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是常德市第一中学创新班的学生,我物理成绩这次考试只有54分,其他科目数学136语文129英语11
同学,你把物理成绩拉上来就绝对学霸啦! 我是学生家长,我小孩现在读初二是在一百分教育培训学校补习的,我知道那里有蛮多一中,芷兰的尖子生补习喔。他们的老师都很厉害的。你可以去看看。
㈡ 常德市第二中学2019年中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哦
中考分数达到分,进入普通班。达到640分,进入重点班。
学校由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清朝武陵知县创办的德山书院延续而来,是常德市城区办学最早的学校。
自创办以来,以“为时养器”为训,传播维新思想,培养了数万名各类人才,哺育了众多杰出的爱国者、革命志士和专家、学者,形成了“爱国勤学”的优良传统,文革前曾一直面向周围11个县招收高中学生,学子遍布大江南北。
学校现有教学班46个,师生员工近3000人。150多名专任教师中有特、高、中级职称教师101人,毕业和在读硕士研究生56人,省、市级以上劳模,优秀教师班主任15人,。
学校实行部门管理处室、年级主任负责制,工作目标月考核制 ,教学管理常规强化制,用人体制全员聘任制,待遇分配结构工资制,资金使用部门运转经费包干制,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制,严格和科学的管理促进了学校的高速发展。
(2)常德市第四中学326班扩展阅读:
学校荣誉
学校以骄人的办学业绩被授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省内外、国内外来访者络绎不绝。2002年12月,又顺利通过省级重点中学验收,跻身于湖南省重点中学,即“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行列,成为一颗嵌镶在古城德山之巅的璀璨明珠。
学校以优异的办学业绩先后被授予省、市“园林式单位”、“绿色学校”、“体育合格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及“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省内外、国内外来访者络绎不绝。
㈢ 常德市第二中学在常德排名第几是重点高中吗
常德市第二中学常德市第二中学系常德市教委直属示范性完全中学,位于德山老码头,西临乾明寺,北连孤峰塔,与市中心一江相隔,两桥相连,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条件舒适,是理想的求学之处。
学校由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清朝武陵知县创办的德山书院延续而来,是常德市城区办学最早的学校。自创办以来,以“为时养器”为训,传播维新思想,培养了数万名各类人才,哺育了众多杰出的爱国者、革命志士和专家、学者,形成了“爱国勤学”的优良传统,文革前曾一直面向周围11个县招收高中学生,学子遍布大江南北。
学校现有教学班46个,师生员工近3000人。150多名专任教师中有特、高、中级职称教师101人,毕业和在读硕士研究生56人,省、市级以上劳模,优秀教师班主任15人,。
学校教学设施齐备。建立了计算机学校和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系统。“三机一幕”进入每间教室,宽带校园网进入每间办公室、教室和公寓。集图书馆、实验中心、电教中心、网络中心为一体的8600平方米的求索馆和近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运动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基地;高等级学生公寓和高标准多功能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服务。
学校实行部门管理处室、年级主任负责制,工作目标月考核制
,教学管理常规强化制,用人体制全员聘任制,待遇分配结构工资制,资金使用部门运转经费包干制,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制,严格和科学的管理促进了学校的高速发展。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浓墨重彩,养成教育有声有色,“以人为本,求善求真”的办学理念,“为时养器”、“爱国勤学”、“志道为先、精业是本”等观念文化深入人心。以责任心、同情心、吃苦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两心三精神”和“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德育学校”、“家长学校”等四校分别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大课堂,每年一届的“科技节”、“艺术节”、“建校节”、“体育节”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与此同时,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重基础、注重体验、鼓励冒尖,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开展学术交流,千方百计打造名师,高中教师本科学历率达100%,研究生课程班就读率达61.2%,
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参与率达 80%.
