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州城门中学的办学历程
福州城门中学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全闽大学堂,1903年11月改名福建高等学堂,1912年1月为福建高等学校,1914年1月为省立第一中学,1927年1月为省立第一初级中学,1929年2月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1929年8月又改名为省立福州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春迁往福建省沙县城关,1939年省立福州中学奉命将初中部和高中部分置为二个学校,名为省立福州高级中学和省立福州初级中学,1945年省立福州初级中学迁往闽清六都,更名为福建省立闽清中学,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1946年1月省立福州高级中学迁回福州三牧坊,复名省立福州中学)1950年7月福建省立闽清中学迁往闽侯南屿并易名为福建省立闽侯中学。1954年福建省立闽侯中学高中部迁往前闽侯城门三角埕(现校址)并改名为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为当时的省重点学校,1956年增设初中部,1970年春,由于行政区划变动,划归福州郊区更名为福州城门中学。
学校地处福州南大门仓山区城门镇境内,距福州市中心约12公里,临我省交通主干道福厦公路(324国道),学校占地面积115.96亩,建筑面积19767.26平方米。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高中18个教学班,初中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52人(初中学生1191人,高中学生761人),教职工人数155人(其中高级教师19人,中级教师52人)。
2002年我校被省教育厅确认为创建福建省青少年道德建设研究实验校,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关怀人生”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注重道德实践环节,强化道德行为规范,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中学生明礼友善、道德行为养成的基本方法、途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学为中心,以常规求质量,以管理求效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深化教改课题研究。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校英语组根据国家教科所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标准实施实验》主课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子课题——《情感、自主、合作、激励和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并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实施,取得一定成效。2002年12月我校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2000-2004年学校创设了“激趣、互动、探究、提高”的课改总课题,下设九个子课题;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04年10月份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结题汇报暨市级教学开放日,有31位教师进行了公开观摩教学,5位教师进行课件展示,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2005年学校又创设了:“过程教学中体验认知的情境创设”的课改新课题,下设12个子课题。
近几年来在市教育局斥资近千万元,我校校园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建了仿古式的初中教学楼、高中教学楼、综合实验楼,阶梯教室、建筑面积达9225平方米,并按一级达标要求配备了物理实验器材3套、化学实验器材3套、生物实验器材2套,有微机室2间,配有微机120台,学校图书馆藏书24237册。
2. 福州城门中学哪年从市属学校变成区属学校
州城门中学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全闽大学堂,1903年11月改名福建高等回学堂,1912年1月为答福建高等学校,1914年1月为省立第一中学,1927年1月为省立第一初级中学,1929年2月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1929年8月又改名为省立福州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春迁往福建省沙县城关,1939年省立福州中学奉命将初中部和高中部分置为二个学校,名为省立福州高级中学和省立福州初级中学,1945年省立福州初级中学迁往闽清六都,更名为福建省立闽清中学,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1946年1月省立福州高级中学迁回福州三牧坊,复名省立福州中学)1950年7月福建省立闽清中学迁往闽侯南屿并易名为福建省立闽侯中学。1954年福建省立闽侯中学高中部迁往前闽侯城门三角埕(现校址)并改名为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为当时的省重点学校,1956年增设初中部,1970年春,由于行政区划变动,划归福州郊区更名为福州城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