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我的QB会自己减少我去查询好像是什么大乐斗。
把马化腾牵过来问问吧^(oo)^
你看看自己的大乐逗是不是真的消费了呢?若没消费,打客服让她陪(嘻嘻)
② 厦门科技中学位置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龙虎山路11号
公交信息
科技中学(公交站)
地址内: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龙虎山容路
途经公交:52路,310路高峰,92路,87路,2路
思明交警(公交站)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埯北路
途经公交:57路高峰
小白鹭艺术中心(公交站)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环岛南路
途经公交:29路,857路,47路,112路,751路
仓里(公交站)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龙虎山路
途经公交:52路,2路,57路高峰,310路高峰,92路,87路
③ 请问下中国道教的旅游线路都有哪些啊,越详细的越好。
江西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境内,距鹰潭20公里。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整个景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就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这样生动的文字描写这里的景色。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张鲁)在此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张天师在龙虎山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最长的道派,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百神授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道教兴盛时期曾建有九十一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宫内伏魔殿的镇妖井,就是施耐庵笔下梁山一百零八将的出处。
山之得名有二说,《广信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志》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方圆 200 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嶂,树木葱笼,碧水常流,如缎如带,并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称;道教宫观庙宇星罗棋布于山巅峰下河旁岩上,据山志所载原有大小道教建筑五十余处,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宫、正一观、天师府、静应观、凝真观、元禧观、逍遥观、天谷观、灵宝观、云锦观、祈真观、金仙观、真应观等等,因屡遭天灾兵火,大部分建筑先后被毁废,今仅存天师府一座,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其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历代天师及《龙虎山志》称之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灵都会”、“仙人城”之誉;为张天师后系世居之地,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龙虎山在江西贵溪县西南部。其名之由来有二说:一谓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
通志》卷十一云:“龙虎山在贵溪县南八十里,两峰对峙,状若龙虎。”①二谓据张陵
故事得名。
清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二云:“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
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②后说自然是
道教中人的识见。道教称其为第三十二福地,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七十二福地》云:
“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③龙虎山是天师道发展至龙虎
宗时张陵后嗣世居之地,是龙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该
山以张陵后嗣入居最早,据天师道士称,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永嘉(307~3
12)间已赴龙虎山,即龙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师道演变为龙虎宗在三国或西晋。此说疑点
很多,缺乏佐证,很难当作信史。从古碑刻文字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南唐保大
八年(950)所建的张天师庙,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一代张秉一,此见五代南
唐陈乔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铭》:“道之将行,必先于崇奉,乃诏
执事建天师新庙于信州龙虎山。……二十一代张秉一,体备清和,气凝元寂,钩深致远,……
再光先构,不亦宜乎!”④从道教资料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唐会昌(841~846)
中所建的真仙观,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第二十代张谌,此见娄近垣所撰之《龙虎
山志》卷二。该卷《上清宫》条称上清宫原为“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所)建传
