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初中高中 > 开侨中学第一任校长陈家

开侨中学第一任校长陈家

发布时间:2021-03-15 09:57:31

⑴ 陈嘉庚是谁

陈嘉庚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厦门集美区)人。

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1)开侨中学第一任校长陈家扩展阅读:

陈嘉庚对华人最大的贡献在于坚定不移的支持中国,也是新加坡的抗日事业。中国和新加坡都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新加坡华人受虐丝毫不亚于中国本土。而当时,已经成年的李光耀正在辍学,没有资料表明他参与了抗日斗争。

相对而言,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陈嘉庚立即发起组织新加坡筹赈会,捐募新加坡币一千万元,支援抗日战争,并在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上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著名提案。

一时间,海外华人的碧血丹心,涌动全国。当日寇侵占新加坡时,陈嘉庚逃过日军的追捕,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继续抗日。单抗日救国一款,陈嘉庚所作贡献其实已在李光耀之上,因为日寇不仅是中国的敌人,当时也是新加坡的敌人,新加坡也曾亡在日本手中。

⑵ 关于陈家庚资料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 10月 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9岁人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此后事业顺利。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兼营菠萝罐头厂。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 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000多人。民国 14年(1925年),他已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百万富翁。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民国3年3月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民国8年,他开始筹办厦门大学,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而当时他所积存的资产也仅400万元。民国10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五老峰下正式开学,设师范部(文、理两科)和商学部。到民国25年,厦大已发展到文、理、法商3个学院9个系,成为当时国内科系最多的5所大学之一。民国26年陈嘉庚因企业破产,无法负担厦大经费,才请国民政府收为国立大学。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10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民国13年,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国24年,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在侨居地,陈嘉庚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民国4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8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36年3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华侨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人,便是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他“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⑶ 中国有哪些革命英雄人物,还有其主要事迹。急求!

1、夏明翰(1900—1928),字桂根,湖南省衡阳县人,出生在湖北秭归,12岁随全家回乡。1917年,出身豪绅家庭的夏明翰违背祖父心愿报考新式学校。1919年在衡阳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4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并负责农委工作。1925年兼任湖南省委组织部长、农民部长和长沙地委书记。极力主张武装农民。

1927年春,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秘书。6月,调回湖南,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八七会议后,在湖南积极参加组织秋收起义。10月,兼任平(江)浏(阳)特委书记。1928年初,调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同年2月,在汉口被敌人逮捕。1928年3月20日(农历2月29日),夏明翰在武汉汉口余记里被杀,时年28岁。

1928年初,中共中央调夏明翰去湖北省委工作。上海的党中央派李维汉来到武汉,同郭亮、夏明翰研究决定取消两湖年关暴动,制止盲目行动。同年3月18日,夏明翰从谢觉哉处得知交通员宋若林不可靠的消息,返回汉口东方旅社准备转移时,宋若林带着军警将夏明翰逮捕。3月20日被杀害。

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2、吉鸿昌(1895—1934),抗日英雄,爱国将领,河南省扶沟人,祖籍陕西韩城县西原村吉家巷。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

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并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被杀害前,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3、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4、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1936年8月,赵一曼被日军枪杀,年仅31岁。赵一曼被哈尔滨人民尊称为“白山黑水”民族魂, 哈尔滨党史研究室则称其为“万民永忆女先锋。

5、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远镇,乳名正鹄,号慧生[1]。江西上饶市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

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建赣东北苏区。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

他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1935年被捕牺牲。

1934年,由方志敏、粟裕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镇乌泥关、白亭、石门岗一带遭到国民党王耀武部队追剿,此役我军损失惨重 。红十军团被王耀武率领的国民党军队追击包围,方志敏等军团主要领导被俘、牺牲,一万多人仅有粟裕率领400多人突出重围 。

