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博兴三中就读/就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四川省南部县第三中学是四川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重点高中有普通的、职业的,它是属于职业类的,跟普通重点高中不一样。
B. 博兴县历史故事
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证
董永与天仙女的故事,经过历代文学作品的加工宣染,在我国广为流传,近两千年来有口皆碑,经久不衰。,作为一个平民布衣出身的孝子,不但群众爱戴,视为楷模;而且一些文人也在诗词、戏曲中加以歌颂,引为重要的创作素材。如曹植的《灵芝篇》、元杂剧《织锦记》、《百日缘》,后来的黄梅戏《天仙配》等等,都取材于董永与天仙相配的故事。可见,董永其人在我国的影响何等久远和广泛。
尊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 良传统,也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董永,对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董永是文学人物还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其故里何处,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董永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历史人物。他生活在汉代,至今已两千年左右。汉朝建立以后,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领域中儒家学说占据了统治地位。由于统治阶级极力地推广和倡导,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孝,成为社会生活中各阶层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直到东汉乃至后代,其影响也是相当深刻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出现象董永这样的孝子,是很自然的,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信的。
现存的资料也证实了历史上董永其人的真实性。山东省嘉祥县武翟山的武氏墓群石刻历史文物就向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其中的武梁石室第三石第二层右数第三个画面即刻董永鹿车载父,田间劳作情景:树下一鹿车,上有小罐,大概是田间劳作盛水之用,一老人坐于车上,左手执鸠杖,右手前伸,似是指点董永劳作。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其左为董永,右手执农具,回首望其父,身旁刻“董永千千乘人也”六字。董永左边有一兽,体态粗壮,大耳如扇,长鼻高昂,是一象;董永右上方横一图案,有翼,有花纹,作飞舞状,当是一鸟。《越绝书}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此即“象耕乌耘”之意,内含“耕耘”二字,是董永“肆力田亩”,田间劳作的形象注脚。
武氏墓群石刻,也称武氏祠、武氏石室等,是东汉时武氏家族的墓地。清代陆续出土。武氏一家,是东汉末年的官僚地主家族,“世代为官,势力煊赫,家财宏富,故有条件修建富丽堂皇的墓祠”。武氏祠,据其石阙铭文记载,建于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数十年落成,竣工至迟不晚于公元200年。墓群石刻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武氏祠的石刻画多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荆轲刺秦王、管仲射小白、二桃杀三士等。其修建时间,与董永同代,时间甚近,而且点明了董永的故里,证实董永确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可靠的佐证。再者,武氏祠中的董永石刻画面的内容,与一些文字记载是一致的,故董永实有其人是可信的。
三国时期,魏曹植在《灵芝篇》中也写了董永的故事:“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这是我国最早取材于董永故事的、有署名的文艺作品。可见,远在三国时期,董永的故事已广为流传。