箓坛,唐会昌中,赐额真仙观。”⑤卷六《张谌传》曰:
“二十代谌,字子坚,唐会昌中,武宗召见,赐传箓坛额曰真仙观。”⑥张盛建传
箓坛不尽可信,张谌时武宗赐额传箓坛,似近史实。
从唐会昌至五代末,在龙虎山嗣教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代张谌,二十一代张秉一,二
十二代张善,二十三代张季文。他们皆无重要事迹可述。此期所建宫观,即上述之真仙
观、张天师庙,和另一座三清观。
入宋以后,张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在宋元时期成为与茅山、
阁皂并立的三山符箓之一。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其名依次为张
正随、张乾曜、张嗣宗、张象中、张敦复、张景端、张继先、张时修、张守真、张景渊、
张庆仙、张可大。从二十四代张正随起,每代都曾被诏赴阙,赐“先生”号,表现了宋
室对龙虎宗的重视和支持。其中三十代张继先和三十五代张可大尤得朝廷恩宠。张继先,
字嘉闻,一字道正,号翛然子。徽宗崇宁三年(1104),“赴阙,召见,问曰:‘卿居
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所答十分乖巧。
又问修丹之术,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夫尧舜足矣!
上悦。”⑦崇宁四年(1105)赐号虚靖先生。“十二月还山,凡父兄皆赐爵有差。四方
从学者恒数千(《龙虎山志》作“十”——引者注)百人。”⑧与林灵素、王文卿同显
于徽宗朝。喜属文作诗,善内丹术,“雅善书法,尝书《道德经》以进御,……书《茅
山宣和御制化导碑》,时称其工”。⑨张可大,字子贤。端平(1234~1236)间累召赴
阙。嘉熙三年(1239)“七月召见,赐号观妙先生,敕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
门公事。”AB据此记载,宋初鼎立的三山符箓,经过二百年之发展,龙虎宗竟跃居为三
山符箓之首,表明其力量之壮大。
两宋时期,龙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师外,又出现了大批有名道士。娄近垣《龙虎山志》
卷七“人物”目列有宋道士二十六人,其中有王道坚者,贵溪人,上清宫道士,就学于
张继先。政和(1111~1117)间赴召,“馆于太乙宫,徽宗问以轻举延年之术,对曰:
‘清静无为,黄帝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汉武所以罔功,修炼非天子事也。’授太素大
夫,号凝妙感通法师。”AC又有留用光,字道辉,贵溪人,师蔡元久。通法术,据称多
次祷雨有验,宋孝宗“授左右街都道录,太乙宫都监,号冲静先生。宁宗为出内帑钱帛
修上清宫,新而广之,……
嘉泰甲子(1204)得请还山,校定黄箓科仪。”AD今《道藏》第九册收有蒋叔舆编
集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除部分为陆修静、张万福、杜光庭之遗作辑录
外,大部皆题“留用光传授,蒋叔舆编集”,证明留用光是继杜光庭之后道教黄箓斋仪
的重要整理、修订人之一。
宋代龙虎山道教拥有大批宫观。一是旧有几座宫观得到扩建、赐额。主宫上清宫在
唐会昌中名真仙观,宋祥符(1008~1016)间敕改上清观,经几次扩建,政和三年(11
13)改名上清正一宫。后再经扩建,至南宋时规模已甚为可观。原张天师庙,宋崇宁
(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观,咸淳(1265~1274)间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
改额正一观。南唐保大(943~957)中赐名的三清观,元至大(1308~1311)间升冲虚
至道宫。二是新建了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撰两种《龙虎山志》的粗略统计,
可确定为宋代新建的宫、观、庵、院,近二十所。计有:建于嘉佑(1056~1063)间的
凝真观,崇宁(1102~1106)间的静应观、祈真观,大观(1107~1110)间的灵宝观,
宣和(1119~1125)间的逍遥观,嘉定(1208~1224)间的金仙观,嘉熙(1237~1240)
间的紫霄宫、真元宫、真应观,南宋宁宗朝(1195~1224)的归隐庵,AE咸淳(1265~
1274)间的瑞庆观,北宋徽宗朝(1101~1125)的浑沦庵、靖通庵。AF另有建于宋,而
不明具体创建年代之云锦观、仙隐观、归隐庵、蒙谷庵、天乐道院等,亦分别见于二种
《龙虎山志》。
元代是龙虎山道教的鼎盛时期。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其名
依次为张宗演、张与棣、张与材、张嗣成、张嗣德、张正言。从张宗演起,代代被元室
封为天师、真人,主领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张与材时,更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
箓,位居诸符箓派之首。龙虎山因此也成为此后诸符箓派众山之首。
此期龙虎山出现了大批著名道士。一是输送了一批道士至大都(燕京),由张留孙
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龙虎宗支派——玄教,主领江南广大地区之道教事务,其主要骨干
如张留孙、吴全节、夏文泳、陈日新、陈义高、薛玄曦等,不下数十百人,皆出身龙虎
山。二是留居龙虎山者,亦不乏杰出之士。李宗老,达观院道士,吴全节之师,世祖至
元(1264~1294)间授江东道教都提点,住持本山上清宫。吴元初,龙虎山高士,就学
于道教学者雷思齐,所著诗文集为《元元赘稿》,虞集为之叙。略云:“元初服黄冠以
自隐,无所营于时,故无所争于人,交游天下名士,诗文往来,皆一时之盛。其言温而
肆,清而容,杂而不厌,几于道者之为乎?”AG刘思敬,卢陵人,长游蜀中,从灵宝陈
君受丹砂诀,遍历名山,年五十,始入龙虎山为道士,自号真空子。寻主郁和道院。炼
铅汞为丹砂。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奉诏赴阙,并进六甲飞雄丹治世祖足疾。居八
年,乞还山,结八卦庵于琵琶峰之右。AH金志扬,号野庵,人称金蓬头,永嘉人。游龙
虎山,居先天观,复构蓬莱庵于圣井山,又命其徒李全正、赵真纯筑天瑞庵于峰顶。四
方闻其道者,无远近,皆往礼叩问。AI张彦辅,龙虎山道士,精绘事,虞集曾为其所作
《江南秋思图》赋诗,又为方方壶作《圣井山图》,危素为之作序。AJ元代龙虎山除对
原有宫观多有修葺外,又新建有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修两本《龙虎山志》的
