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争当四好少年手抄报
新“四好”少年标准:
胡锦涛总书记在致少先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中,对当代少先队员提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殷切期望,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是当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方向和指南。
1、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
2、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
3、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
4、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四好少年童谣
喜闻建队六十年,
主席爷爷贺信来,
殷切期望同学们,
争当四个好少年,
热爱祖国热爱党,
报效祖国为人民,
理想远大志气高,
建设祖国齐努力,
勤奋学习求上进,
脚踏实地步步高,
知难而进毅力强,
持之以恒得成功,
德智体美都当先,
诚实守信有爱心,
团结友爱互帮忙,
和谐社会我当家,
强健体魄身体好,
活泼开朗人人夸,
心间牢记主席话,
争当四好新少年.
四好少年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建队60周年人欢喜。
你拍二,我拍二,胡爷爷贺信记心怀。
你拍三,我拍三,争当“四个好少年”。
你拍四,我拍四,勤学上进好孩子。
你拍五,我拍五,虎年要当小老虎。
你拍六,我拍六,理想远大有追求。
你拍七,我拍七,童心向党志不移。
你拍八,我拍八,体魄健壮人人夸。
你拍九,我拍九,团结友爱手拉手。
你拍十,我拍十,亲身实践要落实。
齐诵:人人争当“四个好少年”,好少年!
如何做好四好少年
1,道德好。要有礼貌,见到老师长辈朋友要问好;要懂得感恩,别人给予我们帮助我们,我们不要忘了对对方说声“谢谢”;要文明,遵纪守法。
2,心态好。要对自己有自信,受到挫折不要悲观失望,要往好的方面想,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到底错在哪儿。
3,学习好。现在的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是一个废人,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全面发展。
4,身体好。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是很重要的,要多多锻炼。
5,要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向着目标奋斗,不让就像无头的苍蝇,一点头绪都没有。这样做的再多也是无用的。
6,要胸怀祖国,热爱祖国。
7,要听大人的话。
8,性格要开朗大方,活泼向上,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9,不要进“三厅两吧”,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迷信。
10,要热情,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大公无私。
11,合理运用时间,珍惜时间。
12,注意自己的形象。要注意不该说的时候不要说。
[编辑本段]争当四好少年 文章
祖国是远航的巨轮,载着我们驶向光明的彼岸。
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热爱祖国、理想远大,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向前。
祖国是耀眼的太阳,我们将是灿烂夺目的光环。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好好学习报答祖国。要像大雁一样,抱着远大的理想,叼着明珠飞向远方
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丰富的知识是我们翱翔的翅膀,飞向蓝天。
祖国是和谐的家园,每个人享受着幸福和温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是每个学生的座右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每个少年时刻不忘的真理。为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努力,就是上进。
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品德优良、团结友爱,挽起我们友谊的双手向着未来,勇敢登攀。
祖国是广阔的舞台,我们将成为未来的中坚。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人的心灵美才是最美的。品德思想最重要,它是唤使你去做每一件事的方向盘。所以大家要心灵美,知道感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人与人要互相帮助,要互相团结,力量才会大。
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用充沛的精力把祖国建设的重任,扛在双肩。身心健康是主要,锻炼身体,活泼开朗,才会有好心身来争当四好少年。不要像脱了毛的雄鹰,没有健康也非不起来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未来的路还很长,只有学会创新,学会开拓才会取得进步。我们一定要铭记大家的鼓励和鞭策,以爱心、恒心、信心托起自己,一起去争当四好少年吧!