西汉末年,刘向的《孝子图》亦有董永的记载。此书已亡佚,有关董永故事的记载仅见唐《法苑珠林》和宋《太平御览》的引文。《太平御览》引文如下:“前汉董永,干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有人以为刘向为前汉人,他怎能予知有后汉呢?怀疑《孝子图》系后人伪托。《法苑珠林》卷六二对《孝子图》的引文稍有不同:“董永者,少偏枯,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此段文字与《太平御览》所引《孝子图》不尽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法苑珠林》的引文中没有“前汉”二宇,这就不好说《孝子图}为后人伪托。《南史》卷二十二中有这样记载:“慈字伯宝,年八岁,外祖宋太宰江夏王义恭迎之内斋,施宝物资所取,慈取素琴、石砚及《孝子图}而已。”可见南北朝时尚有此书,如果说只有对董永的记述是后人妄增,似乎证据不足。《太平御览》引文中的“前汉”二字,是否为当时编者不慎误增,也不无可能。刘向是西汉末年人,如果《孝子图》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董永当是西汉人,再说《孝子图》即使是后人伪托,也是比较早的,亦有重要价值。
东晋史学家干宝把董永故事收在自己的《搜神记》里。他根据民间传说,经过加工整理,写成了《董永》篇:“汉董永,干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首段文字与《法苑珠林》所引《孝子图》如出一辙。后边就是董永葬父后,道遇仙女,求为妻,俱至钱主,十日织缣百匹,助永还债,事毕,凌空而去的故事。董永故事经过干宝的加工已比较完整丰满,其情节、人物,都有所发展,为后来的戏曲等文艺创作取材所本。
一些辞书和类书也大量地记载了董永其人。
清《古今孝子所见录》收有董永,并载“东汉董永,青州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把董永列为我国历史名人载入。在“董永”条下载曰:“董永,后汉干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陆……”此处增加了“奉父避兵”南迁之说。
《蒙求》一书,也收有“董永自卖”,旧注云:“汉董永,少失母,养父,家贫佣力。至农月,以小车推父置田头树荫下而营农作。……”这里对历史上实有董永其人是肯定的。
台湾所编《中文大辞典》对董永其人也持肯定态度。文字与《中国人名大辞典》基本相同。
明代“记周秦及南宋名人”的《尚友录》一书,收录了董仲其人,并说董仲为董永之子。《辞海》介绍《尚友录》是“汇编历代人物小传”。 (中文大辞典》介绍《尚友录》说.“古来人物略具于是,以较史籍易于检查,旧时多乐用之”。
被称谓“一方之信史”的地方志也大量地在“人物志”中记载了董永其人。如山东省《博兴县志》、《乐安县志}(今广饶)》《鱼台县志》、湖北省《孝感县志》、江苏省《东台县志》等等,都将董永列为历史名人载入。所载董永故事多与《搜神记·董永》大同小异。固然,旧时修志有乱拉历史名人的弊习,但这样广大的地区,都将董永视为历史人物载入志中,肯定了历史上确有董永其人,似亦不可忽视。
以上历史文物、类书、辞书以及地方志等资料,都肯定了董永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尤其是武氏祠的文物资料,可靠性更大。但是,对董永其人也有人持否定态度。如《辞海》即认为董永“是文学故事人物”。历来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董永其人正吏无载。我们认为,在封建社会里编写的正史,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尤其为统治者的最高阶层树碑立传的,就是郡守、县令等较低一些的官僚也很难爬进正史的门坎。如上文提到的嘉祥县武氏家族,世代为官,尚且不见正史,何况董永一个平民布衣,正史无载,这并不奇怪。历史上正史无载的人物岂可胜数,若以正史无载为由而否定其存在,就难免有偏颇之嫌。
董永故事属神话传说。诚然,董永故事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这也不能成为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往往将自己敬仰、爱戴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以浪漫手法编成神话故事加以传播,以劝化人们积德向善,也表达了人们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敬爱之情。而有些民间传说,也往往是根据历史上实有的人物,经过艺术加工成为完整故事的。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拯探阴曹、关公显圣等等,都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可谁又能否认他们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呢?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董永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就否定董永其人的真实存在。董永也正是依赖这浪漫的民间传说,才流传下来的。
董永既然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那么,其故里何在呢?诸说基本相同。东汉时代的武氏墓群石刻中,董永故事画面就点出“董永,千乘人也”。另外,《孝子图》、《搜神记》、《中国人名大辞典》及《中文大辞典》也都点明了董永是汉代千乘人。干乘始于战国时期,“以齐景公有马千乘,常猎于此而得名。”在汉代为郡,县名。干乘郡与干乘县其治所均在今高青县境东部,东邻今博兴县。