学校以优异的办学业绩先后被授予省、市“园林式单位”、“绿色学校”、“体育合格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及“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省内外、国内外来访者络绎不绝。
而今,学校正众志成城,只争朝夕,迈步在发展——腾飞的大道上。
常德市第二中学--百年名校
题记:
曾经有一位美国朋友到常德市第二中学访问时,看到如此美丽的校园,不由自主地发表感慨“这哪里像是一所中学,简直就是一所大学”。从此常德市第二中学以她那神奇般的力量在创造一个个的神话和奇迹,以她那独特的魅力在感召人和社会。她,在昂首阔步;她,在发奋图强;她,在创造文明;她,在走向辉煌……
高山仰止 斯文在兹
常德市第二中学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人才辈出。自清末德山书院延续至今,历经了115年的风雨沧桑,先后命名为德山书院、武陵县学堂、武陵官立高等小学堂、常德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常德县立初级中学、常德县立中学、常德市立中学、常德市立第二初级中学,1955年定名为常德市第二中学,此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学校以骄人的办学业绩被授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件》优秀学校”、“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湖南省“省级绿色学校”、“常德市示范学校”、“常德市安全文明校园”、
“常德市模范教工之家”等荣誉称号。省内外、国内外来访者络绎不绝。2002年12月,又顺利通过省级重点中学验收,跻身于湖南省重点中学,即“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行列,成为一颗嵌镶在古城德山之巅的璀璨明珠。
学校在历代人呕心沥血、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下,恪守“
为时养器”的校训,发扬“爱国勤学”之传统,先后培养出刘复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领导人)、赵曰生(我国第一个传播马列主义者)、潘振武(原湖北省委书记)、李陆琦(著名的甲骨文专家)、杨菁荪(全美国家教委资深委员、亚太教育委员会主席)、谢铁樵(世界老年人马拉松赛跑冠军,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刘苏(留美博士后)、刘盾(留美博士)等一批批适应时代需要的仁人志士和栋梁之才,创造了许多不可磨灭的业绩。
书院遗风今犹存,二中前景更辉煌。为缅怀既往,开创未来,现将学校历史沿革和各个时期的基本情况综述如次。
㈣ 2019年常德市第一中学青少年航空班文化测试,多久出成绩呀官网写了3月5号之前要把成绩上报招飞局
答: 湖南常德第一中学青少年航空班文化测试会通过385人节日快乐合家欢乐
㈤ 常德市区有那几所小学和中学 那几个学校比较好 急!!!
常德的小学中学还蛮多的
武陵区的话,比较好的学校有
小学:
育英小学
北正街小学
长师附小
中学:
长怡被拆以后,都差不多
但是芷兰的励志班不错
高中:
常德市一中
芷兰励志班
希望对你有帮助
要是有需要的话,你可以pm我
或者用网络hi和我联系~
㈥ 常德市第一中学 百年银杏树
银杏树 1015字
□ 欧 湘 林(原常德市一中初23班、高49班肆业)
母校一中有两株银杏树。银杏树是稀有的珍贵树种,也叫白果树,是树中的活化石。
母校的银杏树是市里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围栏前挂了块受保护的牌子,显示出了它不平常的身份。
两株银杏树高约20米,主干下部很粗大,要4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其中的一株。
左边的一株主干擎天、挺拔伟岸,从主干上分出的细枝桠枝繁叶茂;右边的一株离地2米处却分成了两根较粗的枝干:两根粗枝干朝左边的一株伸去,那样子就像女人张开两条臂膀扑向丈夫时的情景,而且蔓生的枝条上结满了白果,就像个会生孩子的妈妈。所以,有人又把这两株银杏树比做“夫妻树”。
母校的银杏树有400多年历史了,革命老人林伯渠1902年在这里读书时曾写过一首词:此是何处?父老传言,云是昔日王府……
“昔日王府”指的是明荣王朱佑枢的王府。
朱佑枢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成化元年(1465年)被封为荣王后赐居常德,王府择址在城北护城河南面的一片开阔处,占地约百亩。据传,银杏树就是在建造荣王府时种下的。
来母挍求学的学子中,林老最喜欢在银杏树下读书,烈日下那一大片浓荫正是个读书的好处所;还有蒋翊武,1904年入校,校志上记载他常爬到树上摘白果,大雪天里烧熟了分给同学们吃。1913年10月,蒋翊武在讨伐袁世凯的战斗中被俘就义,死后埋在长沙岳麓山上,校史中亦有记载;滕代远和粟裕是同一个年级的高材生,滕在24班、粟在26班,两人都是1923年入校。他俩喜欢在银杏树下漫步,憧憬着祖国的未来;还有廖汉生将军,他是1925年毕业,1985年母校校庆时从北京寄来了充满激情的诗篇:别离母校六十春,投笔从戎跟党行。后来居上多俊杰,桃李满园育群英。
银杏树不会忘记,在它的浓荫下,有过舒新城的追逐、嬉戏,谢唯真的雅谑,傅统先的宏论,还有冉茂芹的写生、吴碧霞的歌声……这些中外知名的教育家、翻译家、哲学家、画家、歌唱家,无不在银杏树下留下过美好的回忆。
银杏树不会忘记,近百年来,有一千多名园丁辛勤地耕耘在这块昔日王府的土地上,为中华民族培养杰出人才而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们中就有来自异国的田泽时四郎、那须省吾和管野新一郎等一些著名学者。
抗日战争中的1943年11月,国民党第74军57师余程万部同侵华日军在常德城血战了几天几夜,常德城失守时一片火海,除广德医院、天主教堂等几处未遭焚掠外,就只剩下母校的银杏树和几幢校舍了。