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

6、向警予(1895-1928),女,原名向俊贤,1895年生于湖南溆浦县商会会长之家。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及早期领导人之一 ,女权主义领袖 ,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在有迹可循的史料里,她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

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同年5月1日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年终33岁。

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国民党对她实施了严刑逼供,但她始终大义凛然,严守党的秘密,严守共产党员的操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崇高品格。国民党新军阀决定在5月1日这个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里处决向警予。

向警予视死如归,在走向刑场的路上,沿途向广大群众进行演讲。国民党对此极端恐惧,宪兵们殴打她,想使她不再说话,但她仍然坚持地讲下去。刽子手向她嘴里塞进石沙,又用皮带缚住她的双颊,血沫从她的嘴角流出。

⑷ 陈嘉庚为什么要开学校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区)。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亲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尽管遇世界经济危机,企办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关注其发展。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他不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要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倡办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以及重视校长、教师在办学中的决定作用等等。他还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院等。

⑸ 一九二零年的中国教育总长是谁呀,请把民国时期的那些教育界的文化名人给我介绍一下吧,鲁迅先生就不用介

一九二零年的中国教育总长是范源濂。
中华民国教育部历任教育总长:
1.蔡元培(到任时间1912年1月3日)
2.范源濂(到任时间1912年7月29日)
3.汪大燮(到任时间1913年年9月)
4.严修(到任时间1914年2月20日)
5.汤化龙(到任时间1914年5月)
6.张一麟(到任时间1915年10月)
7.张国淦(到任时间1916年4月)
8.范源濂(到任时间1916年7月12日)
9.傅增湘(到任时间1917年12月)
10.范源濂(到任时间1919年8月11日)
11.黄炎培(到任时间1921年12月25日)
12.范源濂(到任时间1924年1月12日)
等等下边还有。

