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高考分数 > 2017年镇海中学高考语文模拟卷

2017年镇海中学高考语文模拟卷

发布时间:2020-11-26 22:51:20

① 2017年浙江省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试卷语文第六模拟卷答案

作业嘛,有书的人不会来回答的。最好还是不要问答案,也帮助了同学。这种问法不会有答案的。如果为了成绩,如果是为了应付,能回答的都没书,应该拍照发上来,抄抄也无所谓啦,还是自己做最好,最好还是自己做,当然这是不好的习惯,既丰富了自己,如果有不会的请教一下人,自己做最好,不懂先问老师怎么说呢

② 2017年浙江语文3年高考2年模拟题组训练答案

浙江省2010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簇新/蹙额发轫/坚韧寒伧/沧海桑田B.桎梏/纨绔拾掇/补裰菲薄/文采斐然C.自诩/阿谀讴歌/怄气翩跹/鲜为人知D.裨益/媲美联袂/诀别孱弱/蟾宫折桂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宣传文化系统发起的“爱的奉献”大型募捐活动,震憾人心,催人泪下,有效地凝聚了全国人民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B.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前往北川祭奠的人络绎不绝,面对废墟,他们沉痛地回想起去年那一场噩梦,默默地为长眠于地下的遇难者祈祷。C.大地春回,万物复苏,在城里蜇伏了一冬的人们,三五成群到郊外踏青,沉醉在鸟儿欢歌中,流连于烂漫山花间,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D.受信贷紧缩影响,美国居民逐步压缩消费,其中备受亲睐的耐用品消费成为压缩的重点,这使得美国汽车业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虽说技多不压人,但一个人本领太多也不一定是好事,所谓一瓶不摇半瓶摇,生活中有所作为的往往不是全才,而是有一技之长的人。B.在NBA西部半决赛中被休斯敦火箭队逼成大比分3︰3之后,洛杉矶湖人队个个摩拳擦掌,准备货真价实地与对手进行最后决战。C.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改变公司的命运;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同心协力,才能走出困境。D.探索者在茕茕孑立,艰难地攀登一座座文化高峰的时候,他是寂寞的;在率先到达山巅,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他又是幸福的。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针对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某大学经过慎重讨论,凡经查实确为抄袭的硕士论文,一律予以撤消,并收回已颁发的学位证书。B.废旧家电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情况,年限太久无法循环利用的产品将直接报废,对于一部分仍有使用价值的零件将有可能被重新利用。C.能在奥运会期间举“北京2008武术比赛”,让全世界人民感受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中国武协将之归功于武术界同仁齐心协力的结果。D.专家认为,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性很强,加上没有免疫药品,目前只能设法控制感染范围,而要完全阻止这种病毒的传播是不可能的。5.将下面的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3分)高速公路的边坡遇到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极有可能塌方,威胁行车安全。怎样快速准确地掌握边坡的移动情况,以便及时预警,提醒过往车辆?这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技术难题,现在被浙江攻克了。