这次我校开展争当“四个好少年”主题活动,这是胡爷爷在给少先队的一封信中提到的争当“四个好少年”的要求。我和全校同学都积极参加了这项活动。争当“四个好少年”应该从我做起,从我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在以前我看到地板上有废纸我连瞄一下都懒得瞄,现在我凡是看到地板上有纸袋,我就会毫不犹豫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
学习上在以前我学习马马虎虎现在我对自己严格要求,认真写好每一个字,上课专心听讲,课堂上再也不做小动作了。我踊跃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以前在家里衣服裤子都是妈妈去洗的,房间也是妈妈整理的。现在不一样了,我的衣服都是我自已洗的,房间也是我自已整理的。我要努力改变自已,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争当一名合格的好少年。
争当“四个好少年”是我们全体学生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的需要,是祖国人民的需要。让“四个好少年”的活动在我们的学校开花、结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切实抓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国防教育,是事关国家强盛,民簇的振兴。我校借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阅兵仪式,开展以“弘扬阅兵精神,争当四好少年”为主题的国防教育活动。“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昌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昌着敌人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嘹亮的国歌响彻云霄,全国上下沸腾了,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解放军雄壮有力的步伐,严整的军容,新锐的武器,处处透露出中国军人的威武与气概。观看着6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我们的学生为之振奋,为之鼓舞,对新型武器装备啧啧称赞,人民军队雄纠纠,气昂昂的风貌搏得了学生们阵阵叫好声。观看后,同学们心情激动,立志弘扬阅兵精神,并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 、“勤奋学习、追求上进” 、“品德优良、团结友好” 、“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四好少年。为期两周的国防教育活动内容还有:组织学生干部到县武警中队,消防大队等军营参观;召开“弘扬阅兵精神,争当四好少年”主题班队会;出一期专题黑板报;举行“弘扬阅兵精神,争当四好少年”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开展学红歌,唱红歌活动。通过这次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阅兵仪式壮观的同时,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规守纪的作风,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风貌,让阅兵精神得到发扬,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更加和谐的风气。我们应该争当四好少年,长大以后要为国做贡献。作为一个少先队员,学做一个四好少年很重要,做一个四好少年要做的事情很多。我认为做四好少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少年。 二、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少年。 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四、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四好少年应该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争当四好少年,首先要好好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各门功课学好。上课专心听讲,回家好好复习,按时完成老师、家长布置作业,考出一个好成绩。然后,要争当四好少年,还要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做完作业后,周末要经常帮住家长作些家务活,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自己做。平时如果大人不在家,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不要让家长担心其次,当四好少年,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所有规定,切记八荣八耻;看见弱小者需要帮助,尽自己的力去帮助他们,和同伴友好相处。用我们的行动,做一个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的好少年。最后,要把身体锻炼好。养好身体,多多锻炼,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体魄。身体是1,聪明是1后面的0,父母的爱是0……后面的0越多,财富就越多。假如没了身体这个1,再多个0也没用。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养好了,才能为国做贡献。让我们大家努力争做一个四好少年吧!
我刚办完,你慢慢看吧!!!
B. 争做四好少年 手抄报
建队周年人欢喜。
胡爷爷贺信记心怀。
争当“四个好少年”。
勤学上进学习好。
争当热爱祖国,远大志向好少年!
热爱祖国热爱党,
报效祖国是目标。
理想远大志气豪,
脚踏实地最重要。
争当勤奋学习,
追求上进好少年
勤奋学习是本分,
在家在校要认真。
追求上进很必要,
学习成绩节节高。
争当品德优良,
团结友爱好少年
品德优良行为先,
道德欠佳怎得了。
团结友爱不吵闹,
和谐互助惹人爱。
争当体魄康健,活泼开朗好少年
强健体魄身体好,
天天锻炼要记牢。
活泼开朗情商高,
宽容谦让是法宝。
争当“四个好少年”,
少先队员热情扬,
齐心共当好少年,
团结友爱手拉手!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是什么让平凡的生活变的不平凡,是什么让普通的人变得不普通,又是什么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是文明!在这美丽的世界里,文明之花到处开放,那么,当代中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文明好少年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有些中学生在公交车上面对站立的老人置之不理;有些中学生在高谈阔论时不时冒出一两句脏话;还有些中学生只因为一些小事就大动干戈,恶语相向,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举止严重影响了学校形象和社会正常秩序。有些同学可能会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可你知道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才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成为一名文明好少年。
一个文明好少年,在家里,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热爱劳动; 在学校里,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勤俭节约; 在公共场所,要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在社会上,要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争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只有这样,每时每刻锻炼自己,发挥特长,才能成为一个文明好少年。
文明就像一阵风,轻轻地吹走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文明更像一堵墙,挡住骂人的嘴打人的手;文明还是一个垃圾桶,把一切危害健康、污染环境的陋习通通扫除,是啊,文明就是一个天使,她飞到哪,就会把幸福、快乐、平安传播到哪。
同学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让我们共同努力,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告别不良习惯,争做“文明好少年”,让一切疾病远离我们,让我们拥有更加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我们的家园才能变得更加美丽。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带上文明之花,活跃在校园里,开放在祖国肥沃的土地上!
