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继《天龙八部》部分章节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之后,金庸武侠名作《雪山飞狐》也出现在
我们永远无法否认鲁迅、朱自清在中国文坛的低位及其文章的价值,但是,内鲁迅的很多文章有极其明容显的时代烙印,因为和现在的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去甚远,初中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我以为我们应该在保留其一些经典的篇目的同时,选取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文章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有了对文学的兴趣,不选入课本,学生自己也会去读。作为曾经是中学生的大家,当年喜欢阅读的、手不释卷的也不一定是鲁迅,选取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会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
㈡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高二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增了一个“神奇武
答案B
“商业化”说法不当,A项排除。武侠小说是否应大力发展、武侠精神是否一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均需具体分析,C、D两项排除。
㈢ 高一语文读本必修三目录
资料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
http://www.pep.com.cn/gzyw/xszx/pg/ywdb/dsc/
网站那还提供电子课本下载,不过都是扫描进去的图片。
以下是你要的资料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第三册说明
1 《诗经》三首
2 山鬼
3 橘颂
4 行行重行行
5 曹氏父子诗三首
6 读《山海经》(其一)
7 乐府民歌四首
8 唐诗四首
9 宋词四首
10 宋诗二首
11 为了忘却的记念
12 执政府大屠杀记
13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14 北平的四季
15 想北平
16 五月的北平
17 话故都
18 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
19 威尼斯
20 异国秋思
21 红海上的一幕
22 莫高窟
23 武夷山九曲溪小记
24 初访福建
25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6 故乡的榕树
27 林中速写
28 扛椽树
29 春雨
30 听听那冷雨
31 雨的四季
32 论散文
33 “散”与“不散”
34 散文鉴赏方法谈
35 灯下漫笔
36 春末闲谈
37 鲁迅序文两篇
38 鲁迅警世名言
39 永远的巴尔扎克
40 巴尔扎克之死
41 巴尔扎克
42 渐
43 捉不住的鼬鼠
44 论老之将至
45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46 外国名家随笔三则
47 茉莉香片(节选)
48 绿化树
49 枯河
50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51 少年维特的烦恼
52 麦琪的礼物
53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54 黄州快哉亭记
55 入蜀记
56 任光禄竹溪记
57 西湖七月半
58 答司马谏议书节
59 小简两篇
60 祭妹文
61 与妻书
62 左忠毅公逸事
63 谭嗣同
64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5 《诗经》
66 《围城》
67 《堂吉诃德》
68 句子的理解
69 长句的理解与运用
70 句式的选用
71 句子的衔接连贯
72 修辞格的理解
73 修辞格的运用
74 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
75 仔细理会
76 论“入迷”
77 漫谈说理文
78 说“达”
79 朗诵与逆向思维
㈣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 浪之歌选自哪个文集
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诗人纪·哈·纪伯伦(Khalil Gibran)的《泪与笑》。
㈤ 帮忙翻译<<柳河东集.负版者>>
蝜蝂传译文
蝜蝂传
柳宗元
选自《柳河东集》。蝜蝂(fùbǎn),一种擅长背负东西的小虫。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áng)〕同“昂”,抬起。
〔困剧〕疲乏已极。困,疲乏。剧,很,非常。
〔因〕因而。
〔卒〕终于。
〔踬仆(zhìpū)〕跌倒。
〔去〕除去,拿掉。
〔负〕负担,指小虫身上背的东西。
〔好(hào)〕喜爱。