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牵头完成的科技项目“高速公路边坡稳定评价与安全监控技术及工程示范”已通过国家鉴定,这个项目开发出了岩土位移直读仪,可以精确、实时地监控高速公路边坡状况。这个科技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正在申报专利。□□□□□□□□□□□□□□□□□□□□6.结合下面提供的背景资料,为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内涵。(不少于50字)(4分)陆松芳,一位卖煤饼的78岁老人,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1万元。这些钱,他要卖掉大约50万斤煤饼才能挣到。图陆松芳老人的手□□□□□□□□□□□□□□□□□□□□□□□□□□□□□□□□□□□□□□□□□□□□□□□□□□□□□□□□□□□□7.某风景区,游人发现一条水蛇正要吞吃一只小鸟。该不该救小鸟,大家意见不一。假设你是游人,请就此发表看法。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不少于60字)(5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道”是什么?《辞源》上的解释主要是道路、方法与规律;《大不列颠简明网络全书》上的解释主要是世界的本原和规律。此网络全书还特别注明:庄子认为,“道”是终极本原,是无所不载、无所不覆、自生自化的宇宙本体。这个说法或许会引起困惑,因为老子时期国人还不怎么讲世界或宇宙。没有关系,在老子这里,叫天地或万物万象也行。当然,“道”这个词并非老子首创,《诗经》里有“道”字,指道路。孔子也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视“道”为价值之至尊。而老子还有庄子将“道”视为世界的终极本原、本质、本体,这是他们的独特思路。老子应该是从世界、天地、万物、万象的共同性出发来寻找“道”的。不是寻找神——人,而是寻找神性终极性概念——即“名”,是逐步提升自己的理念、概念。比如有了天、地、人的概念,但是老子不满足,他上升到“有”与“无”的概念。不管是天是地是人还是什么都不是,反正不是“有”就是“无”。尤其是老子认定,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切的“有”都生于“无”,一切的“有”都会变成“无”,一切的“无”都会生出“有”来。“无”是“有”的“无”,“有”是“无”的“有”。本来就没有的人,不存在无了不无了的问题与讨论。本来是无的人,压根没有出现过出生过的人和物,也不存在“有”的概念与讨论。例如我们不会讨论某个从来没有过的人什么时候会有,那么,在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人以前,或无天无地无人之后,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这又好比是寻找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最高的高度,最深的深度,最长的时间,最早的起源,最远的距离一样。一个最大的数字是X,那么必须还有X+1或X+X存在,而X+1或X+X>X,那么X+1+1或X+X+X+X,一直相加下去或相乘下去,增加下去或积累下去,扩大下去,肯定会产生出一个∞,即无限大或名无穷大来。那么这个先于“有”而存在,先于“无”而存在,先于神与上帝与世界而存在的无限大、无限远、无限深、无限恒久、无限根本的本体、本质、本原、规律、道理、道路、方式是什么呢?老子说了,这个东西不大好命名,但一定要给它命名的话,它就是“道”。具体的事物生生灭灭,“道”却永存。具体万物好比树叶,都有萌芽、生长、发育、枯萎、凋落,但大“道”是树,是树根,是看不见的、永远的与无限的大树。这样的思路是有合理性的。如果没有“道”这样一个驱动程序的存在,“无”与“有”,“天”与“地”与“人”,是永远也不会自行激活的。“无”是永远不会变成“有”的,“有”也是永远不会变成“无”,也就是没有这个“有”与“无”的区别的了,从而既不存在“有”也不存在“无”了。8.下列对“有”与“无”的关系说明最正确的一项是A.“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所以无所谓有“有”,也无所谓有“无”。B.本来就没有的人,不存在无了不无了的问题与讨论,即有人是问题讨论的前提。C.“有”与“无”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互相统一,共同构成了宇宙本体。D.“有”与“无”的转化与区别,都是“道”的驱动使然,无“道”即无“有”“无”。