不完全统计,共新建宫、观、庵、院达三十七所。计有:建于元世祖至元间的文惠观、
乾元观、会真道院、望仙道院、紫霄道院、清溪道院,AK冲和观、慈寿观、八卦庵、止
止庵、寄庵、太极庵、西华道院、东山道院、云山道院、云溪道院、瑶峰道院,LB建于
元贞(1295~1296)间的龙泉观、通真道院,建于大德(1297~1307)间的崇文宫、元
成宫,LC怡云道院,LD建于延佑三年(1316)的元禧观,建于至治(1321~1323)间的
仁静观,建于泰定元年(1324)的明成观,建于至正(1341~1368)间的繁禧观、蓬荜
观。另有建于元,而不明具体创建年代之玉隆宫、元都观、神德观、明胜观、先天观、
佑圣观、桃源观、招真观。LE还有仙源道院,元明善谓建于至元间,娄近垣谓建于大德
间;紫云庵,元明善谓建于大德间,娄近垣谓建于至正间。
明前中期,龙虎山道教续有发展。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其名
依次为张正常、张宇初、张宇清、张懋丞、张元吉、张玄庆、张彦頨、张永绪。最初,
朝廷仍沿旧习封张正常为天师,不久,取消“天师”号,只称大真人。但其领导的正一
派,仍为明室所承认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维持不坠。其中张宇初除熟谙家传
符箓教法外,亦通内丹术,且较熟悉儒经子史,是张陵子孙中的佼佼者。有《岘泉集》
二十卷行于世。此期有大批道士如吴葆和、林靖乐、傅同虚、曹大镛等不下二十人,先
后被征召入京任道录司官职。原为龙虎山达观院道士的邵元节,在嘉靖中更受尊宠,位
至三公。随其入京的邵启南、陈善道、王用佐、吴尚礼等,也得显位。此期住山道士中,
亦有杰出者。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子,贵溪人。出家于混成道院,学仙于金蓬头。
工诗文,善古隶章草,尤精于画,写山水,极潇洒。卢大雅,贵溪人,混成院道士。工
诗为顾元等所称道。吴伯理,号巢云子,龙虎山道士。永乐(1403~1424)中任上清宫
提点。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访张三丰,入蜀居鹤鸣山。博通经史,工诗文,精篆隶,
亦能作枯木竹石。LF明前中期除对龙虎山原有某些宫观作过修缮外,新建者寥寥无几。
计有:北真观、南极观。另有冲元观,或谓明洪武(1368~1398)初建,或谓元元贞间
建。LG明中叶后,特别是清代,朝廷对张陵后嗣的待遇多加贬抑,以龙虎山为中心的正
一道渐趋衰落。至1936年,其主宫上清宫之建筑已全被破坏,“只空余危楼一角”。张
陵子孙世居之天师府,亦“经贵溪县政府利用,开办完全小学一所。天师亦不常驻此。”
LH近十年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龙虎山得到认真贯彻落实。1990年,江西省政府出资
百余万元,迁出占用天师府的中学,重修天师府。“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重又展
现气势雄伟的建筑风貌,海内外道众参访者络绎不绝。
④ 笔架峰的何源天门岭笔架峰
崖山笔架峰,也称天门岭,位于江西省金溪县何源镇,距县城35公里,距道教发源地江西龙虎山风景区10公里。属于武夷山脉东北端天旭山山麓。于崖山之上,《明史》载“金溪府东南。东有金窟山,旧产金。又有云林山,跨抚、信、建昌三府境。又有崖山,接贵溪县界。”崖山有笔架峰,骑马扛、天门岭,琵琶峰、三老峰。与贵溪县仙岩、龙虎诸峰,皆参差相接。处中亚热带,海拔高度500~1363米,相对高度在300米以上。其中以笔架峰为最,1363.4米,天门岭1230.4米,中源寺峰1131米。
其形似笔架,《金紫何源》有“笔架峰神仙助文章”的传说记载。 重游崖山三港水(南宫琦)
河畔昔时树盘石,踏沙总比浣纱迟。
三年旅学洪都客,故地相知不相识。
冬日登崖山笔架峰(南宫琦)
司鸣唤起日初升,笔架高峰父子行。
寒气渐逼因坠雾,激情愈涨近泉声。
雪积枝上飞还雪,冰冻岩头落成冰。
路尽巅峰咫尺望,不知人在半山中。 1、张应韶归隐龙须井,豢龙僧入住中宫寺
2、张天师镇妖走福建,天门岭鸡鸣得宝石
3、刘中宫书刺抚州府,怀中草置水成飞龙
4、三港水中宫擒幼龙,笔架峰神仙助文章
5、金紫何氏含泪断龙脉
6、张天师法镇白果精
7、金紫何源九九之塘
8、徐霞客夜宿孔坊村
9、壁挂朱棺代代为官
10、蔡家船精水漫何源 张应韶:字治凤,中国道教龙虎山第十六代天师,生卒年不详。一生博学经典,精通道术,后隐居于龙虎山南崖山龙须井上(天门岭龙须井上),擅长辟谷之术,能百日不进食。善吹铁笛,与妻儿耕作自娱。一日,悬笛井上,以印剑授子顺告知曰∶“吾世传真人之教,功及于人多矣吾今垂年,汝当传守。”言迄,端作井上瞑目而化,年99岁,遂葬井旁,所耕之地号“黄沙坑”。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刘中宫:宋沙门师,自蜀而来,见何源崖山天门岭茂林修竹,林壑幽美,遂结茅山中。居民苦旱,问之乞雨。中宫云:“今岁当不雨,吾闵尔贫,虽雨,才沾蔬畦已。”他日,中宫入潭中,遗履石上,涂叟者守其履,俟之七日,师自外至,谓粟曰:“汝可谓诚笃。”问其所欲,曰:“吾惟嗜鸭肉。”今祷雨者,必先以鸭祭叟。然后得雨。师尝谒抚州守,书刺曰:“豢龙僧某”。守恶其幻,诘之曰:“龙安在?”师曰:“明公勿惊”。以金盘盛水,探怀中若朽草,置水中,风雨大至,龙飞跃而去。
傅子云:字季鲁,号琴山,南宋金溪(今属江西)人。成童,登陆九渊门求学。以其年少,让先从邓约礼学习,寻晋为弟子。九渊自京师归还,子云亦入太学,相见于途,共游桐江,答问探究儒学奥旨。天山精舍筑城,九渊令设一席于旁,时命其代讲,并将书院相付,其弟子有叶梦得。后曾任瓯宁主簿,决讼断狱必依经义。尝言“场屋(科举)之得失穷达不与焉,终身之穷达贤否不与焉,,(《宋元学案·槐堂诸儒学案》)。时人以为名言。绍定四年(1231),袁甫持节西江,提倡象山(陆九渊)之学,建象山书院,九渊诸弟子中,惟有子云岿然上座,为第一高足。他恪守师说,深受其师“六经皆我注脚”的思想影响,不拘于旧日经传注释的束缚,敢抒己见,曾作《社保义》。认为郑注《周礼》,“半是纬语,半是莽制,可取者甚少”(《宋元学案·槐堂诸儒学案》)。着力于构筑陆派门户,为心学的建树起了一定作用。陆九渊称他“人品甚高,非余子比也”(《象山全集》)卷九《与陈君举》)。着有《易传》、《论语集传》、《中庸大学解》、《童子指义》、《离骚经解》等。
朱夏:字元会,原名受益,字好谦。元鸣阳朱家人。早年游学吴澄门下,数举进士不第,便杜门治经史。为文不及古不止。吴澄屡次称赞。丞相贺某欲荐入史馆,不就。知者多惜其才。至正年间,乡冠起,竟遭其祸。著有《鸣阳集》,王文节为之序。称其学精敏广博,其文敷畅而渊厚,以明理为本。《中国名人大辞典》有载。