新“四好”少年标准
胡锦涛总书记在致少先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中,对当代少先队员提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的殷切期望,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是当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方向和指南。
这些就是我用过的资料。希望对你能有用
C.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第四中学1996年毕业证书是什么样
你好,那个时候的高中毕业证和现在的版本是不一样的了哦,就是那个样子的普通的很啊,怎么你是办吧,高中补办本处就可以的哦,和原件是一样的哦。
D. 小学四年级手抄报大全
资料:
数学趣味小故事: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一元钱哪里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贪污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也就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污的2元总共29元。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怎样做的呢?
小马虎数鸡
春节里,养鸡专业户小马虎站在院子里,数了一遍鸡的总数,决定留下 ,1/2外,把1/4慰问解放军,1/3送给养老院。他把鸡送走后,听到房内有鸡叫,才知道少数了10只鸡。于是把房内房外的鸡重数一遍,没有错,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数。小马虎奇怪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马虎在院里数的鸡是多少只吗?
来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正在家里洗碗,小强看见了问道:“怎么洗那么多的碗 ?”“
家里来了客人了。”“来了多少人?”小林说:“我没有数,只知道他们每人用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15个碗。”你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吗?
数学名人: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从一加到一百
高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后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Gauss 1777~1855)生于Brunswick,位于现在德国中北部。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泥水匠,母亲是一个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高斯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偶而会给他一些指导,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这种劳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现过人才华,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七岁时进了小学,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对学生并不好,常认为自己在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著名的「从一加到一百」,终于发现了高斯的才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较深的数学书给高斯读。同时,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岁的助教Bartels变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师高得多,后来成为大学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数学。
老师和助教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要他让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像他一样,作个泥水匠,而且也没有钱让高斯继续读书,最后的结论是--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当高斯的赞助人,虽然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找。经过这次的访问,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织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讨论数学,但不久之后,Bartels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了高等学校。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就要他不必再上数学课,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驾全班之上。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年级思考题:
1.一个锅里能同时放2张饼,烙一面要1分钟,现在要烙7张饼,至少需要( )分钟.
答案:7乘2=14面 算出烙几面
14/2=7次 除以每次能烙几张算出烙几次
7*1=7分 烙几次乘以每面所需要的时间
答:7分
7*1=7分
公式:张数*以烙一面的时间 注释:只适用于烙两张饼,其它的用上面的算式
2.黑板上写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张华和李玲两个人轮流划掉任意两个相邻的数,张华划掉后李玲就没有数可以划了,张华有必胜的方法吗?
答案:(1)a²-b²
(2)一个数的平方加上另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和乘以这两个数的差
(3)(a+b)*(a-b)将其展开得
(a+b)*(a-b)=a²-ab+ab-b²=a²-b²
奥数题及答案
1、大小两桶油,重量比是7:3,如果从大桶取出12千克倒入小桶,则两桶油中的油正好相等。两桶油原来各有多少油?
12/2*10=60(千克)
7+3=10
60/10*7=42(千克)
60/10*3=18(千克)
答:大桶里有42千克油,
小桶里有18千克油。
2、一桶汽油,桶的重量是油的8%,倒出48千克后,油的重量相当于同的二分之一,原有油多少千克?
48/(1-8%*0.5)
=48/96%
=50(千克)
答:原有油50千克。
*=乘号
/=除号
够不?