高青县现存志书中,均无有董永的记载。《博兴县志·人物志)中载:“董永墓在今崇德社(今陈户镇)去墓数里有董家庄,永故宅也。”董家庄在今博兴县陈户镇,位于县城北二十余华里,西去汉千乘县城遗址三十余华里,在汉代属千乘郡干乘县地。董家庄即董永故里,博兴县志所载与上文辞书、类书、武氏祠等诸说是吻合的。
董家庄原有董公庙,《山东通志)说“董公庙在城(今博兴县城)东北三十里祀董永”,即指此也,今庙已不存。《通志)还说:“仙孝祠在西门内,祀汉孝子董永。”仙孝祠建于何时不详,明代王为邦《仙孝祠记,中说:“本邑在董仙旧址,当日窘身葬父、神女助织,孝声至今著也。我侯建祠绘象……”。文中,我侯,即指当时博兴县知县翁兆云。原祠已圮,明代知县翁兆云重修。康熙四年博兴知县蒋维藩又重建,现已无存。康熙五十八年《博兴县志》载,董永墓在崇德社。今属陈户镇,原有墓碑,因日久年深,碑已不存。民国二十五年县长张其丙重立墓碑一块。此碑尚存。
以上资料,充分证实了博兴县陈户镇董家村即汉孝子董永故里。尽管旧的地方志有乱拉名人的积习。但是,一些县志仍然肯定了董永原籍为山东省博兴县。如山东省的《鱼台县志,载:“董永墓,旧志载,治西南三十里。按“董永,青州博兴人,流寓德安,佣身葬父,感仙姬为偶事脍炙人口,虽妇人女子咸能言之,而葬鱼台无考。”这里肯定了董水为博兴县人。再如湖北省的《孝感县志》载:“董水,青州干乘人,今山东博兴县。……”一九八三年,孝感地区编写的《孝感地区概况)在“著名人物”栏中写道;“董永,东汉末,青州干乘人,今山东省博兴县,因黄巾起义,由山东流寓今湖北孝感……。”孝感市于一九八四年在市内所建“董永公园”中,在“孝子祠”前介绍说:“董永,青州千乘人,今山东省博兴县。……”董永故事在湖北孝感县流传甚广,影响颇深,并建园立祠纪念他。但是从《孝感县志》到《孝感地区概况》,只说是董永由山东流寓孝感,都肯定董永原籍是山东省博兴县。
当然,把董永说成本邑名人的地方志亦有之。如清雍正年间的《乐安县志》(今山东广饶县),即把董永视为乡贤。,该志“古迹”篇中载:“董永祠,在城西太和庄,去家甚近,子孙至今承祀不乏。”查志中所说董永祠位于今广饶县西部,在汉代当为利县地,而利县属齐郡,而非干乘郡。广饶县到隋代始侨置干乘县,比董永生活的年代晚了五百多年。说董永故里在今广饶县,显然无据。再如江苏省《东台县志》载:“董永,西溪镇人。”所载董永故事基本引用《搜神记》原文,只是改“千乘”为“西溪镇”。并说“今西溪镇永与父墓并在。”但志书的编者又在后面的按语中写道;“永事见《太平御览》所引刘向《孝子图》,其辞云:董永千乘人,……今向《图》不传,史家亦不著于录,而千乘郡乃今山东青州府北镜,何以又为县之西溪人耶?”志书的编者对董永为西溪人的说法就提出了异义,持否定态度。这一说也难以自立。
综上所述,董永故里为山东省博兴县已无疑问。但是,清道光二十年《博兴县志}的编者没有进行实地考查,以为旧志董永墓一说在崇德社,一说在龙河洼,而对董永故里博兴提出了质疑。经实地考查,博兴县境董永墓只有一个,其地当时属崇德社(现陈户镇),而群众习惯上称为龙河洼,是同一地点两个名称。该志中此谬误,是由当时志书编者的浅陋和粗疏造成的。
董永的传说遍布我国数十省,董永遗址与纪念物,如董永墓、董永祠、董公庙等等,也不胜枚举,尤其江淮地区,流传更广,影响也颇深。
既然董永故里在山东,那么董永的传说何以在江淮地区有如此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呢?董永是否曾经南徙,众说不一。《中国人名大辞典》主张董永曾经南徙,其“董永”条下载曰:“后汉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陆……”《中文大辞典》亦采此说,“董永”释文与《中国人名大辞典》相同。这里只说“奉父避兵”,没有说明董永南徙的年代。清康熙三十四年《孝感县志}载“董永,青州干乘人,今山东博兴县。早丧母,汉灵帝中平中,黄巾起,渤海骚动,永奉父来徙……”清光绪五年《孝感县志》又照漀潬??X?搬了此段文字。这里“避兵乱”的年代和历史背景比较明确,“兵乱”指黄巾起义。然而,黄巾起义暴发于东汉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比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修建时间晚了三十多年。董永是不可能在黄巾起义时流寓安陆(今孝感)的。现尚未见到其他资料有董永南徙的记载。但并不完全排除董永有南徙的可能。
董永故事所以在江淮流域流传甚广,只据现已掌握的资料从其流传的过程进行考查。其故事的传播,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汉代,儒家学说占据了统治地位,统治阶级以“孝”教化其民,作为孝子的董永,也就成为人们道德上效仿的楷模,很快流传开。董永故事首先在山东流传,继而在黄河流域广为传播。山东省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中的董永画面,三国魏曹植的{灵芝篇》,即是董永故事在山东继而在黄河流域传播的反映。在三国以前,尚未见到江淮流域有关董永故事的记载。
