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苏州第一中学叶圣陶是几班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1907年曾就读于草桥中学(现市一中的一部分),是“草桥”的校友,在苏州市一中还有叶老的塑像,校史馆里貌似也有相关介绍的。
Ⅱ 介绍一下叶圣陶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文学家
叶圣陶原名叶绍均,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其作品有
童话: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皇帝的新衣》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芳儿的梦》 等等
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倪焕之》:长篇小说 《隔膜》:小说集
《火灾》《苏州园林》:散文 《牛郎织女》:神话
长篇小说《春宴琐谭》等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 《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苏州吴县。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中华民族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连续五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叶圣陶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叶圣陶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进行教育改革,编新的教科书。叶圣陶在吴县第五高等小学工作到1922年,并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活。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
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
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转入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他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
姓名:叶圣陶 出生年月:1894。10.28 籍贯:中国江苏苏州人 职务: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 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
叶圣陶
潮社和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Ⅲ 【苏州园林】这一课【叶圣陶写的】中心内容也就是主题归纳
【苏州园林】这一课【叶圣陶写的】中心内容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从而显示了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
赏析:
摘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模仿和再现自然山水是中国园林形成、表现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园林不仅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现实空间,也是陶冶情操、安顿精神的理想乐园。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苏州园林更是珍贵的人文景观,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百姓各自从中体味到了他们所寻觅的线条、哲理、诗情和韵律。把苏州园林平面地展开是一幅最逼真的山水画;身居园中品茗抚琴吟诗插花最富灵感;在对中国了解甚少的旅游者眼里,苏州园林是最好的博物馆。
关键词:苏州园林、廊的造型艺术、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世界园林典范、世界闻名、现状及未来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 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 中国园林萌发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发 达于明清.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苏州园林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多,造园艺术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从最早东晋的辟疆园起,已有一千五百年治园经验,城内曾有大小园林二百余处,至今保存尚好的仍有六十九处。苏州园林的真正含义远非苏州的园林,她已成为江南私家花园的总称。
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之后历代造园兴盛,明清全盛时有200多处私家园林遍布苏州古城内外。大部分是为名人居士或士大夫阶层提供一种“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清雅环境。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苏州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城市住宅旁有限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加之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它融自然美、人文美、建筑美于一体,是综合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园林得到了政府和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与重视,进行了不断的保护维修和合理利用。在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更是结合古城改造,依法加强了园林内外环境的整治,使古典园林内外环境协调一致。至今保存完好的数十处园林分别代表了我国宋、元、明、清不同时期江南园林的风格,体现了人类理想家园的境界。
苏州园林建筑的空间形态和园林美一样,都取源于自然,是在自然空间形态基础上加以抽象化、理想化的产物。苏州园林一般用地有限,常在市井之内再造山林之趣,除用微缩景观外,空间巧妙组合是其成功关键。廊,这种长条形状的园林建筑物,常常作用为最理想的手段。一条透空的长廊横贯于园内,原有的空间立即产生远、中、近三个层次,两侧的景物都将互为对方的远景和背景,使原本娇小的园林显得空灵而又深邃。
在苏州园林中,亭、台、楼、阁、榭等是“实”的,而廊是“虚”的,两者结合便构成了虚和实的和谐美。沿廊漫步,既像在室内,又像在室外,这种亦内亦外的感觉,使人产生一种“过度空间”的心理,造园家就是利用这种空间内外矛盾的统一,将两种不同的空间感受微妙地融合在一起。
回避倾轧的官场、喧嚣的尘世,是苏州园林的起因;寻求返朴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是苏州园林的意境;折射道家的哲学、文化的韵味,是苏州园林的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榭构成苏州园林的基因,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染出苏州园林的基调。
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苏州园林更是珍贵的人文景观,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百姓各自从中体味到了他们所寻觅的线条、哲理、诗情和韵律。把苏州园林平面地展开是一幅最逼真的山水画;身居园中品茗抚琴吟诗插花最富灵感;在对中国了解甚少的旅游者眼里,苏州园林是最好的博物馆。
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将近200处,为全国之冠。苏州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苏州著名的园林还有:退思园,耦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怡园,艺园。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这本是描写阿房宫的气势之宏大,可是用在精致的苏州园林中也同样适合。园中景物本散漫,但通过廊的“勾勒”和“穿插”,才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变的艺术整体。廊乃苏州园林园主普遍采用的手段之一,但它折射出的绝不是诸如此类单纯的建筑艺术,更是荟萃了文学、哲学和美学等艺术和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文化内涵。苏州园林正是以其格调之超俗,文化品位之高雅,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瑰宝!