江球:(1657—1725) 字宜笏,号泉亭,孔坊人(今属何源镇)。清代古文家、诗人。康熙廿九年(1690)中举,次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后历任山西、山东道监察御史、顺天府(今北京市)丞兼督学政,累迁至左副都御史。康熙48年9月庚辰,太常寺卿。49年10月戊子,宗人府府丞。56年11月戊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雍正3年(1726)五月癸卯乞假回籍。 几次典乡试会试,拔才甚众。为人端方,不拘私情,深得信任。文章多因事而发,有匡时弊,有利民生。有些观点如倡廉洁,安良善,用人讲德行等,至今仍有意义。著有《主善堂诗集》、《宜笏诗文存略》6卷。【传记纪事资料】 《(道光)抚州府志》卷54/7 《(同治)金溪县志》卷2l/14 《江西通志》卷82-《四库全书》515/814 《词林辑略》卷2/16(《清代传记丛刊》) 【著述收藏】 《江宜笏先生诗文存略六卷》清同治十年(1871)绣谷丽泽书屋刻本四册(江西)
孔俊卿:字彦佑,永和乡鸣阳里(今孔家村),历官山西东胜右卫,隆庆间(1567~1572)升南京崇仁卫指挥。其子永保,袭父职任山西平阳卫千户。传孔俊卿身高达9尺,力大无比,双手能托起两只数百斤重的石狮。每次出征,冲锋在前,战功卓著。为表彰孔俊卿和孔宗鲁的功德,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神宗皇帝下令在孔家村正中央修建一座牌坊,这就是村民引以为傲的圣裔牌坊。历经近400年的风雨,牌坊至今保存完好,为县级保护文物。
孔宏鲁:字宗鲁,以举人任职北京宛平知县。
孔继代:恩授登仕郎。旧志载,继代有秉性,笃于友谊,称贷无不立应,且不计其价,赈困恤贫,修桥梁、补道路施之无少。
何长生:笔名:何杉、乐山,江西金溪县何源镇何源村人,大学毕业,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金溪县何源公社、抚州地区群艺馆、文化广播电视局干部,鹰潭市文联文协主席及文联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鲁迅文学院学员,鹰谭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96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明天的星》,散文集《眷恋》,长篇陈述文学《一位市委书记的故事》(合作),陈述文学集《红帆》等。作品多次获省、全国文学奖。
江殿荣:(1919~1997),号南道,何源孔坊人。民国36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社会教育学系,次年任教于宁都师范和兴国师范。38年,在国军十二兵团怒潮学校任少校政治教官,7月,渡海到台湾。1950年离开军队,到高雄中学任教学教师,3年后成台南数学教师四大金刚之一,后又兼任陆空军官学校副教授。
1958年创办立志补习班,1963年创办立志初级中学,1967年改为高级中学。以后在学校逐渐增设各种工商技术科目,至1980年,学校更名为高雄市私立立志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其任校长。
他为立志工商学校制订了办学原则:处处为教育设计,时时为学生着想,辅导升学就业,强调技能至上。指出:私立学校是“用家长的钱,替家长办教育,为国家造就人才。”私立学校的学生“大都经历考试挫折,见弃于各类公校之外”,而“能不自甘堕落,带着心理创伤进入私立职校者,决非不可造就之材”。教育者“必须付出加倍爱心,以无比的耐力,抚之、导之”,使其能“发挥所长,展观潜能”,以达到“某方面成就”的目的。其广有才气,对数学、文学和管理科学均造诣颇深。处事既洞入微,又积极前瞻,力排干预,百折不回。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常挂于心。1991~1992年,他先后向孔坊中小学、金溪一中、仰山书院、抚州一中、江西师大捐赠财物折合人民币达70余万元,在金溪一中实验楼建造了一层云华楼,设立云华奖学金。 文/南宫琦(何源村籍)
江西省金溪县何源镇与道教胜地贵溪上清镇毗邻,何源陕山村有一棵银杏树,俗称白果树,树高17.8米,树腹呈被劈状,留有一凹槽。树旁支衍出一小银杏树,有十米左右。 白果树(银杏)
在何源镇一带流传一个与张天师有关的故事,其年代历史因流传久而不可考,话说当时的陕山村男耕女织,晨啼暮炊,阡陌交通,桑阴蚕哧,吃的是园后菜,饮的是门前溪,一派田园。而田园之美属那棵白果为最,高大挺拔,青翠欲滴,谁看了谁都喜欢。
这树生有数百年,经这数百年之修练,树已成精,既已成精便须树体出山,而出山得由水送,白果精若要发水需先饮龙虎山上清天师府法水井(也称灵泉井或丹井)中的井水。于是白果精便前往上清天师府,这代的天师因其眼珠外露,民间称“反眼张天师”,天师问:“你是想站着出山还是躺着出山?”白果精想陕山村地形圆状,只一出口,极其陕窄,若是躺着出,中途磕磕碰碰必定会损枝伤叶,于是她说要站着出,天师说:“不可,你高十多米,若要站着出水也得涨十多米高,陕山一带地势低岂不全部被淹,这必然伤及无数百姓,我决不同意。”说完便将白果精呵斥出府。
白果精求水不成便欲偷水,数日乔装在天师府附近,一日趁天师有急事外出时便欲潜入,谁知道府中早已被天师施法,不得入其中,白果精正在破解办法却在后门处看到一老妪正在搓麻绳,于 张天师
是她便假装是路人,对老妪说“老婆婆,我是个赶路的人,走了一上午的路了,很渴,您能给我一碗水喝吗?”此老妪不是别人,正是天师之母,天师外出之前曾特意交待母亲,不管有谁来借水,一概不能借。白果精见老妪犹豫便苦苦乞求,但老妪仍是推辞让她去别家借水,白果精一急,看到老妪身边放着一碗搓麻绳用的水,于是迅速端起水喝下便走了,老妪感觉只是一麻绳水便也没有在意,重新去府中法水井取了一碗水来。
天师还在外出路上,感到不妙,于是勒马回府,见其母亲便问是不是借了府中的水给别人,其母道“没有将府中水借给别人,只是有一个路人在门外喝了我的搓麻绳的水。”天师断定法水为白果精所喝,于是抓过天师宝剑,来不及向母亲道明便骑上白马往何源陕山方向赶去。
喝到法水的白果精正在施法蓄水,只见四方黑云笼聚,顿时昼夜巅倒,闪电惊天,雷鸣震地,山泉柱涌,百溪成河。村民见状方知道是树精所为,欲纷纷逃散,有阅历之老人便告诉大家,妖怪出山,水拥其出,故不可往下逃而应向水流的反方向走,故村民全全往山上逃。
天师见白果精出山在即,便马头一跃,点叶踏枝,三个筋斗便在白果树前,天师斥问,你若躺出,本天师今日就让你出,你若执意竖出,就体怪本天师将你打回原形。白果精自喝法水后,法力倍增,以为天师奈她不可,于是大声笑到,“我就是要竖着出山,你能奈我何。”一声大笑闪电为之助威,去雷为之擂鼓。天师剑芒出鞘,刺入白果腹中,顿时白果惨叫,却仍顽抗,天师见状,便将插入其腹中之剑下劈,一时血如泉涌。白果仍顽抗,水仍在蓄,于是天师取出囊中一符掌定于白果树身,顿时闪电雷鸣停止,四方黑云消散,白日复行空中,蓄水渐渐泻退。