东晋时期,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袭,黄河流域战乱频仍,长期分裂,社会极不安定,大批士族和平民相率南迁,到长扛流域定居下来。这样,也就将董永的故事带到了我国南方,尤其是长江流域。董永故事也就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这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广为流传。《搜神记·董永》,亦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这应是董永故事流传的第二个阶段。
南朝刘宋建立以后,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的太子刘劭杀宋文帝自立,改元太初,历史上称其为“元凶”。宋文帝第三子武陵王刘骏起兵讨劭。因劭弑父,刘骏以“孝”为号召,收买人心,兵力大盛。刘骏沿江东下,到达新亭(今南京南)即位,其年号也以“孝”名,为“孝建”,死后谥号“孝武帝”。刘骏凡二十八子,其“字”也以“孝”排,如孝师、孝德、孝良、孝烈、孝贞、孝善、孝英……等。由于刘骏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提倡孝道。所以,为“诸德之本”的孝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就在孝建元年,析安陆置孝昌县(后改孝感),亦倡孝之意。作为孝子出身的董永,当然地成为社会上最受推崇的历史人物之一,董永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董永墓、董永祠、董永庙等有关董永的遗迹和纪念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继出现。由于南朝宋的统治者以行政手段进行倡导,所以董永故事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董永遗迹、纪念物之多,都超过了黄河流域。
高汉君 戴延久 许连村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关于《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证》的意见书
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论证会于一九八七年四月五日、六日在山东省博兴县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安作璋、朱绍侯、高敏等十名教授、专家;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丁方明,惠民地委书记李聚馨,行署专员王道玉及地区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博兴县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出席了会议。
由十名专家学者组成了董永论证委员会,安作璋教授任主任委员,朱绍侯教授、高敏教授任副主任委员。
会上,博兴县政府高汉君同志宣读了《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证,论文。经过认真讨论,反复论证,一致认为:文章观点明确,立论可靠,资料充实,有较强的说服力。
武氏墓群石刻董永画像,魏曹植《灵芝篇》及东晋干宝,搜神记·董永》,等资料,充分证实了汉孝子董永确有其人。武氏墓群石刻、《汉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续山东考古录>、《山东通志》、《青州府志》及《博兴县志)等对千乘区划沿革的记载,充分证实了董永为山东省博兴县人。
尊敬老人,赡养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研究汉孝子董永,对于继承发扬这一传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董永是否南迁,董永其人由历史人物演变成神话传说的过程,及其它有关问题尚须进一步研究。
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论证会
一九八七年四月六日
论证委员会委员名单
主任委员:
安作璋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古籍研究所所长
副主任委员:
朱绍侯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
高 敏 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委员:卢传贞 山东省博物馆馆长
逢振镐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郭墨兰 《东岳论丛》编辑部副研究员
李永先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宏生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徐景元 滨州师专副教授
孙向忠 惠民地委党校副校长