9.根据本文的阐述,下列对“道可道非常道”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真正的道是非常特殊的。B.真正的道是难以言传的。C.循道而行是真正值得称道的。D.追求正义之道而非平常之道。10.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道”的学说并不是老子的首创,而是在总结前人特别是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的。B.老子在寻求“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念、概念,并深入到世界的终极本原。C.“道”不因人事的消逝而消逝,换言之,即使在无天无地无人之前或之后,仍然还有“道”的存在。D.我们难以找到最大的数字,因为在任何数字之上还有更大的数字,直到无穷大,其本质即是“道”。11.联系全文,理解画线句“大‘道’是树,是树根”的涵义。(3分)(不超过25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一位老者和他的歌(西班牙)巴罗哈·内西清晨,当公鸡雄赳赳地引颈长鸣,当云雀从播了种的大地上凌空飞去时,我,从他家出来,外衣搭在肩上,毫无目的地,沿着大路向前走去。日日夜夜,顶着如火的骄阳,冒着凛冽的寒风,我漫无目的地继续走我的路。有些时候,一些主观臆想出来的危险使我心惊胆战,而另外一些时候,我却又能冷静地面对眼前现实存在的危险。为了排遣寂寞,我边走边唱。随着映入眼帘的景致,我一会儿唱起欢快的歌,一会儿又唱起忧郁的歌,或者吹起口哨,或者轻声低吟。有时候,走到一扇窗门前,我便故意洋洋自得地高声唱起来,或者故意喊起来,希望别人能听见我的声音。“会有一些窗户打开,并且还将会露出一张张欢悦洋溢的笑脸。”我这样想着。然而,没有。没有一扇窗户打开,没有一个人走出来。我天真地继续唱着歌。可是,这儿,那儿,都露出了一张张凶恶的面孔,一双双敌视的眼睛,瘦骨似柴的手中握着棍棒,他们戒备着。“也许我冒犯了他们。”我想,“这些人并不想对我怎么样。”外衣搭在肩上,我继续毫无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唱着歌,吹着口哨,哼着小曲,漫步向前走去……许久以来,猫头鹰凄凉的叫声,狼的嗥叫声,还有这种孤独感,使我痛苦,使我不安。因此,我想到都市去。但是当我正要进城门时,他们把我拦住了。他们同我讲条件,说是只要我把比生活本身更美丽的梦留在门口,他们就放我进去。“不,不。”我低声咕哝道,“我情愿回到我原来的路上去。”外衣搭在肩上,我毫无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唱着歌,吹着口哨,哼着小曲,信步继续走我的路。田野里的聒噪声,溪水中的哗哗声,还有乌鸦那不祥的叫声,不禁使我瑟瑟发抖。后来,他们终于无条件放我进去了。然而当我置身于城市中,我却感到气闷、窒息,我透不过气来。我重又回到原野上……今天,一位同事对我说:“你就在这儿休息吧。你为什么不生活在人们中间呢?在现实中,有风平浪静的沙渚,你可以找到一些地方,那里人与人之间不会是这般凶恶,这般充满威胁。”“朋友,”我回答说,“我是一个行者,一个到处漂泊、从不在哪儿扎下根来的人。我是风中的一分子,海中的一滴水。”如今,我就像一个攀登者,攀上顶峰后,往身后一看,才发现原来自己走了这许多冤枉路。可是,最终还是到达了目的地。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变化无穷,它一直在寻找人生永恒的答案。我已经在生活中找到了我的位置。如今,孤独不再使我悲伤,田野里悲凉的瑟瑟声,乌鸦凄苦的叫声也不再使我心惊胆战。如今,我认识了树木,夜莺在它的枝头上唱歌;我认识了星星,夜色中,它神秘地眯着眼睛。我发现了无情时光的温柔,我赞美静谧的黄昏。晚霞中,一缕轻烟升起在地平线上。就这样,外衣搭在肩上,我继续唱着歌,吹着口哨,哼着小曲,沿着这条我从未选择过的路,向前走去。如果命运之神想切断这条路,那就随它去好了。至于我,即使能够抗议,我也不会抗议……12.本文四处使用“毫(漫)无目的地”,其作用是什么?(4分)13.联系上下文,指出“我重又回到原野上”的原因。(4分)14.你认为“我”在生活中找到的“位置”是什么?(2分)15.针对画线部分的内容,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超过60字)(5分)□□□□□□□□□□□□□□□□□□□□□□□□□□□□□□□□□□□□□□□□□□□□□□□□□□□□□□□□□□□□16.联系全文,探究文末“即使能够抗议,我也不会抗议”的涵义。(5分)

