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文言文
全部的字都搞定了!!!
2.亡
①失去---大道以多岐亡羊(中山狼传)
②通 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丷丷)
③死亡---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丷丷)
④逃---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绝
①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②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③非常---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④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4.故
①特地--公子往,请数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久
③所以---故木受绳则直
④原因---既克,公文其故(曹刿论战)
5.诚
①诚心---帝感其诚,命夸娥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②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③确实---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6.易
①容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记)
②交换---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改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
7.顾
①看---君臣相顾,泣下沾襟
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反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8.举
①举起---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中山狼传)
②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③全
④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⑤推荐---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先写到这里,555.。。翻书翻死了呢
这样回答是对的吧,不然,我白翻书了!!!
9.去
①离开---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②距离---去村四里有森林(冯婉贞)
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②距离
13.兵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伦)
②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③战争---兵旱相乘(乘:交加),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14.度
①揣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越过---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20.道
①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说---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③道路---会天下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④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有些真的找不到,帮不上了
哈哈,这两天被我翻出来了!!!
1.居
①停留---不可久居(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②在某种地位---佛印居右(核舟记)
③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
④坐---令女居其上(西门豹治邺)
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②距离
11.益
①增加---有所广益《出师表》
②更加---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爱莲说》
③渐渐---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
④好处---满招损,谦得益
15.方
①方圆---今齐地方千里,有二十城(地方:古今异意)
②刚---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6.极
①极点---屋极有窗以达气
②尽---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
17.达
①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②得志
18.业
①事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②职业---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以是为业(卖柑者言)
③学业---术业有专攻(师说)
19.意
①心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②神情---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哈哈,我厉害吧,不过好辛苦啊,呵呵
但是让你见识到我的强悍了吧,嘻嘻,我的文言可是很强悍的哦,极个别一时想不到,自己也动动手把
2. 游褒禅山记是初中的课文吗
不是,这是高中的。
3. 游褒山禅记的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4. 醉翁亭记是高中还是初中的
初中八年级
初中和高中共学的古代游记散文:
初中:《满井游记》 《小石潭记》 《醉专翁亭记》 《岳阳属楼记》《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
高中:《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游沙湖》 《苦斋记》《过小孤山大孤山》《游褒禅山记》
5. 请问含山的高、初中学校有哪些
高中有
含山中学
含山2中
仙踪中学
运漕中学
等等几个
初中很多
每个乡基本都有个
1中
2中也有初中
其他的例如
褒山中学
九连初中
。。。。
6. 初中古文中所有“以”的意思。
以
拼音:yǐ以的古文解释
yǐ
①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7. 请问含山的高、初中学校有哪些
高中有 含山中学 含山2中 仙踪中学 运漕中学 等等几个 初中很多 每个乡基本都有个 1中 2中也有初中 其他的例如 褒山中学 九连初中 。。。。
8. 游褒禅山记是什么时候收录到教科书
北宋大文学来家王安石的游记《游褒自禅山记》被收录到我国的中学教材中,由此可见该文在我国的文学地位。
至于收录时间,该文在民国时期即被收录于教科书中,具体时间不详,普遍被历朝历代的学者当为不可多得的游记学习!
文章开始就介绍褒禅山亦为华山,并轮廓似地说明了该山为什么叫褒禅山的由来,使读者一接触文章就对该山有所了解。《游褒禅山记》的精髓不在于写景,而在于作者在游山过程中所引发出的感慨,具有对人生启迪的意义。
《游褒禅山记》是篇不足千字的短文,何以流传千年?除了文章自身优秀而外,它从一件事中感慨出来的人生思索,让人受益不浅。景色在于远险,要观到真正的美景,不远足,不涉险是不行的。
9. 游褒禅山记在写法上和初中学过的文言文游记有什么不同
游褒禅山记,主要采用,先叙后议的写法。而且篇幅各占一半,议论和记叙分别相对应。初中学的文言文游记,基本上是以记叙为主,很少议论。
10. 初中语文古文其的所有意思
qí
①<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筯骨。”《<论语>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为及孔子。”
②<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子鱼论战》:“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③<代>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其志也。”
④<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⑤<代>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孙膑减灶》:“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游黄山记》:“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又】那样。《冯婉贞》:“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
⑥<代>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论语>十则》:“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⑦<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祭十二郎文》:“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最后一个“其”为助词,无意义。)”
⑧<副>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马说》:“其真无马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⑨<副>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肴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其许寡人!”
⑩<副>可要。表示期望。《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志!”
⑾<连>如果;假如。表示假设。《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狱中杂记》:“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⑿<助>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答李翊书》:“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jī
①<助>用于句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②用于人名。汉代有“郦食(yǐ)其”、“审食(y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