C. 博兴县第一小学的办学历程
为适应博兴县城区建设和发展,解决学校数量少,班额大等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局限,1996年5月,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在原博兴县西谷王村小学原址的基础上,新建博兴县第三小学,扩建后学校占地面积23843平方米。学校地处西谷王村内,博城四路东段,后编为博城四路115号。
1997年3月,负责具体筹建事宜的原博兴县实验小学校长周奎齐同志调入博兴县第三小学任校长,高桂荣同志任副校长,开始新校的修建筹划工作和当年招生办学工作。在县委、县府、县人大、县政协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县教育局和学校加紧建校进程,博兴县第三小学于1996年5月破土动工。筹建人员协调各种关系,克服种种困难,1997年5月,利用连廊贯通的学校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总面积12200平方米,教学楼面积5432平方米,办公楼面积2929平方米,实验楼2660平方米。各功能楼分别为四层建筑,外贴雪白的霹雳砖,光洁明亮的大理石地面,浑圆粗壮的立柱,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按照当时最高规格,每一间教室内都配备了“四机一幕”,暖气、白炽灯、电风扇、百叶窗等设施一应俱全。崭新的楼房像一艘扬帆的航母,高档的设施令时人艳羡。博兴县第三小学成为博兴县重视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标志,成为博兴县教育界的一个亮点工程。
1997年2月24日学校正式开学。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期盼下,1997年3月29日,学校隆重举行了首次开学典礼,并将学校更名为“博兴县第一小学”。从此,作为博兴县教育事业、甚至是滨州市教育事业的一面旗帜,博兴县第一小学开始了她光辉的历程。
为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的预期目标,按照博兴县教育委员会的筹划,原实验小学的部分学生根据地域规划迁入博兴县第一小学就读,当时共有22个教学班,学生1300余人,学校实行五年学制教育。首批调入博兴县第一小学的教师共有96名,一部分是原来实验小学的骨干力量,一部分是经考试、考核,从应聘的全县300余名教师中择优选调的,全体老师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学校是新的,学生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博兴县第一小学一切都是全新的。建校初期,并非所有设施全部到位。新入校的老师们既当教师又当工人,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尽快让学校步入快速发展的渠道,他们搬砖铺路面,持刷涂油漆,为了尽快建成操场投入使用,老师们自己联系车辆、购买砖头将学校原来的大坑填平,压实。许多年轻教师刚刚从乡镇调上来,没有房子,饿了,就到街上的小吃店买点填饱肚子,累了,他们就在办公室的连帮椅上稍作休息,为了学校的发展大计,许多老师抛下嗷嗷待哺的婴儿,许多老师不顾自己身体的劳累,许多老师舍弃了和恋人的花前月下,许多老师远离了父母关切的目光,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来。
1997年5月份,学校硬化、绿化工作全部完成,同时实现了校内闭路电视的联网,成立了红领巾电视广播台和电视台,设计并安装了全区唯一的学校电视演播台,购置了摄、录、非线性编辑和演播系统。
6月份,购置了省内档次最高、数量最多的586微机116台,同时安装了两个微机教室。十月份,学校锅炉房、茶水房、单身教师宿舍楼建成。1998年6月,学校250米跑道的高标准操场建成。
博兴县第一小学建校后,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当年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校”,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上级高度好评和社会信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缓解学前班班额大的教学压力,1997年12月,学校投入36万元,建成了学校第一所幼儿园,校内幼儿园建成,实现了一小教学区大团圆的喜人局面。
1998年9月底,学校1#、2#教职工宿舍楼工程全面启动,99年底建成并交付使用。学校于1999年8月率先在全县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当年招收近百名寄宿生。
1999年7月,周奎齐校长调任县实验中学任校长、书记,高桂荣同志升任博兴县第一小学校长,书记。高桂荣任校长后,保持了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务实求真的精神,确定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大力倡导“求实、求精、求深、求新”的工作作风,学校工作蒸蒸日上。