③ 2011年浙江省高考名校交流模拟卷(二)语文 镇海中学

标记为A
32124
22412
43

④ 语文2017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答案

语文2017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答案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A版和B版区别是: A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前,不收录当年高考试卷,大概1月份出; B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后,收录了当年高考试卷,大概6月份出。 B版的难度多大五年高考三年模拟A版和B版区别是: A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前,不收录当年高考试卷,大概1月份出; B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后,收录了当年高考试卷,大概6月份出。 B版的难度多大五年高考三年模拟A版和B版区别是: A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前,不收录当年高考试卷,大概1月份出; B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后,收录了当年高考试卷,大概6月份出。 B版的难度多大五年高考三年模拟A版和B版区别是: A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前,不收录当年高考试卷,大概1月份出; B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后,收录了当年高考试卷,大概6月份出。 B版的难度多大五年高考三年模拟A版和B版区别是: A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前,不收录当年高考试卷,大概1月份出; B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后,收录了当年高考试卷,大概6月份出。 B版的难度多大五年高考三年模拟A版和B版区别是: A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前,不收录当年高考试卷,大概1月份出; B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后,收录了当年高考试卷,大概6月份出。 B版的难度多大五年高考三年模拟A版和B版区别是: A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前,不收录当年高考试卷,大概1月份出; B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后,收录了当年高考试卷,大概6月份出。 B版的难度多大五年高考三年模拟A版和B版区别是: A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前,不收录当年高考试卷,大概1月份出; B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后,收录了当年高考试卷,大概6月份出。 B版的难度多大五年高考三年模拟A版和B版区别是: A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前,不收录当年高考试卷,大概1月份出; B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后,收录了当年高考试卷,大概6月份出。 B版的难度多大五年高考三年模拟A版和B版区别是: A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前,不收录当年高考试卷,大概1月份出; B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后,收录了当年高考试卷,大概6月份出。 B版的难度多大五年高考三年模拟A版和B版区别是: A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前,不收录当年高考试卷,大概1月份出; B版出版于当年高考之后,收录了当年高考试卷,大概6月份出。 B版的难度多大

⑤ 求镇海中学2015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作文一篇

只有“知止”二字对这二字学者有不同解读
甲:朱熹曾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乙:老子有言“知止不殆”

⑥ 语文的高考模拟卷和试题调研卷哪个难

试题调研卷吧,不过也不一定,因为有的高考模拟卷会出的比较难一些,真正的高考卷不会出的特别难,如果你想要买一套作为考前模拟的话,建议高考模拟卷到所有知识点都复习完了之后买来做做,你现在一学期了,应该复习完了吧?

⑦ 有人可以提供一套高考模拟的语文试卷(附答案)