中国近代教育家名人录:
蔡元培(1868---1940) 近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1892年中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深感清政府无望,遂萌发教育救国论思想,断然弃官南下,从事教育,以启发民智先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同年秋,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并亲自主管校务。1907年赴德国留学,入莱彼锡大学研究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1912年回国后,任南京监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反对清末学部颁布的教育宗旨,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提出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世界观教育和美学教育五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成为临时政府制订教育宗旨的依据。南北政府成立后,继任教育总长,主持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宣布废除忠君、尊孔和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社会教育。1915年同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在法国巴黎组织勤工俭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实行全面改革,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收,规定凡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者,不论其他条件,均可登大学讲台执教;管理上实行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鼓励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研究会、社团和创办刊物,并收开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尤其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思想,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1927年就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建议在全国实行大学区制。不久,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力主抗日,与宋庆龄、鲁迅、杨兴佛等人在上海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积极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937年后,拥护国共合作,为抗日救亡事业竭力奔波。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中共中央在唁电中称其“为革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老卓著,培植无数青年,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毛泽东在唁电中更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主要著作有《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全集》。
陈嘉庚(1874---1961)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和教育家。福建厦门人,曾长期侨居新加坡,从事橡胶业。1910年在新加坡参加同盟会,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运动。1940年曾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到重庆、延安等地慰劳抗战军民。抗战胜利后创办《南侨日报》,进行爱国民主活动。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等职。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陈嘉庚毕生致力于兴办教育,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20岁便在家乡创建惕斋学塾。1913年在集美创办厦门大学,并资助福建各县市73所中学。在新加坡创办有道南等五所华文学校和图书馆、科学馆等社会教育机构。教泽广被,培育英才,积功祖国,誉满南洋。主要论著有《陈嘉庚言论集》。
张伯苓(1876---1951) 近代著名教育家。名寿春,天津人,1895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痛感中国积弱不振,认为“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决心献身教育事业。1904年在天津创办敬业中学,后改称南开中学。1919年创办南开大学。以后又成立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以及重庆南开中学,先后担任校长40余年。抗战爆发后,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任校务会常委。1938年任国民参议会副议长,1948年出任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1951年2月23日病逝于天津。张伯苓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坚持“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倡导团体组织,注重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的办学方针,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旧中国教育界影响很大。主要著作有《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等。
徐特立(1877---1968)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教育家。原名懋恂,湖南长沙人。早年受私塾教育,曾任乡蒙馆教员。1905年考入长沙宁乡速成师范学校,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毕业后在长沙城郊创办梨江高级小学。1906年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常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反对清政府媚外政策,曾东渡考察日本教育,并于1910年创办办湖南第一教育刊物《周南教育》。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积极响应并参加长沙起义的筹备和组织工作。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校长,注意招收贫苦子弟。1913---1919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还兼任湖南孤儿院院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积极投入反帝、反军阀斗争,同进倡导并亲自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24年归国后,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任校长。1925年后,又担任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摈弃教育救国论思想,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上了革命道路。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劳动大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1930归国,赴中央苏区,在红军总部从事政治宣传和教育工作。历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等职。努力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主张用革命精神、革命办法举办革命教育。并从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陋就简,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中学、列宁师范、农业学校等,有力促进了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陕某宁边区教育厅厅长,积极实施多种形式办学,广泛开展搞战教育工作。1940年后,任自然科学院院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仍十分关心中国的教育事业,积极从事教育科学及青年教育问题研究,还经常到全国各地视察指导教育工作。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病逝。著有《徐特立教育文集》。