日本兵退走时在银杏树下堆积了许多柴草想烧死“活化石”,可柴草烧完了银杏树并没有被烧毁,只是留下了很大一块焦痕。后来,焦痕处开裂成了一段空干。从此,烧不死的银杏树被人称为神树。(写于2004年7月3日,星期六午夜。)
【415000 湖南省常德市自来水公司办公室(现已退休)】
(欧湘林,已发各类作品800余篇,湖南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㈦ 常德市第十一中学的学校现况
2013年上学期各年级班级一览表
九年级:118班~133班
八年级:134班~149班
七年级:150班~165班
101班: 2010年5月25日下午,七年级101班(现在是9年级)在多媒体教室举办的主题班会观摩课《理想》成功闭幕,学校领导、政教处老师、全体班主任、副班主任、部分学生代表观摩了这一活动。
优雅的古筝演奏、李建军老师的书法才艺展示,拉开了整个活动的序幕。笔墨酣畅的“理想”二字在“溯因篇”、“修正篇”、“砥砺篇”、“畅想篇”中得到充分的诠释,在学生的相声、小品、游戏和《放飞梦想》的歌声中得到尽情的表现。学生们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认识,畅谈了自己的理想,展望了自己的未来。最后,主题班会在《放飞理想》的歌声中落下了帷幕,全场的气氛也达到了最高潮。
整个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自立教育、合作学习为主,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才艺的平台,成功地达到了增强学生自信心,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目的,得到在场的领导、老师、学生的一致好评。
2011年下学期常德市第十一中学第七届文体艺术节
2011年10月26日上午——11月1日下午体育艺术节
2012年2月11日,2012年上学期正式开学。
2012年2月11日——2月13日,九年级进行入学考试(第一次月考)。
2012年3月8日——3月10日,九年级进行第二次月考。
2012年3月19日周一上午,学校第二届校园科技界开幕。
2012年3月31日,常德市第十一中学在校园广场主席台旁建设了一个高4M左右的大型电子显示屏,用于显示校园信息。
2012年4月19——20日,学校举行2012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2012年4月27日晚上7:30,学校召开家长会,总结期中考试情况。
2012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下午第8节课,九年级年级组召开九年级期中考试总结大会,表彰了学习标兵傅浩宸、高慧琳、杨盼盼、杨梓弘、黄蓉、孙志文、廖秉毅、熊睿、钟卓成等同学。表彰了进步标兵101班刘晓枫、王禹雁等同学,
2012年常德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常德市第十一中学101班黄蓉同学以语数外346总分获得常德市市直中学中考语数外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学校有256人被常德一中录取。
2013年1月29日,常德市第十一中学教师汇演在常德市第一中学艺术馆举行。
2013年5月13日,下午3时,紧急疏散演练。
㈧ 常德市第七中学的学校沿革
常德市第七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完全中学。从1922年创办至2004年,经历了新旧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五迁校址(常德城区经历司湾、鼎城区沧浪乡唐家溪、太平乡的太平山、港二口乡桅子岗、大西门外现校址),五更其名(县立女子高级小学、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市立女子初级中学、市女中、市七中)。学校已由创办之初的女子高小演变为现在这所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的新型的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常德县立女子高级小学是在民主革命浪潮到来之时毅然肩负起民族重任,于1922年诞生。为民族解放而生,为民族振兴而长。
1922年“女高”校址在常德城区的经历司湾(现常德市武陵区区委大院内)。每年春、秋两季各招一班学生,常年保持学生在140人左右。到1940年小学部撤消时为止,共毕业32个班,毕业生约1500人。“女高”一经建立,立即被推入到民主革命的浪潮之中。年轻的共产党员章致全、周子玉、欧阳曦等首任“女高”教师,他们在学校传播革命思想,推行剪发、放足,带领进步师生参加反日爱国活动。北伐军兴,“女高”师生积极支持革命,宣传革命、参加革命。1927年5月,许克祥在长沙制造“马日事变”后,驻常反动部队在常德包围所有革命团体,搜捕、枪杀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女高”三班学生周凤鸣惨遭逮捕英勇就义。章致全、周子玉等党员师生死里逃生,流落异乡。时任校长的熊述皆先生系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常德县党部执行委员(左派),因曾利用其身份掩护地下党湘西总指挥戴修文同志,也被抄家通缉,经托人打点,幸免于难,但已倾家荡产。学校后被改名为“常德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校址未变。
“女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创立的。当时条件简陋,环境恶劣,学生不多,学校规模很小。全体“女高”师生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千辛万苦,让这所学校在风雨中慢慢成长起来。 任何新的生命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成熟,“女中”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下创建,在坎坷中成长起来的。这个新的生命在风雨如磐的抗日时期,没有被扼杀在摇篮当中,而是茁长成长。