200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拉纤/倩影 辅弼/果脯 差强人意/插科打诨
B.咀嚼/诅咒 逮捕/怠慢 龙盘虎踞/心广体胖
C.桎梏/诰命 倜傥/倘若 怙恶不悛/沽名钓誉
D.抠门/扣子 树梢/稍微 关怀备至/英雄辈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国宝级画家黄永玉大师在北京家中把一幅漫画赠与罗洗河,画上的人物憨态可掬,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与罗洗河颇有几分神似。
B.近一段时间,陕西绥德发生的那起耸人听闻的校长因找县长签字被拘事件,因媒体的及时参与得以圆满解决。
C.为了繁荣我市的文化艺术生活,元旦期间,文化局将组织我市的绘画高手到全市各中学舞文弄墨,即兴创作,一展风彩。
D.中国航天紧紧瞄准世界最新科技,亦步亦趋紧跟世界航天发展新动向,所以“嫦娥”工程才得以圆满成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夫都用在这里。
B.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C.一个球队,能否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积极性,指挥是否正确,是克敌制胜的关键。
D.今年的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拉闸限电现象会相应减少,但整体上看仍然偏紧。
4.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你把教学楼的护栏损坏了,应该受到严肃处理。
B.你把教学楼的护栏损坏了,受到处理罪有应得!
C. 你把教学楼的护栏损坏了,受到处理是应该的。
D. 你把教学楼的护栏损坏了,不受到处理,行吗?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高雅艺术与大众化
新年伊始,国家大剧院第一场音乐会30元一张的站票正式对外销售,出现“疯狂”抢购局面,不少人在寒风中守候通宵。2007年11月,湖北省博物馆对社会免费开放,也出现参观者“爆棚”现象。
两件事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在中国,大众对文化的渴求是很强烈的;其二,大众只能追求消费得起的文化。
从中国的现状看,大众的文化消费能力与愿望之间确实存在相当的差距。国内许多演出的票价在几百元至上千元之间,约为居民月均收入的20%以上,而在美国、日本,一场演出的票价约为月均收入的5%以下。国家大剧院30元的站票大体反映了大众文化消费的承受水平,但因票源稀缺,以致引起“疯狂”。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文化发展大体走的是一条从“贵族化”到“大众化”的路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具有某些商业性质,但当商品生产已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时,文化也只有进入“大众消费”才有商业前景。电影、电视的出现,为文化“大众化”提供了技术条件,让人类进入了文化“大众消费”时代,这类文化形态在商业角度也有天然的“大众化”倾向。但对高雅艺术的现场演出,则由于资源、场地和环境的要求和限制,具有天然的“小众性”,供需常发生极大落差。
另一方面,文化权益是一种基本人权,文化不仅是产业,而更多的是一种公益事业。因此,各国政府必须承担保障大众文化权益的责任。对此,不妨借鉴一些其它国家的作法。
以法国为例:巴士底歌剧院是法国最新的国家级歌剧院,1982年始建,1989年基本完工。剧院的设计与建筑以现代化、大众化为目标。歌剧院内有4个剧场,其中,历来贵族气息最浓的歌剧院为体现大众化,设计了2703座的宽敞大观众厅。从运行费用看,歌剧院1996年总费用为8.35亿法郎,其中国家拨款5.5亿,票房收入2亿,其它收入0.85亿。这就是说,政府投入是保障高雅文化“大众化”的主体。
其次,社会扶持是高雅文化发展的重要来源,在美国,资助文化事业的各种基金会不少,有人还开办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国家在税收等方面鼓励这种行为。
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高端的艺术演出也还是有“贵族色彩”。有这样一种说法,美国富人的标志是:从纽约打“飞的”去巴黎看一场演出。政府用行政办法强行控制票价恐怕也不是办法,只会使售票“黑市化”,艺术爱好者还得买高价票,政府多花了纳税人的钱,只便宜了倒卖者。
如何给真正的艺术爱好者开一个口子,这是一个问题。出售站票是一个办法,开办针对学生和专业工作者的专场、针对性的售票也是一个办法。俗话说,借书看的人往往是真看书的人,同理,买站票听音乐会的人往往是真正的音乐爱好者。真正的艺术经营者和艺术创造者应对真正的艺术爱好者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情,替他们想点办法,开个口子。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1月22日)
5.对“高雅艺术”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雅艺术是少数人享受的艺术。
B.高雅艺术的现场演出,具有天然的“小众性”。
C.只有高雅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D.发达国家的高雅艺术演出也具有“贵族色彩”。
6.下列关于高雅艺术大众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许多演出票价的过高,是使高雅艺术不能大众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B.高雅艺术要大众化,首先必须要“贵族化”。
C.高雅艺术要大众化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如宽敞的演出场所、国家优惠政策等。
D.让普通民众消费高雅艺术是保护民众的文化权益。
7.让高雅艺术大众化的措施,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出售站票,让普通民众消费得起。
B.开办专场演出,如开办学生专场、专业工作者专场等。
C.有针对性地进行售票,让观众凭票证买票。
D.免费演出。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熲(jiǒng)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我值,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夷人昧利,可以赂 昧:糊涂
B.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 任:任务
C.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 值:遇到