黄炎培(1878---1965)现代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家、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字任之,号抱一,上海浦东川沙县人。1901年考取上海南洋公学特班,选习中文,并从蔡元培先生接受新文化教育。1903年创建川沙小学堂。因积极组织爱国宣传,为清廷所忌,逃亡日本。旋归国,主持创办上海广明小学、文明师范和浦东中学,对推广新学校了示范作用。1905年秋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参与辛亥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1913年任教育部“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拟订了“江苏省教育行政五年计划书”,推动地方兴办各级学校时,发表《学校教育彩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提倡教育要适用于实际生活,成为职业教育思想的发端。1914年辞教育司长职,以上海《申报》旅行者的身份,走遍皖、赣、浙、鲁、冀诸省进行考察,进一步看到了教育与生活、劳动严重脱节的现象,提出沟通教育与职业的主张。1917年联合国内各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以研究、提倡、实验、推广职业教育为职责的全国性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全力从事职业教育活动,创办有《教育与职业》杂志。翌年,在上海创设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手脑并用、双手万能”,实行工读结合的职业教育原则。1925年又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主张,认为单就职业教育而论职业教育是行不通的,职业教育必须参加到社会改革和政治运动中去,必须顾及劳动人民的实际利益,如此职业教育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和获得成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广西、贵州及云南等地创办许多职业学校、职业实习学校及函授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副主席、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病逝。著有《实用主义小学教育法》、《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等。198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有《黄炎培教育文选》。
陶行知(1891---1946) 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文,后改名知行,又改为行知,安徽歙县人。1910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中文系。1914年赴美留学,先入伊利诺斯大学学市政,获政治硕士学位;后转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成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和P.孟禄的学生,获该校都市学务总监学位。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务主任、教育科主任,对教育颇多革新,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这更能反映教学的实质,概念也比较科学。1921年参与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任总干事,致力于学制改革,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1923年与朱其慧等人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积极提倡平民教育,亲自编印《平民千字课》读本,创办许多平民读书处,并深入全国许多省市、机关、商店和家庭推行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开始提倡生活教育。1927年3月,与东南大学教授赵权愚一起创办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按其生活教育理论施教,以万物为导师,以宇宙为教室,以生活为课程,旨在培养乡村试验人材。1931年从日本回国后,提倡“科学下嫁运动”,通过创办自然科学园、编辑科学丛书以普及科学知识。同时,提出创办工学团计划,认为工学团就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社会、一个小学校,规定工学团要普遍地进行军事、生产、科学、识字、民权和体育六大训练,使成为改造乡村生活且富有活力的新细胞。1932年在上海与宝山之间创办了山海工学团,采取边学习、边工作的方式,自编教材《老少通千字课》,提倡“小先生制”和“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方法。“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政治态度和教育观念大有改变和进步,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积极宣传抗日,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和教育运动。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曾得到周恩来及董必武的关心和支持,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1946年7月25日猝然在上海病逝。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平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中国教育改造》、《普及教育》、《幼稚教育论文集》及《教学做合一讨论集》等。1981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陶行知教育文选》。
胡适(1891---1962) 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原名洪,家适之,安徽绩溪人。他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受业于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提倡文学改良,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之一。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反对马克思主义。1925年参加段祺端策划的善后仁义,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会议对抗。后来历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发表"全盘西化"的主张。1938年后历任国民党驻美大使等职。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后长期居住美国,后去台湾,1962年病逝。胡适一生宣传实用主义,著作极多,在学术界、教育界影响极大。主要著述有《胡适文存》等。
晏阳初(1894---) 近代著名教育家。又名兴复、遇春,四川巴中人。从小就学于教会学校,后赴美留学荣获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法国组织华识字。1920年回国后在长沙、烟台等地开展平民教育运动。1923年与陶行知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任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保定地区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1929年在河北定县开始“乡村建设”计划。1933年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在定县成立,任院长兼实验县县长。1940年在四川创办“乡村建设育才院”,不久改名“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他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愚、贫、弱、私,根治的办法是开展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之目的。1950年由台湾赴美国,协助菲律宾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后任该院理事会主席。主要著作有《平民教育概论》、《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杨贤江(1895---1931) 现代著名教育理论家。字英甫,笔名李浩吾、叶公朴、直夫、李之宜等,浙江余姚人。1908年入诚意学堂读书,毕业后留堂任教,开始教育生涯。1912年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之余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萌发“教育万能论”思想。1917年师范毕业。1919年经邓仲夏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任南京分会书记,参与会刊《少年世界》编辑工作。1921受聘担任《学生杂志》编辑,辟有“通讯”、“答问”专栏,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以此为阵地,热心宣传马列主义,指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参加民主革命运动。1923年,在恽代英等同志的影响和帮助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协助编辑《中国青年》。从此,自觉地、积极地从事革命宣传和教育活动。1924年兼任上海大学教授。1927年4月,调任武汉《革命军日报》社社长。1931年因患肾结核,至日本就医,8月9日不幸病逝,终年36岁。平生著述颇多,发表论文300篇,写给青年的通讯100多封,回答青年学生的问题1,000多则,译文30多篇,译著3部。尤其是撰写了两部影响圈套的教育专著;《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最早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系统地阐述教育理论,同时对资产阶级的教育学说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奠定了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理论基础。1983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杨贤江教育文集》。