村民见状知是天师镇妖,于是纷纷赶下山来,跪于天师前,虔诚感谢。天师道:“我已用神符将她镇于地中。”村民问道:“她还会再次出来为患吗?”天师道:“不久她将长出一棵小白果,若是小白果树长大高于母树,则小白果会出来为孽。”说完便向上清方向飞去。村民伏地叩拜。
太概过了一个月,在大树旁边果然长出了一棵小白果树。大家虽知道此树为妖却仍是夏天傍晚树下纳凉,聊天,孩子树下游戏打闹,小树也长了十多米高,可是村民想念它永远不会超过母树,因为他们心中相信天师。 206国道由鹰潭入金溪对桥乡穿过金溪,可由两处进入何源天门岭:
自驾开车路线一:206国道龙虎山圩上——杨蒋——孔坊——三江口——何源村天门岭
自驾开车路线二:206国道金溪对桥乡——横源——孔坊——三江口——何源村天门岭
路线一:鹰潭火车站前乘至黄通的班车,在三江口下车,之后去天门岭
路线二:在金溪汽车站乘至黄通的班车,在三江口下车,之后去天门岭
⑤ 鹰潭的教育
2005年,鹰潭市有小学359所,教学点84个,小学在校生100016名,教职工5295名,其中专任教师4942名;普通中学74所(完全中学12所,高级中学3所,初级中学4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其中民办12所,少数民族学校1所),高中在校生25124名,初中在校生44899名,教职工4911名,其中专任教师4369名;中等职业学校17所(其中民办6所),在校生27524名,教职工1389名,其中专任教师867名;高等院校(鹰潭职业技术学院)1所,在校生5272名(其中大专生4144名,中专生628名,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500名),教职工228名,其中专任教师182名;成人高校(江西广播电视大学鹰潭分校)1所,注册学生2026名,教职工45名,其中专任教师36名;幼儿园97所(其中民办80所),在园幼儿27472名,教职工1225名,其中专任教师791名。 为传承中国道教文化,体现中国道教发源地,2002年5月鹰潭市路监局对月湖区交通街至中心广场内环街区更名上清宫路、仙岩路、正一观路,总长约2公里。
在龙虎山禾觚岩与金钟峰之间,隐藏着一个仙女岩。仙女岩的其他美称:“仙女现花”、“思源壁”、“大地之母”。仙女岩就是个庞大的岩壁,酷似一个裸体女子的下身,是那样逼真自然,出神入化,很难想象,这会是天然形成的。然而,它的的确确是天设地造的,没有丝豪人工雕凿的痕迹。而且,在它的前面大自然还安排了另一座山岩为它遮风避雨,防止邪恶力量的伤害。
在江西省鹰潭市境内的龙虎山张道陵炼丹处。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之后,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时在此建天师庙;北宋崇宁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赐帑重修,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 经过20年发掘的鹰潭角山窑址是中国商代大型窑场,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贸易化性质的专业性陶器生产基地。继1983年、1986年的两次试掘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进行大规模挖掘。截至2003年6月,共发掘各类遗迹22处,确定规模面积3万余平方米。找到了陈腐池、炼泥池、蓄泥池、蓄水池、排水沟、工棚、炼成坑和灰坑等,再现了陶器制作的一系列过程。在出土文物方面,除三足盘、钵、罐、杯、器盖、豆、纺轮、网坠、陶拍、陶支座、陶垫等外,还有一些新的器型,如提梁罐、捏流带把罐、平底盏、圆柱形拍面陶拍、制陶工具杯形器、鸟首四乳钉器盖等,完整器物和复原器物已达120余件。另外还有相当数量尚未修复的和在遗迹中已暴露未提取的完整器物。
角山窑址是截至2014年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因交换而造就的窑场,是一批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独立手工业者经营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窑场,记数符号的发现也证明这里生产和交换的规模已经非常宏大。由于角山窑址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之地,它的发掘为这些地区商代遗址陶器的烧造提供了确切的窑口依据。作坊区的进一步发掘,将为研究中国早期窑业生产和陶器制作工艺状况提供宝贵资料,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原称“真仙观”,建在龙虎山脚下,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迁建至上清长庆坊,在今上清镇西。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赐白金15镒(360两),在今址上清镇中心重建,以“新其第”。后又经十多次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明清遗物。嗣汉天师府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其意表明自东汉始,代代相袭,道脉悠长。它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依山傍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府内豫樟成林,荫翳蔽日,鸟栖树顶,环境堪幽。因道教兴起于山泽草莽之间,道士追求超凡脱俗、清静无为境界,因此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属兼得山光水色型。
⑥ 鹰潭哪里好玩,鹰潭好玩的地方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
位于鹰潭市区南郊16公里处的龙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和发祥地,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描绘的名山,被誉为“中国道都”。它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众多品牌于一身,被世人称为“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龙虎山200多平方公里的风水宝地,包括正一观、仙水岩、上清宫、洪五湖、马祖岩六大景区,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丹山碧水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构成了龙虎山景观的“三绝”。历代天师除第一代后期和第二、第三代在四川传道、羽化外,在龙虎山承袭了63 代,历经1900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派,素有“南张北孔”之说。