1939年暑假,日寇南犯湘北,常德告急,学校迁至距常德城百里之外的沧浪乡唐家溪,坚持正常上课。
1940年8月,校长周宝善以学校地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为由,迁校于距城30里的太平乡(今太阳山),小学部至此停办。学校以明代古刹白鹿寺为校舍,暂借私立国维女校校具使用,艰苦办校。
1943年3月,日寇由荆江各渡口南犯,常德再次告急,学生纷纷离校,接任校长职务仅一个月的张楠先生,率无家可归的40余名学生,为避难转徙于常德前河沧浪乡、仙池乡等地,最后在港二口桅子岗租定乡绅唐伯云家宅26间,并新建8间茅屋作为校舍,4月1日即通告回家避难的学生来学校上课。同年11月,常德一度沦陷,校长张楠又率师生400余人避难于距校30里的枫树湾,12月,常德光复,学校才又迁回桅子岗。
1939年至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也是女中开创以来最艰苦的阶段。这几年里,学校四易其址,师生颠沛流离,但由于陈中一等校长固守严谨的办学宗旨,延请各方热心教育的饱学之士任教,教学质量始终保持优良,教学秩序保持稳定。不仅如此,女中师生还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为唤起民众投入抗战,增强民众胜利信心做出了贡献。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学校奉命复员。于1946年2月迁回经历司湾原址,结束了长达6年的辗转迁徙。
在这风雨如磐的抗战期间,龙丕钦、陈中一、戴修鹭、张楠等多位校长,延聘陈琴石、刘承健、董作豪、李先治、陈凤灵、黄伯敏、龙学思、罗世泮、陈大刚、张钟灵、李子新、刘乃知、王才慧等许多有名望的教师,率全校师生于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岁月之中,艰苦挣扎,履险图存,渡过难关,为常德教育事业和女子人才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期间,学校始终维持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人左右的规模,共毕业29个班,毕业生约1500人。
女中进步师生为迎接常德解放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常德解放,8月,学校由军管会接管。学校更名为“常德市女子初级中学”,原校长张楠留任,同时派共产党员范群任副校长,校址仍在经历司湾。
解放初期,女中除了留用一些原有教师外,又陆续吸收了一批思想进步、学识丰富的教师来校任教,并于1950年在师生中建立了青年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与教育下,师生政治热情很高。抗美援朝运动开始,不少师生参加宣传,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有的还报名参加志愿军。1950年和1951年两次的参干运动,适龄青年百分之百报名,先后有三十名学生进入军事干校学习,不少人走上了保卫祖国的岗位。1951年和1952年冬,先后有20多位教师参加地区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到澧县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这一阶段,学校工作有很大变化:在教学内容上,去掉了内容反动的教材,增开了《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等课程,强调各学科教学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学习运用苏联的教育理论;在学生管理上,废除旧的训育制度,强调民主管理,师生平等,建立班主任制度,教师坚持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教育学生,师生关系十分亲密。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女中学校规模也逐步扩大。1952年下期女中一次招进5个班,学生由原来300人左右一下增加到500人。为了解决校舍不够的矛盾,市政府将玛瑙巷原四维女中校舍拨给女中,名为女中分校。1953年下期又一次招进新生6个班。至1954年7月,学校已有13个班,在校学生达600多人。从1949年7月到1954年7月,历时5年的常德市立女子初级中学共有11个班,500余名学生毕业。
1954年,常德专署文教科决定在学校增设高中,并选定大西门外原私立春芳学校校址为新校址。并安排女中面向常德地区(含现在常德市及益阳地区)招收高中女生,学校成为常德地区唯一的女子完全中学,更名为“常德市女子中学”,并举校迁至大西门外新校址(即现校址)上课,调市委委员丁正同志任校长。
1956年学校建立党支部,丁正同志为第一任支部书记。1954年至1957年间,女中校舍增加很快。新建砖木结构教学楼3栋(18个教师),学生宿舍4栋(可容纳寄宿生700人),实验室一栋。教学设备、生活设施基本完善。在教学方面:教师钻研业务的风气十分浓厚,教学质量高。1957年女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在当年大专院校招生人数锐减的情况下,升学率仍然在50%以上。