D.上令朝臣厘改旧法 厘:订正,改正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 B.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D.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威以贤能著称,故高祖征召他,认为他凭着出众的才华,可以兼任多职。当言官弹劾他贪恋权位时,高祖认为即使他在举荐贤能方面有缺点,也不应苛责。
B.苏威力主采取较轻的赋税和劳役制度,他把改变以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的重税之法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苏威的为政之才深得高祖器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古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D.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结为朋党,被揭发查实后,他虽然认为错,但并没有能得到皇上的宽恕,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5分)
译文:
(2) 苏威不我值,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速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第二联中的“一枝”,看似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传说原为“数枝”,后作者求教于郑谷,郑谷建议改为“一枝”,齐己深为佩服。请简要说明你对上述改动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意愿?(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择其善而从之, 。 (《论语》)
(2))言之无文, 。 (《左传》)
(3)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4彼童子之师, , (韩愈《师说》)
(5)别有幽愁暗恨生, 。 (白居易《琵琶行》)
(6) ,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疏影横斜水清浅, 。 (林逋《山园小梅》)
(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 。 (欧阳修《伶官传序》)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丢草绳
陈传荣
小时候,每年的夏天,体弱多病的我,总要生上那么几天的疟疾。多少年来,我对夏天总怀有一种畏惧的情结。
每趟疟疾来时,先是怕冷,然后就是发高烧。冷的时候整个人浑身都在打着颤,三十几度的天,即便裹上两床被也还是不住地抖着。等过了一两个小时后,人就开始慢慢地发起烧来了,体温最高时,可以达到四十度,常常是高温过后,唇上总要留下一排水泡。每次疟疾过后,本已消瘦的我就愈发显得面黄肌瘦了。
患了疟疾,多半是听之任之,家里没钱给我找医生。每次看到我生疟疾时那副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总是既焦急又难过,但却毫无办法,她惟一能够做的,也就是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病魔快快从儿子身上走掉。
有一年夏天,我病得特别厉害,时间又拖得特别长,母亲心急如焚,人明显地憔悴了,眼睛也红红的,大约是哭过了。
后来,母亲不知在何处打听到了一个“好办法”,说是让生疟疾的人,找一根草绳系在腰间,过上一夜后,第二天早上,将那根草绳解下丢在路口,如果有人从草绳旁经过,那么,这人就会带走草绳上的疟疾,而原来生疟疾的人也就会好了。
得到这样的“好办法”,母亲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更加唉声叹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也不忍心呐!但看到我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终究还是违着良心按那方法做了。
记得那天晚上,母亲一边给我系着草绳,一边还心事重重地说:“你这个病秧子,咋就这般累人!”我知道,母亲之所以呵斥我,其实是因为她的心里很矛盾。
一个不眠之夜过后。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母亲就将我腰间的那根草绳解下,然后,趁着朦朦的夜色,匆匆地丢在了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地跑了回来。
到家母亲还喘着粗气。过了好一会,母亲才定下神来。她轻轻地安抚着我:“没事了,妈已为你丢了草绳……”
然而,非常不争气的是,虽然母亲为我丢了草绳,但我的病却并没有因此好转,反而烧得越来越厉害了。这不由得使母亲更加失望和惶恐起来。
一天,在我迷迷糊糊发着烧,无力地躺在床上的时候,邻居家有位叫“三姨”的来看望我。三姨不是我的嫡亲三姨,是村上一位很普通的妇女,称她为三姨,仅仅是一般的客气。
坐在床沿,三姨用手摸了摸我滚烫的额头,心疼地说:“这伢子,真是遭罪!”母亲也就愈加悲叹了,母亲说:“在往日,生上几天也就好了,这趟都拖了这么多天,还没有见好的样子,真不晓得是怎么弄的!”然后,母亲就开始抹起泪来。
三姨的眼也红红的,她没提看病的事,她知道母亲没钱。“你给他丢过草绳了吗?”过了一会,三姨问。母亲显得很不好意思,说:“丢过了,但是没用,你看这伢子还是这样病着。”
三姨问母亲将绳子丢到了什么地方。母亲告诉了她。三姨拍了一下腿说:“你怎么将绳子丢在那呢,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的,没人走,怎么能带走伢子的病呢?”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可母亲又说:“其实也不忍心。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呢!去时我只将那绳子朝那一丢就算了,也没想那么多!”三姨没有再说什么,她与母亲都望望躺着的我。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辉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母亲将三姨送出屋,说了些客套话,然后,返身回到屋里为我敷了湿毛巾,端了一杯开水,出去了。
母亲是打算去菜园掐一些菜回来做饭的,但很偶然的一瞥,母亲怔住了。母亲发现,刚刚由我家走出去的三姨,正快步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
提着空空的竹篮,呆呆地立在菜园里,母亲的脸上淌出了许多泪花。
后来,母亲就常常对我唠叨起这件“丢草绳”的事情。我也常常想起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想起那位并不是我嫡亲的三姨。
(《文汇报》2007.10.08 版次:11)
14.怎样理解“难忘”在本文中的含义?(4分)