〔上高〕爬高。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嗜取者〕贪得无厌的人。嗜,贪,喜好。
〔货〕钱财。
〔厚〕动词,增加。
〔室〕家。
〔怠(dài)〕通“殆”,危险。
〔黜(chù)弃〕罢免不用。
〔迁徙〕这里指贬斥放逐。
〔病〕辱。
〔不艾(yì)〕不改。艾,改过。
〔前之死亡〕前人因贪财而死的。
〔形〕形体。
〔魁然〕高大的样子。
〔名人〕名字叫做“人”。
这是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虫蝂言事,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本文虽然短小,却像是一面明镜,映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写小虫持物负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于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写贪官污吏的贪婪成性入木三分。文章类比恰切,过渡自然,语言犀利,叙事生动,议论精警,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千载至今,仍能警戒世人。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二册)
《蝜蝂传》译文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㈥ 据报道,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近日被节选编入了中学语文读本,引起社会关注.从修订后的著作权法看
近日,金庸的《天龙八部》、王度庐的《卧虎藏龙》,这些原本让一些家长惟恐避之不及的武侠小说,首次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两者合成一个单元——“神奇武侠”。与此同时,一篇对奥运冠军刘翔的新闻特写首次被收入上海市小学教材,创造了上海市教材快速引进最新时文的纪录。于是,有关武侠小说价值与教材教学改革的话题成了焦点……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入选高中读本———
《读本》的目录第5课和第6课内容便是节选的《卧虎藏龙》和《天龙八部》
《读本》节选的《卧虎藏龙》内容占了6页纸
■入选教材
语文读本第四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次出版。
■节选内容
“但听得蹄声如雷,十余乘马疾风般卷上山来。马上乘客一色都是玄色薄毡大氅,里面玄色布衣,但见人似虎,马如龙,人既矫捷,马亦雄骏……”课文节选了《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讲的是萧峰到少林寺救阿紫,在山上力斗丁春秋、慕容复、游坦之三大高手一节,充分展示了他的绝世武功和英雄气概。
■课后作业
编写者可谓用心良苦,还留给学生们这样一道作业:“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成就足以进入文学史,也有人说他的武侠小说再好也是通俗文学,只有娱乐的作用,难登大雅之堂。对此,你怎么看?”
■金庸作品欲入初中教材曾遭强烈反对
早在2001年,有媒体报道,教育部决定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改革,金庸的作品将入选,引起各方激烈的争论。批评者认为,武侠小说作为一种娱乐性的文学形式,其思想境界不高,如被选入教材,难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很多中学教师也担心,武侠小说里面的打杀场面和言情描写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在种种压力下,教育部出面辟谣,明确表示:金庸的文章不会成为学生的必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当时也表示,不会收入金庸的武侠小说。
㈦ 扛椽树这篇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文章主旨分别是什么
扛椽树
刘成章
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中的绝妙佳句,却与这柳无干。也难怪,这柳只生长在遥远的绝域,诗人们何得一见?当我的身影出现在柳的眼帘中的时候,柳不平静了,柳借风狂舞,首如飞蓬。而我,恍若又见故人,顿生亲切感,真想喊着叫着猛扑过去。我感到了心和心的相撞,但我茫然不知何以如此。突然间,一个声音响在耳畔,唤我的乳名。我望柳,柳无言。望柳的枝头,一只乌鸦在叫:“章娃!章娃!”枝头上还有些鸟雀,它们叽叽喳喳,隐约在说:“等的是你!等的是你! ”我欲问乌鸦,欲问鸟雀:“谁在等我?谁?”但不待我开口,它们已四散飞去,而就在这时候,阳光下,柳的影子已拥抱着我,如亲人温热的襟怀。原来,是柳在等我。哦,柳!陕北的柳!朴拙如庄户人的柳!令人兴奋令人落泪的柳!几千年了:不等吟出《诗经》的诗人,就等我!我诚惶诚恐:“我有什么能耐?为什么等我?”柳仍无言,柳让山上的放羊娃传达它的心声,歌曰:“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南瓜蔓子白菜根,不等你的才华单等你的心。”我怎么能不被深深感动呢?我该怎么去描绘怎么去抒怀?
