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爱国的人有哪些
1、詹天佑
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
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3、郑成功收复台湾:
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3、董存瑞
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五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正当我军发起了总攻之时。
突然,在一座桥上伪装十分严密的暗堡喷出6条火舌,拦住了部队冲锋的道路,冲在前面的同志倒下去了,爆破组派上去三名同志,都未能完成任务,董存瑞再次请战。
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董存瑞机智地通过了几十米开阔地,冲入桥下的旱河沟里,进入了火力死角。可是,桥离地面一人多高,两旁全是光滑的墙壁,没处安放炸药。
董存瑞焦急万分,看到冲上来却又纷纷倒下的战友,他毅然用左手代替支架托起炸药包,贴紧桥堡,从容地拉开了导火索,向着冲锋的队伍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前进!”
4、佟麟阁
1937年7月28日,北平大战开始。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阁所在的第二十九军司令部遭受40余架敌机的轮番轰炸,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
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誓死坚守阵地,指挥二十九军拼死抗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后奉命向大红门转移,途中再遭致日军包围,在组织部队突击时,被机枪射中腿部,头部再受重伤。
流血过多,壮烈殉国。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佟麟阁等抗日将领,称赞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
5、杨靖宇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鼓舞下,抗联第1路军从1938年冬到1939年春,转战长白山区,与2路军联合作战,连续多次冲破敌人的“围剿”,并不断袭击敌人据点,破坏敌军设施等。
给日伪军以很大的打击和威慑。1939年秋冬季,组织东南满反日伪军“讨伐”作战,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
Ⅱ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
坐落在大同市西北隅师校街25号的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原名山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始创于民国二年(1913年),其前身是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7年改名为“山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34年改称山西省大同师范学校;1972年与大同一中互换校名,正式更名为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原名山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旧址,二 OO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由大同市文物局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Ⅲ 山西博物院的历史沿革
民国八年(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成立。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更名为山西公立图书馆。原馆面积扩至9万平方米。博物馆成为图书馆的附设机构,馆员13人,藏书也增至13万余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山西公立图书馆遵照省府颁发的《山西省民众教育馆组织规程》,山西公立图书馆原址及所有图书物品,筹备开办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随之沦落日军手中,日军接管省立民众教育馆后,将其更名为太原图书馆,附设于“山西文化保护会”,由日军山冈部队管理。之后又先后易手日军舞兵团和山西陆军特务机关代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2月,由山西陆军特务机关移交伪山西省署。
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更名为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日军从全省各地掠夺书籍、文物等以充馆藏,并且将一些珍贵文物、书籍运至日本。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阎锡山委任王仲元为接收委员,恢复省立民众教育馆馆名。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将兵工厂设于民众教育馆馆址文庙,博物馆工作被迫中断。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省立民众教育馆由人民解放军太原军事委员会文教接管组接管,更名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下设博物部。
1953年9月,山西图书博物馆与太原文物馆合并,更名为山西省博物馆,人员编制增至70余人。
1956年,山西省博物馆按照地志博物馆模式陆续完成自然之部、历史之部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部的基本陈列,并对公众开放。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博物馆陈列和藏品被列为“封资修”或“四旧”受到批判,博物馆事业遭到破坏。
1971年11月,博物馆开始逐步恢复业务工作。
1992年,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决定筹建一座现代化新馆。
1997年,山西博物馆新馆项目批准立项。
2001年,山西博物馆新馆奠基。
2004年,新馆建成,定名为山西博物院。8月,陈列设计工程启动。
2005年1月8日,“晋魂”陈列在新落成的馆址举行预展,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9月26日,基本陈列“晋魂”正式向公众开放。
Ⅳ 山西医科大学与福建医科大学哪个好
福建医科大学来好。
福建医科大学源,简称福医大,位于东南沿海福建福州,是福建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学校,是福建省卫生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学校设有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和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福总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学部等20个学院(部)。
Ⅳ 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校的学校简介
太原市三十七中前身是1906年创办的山西公立中学堂
校园
,中经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山西晋阳中学堂、山西省立模范中学堂、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山西省立太原中学校、太原市第五中学校,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06年,山西公立中学堂,在省城“大贡院”创立,并新建校门于纯阳宫街标志革故鼎新。
1910年,山西公立中学堂奉省学政会,改名为“山西晋阳中学堂”,划属太原府辖管。
1912年,更名“山西省立模范中学堂”改建校门于文瀛湖南畔。1913年8月,山西军政府颁令,对全省官办公立的中学统一命名、统一拨给办学经费,“山西省模范中学堂”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并沿用22年。1934年8月,山西省教育厅受省政府令,对省立的9所中学更名,以所在地命名,第二年“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易名“山西省立太原中学校”。
1937年,受“七七事变”的影响,太原中学迁址祁县贾家镇,1939年夏迁回,选迁入师范街,后移至上马街原女子师范校址(今太原七中址)。1953年元月,山西省教育厅确定“山西省立太原中学校”为省级重点中学,4月初,太原市人民政府又下发通告,原“山西省立太原中学校”改称“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
1955年夏,位于迎泽湖东畔青年路南端的新校舍全部竣工。全校师生由上马街迁入新校址,从此,“山西省太原市三十七中学校”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学校拥有三个校区,其中总校区拥有教师149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3人,省特级教师1人,太原市名教师2人,省、市优秀教师8人,省市学科带头人23人,省市骨干教师36人,省市教学能手65人,市教学标兵12人,省、市优秀班主任28人,市十佳百优教师、班主任10人。 中高级教师占74.5%,45岁以下教师占77%,本科与专科学历教师比为91∶9。我们拥有一支学历达标、年龄结构合理,职称比例协调,高素质的教师群体,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了优质资源。
学校把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中。现学校拥有约千万元配套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为更好地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达到优质、创新、协作与服务一流。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成为学校一大特色。1986年被确定为“山西省电教实验基地”,1994年以电教优势被评为“山西省特色中学”,1997年又被确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太原市信息技术基地学校”。装配多媒体教室39个,形成五网、五室,即:国际互联网、电教中心局域网、北京四中网、太原五中网、闭路电视网;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多媒体阶梯教室、电子备课室、信息资料室、校园电视台。自制CAI课件多次获市、省、全国课件制作一等奖。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