15.“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辉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这一景物描写,在本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16.作者刻画“三姨”这个人物形象,有何作用?(6分)

17.文中“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是因为“母亲”不知道“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吗?请结合全文作具体探究。(6分)

六、(15分)
18.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4分)
2008年8月8日晚8时8分,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导演张艺谋向世人献上了自己筹备多年的节目。节目的演出经过电视的声光线的捕捉,效果不错。但在现场,缺乏大局观的外国观众却显得一头雾水。
一位乌克兰女记者与记者座位相邻。在文艺表演到印刷术那一部分时,这位女记者突然问记者:“场内是不是在表演搓麻将啊?”她的这个问题让记者啼笑皆非。一时之间,也难以跟她说得明白,只能告诉她:印刷术是中国人最早发明,后来经过朝鲜传到德国等欧洲诸国。
19.“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请阅读下列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4分)
(1)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的军队侵略了奥地利,犹太人受到了迫害。主持精神分析学说的人弗洛依德是犹太人,处境十分危险。弗洛依德很爱国、不愿像逃兵一样离开,琼斯劝说:“教授,您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当‘泰坦尼克号’客轮遇险、锅炉爆炸的时候,有一名船员被气浪掀到了海里。后来有人问这个幸存的水手:“你是什么时候离开轮船的?”他自豪地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轮船,是轮船离开了我。”
琼斯要表达的意思是:
(2)《三国演义》中写到晋国司马炎灭吴国、俘虏吴王孙皓。在接见孙皓命他就座时,司马炎说:“朕设此位久矣。”
司马炎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不要超过18个字)
20.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7分)
昨天,雨下得非常大。
要求: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③不少于80字。