⑹ 福州华侨中学的华侨校史

福州华侨中学创办于一九五五年,是市属公立完全中学,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福建省海外华文培训基地学校、福建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福州市文明学校和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校、福州市绿色学校。校园占地近40亩,总建筑面积19747平方米,校内绿树葱茏、芳草茵茵,楼宇错落有致,环境幽雅宜人。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侨联常委、香港永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永升(福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州十邑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主席赖庆辉为名誉校长,福建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教育硕士、台江区人大代表徐聪任校长。 学校创建之初,系由林珠光、俞昌檀、杨银仙、郭瑞人,陈仰曾、叶鸿宝等六位爱国华侨联合筹资兴办。是一所侨办公助的私立中学。至六十年代初,学校已初具规模。当时,学校除在国内招生外,还接收海外侨生,在校侨生数曾多达二百余人。
学校经“文革”冲击,至一九六八年全国复课时,华侨董事会已溃散,由政府出资扶持重新开学。此后,学校转制为公立中学。曾先后易名“东方红中学”,福州二十六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战、侨务政策逐步落实。在华侨校友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下,一九八三年十月,学校恢复了“福州华侨中学”的校名。此后,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在财政拨款、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爱国华侨也积极捐资兴学。自一九八三年至今,赖庆辉等一批爱国华侨共捐赠办学经费300余万元,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
学校复名后,校“董事会”作为捐资助学的机构恢复了活动。初由林珠光任董事长,杨银仙、赖庆辉任副董事长。一九九五年换届改选后,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侨联常委、香港永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永升(福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州十邑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主席赖庆辉先生任董事长。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市人民政府授予赖庆辉先生“福州华侨中学名誉校长”荣誉称号。
一九八四年,为满足社会需求,学校曾开办计算机职高班。二○○○年,为规范办学模式,该班停止招生,最后一届学生于2002年毕业。
一九九五年,学校经市教委批准,在初中部开办英语特色班,采取小班教学模式强化英语口语能力。特色班毕业生历届中考优秀率均在75%以上。
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员工185人,专任教师173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占94%,其中,双学位、硕士生共12人,高级教师62人,中级教师94人。现有特级教师2人,福建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4人,福州名师工作室成员4人,省市骨干教师33人。
学校硬件设施先进,按省一级达标学校标准配备的理、化、生实验室、美术、音乐、通用技术专用教室;拥有多功能的体育馆、田径场、藏书11万余册的图书馆;所有教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覆盖全校办公、教学场所的主干带宽千兆的计算机网络。
建校以来,侨中人秉承“笃学上进,励志报国”的校训,追求“团结、上进、勤奋、竞取”的校风,“敬业奉献、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教风和“勤学、善思、好问”的学风,发扬海外华侨自强不息、努力拼博的创业精神,为福州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办学效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学校先后被授予福建省海外华文培训基地学校、福建省第二批现代技术实验学校、福州市绿色学校、福州市学校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优秀集体、福州市第十二届文明学校、福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工会小家(物理组)、福州市收费规范学校、福建省“十一五课题研究先进单位、福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学校等多项荣誉。
桥中人正共同努力,要把侨中办成一所管理严、校风正、质量高、设施齐、师生和谐发展,具有侨校办学特色的省一级达标学校。

⑺ 陈嘉庚是个什么人物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 10月 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9岁人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此后事业顺利。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兼营菠萝罐头厂。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 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000多人。民国 14年(1925年),他已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百万富翁。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民国3年3月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民国8年,他开始筹办厦门大学,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而当时他所积存的资产也仅400万元。民国10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五老峰下正式开学,设师范部(文、理两科)和商学部。到民国25年,厦大已发展到文、理、法商3个学院9个系,成为当时国内科系最多的5所大学之一。民国26年陈嘉庚因企业破产,无法负担厦大经费,才请国民政府收为国立大学。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10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民国13年,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国24年,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在侨居地,陈嘉庚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民国4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8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36年3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华侨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人,便是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他“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著名的实业家、企业家】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的一个华侨世家。曾祖父陈时赐兄弟五人中有两个出洋定居。父亲缨纪(又名杞柏)远渡新加坡开了一家米店。大伯父缨节和二伯父缨酌也出过洋。

陈嘉庚17岁(1891年)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直到1904年,他集资7000多元(叻币,下同)创设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时隔不久,又接管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在三个月内两个厂获利共4万元。