E. 求苏教版四年级,手抄报内容(数学家的故事、四年级一些比较难的题目、设计的格式·····)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正是华罗庚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使他后来成为一名卓越的数学家
参考资料: 我是查华罗庚的故事
F. 中学关于新学期的手抄报
手抄报怎么了?
格式,内容,排版都
可以参照我们平时看的报纸
我读初中的时候也搞过,个人认为色彩不宜太鲜艳,纯黑素墨水就可以
G. 中学生手抄报图片大全(积极向上类型)
想你所想,画你所想。
实在不行,网上、参考黑板报都会有相关设计内容,参考一下。
H. 中学生四季手抄报
很多手抄报的样子,可以做参详。而且办手抄报并不难。下面是怎样办手抄报的步骤:
怎样进行手抄报的设计与制作,大体上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美化与设计的步骤;
二、报头、插图与尾花的表现;
三、编辑抄写描绘制作过程。
一、美化与设计
手抄报的美化与设计涉及的范围主要有:版面设计与报头、题花、插图、尾花和花边设计等。
1、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是出好手抄报的重要环节。
要设计好版面,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本期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选用有一定意义的报头(即报名)。一般报头应设计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读所编辑或撰写的文章并计算其字数,根据文章内容及篇幅的长短进行编辑(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显要位置(即头版);
(3)要注意长短文章穿插和横排竖排相结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动活泼;
(4)排版还须注意:字的排列以横为主以竖为辅,行距要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要有空隙,篇与边之间要有空隙,且与纸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边。另外,报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
2、报头
报头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必须紧密配合主题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手抄报的主要思想。报名要取得有积极、健康、富有意义的名字。
报头一般由主题图形,报头文字和几何形体色块或花边而定,或严肃或活泼、或方形或圆形、或素雅或重彩。
报头设计应注意:
(1)构图要稳定,画面结构要紧凑,报头在设计与表现手法上力求简炼,要反映手抄报的主题,起“一目了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几种设计方案:一是排版设计为两个版面的,应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设计为整版的,则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设计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题头
题头(即题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与文章题图结合在一起。设计题头要注意以题目文字为主,字略大。装饰图形须根据文章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标题字要书写得小于报题的文字,要大于正文的文字。总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图与尾花
插图是根据内容及版面装饰的需要进行设计,好的插图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显得空且乱。尾花大都是出于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多以花草或几何形图案为主。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5、花边
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
二、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线描画法
要求形象简炼、概括,用线准确,主次分明。作画时要注意一定的步骤:
(1)一般扼要画出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画出与图相关的比例、结构及透视;
(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
(4)最后进行整理,使画面完整统一。
2、色块画法
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
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三、手抄报的编绘制作的步骤
编绘制作是落实由设想到具体着手完成的重要步骤。
其步骤有二:一是准备阶段,另一是编制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各种材料、工具的准备。具体包括:拟定本期手抄报的报名;准备好一张白棒纸(大小视需要而定,有半开,四开,八开等,本次政教处举办的手抄报比赛是要求为《江西日报》大小,即半开);编辑、撰写有关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备些);书写、绘图工具等。
2、编制阶段。
这个阶段是手抄报制作的主要过程。 大致为:版面设计、抄写过程、美化过程。
(1)版面设计:根据文章的长短进行排版,并画好格子或格线(一般用铅笔轻轻描出,手抄报制作完毕后可擦可不擦)。
(2)抄写过程:指的是文章的书写。手抄报的用纸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书写宜用碳素墨水;字体宜用行书和楷书,少用草书和篆书;字的个头大小要适中(符合通常的阅读习惯)。字写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关键在于书写一定要工整。另外,文章或标题中不能出现错别字。
(3)美化过程:文章抄写完毕后,即可进行插图、尾花、花边的绘制(不宜先插图后抄写),将整个版面美化。这个过程是手抄报版面出效果的关键过程。
手抄报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专题性的。手抄报的制作设计与黑板报制作设计要求和步骤大体是相同的
I. 以春节元宵节为主题的手抄报 4开 中学生
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