2000年投资70余万元完善校园网络,拥有计算机150余台,做到了教师人手一台微机。2001年初,由于教职工增加,学校采用集资建房的办法,修建3#教职工宿舍,共36套,建筑面积11640㎡,2002年初交付使用。与此同时,为了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校领导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在学校宿舍区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学校的第二所幼儿园,高质量的办学条件,吸收了附近800余幼儿就读。至此,博兴县第一小学教学、办公、生活等用房完全建成。
学校于2002年8月改为学制六年。截止到现在,教学班增加到51个,加上两处幼儿园,学生总数达到3800多人。
2009年10月至今,黎强同志任书记、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工锐意进取,突破瓶颈,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建成了科技馆、生态馆、中医药文化馆等七大场馆,建设艺术楼、科技楼,重塑学校文化,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在省市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D.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虽然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数间__________,表现的却是__________的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虽然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数间____茅屋______,表现的却是__忧国忧民________的情感
己亥杂诗》写诗人离京时的_______复杂___的心情,但仍然表达了希望能为国家____做贡献______的思想。
《饮酒》第五首抒发的是诗人居于宁静安适的环境里,过______田园____生活的乐趣和独特的_____感受_____。
行路难》一诗写出了诗人的____遭遇______、_____悲愤_____及矛盾,表达了不因_______失败___而放弃____理想______追求的倔强和自信。
答案: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同步训练:第三十课《诗五首》习题精选
单位:山东省博兴县湖滨镇第三中学 教师:王兆芬
一、基础训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虽然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数间__________,表现的却是__________的情感。
(3)《己亥杂诗》写诗人离京时的__________的心情,但仍然表达了希望能为国家__________的思想。
(4)《饮酒》第五首抒发的是诗人居于宁静安适的环境里,过__________生活的乐趣和独特的__________。(5)《行路难》一诗写出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及矛盾,表达了不因__________而放弃__________追求的倔强和自信。
答案与提示
2茅屋忧国忧民(3)失落培养人才(4)田园感受(5)遭遇悲愤失败理想。
E. 博兴三中是重点高中吗
当然不是啦
F. 博兴一中二中三中哪个学校好
每个学校有自己特别的方法和练习题,但是主要看适合不适合自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有些觉得好有些觉得不好,还是要看本人的态度,这个是毅力问题,要靠自己努力。看学校的年资,如果办学时间不长,那证明经验和社会影响方便还比较薄弱。然后看全国是有多少,因为全国范围可能看出师资能力。然后就是学校内部设计的部门是否合理,选择的时候主要是看整体是否合格,因为学习还是要靠自己,在好的环境都是辅助,最终要考自己努力才能成功。
G. 山东政府网山东第七批特级教师名单
在山东新闻网上查找即可。
H. 博兴锦秋中学校长 是谁
博兴县锦秋中学现任校长是舒广秀
第一任校长白长远。
第二任校长窦学斌。
第三任校长张永奎。
第五任校长段光宝。
第六任校长郝丕军。
第七任校长魏瑞斌。
现任校长舒广秀
I. 博兴县第五中学成绩查询怎么查
如果中考成绩复出来,可以凭以下方制式查询:
1、可以拨打12580查询凭准考证号成绩;
2、可以到当地的教育局网站查询成绩或者网络搜索当地市成绩查询;
3、咨询初三的班主任:
4、到学校教务处或者教务科查询。
希望能帮到你,请采纳正确答案,点击【采纳答案】,谢谢 ^_^
你的点赞或采纳是我继续帮助其他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