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出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汉子。——这就是这柳。
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工夫,又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的像断肢折臂的战士。但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而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住它的。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豪雨一样,痛畅地泼下它吧——扛椽树!泼下它的时候,应该再次泼下它的奇崛形象,那形象仿佛是黑桩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风,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脸黑衣传奇英雄,黑得使人过目难忘。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地、一年年地、永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广厦千万间。还应该泼出它的声音。那是负重的声音,那是拼争的声音。那是乐此不疲、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的声音。那是粗重的从胸膛发出来的喘气的声音。那声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风,风撼北国大野,壮我中华万世之威! (1994年4月4日)
(选自《当代艺术散文集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有删改)。
泼洒激情铸美文
作者:厚 夫
《扛椽树》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刘成章的一篇散文佳作,最早发表于《中华散文》一九九四年第五期,后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三册。这篇散文语言华美,气势磅礴,激情飞扬,是我国新时期以来一篇不可多得的摹写风物的美文。关于对这篇散文的评析,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锡庆先生在《我读刘成章》(一九九九年十月五日《文艺报》)中曾提及了它的特点,称:“一九九四年他又写出了堪称此类散文压卷之作的《扛椽树》,使这种‘风情——神韵散文’在当代散文史上领异标新、大放光芒。这篇散文的气魄之大、境界之高,依我的陋见确系前无古人!……”“作者以大泼墨、大写意的笔法,自由挥洒,淋漓酣畅,尽情尽兴。《扛椽树》的精神解放度、心灵自由度、文笔洒脱度都是一流的”。但是,由于刘先生的论述重点是刘成章的整体散文特点,对于《扛椽树》的具体美学特征把握不够。本文拟就《扛椽树》的具体审美特征进行探讨。
《扛椽树》是一篇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散文。这种通过山川景物来隐喻或象征写作者心志的散文,应该说是从古到今中国散文中最为发达的一种。古代的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等;现当代的名篇有鲁迅的《秋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许地山的《落花生》、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刘白羽的《日出》等等。这些散文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著名作品,被人们所诵读、所欣赏。
刘成章先生在一九八零年创作了著名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第二册)后,又通过“扛椽树”这种陕北高原常见的自然物象来传达心中的审美理解。“扛椽树”是陕北的一种柳树,也叫“塞上柳”、“蓬头柳”,外观很平常,又生长在“遥远的绝域”,不为历代诗家文人所欣赏。但是作者对它情有独钟,并透过它的外表,发现了它的精神品质、独特性格,而这种品格与陕北人的精神气质相通,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一脉相承。
一般的写景状物类散文,基本的写作套路是通过对于赏心悦目的景物的细致描摹与刻画,从而找寻出能够暗含自我心绪的象征物,或者直接点明题旨,或者隐约暗示自我心志与审美价值取向。在散文《扛椽树》创作中,作者虽不能彻底摆脱“卒章显志”的为文窠臼,但是在“扛椽柳”的写法上显然思维开阔、视角独特、想象奇伟,使得文章仿佛大气磅礴的随意泼墨之作,结构上别出心裁。
这篇散文第一自然段的开头起句独特,颇具魅力。“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刘成章为突出心目中具有逻辑重心层递关系的“这柳”,一连使用四个旨在加强逻辑力量的偏正词组,使得“这柳”形象兀然独立;再加上两个掷地有声的疑问句,更使得人们对“这柳”产生新奇之感。我们可以看出,“这柳”是具有拟人意味的物象,也是作者情感的炽热点和喷发点。正如王夫之所云:“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姜斋诗话·卷一》)。这种在陕北极为普通的自然物象,之所以能够打动和激发起作者的情感,引起了一系列的情感审美活动,其关键之点在于它能够充分地暗合作者的精神气质,传达作者的审美理想。
