10945 黄门乡 13561 新城乡 10709 秦亭乡 7664 百家乡 7175 山门乡 6624 旺兴乡 3454 。 http://ke..com/view/977899.htm#3
『柒』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有休闲娱乐场所吗
很有名气的坑子就是了,还有温泉度假村,包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