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行测题目
第一题,求长方体对顶点的最小距离,可以忽略一个对面,把长方体摊开,得到内一个长方形,计算对角线就行容,有三种方法,最短的是(70^2+50^2)^0.5=7400^0.5约等于80多,答案D
第二题,乙、庚的年龄不相同,说明一个是17岁,一个是18岁,甲、丙和戊年龄相同,如果3人是17岁的话,则有4人17岁,矛盾,则甲、丙和戊18岁,
同理甲与庚的性别不相同,一男一女,乙、丁与己的性别相同,如果为女生,则有四个女生,矛盾,则乙、丁与己为男生
因此最好获得推荐的是A.庚
② 民国时期怎么进行高考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高考(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2年10月14日进行的。当时,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之后,京师大学堂准备正式举行招生考试。京师大学堂为了招到最好的学生,向全国各省督抚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督抚们也很配合,先是在本地进行选拔,择优录取。这相当于初试。初试之后,把优秀学生送到北京,参加京师大学堂组织的统一考试,这就算复试了。这次考试就全面向西方靠拢,采用百分制评定考生成绩,以60分为及格,100分为满分。中国以60分为及格分数,是在1902年开始的。
在1912年到1937年之间,民国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这就是大家现在很提倡的“自主招生”。
民国统一的全国性高校招生考试,跟现在的高考大同小异,也是按计划招生,也分文理科,只不过时间比较短,只存在了短短三年。
1938年,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全国统一高考。委员会负责制定招生简章;命题阅卷及录取标准;制定及颁布试题;复核成绩;决定及分配录取学生。同时还负责研究招生制度的改进及其它相关事宜。同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
但是在战争时期,全国统一高考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个安全的考场。所以到了1942年,全国统一高考就暂时中止了。民国进行全国统一高考时,也曾经采取“灵活”的招生办法,其中有一种叫“保送免试”,跟现在的保送生差不多,把那些平时成绩很优秀的学生直接保送上大学。区别就在于,现在是少数重点中学才有资格推荐保送生,而那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学都可以进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