如果按照一般写景状物类散文的写作套路,紧接着就要写事物的具体相貌特征了。然而,对于这篇散文的创作,聪明的作者却宕开一笔,笔锋一转,一连用三个自然段叙述和感喟曾经搅动中国古代文人心绪的柔弱之柳的形象,以及文人社会对“这柳”的不重视。直到第五自然段,作者才写了我与“这柳”邂逅时的情景:“然而,当我的身影出现在柳的眼帘中的时候,柳不平静了,柳借漠风狂舞,首如飞蓬。而我,也恍若又见故人,顿生亲切感,真想喊着叫着猛扑过去”、“阳光下,柳的影子已拥抱着我,如亲人温热的襟怀。原来,是柳在等我”。这种柳与“我”合一的状态,也正应了王夫之先生的高谈妙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姜斋诗话·卷二》)。
到了第六自然段,作者才开始正面接触“扛椽树”,作者采用逐个排他的方法,逐一排除非“这柳”的因素:“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这柳”既不能有妩媚之气、柔弱之气以及江南的水汽,也不能有皇家粉气和文人的秀美之气。但是,“这柳”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与作者的审美情怀相契合的物象呢?作者仍然没有给予一个清晰的答案,仍是像高超的画家一样,用心灵印象的绘画技法来传达自己的审美理解:“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出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的汉子。我还想把他泼成鲁迅。鲁迅虽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这柳”。好一个刘成章啊!他把“这柳”的色彩定格在“浓黑”之后,一连使用两组排比句式来倾吐心中的激情,来展现“这柳”的精神品格。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虽然不事精描细绘,但在激情飞扬中自由恣肆,大块泼墨,已经很好地勾勒出“这柳”的基本特征:铮铮傲骨,敢作敢为,不畏牺牲。读到此处,“这柳”所象征的基本内容已经格外清晰了。它应该有着这样几重内涵:一是象征着“我”自己,柳与“我”合而为一;二是象征着曾经跃起在这儿(陕北高原)的英雄;三是象征着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的汉子——这是中国的脊梁;四是象征着像鲁迅那样的中华民族的精魂!
接下来,作者又用两个自然段写“这柳的枝条”。一方面,这枝条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另一方面,这柳的枝条是“椽”,是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木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工夫,又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柳椽是“这柳”具有奉献品格的最好证明,“这柳”不光具有刚强的意志,不光具有铮铮傲骨,更具有彻底的奉献精神。
渲染了“这柳”的整体色彩,描绘了“这柳”枝条的形态,行文到最后一段,刘成章先生自然地要进行有力的收束,交代“这柳”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像常规的写景状物类散文,到了这个时候,应该是到点题的时候了。然而,在《扛椽树》里,作者再一次调动飞扬的激情,用骤雨一样密集的诗性语言,酣畅痛快地泼墨,表现“扛椽树”的“奇崛”之美。这样在“那形象仿佛是黑桩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风,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脸黑衣传奇英雄,黑得使人过目难忘。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地、一年年的、永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广厦千万间”。作者的情感积蕴达到最高点的时候,文末点题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宣泄:“还应该泼出它的声音。那是负重的声音,那是拼争的声音。那是乐此不疲、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的声音。那是粗重的从胸膛发出来的喘气的声音。那声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风,风撼北国大野,壮我中华万世之威!”读到此处,我们感受到的《扛椽树》是激情狂肆,挥洒自由,浑然天成,而绝无散漫和游离之气。这“扛椽树”的形象,自然傲立于天地之间,成为作者精神人格象征的物象,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通过前面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散文之所以能够成为写景“美文”,它本身有这样几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表达方式,古人对此有很多论述。黄宗羲言:“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古之人,情与物相游而不能相舍”(《南雷文集》卷一《黄孚先诗序》);王国维云:“景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情景交融”的逻辑依据是“真情”的存在,有了对于自然万物的生命化关注,才会寻找到能够附丽和依存的对象,这样的情感才能打动人们。刘成章先生在这篇散文中很好地发扬了他一贯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紧紧抓住陕北特有的物象“扛椽树”来传达他的生命情感。但他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能够以情驭景,把客观物象当作自己传达情感的载体,自由自在地泼洒激情,而不是匍匐在自然物象之下的简单描摹与刻画。