龙虎山鬼谷洞被道家列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五洞天,名贵玄司真洞天;龙虎山在七十二福地中被列为三十二福地。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群是我国现存崖墓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已调查发现205座崖墓。现已科学清理崖墓14座,发掘棺木41具,棺木形制多样,出土陶器、原始瓷器、竹木器、纺织工具、乐器等220余件,保存文物之丰富,为其它地区无法比拟。
★冷水峡谷漂流
龙虎山冷水大峡谷生态旅游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位于江西鹰潭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龙虎山泸溪河的上游,源于武夷山脉。
大峡谷全长20公里,相对落差120米,漂流全程8公里,用时约90分钟,漂流区内水凝碧翠,空气清新,顺水而下,妙不可言。惊险处激流叠水,浪竭飞舟;舒缓处平湖揽月,温馨浪漫。主要景点有:卓玛滩、寨上滩、喜来滩、玉枕滩、鹰嘴岩及壮观的鹰厦铁路等。是击滔搏浪、挑战自我、享受自然的好去处。
大峡谷生态游览区内生态原始自然,一望无际的竹海,飞虫鸟语,山花烂漫,珍禽野兽,隐现山中,是一座天然的生态宝库。主要景点有观竹海、看千年白果树、游横坑古村、亚洲最大的银矿、鬼谷洞等。
★白鹤湖生态游
白鹤湖景区距鹰潭市区20km,东距贵溪市33km,为龙虎山大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泥硬化路面直达景区。白鹤湖景区水面宽阔烟波浩渺,白鹤翔集,鱼跃湖面。空山翠谷,猴声远绝。此奇山异景犹入仙境。
★上清宫
上清宫距天师府二里,在上清镇东首,左拥象山,门对泸溪,面云林,枕台石,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故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称。
上清宫始建于东汉,原为张道陵修道之所,时名“天师草堂”。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改“天师草堂”为“传录坛”;唐会昌年间,真宗赐传录坛额曰:“真仙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敕改上清观。正和三年(公元1118年),名上清正一宫,简称上清宫、大上清宫。“时宫中学道者常数千百人”,成了“昼夜常明羽人国”。
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在这里大兴土木,屡毁屡建,上清宫所建殿宇就有:三清殿、玉皇殿、紫微殿、天皇殿、后士殿、斗姆宫、雷祖殿、廖汤殿、南斗殿、北斗殿、伏魔殿、三宫殿、三省殿、文昌殿、四圣殿、五岳圣帝殿、四渎殿、真风殿、留侯殿、十二真君殿、奎阁、虚靖祠、藏室、鼓楼、福地门、龙虎门、棂星门、下马亭等等,附近还建有道院三十六座以及各种附属建筑。它原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道宫之一。它和皇帝宫殿相比,仅矮一尺,以示区别于皇宫。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对上清宫的仙都风貌作过极为精彩的描写,从而使这座石老道宫显得更加神奇,更加令人神往。
⑦ 厦门科技中学和六中哪个好
我读的六中 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读的科技 依据朋友的吐槽来看让我感觉在科技读回好累啊 我们活答动可以说比他们多十倍。。。晚自习时间比她们短一小时。。。环境设备条件就不用说了 比她们好太多。。然而高考成绩六中也略胜科技。。所以科技学子大概真的比我们勤奋的多 如果六中像科技那么抓高考成绩应该会更好看的说 总之你能考上六中自然是更好。。可以舒服地过三年并get科技学子苦读三年才有的成绩单
⑧ 现在鹰潭附近还有什么可玩的地方
鹰潭附近有道教名山龙虎山
白天游览龙虎山
晚上观看杨澜导演的寻梦龙虎山
还可以到弋阳圭峰去看看
丹霞地貌不只是张家界有,圭峰也有
向东还有万年的神农宫都是可以休闲的地方
⑨ 天门岭的何源太山(天门岭)文化
天师赞之十六代天师张应韶
明太祖 朱元璋
继传十六,人皆辟谷。
日食黄精,貌态异俗。
岁月一来,亦复如复。
牛背西风,苍山一曲。
中宫院
诗人:熊道裕朝代:宋代体裁:无
我昨投文清泠渊,稍责老龙多睡眠。
铁笛穿云久寂寞,作诗唤起刘高禅。
刘高豢龙与龙语,一夜风雷共谋雨。
雨师荷锸破天河,阿香应门觅桴鼓。
不用栾远巴噀酒,那用出龙烦鲁叟。
殷勤寄语望云人,高僧自是调元手。
今朝夏抵明日秋,一夕不雨还自休。
南陌沾濡北阡渴,东邻感激西家愁。
安得黑云如漏户,处处家家田作池。
予有钵饭便可饱,雨我公田遂及私。
龙须井
清 张玉运
潜龙蛰仗井渫老,
井畔遍匝龙须草。
风梳雨栉不计年,
奋掀一拂天地小。
灵泉活活泻九区,
区区满捋痴龙珠。
采之撷之编为席,
高眠不卷冷云嘘。
草堂睡足卧龙庐。
和傅子云见赠
宋 桂闻诗
客袖冲寒至,飘飘不受羁。
笑呵双兔筦,亟写锦囊诗。
虽我斑毛薄,多君青眼垂。
别怀无处着,随梦到春池。
赠桂琴隐先生傅子云韵
宋 桂柔夫
君是轶群者,当知不可羁。
渊源象山学,声价鲤庭诗。
要路足将策,高云翅肯垂。
余波幸沾丐,活我出污池。
太山磜瀑
李明阳
磜瀑舞岚风,
流韵山野中。
银丝悦瑶草,
妙音醉仙翁。
磜潭
元 赵孟頫
神龙或深潜,石洞通水府。
勿遣儿曹剧,飞空作雷雨。
磜潭
元 王士熙
山川万古秘,云雨一潭幽。
何日卧龙起,碧潭空自秋。
咏太山磜瀑
李明阳
磜瀑舞岚风,流韵山野中。
银丝悦瑶草,妙音醉仙翁。 张应韶:字治凤,中国道教龙虎山第十六代天师,生卒年不详。一生博学经典,精通道术,后隐居于龙虎山南崖山龙须井上(天门岭龙须井上),擅长辟谷之术,能百日不进食。善吹铁笛,与妻儿耕作自娱。一日,悬笛井上,以印剑授子顺告知曰∶“吾世传真人之教,功及于人多矣吾今垂年,汝当传守。”言迄,端作井上瞑目而化,年99岁,遂葬井旁,所耕之地号“黄沙坑”。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张颐:字中孚,应韶长子。性至孝,其母隐居与何源龙须井,母疾,侍奉勤敬,经旬月不解衣带,每谓人曰:“不忠孝而欲学道希仙,是舍舟楫而涉大川也。”出任贵水尉,弃官袭教,携妻子结,茅山中以居。寿87仍童颜皓齿,无疾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洞虚阐教孚佑真君”。