“平面曲折,高低错落”,这是中国园林建筑布局的艺术手法之一,原因在于中国园林追求的是再现自然山水之美,而不象西方园林那样着意表现规整的人工之美。苏州园林更是讲究曲折幽深,引人入胜,步移景异。而中国的建筑一般呈方形、圆形,要有丰富的转折与错落谈何容易。但廊,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廊除供人行走之外,并无其他独立功能,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它的最大作用是连接其他类型的园林建筑。廊可长、可短、可上、可下、可折、可弯,非常灵活。苏州园林中“廊”的曲折程度要比北方皇家园林强得多,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以达到“随形而弯,依势而曲”(引自《园冶》)的效果。总之,苏州园林建筑中借助了廊的运用,才完美地实现了平面上曲曲折折,竖向上随地形的起伏而高低错落。
“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1980年建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是以网师园殿春为蓝本设计的,这是中国造园史上第一次实现整体庭园的出口。在其后的20多年里,苏州园林走出小巷的有限天地,以其传统的高品位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多地走向欧、美、亚、澳各洲的名城并获多项荣誉,有日本池田市“齐芳亭”、加拿大“逸园”、新加坡“蕴秀园”、日本金泽市“金兰亭”、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微缩景区、香港九龙寨城公园、纽约斯坦顿岛“寄兴园”、美国波特兰“兰苏园”、法国巴黎“怡黎园”等等。无论是完整园林的建造、还是亭台廊榭等园林要素的移植,含蓄独到的园林文化都获得了异域知音的广泛认同和赞赏,并成为物质的、不可移动的中国文化的和平友好使者,被当地称为“常驻的文化使者”、“永恒的贵宾”。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建造在世界各地的苏式园林还是苏州最生动的名片,特别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专家学者来考察、研究作为人居环境经典的苏州古典园林。落户异域的苏州园林带着出生地的文化气质走向世界。
苏州名园、名胜目不暇接,她丰富的艺术魅力、博大精深的内涵,堪称中国文明的精萃。苏州园林每一扇门,每一扇窗,都是画框,内有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可精读,可细品,它四时有景,四时有题。
参考资料:《苏州园林欣赏》 张顺生
《浅谈苏州园林的立意与写意》(浙江建筑网)
《苏州园林魅力永存》(中华园林网)
Ⅳ 叶圣陶的儿子是谁
叶至善,1918年2月24日生于江苏苏州。 二十二岁开始跟着父亲叶圣陶学习写作和编辑已五十回余年。一九四五年任开明书店答编辑,编辑《开明少年》月刊和其他青少年读物。一九五二年编《中学生》月刊。一九五三年转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五六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任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曾主持编辑《旅行家》和《我们爱科学》杂志。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名誉副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顾问等职务。2006年3月4日上午11时16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8岁
叶至诚(1926年-1992年),叶圣陶次子,江苏吴县人。中共党员。高中肄业。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九分区文工团文艺教员,苏南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干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秘书,南京市越剧团编剧,江苏剧团编剧,《雨花》编辑部副主编、主编。1988年曾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全国老编辑荣誉奖。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Ⅳ 叶圣陶一共写了多少本书
叶圣陶一共创作过很多的书。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8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1934(与夏丏尊合著)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略读指导举隅》(教育)1946,(与朱自清合著)
《儿童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抗争》(短篇小说)1959
《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箧存集》(诗)1960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
《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
《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丏尊合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
叶圣陶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皇帝的新衣》、《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
Ⅵ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中第四段第二句技术和艺术有什么区别
技术是一种机械性的重复,它可复制;而艺术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带给人美感。(差不多这样,我们也刚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