二是构思奇巧。“借景抒情”类散文,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抒情散文的正统,究其原因,估计有传统文人对于****社会的不满而采取的寄情山水的逍遥情怀,这种逍遥情怀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文人抒发性灵的传统。但是,在怎样抒发性灵的过程里,就能看出写作者才情的高下优劣来。刘成章的《扛椽树》却在开头用奇崛的语言调动起读者的审美想象后,笔锋一转,写古人笔下的柔弱之柳的形象去了,直到第五自然段才写“我”与“这柳”的邂逅遭遇激情的感觉。即使专门对于“这柳”的描绘,也不是精描细绘,而是大块泼墨,用类似印象派的绘画风格描绘它的整体特征,以及“这柳的枝条”的状态,其笔墨重点在于宣泄作者自身的主体情感。直到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在情思激荡不能自已的情况下,才“泼”出了“这柳”的名字——“扛椽树”,才在情感的制高点里给文章点题。由此可见该文貌似自由挥洒,实则匠心独运,巧夺天工,浑然一体。
三是文势磅礴。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指出的那样:“五情发而为辞章”、“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语言既是情感的负载物,更是情感的形式。倘若没有严密组织体系的语言保障的话,一切情感的传达都谈不上。因此,可以这样说,《扛椽树》的最大特点在其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这的确让读者为之赞叹不已。作者为了传达自己独特的审美理解,首先大量使用排比句式。这种句式的使用,造成文势的急促有力,仿佛急风骤雨一般,使得情感的挥洒酣畅淋漓。同时,行文中也还有大量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既使整体文章摇曳生姿,同时也给读者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总而言之,这篇酣畅淋漓的《扛椽树》是刘成章先生激情泼洒所铸就的佳作,也是其匠心巧运、别出心裁所创造的美文,为无数读者所激赏!
㈧ 郭保林的个人履历
冠县斜店乡斜店村人
1946年生,1962年毕业于冠县一中初中班,
1965年毕业于聊城三中高中班,同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72年就职于聊城地区文化局艺术组、创作组,从事文学创作,
1984年调入山东人民出版社《柳泉》文学期刊编辑部。现任山东文艺出版社编审。系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与旅游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发表文学作品。多年来主要从事散文、报告文学及小说创作。散文作品有的被翻译到海外,并入选香港《中文散文选篇鉴赏辞典》、《百年游记精华》(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中国当代散文大系》等近百种优秀散文选集,散文创作被三所高等院校编入当代文学教材。其作品曾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入围首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中华首届铁人文学奖,中国散文与旅游文学研究会优秀作品一等奖,中国首届冰心散文(集)奖,第三届、第四届全国长篇联播金奖、一等奖、山东省首届齐鲁文学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等各类奖项近30种。
1996年12月2日出席全国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已入载《聊城人物大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世界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辞典。散文《微山湖的旋律》被山东电视台改编为风光音乐片,并被翻译为英语、日语对外介绍;散文《我寄情思与明月》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三册(必修)。散文《八月,成熟的故乡》选入初中语文教材。
2003年,中央电视台(10频道)在“子午书简”栏目由任志宏朗诵散文《刘公岛抒怀》、《海之月》、《我寄情思与明月》。其生平、事迹、成就已载入《山东省史志 文化志》。
㈨ 金庸天龙八部现在还在不在语文课本里了,如果有,请告知是哪个出版社的
我记得读到抄过,感觉挺好,没什么不妥。
1,节选课文是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选自《天龙八部》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读本》
3,语文读本,不是语文课本。
4,课本应指正式教材,即教科书。读本,实际上并不是课本,而是与人教社编写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配套的课外读物。
相关负责人说:“既是课外读物,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也不会纳入考试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