何升:字显云,世居湖广,为何晏之后。唐元宗朝奉诏征讨西域,封征讨大将军、征西侯,驻骖闽之邵武光泽,乐其山水之胜遂隐居焉。夫人林氏,子二:规、矩。为金紫何氏始祖。
何若讷:金紫何氏始祖金紫光禄大夫、招讨大将军、征西侯何升七世孙,光远公长子,字叔辨,又字子言。生于宋建隆壬戌五月二十日戌时。其父光远公因不受宁诏隐寓上幕镇之望仙观,命其六子散居各地,若讷于是迁饶安河源,今金溪县何源村。为金溪何源何氏始祖,娶野鸭桥张氏,生四子:文绣、文璘、文玠、文珍。卒于宋明道丙子年四月十三日申时,与妻合葬于本里凤岭,有传列后。为何源何氏始祖。
何国瑞:字应麟,生于宋政和癸卯八月十六申时,治诗经中式绍宗兴庚辰进士,授国子直学,迁广州文学改承务郞园子正,有传列后。
刘中宫:宋沙门师,自蜀而来,见何源崖山天门岭茂林修竹,林壑幽美,遂结茅山中。居民苦旱,问之乞雨。中宫云:“今岁当不雨,吾闵尔贫,虽雨,才沾蔬畦已。”他日,中宫入潭中,遗履石上,涂叟者守其履,俟之七日,师自外至,谓粟曰:“汝可谓诚笃。”问其所欲,曰:“吾惟嗜鸭肉。”今祷雨者,必先以鸭祭叟。然后得雨。师尝谒抚州守,书刺曰:“豢龙僧某”。守恶其幻,诘之曰:“龙安在?”师曰:“明公勿惊”。以金盘盛水,探怀中若朽草,置水中,风雨大至,龙飞跃而去。
傅子云:字季鲁,号琴山,南宋金溪(今属江西)人。成童,登陆九渊门求学。以其年少,让先从邓约礼学习,寻晋为弟子。九渊自京师归还,子云亦入太学,相见于途,共游桐江,答问探究儒学奥旨。天山精舍筑城,九渊令设一席于旁,时命其代讲,并将书院相付,其弟子有叶梦得。后曾任瓯宁主簿,决讼断狱必依经义。尝言“场屋(科举)之得失穷达不与焉,终身之穷达贤否不与焉,,(《宋元学案·槐堂诸儒学案》)。时人以为名言。绍定四年(1231),袁甫持节西江,提倡象山(陆九渊)之学,建象山书院,九渊诸弟子中,惟有子云岿然上座,为第一高足。他恪守师说,深受其师“六经皆我注脚”的思想影响,不拘于旧日经传注释的束缚,敢抒己见,曾作《社保义》。认为郑注《周礼》,“半是纬语,半是莽制,可取者甚少”(《宋元学案·槐堂诸儒学案》)。着力于构筑陆派门户,为心学的建树起了一定作用。陆九渊称他“人品甚高,非余子比也”(《象山全集》)卷九《与陈君举》)。着有《易传》、《论语集传》、《中庸大学解》、《童子指义》、《离骚经解》等。
朱夏:字元会,原名受益,字好谦。元鸣阳朱家人。早年游学吴澄门下,数举进士不第,便杜门治经史。为文不及古不止。吴澄屡次称赞。丞相贺某欲荐入史馆,不就。知者多惜其才。至正年间,乡冠起,竟遭其祸。著有《鸣阳集》,王文节为之序。称其学精敏广博,其文敷畅而渊厚,以明理为本。《中国名人大辞典》有载。
江球:(1657—1725) 字宜笏,号泉亭,孔坊人(今属何源镇)。清代古文家、诗人。康熙廿九年(1690)中举,次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后历任山西、山东道监察御史、顺天府(今北京市)丞兼督学政,累迁至左副都御史。康熙48年9月庚辰,太常寺卿。49年10月戊子,宗人府府丞。56年11月戊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雍正3年(1726)五月癸卯乞假回籍。 几次典乡试会试,拔才甚众。为人端方,不拘私情,深得信任。文章多因事而发,有匡时弊,有利民生。有些观点如倡廉洁,安良善,用人讲德行等,至今仍有意义。著有《主善堂诗集》、《宜笏诗文存略》6卷。【传记纪事资料】 《(道光)抚州府志》卷54/7 《(同治)金溪县志》卷2l/14 《江西通志》卷82-《四库全书》515/814 《词林辑略》卷2/16(《清代传记丛刊》) 【著述收藏】 《江宜笏先生诗文存略六卷》清同治十年(1871)绣谷丽泽书屋刻本四册(江西)
孔俊卿:字彦佑,永和乡鸣阳里(今孔家村),历官山西东胜右卫,隆庆间(1567~1572)升南京崇仁卫指挥。其子永保,袭父职任山西平阳卫千户。传孔俊卿身高达9尺,力大无比,双手能托起两只数百斤重的石狮。每次出征,冲锋在前,战功卓著。为表彰孔俊卿和孔宗鲁的功德,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神宗皇帝下令在孔家村正中央修建一座牌坊,这就是村民引以为傲的圣裔牌坊。历经近400年的风雨,牌坊至今保存完好,为县级保护文物。
孔宏鲁:字宗鲁,以举人任职北京宛平知县。
孔继代:恩授登仕郎。旧志载,继代有秉性,笃于友谊,称贷无不立应,且不计其价,赈困恤贫,修桥梁、补道路施之无少。
何长生:笔名:何杉、乐山,江西金溪县何源镇何源村人,大学毕业,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金溪县何源公社、抚州地区群艺馆、文化广播电视局干部,鹰潭市文联文协主席及文联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鲁迅文学院学员,鹰谭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96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明天的星》,散文集《眷恋》,长篇陈述文学《一位市委书记的故事》(合作),陈述文学集《红帆》等。作品多次获省、全国文学奖。
江殿荣:(1919~1997),号南道,何源孔坊人。民国36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社会教育学系,次年任教于宁都师范和兴国师范。38年,在国军十二兵团怒潮学校任少校政治教官,7月,渡海到台湾。1950年离开军队,到高雄中学任教学教师,3年后成台南数学教师四大金刚之一,后又兼任陆空军官学校副教授。
1958年创办立志补习班,1963年创办立志初级中学,1967年改为高级中学。以后在学校逐渐增设各种工商技术科目,至1980年,学校更名为高雄市私立立志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其任校长。
⑩ 太山的历代人物
张应韶:字治凤,中国道教龙虎山第十六代天师,生卒年不详。一生博学经典,精通道术,后隐居于龙虎山南崖山龙须井上(天门岭龙须井上),擅长辟谷之术,能百日不进食。善吹铁笛,与妻儿耕作自娱。一日,悬笛井上,以印剑授子顺告知曰∶“吾世传真人之教,功及于人多矣吾今垂年,汝当传守。”言迄,端作井上瞑目而化,年99岁,遂葬井旁,所耕之地号“黄沙坑”。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张颐:字中孚,应韶长子。性至孝,其母隐居与何源龙须井,母疾,侍奉勤敬,经旬月不解衣带,每谓人曰:“不忠孝而欲学道希仙,是舍舟楫而涉大川也。”出任贵水尉,弃官袭教,携妻子结,茅山中以居。寿87仍童颜皓齿,无疾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洞虚阐教孚佑真君”。