1962年下期,常德专署决定将女中改为男女兼收的完全中学,定名为“常德市第七中学”。同年撤消常德市四中高中部,并入第七中学。改为常德市七中后,学校狠抓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1954—1962年期间,学校保持20—24个班的规模,8年间共有高中19个班,初中37个班毕业,毕业生约2800人。 新时期,上级根据干部“四化”要求,全面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刘金城校长上任以后,向全体师生提出了“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奋发图强,振兴七中”的总体目标,在刘金城校长的带领下,常德七中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向前迈进。1994年8月—2003年7月,石振亚担任校长期间,带领师生员工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到2002年底,学校已有49个教学班,在校生近2000多人,校园面积130余亩,校园建设发展很快,建有自强楼、芙蓉楼、科教楼、图书馆、双馨楼、学生公寓等现代化教学中心、科教中心、艺术培训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校园美化、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被评为省园林式单位。
如何将学校办出特色来,一直是几代七中人的致力追求。他们认为,特色就是学校的品牌,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是很难叫的响的。于是以石振亚为首的学校领导明确了“按教育方针育人,凭师生素质立校”的办学原则,“努力培育现代人、文明人、成功人”的育人目标,提出了“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心育深入,艺术见长”的办学目标,并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论证,最终把七中的特色定位在“艺术”上,要把七中办成培养艺体人才的摇篮。
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文明建设单位、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重点中学(现更名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常德市双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常德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3年7月,李中英校长上任以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占地面积14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27658平方米,办公用房867平方米,生活用房7100㎡,其他用房1525㎡。体育场馆、体育器材、音乐器材、美术器材、理化生实验仪器均已配备并达国家标准。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拥有现代化的电脑房、语音室、校园局域网。图书馆藏书丰富,藏书约10万余册。学校还装备了闭路电视系统和校长办公系统。到2003年底学校已发展到54个教学班,高中42个教学班。教职员工230名,高级教师64人,教师党员105名。学校学生3031名。“以发展为主题、以教学为中心、以艺术为特色,以创新为重点、以管理为依托”,这是李中英校长的办学主张。在正确的办学思路指导下,学校各方面成绩斐然。
㈨ 常德市二中和七中哪个好
各有特色,七中艺术教育更具特色。
1、常德市第二中学
常德市第二中学系常德市教委直属示范性完全中学,位于德山老码头,西临乾明寺,北连孤峰塔,与市中心一江相隔,两桥相连,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
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重基础、注重体验、鼓励冒尖,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开展学术交流,千方百计打造名师,高中教师本科学历率达100%,研究生课程班就读率达61.2%, 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参与率达 80%。
2、常德市第七中学
常德市第七中学是一所市直属完全中学,1912年创办,是湖南省级示范性高中,坐落在常德市人民西路317号。校园占地88324.5㎡,建筑面积60000㎡,馆藏图书7万册,教学与实验设备设施均属省级一类标准。
2001年至2007年底,每年高考本科上线率都在25%以上。学校艺术教育更具特色,截至到2007年约600名学生被艺术本科院校录取,其中150多名学生分别被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知名高校录取。
(9)常德市第四中学326班扩展阅读
常德市第七中学招生程序:
1、市直(武陵区、柳叶湖、德山、芦山、丹洲、南坪等)初中应届毕业生第一志愿填报七中,且思想表现好、成绩优良,学校将依据毕业会考成绩和本人志愿择优录取。
2、初一新生的录取严格按照市教育局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由市教育局统一按相关政策录取。
3、报考常德市七中艺体特长班的学生,专业测试入围,第一志愿填报七中,学校根据考生中考文化成绩按招生政策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相关政策:
学校从高一开始开设“博雅班”,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执教,并有赴德国访学交流的机会,欢迎大家咨询报名。
学校严格按照省市教育、财政、物价等部门的规定收费,坚决做到不多收家长一分钱。
学校设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对于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学校承诺决不让其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