⑻ 陈嘉庚先生为什么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厦门大学、集美学村、翔安一中、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陈嘉庚赤诚爱国,勇于捍卫华侨的利益。他曾经顶住英国殖民政府的压力,向国际联盟调查团揭露鸦片公卖政策对华侨的毒害,在新加坡参事局反对限制华人种植水稻,发表声明驳斥英国殖民军司令白思华对华人的诬蔑,谴责荷兰殖民军屠杀华侨,积极调查华侨在二战中的损失,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陈嘉庚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被选为主席,领导支援祖国抗日救亡。
1939年汪精卫叛国投敌,他严电声讨。1940年3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视察各战区和重庆、延安等地,反对蒋介石独裁,坚持团结抗战。
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马来亚,他领导“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组织华侨归国服务团,动员各方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经历过战争磨难的陈嘉庚,热切冀望胜利大国的领袖们有以道义造福人类、拔除战争祸根、维护世界永久和平的善愿和举措。
从1945年10月到1949年5月,他马不停蹄地做了许多事,如,协调当地劳资关系,推动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筹募教育经费、择地增建校舍,使失学儿童有书读;交涉南侨机工复员南返等。
陈嘉庚一生自奉节俭,却数十万、数百万地慷慨捐输办学。
据后人回忆,陈嘉庚对自己很“抠门”,一间卧室里只摆放床铺、衣柜和一个痰盂。他身上穿的衣服,有好几件都打着补丁。
他说:“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在他看来,捐资兴学办教育不同于一般人的行善积德,而是作为国民义务,理所当然必须履行,作为自己的事业,为之破釜沉舟,为之奋斗终生。
陈嘉庚先生一生热心教育,特别是对华侨子弟的教育尤其重视。早在陈嘉庚侨居新加坡时期,便建立了诸多学校。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他把全部财产贡献出来,用以建设厦门大学新校舍和集美学村。

⑼ 为什么说陈嘉庚是一位教育事业家

陈嘉庚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而且也是一位毕生热诚为国兴学育才的教育家。陈嘉庚事业达致顶峰时,不过拥资一、二千万元左右,在当时的华人企业家中,比他富有的人为数不少,但为国家和民族兴学育才始终如一地慷慨输捐而自己一生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的,唯有陈嘉庚。正因为如此,黄炎培先生曾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陈嘉庚倾资兴学重点,一是集美学校,二是厦门大学,三是新加坡华侨学校。即立志兴办集美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及各类专业院校,学校规模之大,师生人数之多为全国之冠。与此同时,陈嘉庚在新加坡又先后积极资助与创办六所华侨华文学校,开创了华侨在海外办学新风。1919年,陈嘉庚公司进一步发展,企业资产总值约达400万元左右,便雄心勃勃地回国筹办全国第一家侨办大学--厦门大学。为做表率,他带头认捐400万银元。其认捐数额正好与其当时全部资产总值相当。陈嘉庚在爱国兴学方面用钱气魄之大,目光之远,举世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陈嘉庚不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不愧为一个教育家。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大力倡办女子学校,让女子能上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了风气之先,是难能可贵的;第二、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他反对办学分贫富,尽力帮助贫寒子弟上学。同时,他非常注意师范生的培养,严格选择和物色师资人才,对于好的加以奖励;第三、讲究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陈嘉庚从办学开始,就一直注意“德、智、体三育并重”,强调全面发展;第四、主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强调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他认为要办好学校,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选教师”,因此,他十分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第五、为了振兴实业,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倡办职业技术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并订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计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他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阅读全文

与开侨中学第一任校长陈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睢宁县第一中学北校区 浏览:349
道里小学中学排名 浏览:226
辽宁重点中学分数线 浏览:174
临夏回民中学2018分数线 浏览:683
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 浏览:477
龙川实验中学公路改造 浏览:844
呼和浩特中学上下课时间表 浏览:300
2018年沈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 浏览:687
龙川县登云中学校长 浏览:863
北仑中学招生简章 浏览:473
长安一民中学上课时间 浏览:833
盱眙中学2015高考成绩 浏览:284
中学生手球锦标赛 浏览:377
辽宁省实验中学魏民 浏览:670
2018江浦高级中学录取名单 浏览:305
洛阳2019年中学招生信息 浏览:220
蔡家坡初级中学电话 浏览:903
三门启超中学招聘2018 浏览:572
郴州市第三中学贴吧 浏览:716
2019北镇中学分数线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