何升:字显云,世居湖广,为何晏之后。唐元宗朝奉诏征讨西域,封征讨大将军、征西侯,驻骖闽之邵武光泽,乐其山水之胜遂隐居焉。夫人林氏,子二:规、矩。为金紫何氏始祖。
何若讷:金紫何氏始祖金紫光禄大夫、招讨大将军、征西侯何升七世孙,光远公长子,字叔辨,又字子言。生于宋建隆壬戌五月二十日戌时。其父光远公因不受宁诏隐寓上幕镇之望仙观,命其六子散居各地,若讷于是迁饶安河源,今金溪县何源村。为金溪何源何氏始祖,娶野鸭桥张氏,生四子:文绣、文璘、文玠、文珍。卒于宋明道丙子年四月十三日申时,与妻合葬于本里凤岭,有传列后。为何源何氏始祖。
何国瑞:字应麟,生于宋政和癸卯八月十六申时,治诗经中式绍宗兴庚辰进士,授国子直学,迁广州文学改承务郞园子正,有传列后。
刘中宫:宋沙门师,自蜀而来,见何源崖山天门岭茂林修竹,林壑幽美,遂结茅山中。居民苦旱,问之乞雨。中宫云:“今岁当不雨,吾闵尔贫,虽雨,才沾蔬畦已。”他日,中宫入潭中,遗履石上,涂叟者守其履,俟之七日,师自外至,谓粟曰:“汝可谓诚笃。”问其所欲,曰:“吾惟嗜鸭肉。”今祷雨者,必先以鸭祭叟。然后得雨。师尝谒抚州守,书刺曰:“豢龙僧某”。守恶其幻,诘之曰:“龙安在?”师曰:“明公勿惊”。以金盘盛水,探怀中若朽草,置水中,风雨大至,龙飞跃而去。
傅子云:字季鲁,号琴山,南宋金溪(今属江西)人。成童,登陆九渊门求学。以其年少,让先从邓约礼学习,寻晋为弟子。九渊自京师归还,子云亦入太学,相见于途,共游桐江,答问探究儒学奥旨。天山精舍筑城,九渊令设一席于旁,时命其代讲,并将书院相付,其弟子有叶梦得。后曾任瓯宁主簿,决讼断狱必依经义。尝言“场屋(科举)之得失穷达不与焉,终身之穷达贤否不与焉,,(《宋元学案·槐堂诸儒学案》)。时人以为名言。绍定四年(1231),袁甫持节西江,提倡象山(陆九渊)之学,建象山书院,九渊诸弟子中,惟有子云岿然上座,为第一高足。他恪守师说,深受其师“六经皆我注脚”的思想影响,不拘于旧日经传注释的束缚,敢抒己见,曾作《社保义》。认为郑注《周礼》,“半是纬语,半是莽制,可取者甚少”(《宋元学案·槐堂诸儒学案》)。着力于构筑陆派门户,为心学的建树起了一定作用。陆九渊称他“人品甚高,非余子比也”(《象山全集》)卷九《与陈君举》)。着有《易传》、《论语集传》、《中庸大学解》、《童子指义》、《离骚经解》等。
朱夏:字元会,原名受益,字好谦。元鸣阳朱家人。早年游学吴澄门下,数举进士不第,便杜门治经史。为文不及古不止。吴澄屡次称赞。丞相贺某欲荐入史馆,不就。知者多惜其才。至正年间,乡冠起,竟遭其祸。著有《鸣阳集》,王文节为之序。称其学精敏广博,其文敷畅而渊厚,以明理为本。《中国名人大辞典》有载。
江球:(1657—1725) 字宜笏,号泉亭,孔坊人(今属何源镇)。清代古文家、诗人。康熙廿九年(1690)中举,次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后历任山西、山东道监察御史、顺天府(今北京市)丞兼督学政,累迁至左副都御史。康熙48年9月庚辰,太常寺卿。49年10月戊子,宗人府府丞。56年11月戊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雍正3年(1726)五月癸卯乞假回籍。 几次典乡试会试,拔才甚众。为人端方,不拘私情,深得信任。文章多因事而发,有匡时弊,有利民生。有些观点如倡廉洁,安良善,用人讲德行等,至今仍有意义。著有《主善堂诗集》、《宜笏诗文存略》6卷。【传记纪事资料】 《(道光)抚州府志》卷54/7 《(同治)金溪县志》卷2l/14 《江西通志》卷82-《四库全书》515/814 《词林辑略》卷2/16(《清代传记丛刊》) 【著述收藏】 《江宜笏先生诗文存略六卷》清同治十年(1871)绣谷丽泽书屋刻本四册(江西)
孔俊卿:字彦佑,永和乡鸣阳里(今孔家村),历官山西东胜右卫,隆庆间(1567~1572)升南京崇仁卫指挥。其子永保,袭父职任山西平阳卫千户。传孔俊卿身高达9尺,力大无比,双手能托起两只数百斤重的石狮。每次出征,冲锋在前,战功卓著。为表彰孔俊卿和孔宗鲁的功德,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神宗皇帝下令在孔家村正中央修建一座牌坊,这就是村民引以为傲的圣裔牌坊。历经近400年的风雨,牌坊至今保存完好,为县级保护文物。
孔宏鲁:字宗鲁,以举人任职北京宛平知县。
孔继代:恩授登仕郎。旧志载,继代有秉性,笃于友谊,称贷无不立应,且不计其价,赈困恤贫,修桥梁、补道路施之无少。
何长生:笔名:何杉、乐山,江西金溪县何源镇何源村人,大学毕业,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金溪县何源公社、抚州地区群艺馆、文化广播电视局干部,鹰潭市文联文协主席及文联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鲁迅文学院学员,鹰谭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96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明天的星》,散文集《眷恋》,长篇陈述文学《一位市委书记的故事》(合作),陈述文学集《红帆》等。作品多次获省、全国文学奖。
江殿荣:(1919~1997),号南道,何源孔坊人。民国36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社会教育学系,次年任教于宁都师范和兴国师范。38年,在国军十二兵团怒潮学校任少校政治教官,7月,渡海到台湾。1950年离开军队,到高雄中学任教学教师,3年后成台南数学教师四大金刚之一,后又兼任陆空军官学校副教授。1958年创办立志补习班,1963年创办立志初级中学,1967年改为高级中学。以后在学校逐渐增设各种工商技术科目,至1980年,学校更名为高雄市私立立志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其任校长。他为立志工商学校制订了办学原则:处处为教育设计,时时为学生着想,辅导升学就业,强调技能至上。指出:私立学校是“用家长的钱,替家长办教育,为国家造就人才。”私立学校的学生“大都经历考试挫折,见弃于各类公校之外”,而“能不自甘堕落,带着心理创伤进入私立职校者,决非不可造就之材”。教育者“必须付出加倍爱心,以无比的耐力,抚之、导之”,使其能“发挥所长,展观潜能”,以达到“某方面成就”的目的。其广有才气,对数学、文学和管理科学均造诣颇深。处事既洞入微,又积极前瞻,力排干预,百折不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常挂于心。1991~1992年,他先后向孔坊中小学、金溪一中、仰山书院、抚州一中、江西师大捐赠财物折合人民币达70余万元,在金溪一中实验楼建造了一层云华楼,设立云华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