七、(60分)
有人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有人说,做一个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
有人说,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还有人说……
请以“定位”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⑥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0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A(A项分别为q¡àn fǔ chā B项分别为jǔ/zǔ dà¡ Pán C项分别为gù /gào tǎng
hù/gū D项分别为kōu /kòu shāo bè¡)
2.A(A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B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此处与语境不符。C舞文弄墨:原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后指玩弄文字技巧,多用于贬义。D亦步亦趋:自己没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含贬义。)
3.D(A项歧义,“这里”指代不明确;B项去掉“使”,成分残缺;C项两面对一面,照应不周,可去掉“否”)
4. D
二、(9分,每小题3分)
5.C(C项说得过于绝对,不符合文意。)
6.B。(B项说得过于绝对,原文“文化发展大体走的是一条从“贵族化”到“大众化”的路径”。)
7.D。(D项属于无中生有,错误。)
三、(9分,每小题3分)
8.B.(任:负荷,承担)
9.B.(A.介词,相当于“因为”。B.代词,相当于“他的”/副词,表示希望或婉商语气,可译成“可要”等。C.疑问代词“为什么”。D.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0.D.(“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叙述不当,应为“因苏威而获罪的有名人士有一百多人。”“得罪”文中是获罪的意思。)
参考译文:
苏威字无畏,京兆府万年县人。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招他。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太子少保,不久又让他兼作纳言、民部尚书。苏威上书陈情辞让,高祖下诏说“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苏威才没有推辞。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任度支尚书,因为国家资财不足,制定了征税的法令,被认为很重。不久苏威的父亲就感叹说:“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不是平常时代的法令制度,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苏威听到了这些话,常常把这作为自己的责任。到了此时,苏威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苏威见到皇宫中用白银作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皇上为此而改变了神色,对于旧有的雕琢文饰的器物,全都命人清除毁坏。不久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任的官职全部依旧。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任五个职务,贪恋于繁多的权位,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就上表极谏弹劾苏威。皇上说:“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于是就对朝中的大臣说:“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实行我的主张?杨素才辩,天下无双,至于说到古今得失,帮助我宣扬教化,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他就是这样被看重。隋朝接续于战争之后,法令规章杂乱混杂,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法令的标准、样式,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都认为他有才能。国子博士何妥上奏揭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相互勾结,成为朋党,皇上就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处理这个案件,所揭发的事情都得到了验证。皇上拿《宋书•谢晦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阅读。苏威害怕,脱下了官帽叩头认错。皇上说:“认错已经晚了。”于是就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
四、(23分)
11、(10分)⑴(我)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不是平常时代的法令制度。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前句,3分;句意正确,1分,“张弓”、“平世”,各1分。后句,2分;句意正确,1分,“弛”1分。)
⑵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实行我的主张?(前句句意正确,1分;“不我值”1分,“措”1分。后句句意正确,1分;“何以”1分。)12、(8分)(1)“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既突出诗题中的“早”,又因为“一枝”显示此梅不同寻常的奇丽而使读者感到诗人的惊喜之情。(4分)
(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4分)
13.(5分,每题1分,有错误不得分。)
⑴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行而不远 ⑶长河落日圆
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⑸此时无声胜有声 ⑹江天一色无纤尘 ⑺暗香浮动月黄昏。
⑻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22分)
14.答案:既指“难忘”母亲对患病的我的疼爱和嫁病于人的不忍,(2分)也指“难忘”三姨为了带走我的病甘冒生病危险的善心。(2分)
【解析】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该题注意两点:一是抓住“当年的故事”。在“我”患病期间,施恩于“我”的有两个人——母亲和邻居家的“三姨”,她们一个施予的是亲情,一个施予的是乡情。二是抓住“日后的回忆”。后来,母亲常常唠叨的是那个夏天“丢草绳”的事情,而我常常想起的是那位并不是我嫡亲的三姨。正是因为有了当年的“深情”,才有了日后的“难忘”。
15.答案:它不仅是写“实”,写出了乡村景色的自然和谐;(3分)而且还写“意”,昭示着下文“三姨”将“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从而写出乡土民风的淳厚朴实。(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一是对环境描写的作用,二是对人物描写的作用,三是对文章主旨的作用。明晰了这三点,本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6.答案:①从文章情节的发展来看,通过“三姨”与“母亲”的对话,补充交代了“母亲”并没有将草绳丢在乡亲们必走的路口。②从文章的主旨凸显来看,通过对并非我嫡亲的“三姨”这一形象的刻画,将“母亲”身上善良的品质从“个体”(点)推及到“群体”(面),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每点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该题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对主要人物刻画的作用,二是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三是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17.答案:不是。理由有三:①母亲在得到“丢草绳”这个办法时就唉声叹气,她不忍心为了自己的孩子病愈而让乡里乡亲带去疟疾。②母亲在准备为我“丢草绳”时心里很矛盾,既心疼被疟疾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我,又不忍心乡里乡亲带去疟疾。③母亲在为我“丢草绳”时,并未选择乡亲们必走的路口,而是将它丢在了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每点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母亲“丢草绳”的原因,前文已经作了充分铺垫,沿着这条情节发展的线索将这些暗示信息筛选出来,该题就迎刃而解了。
六.(15分)
18.答案:老外不了解中国,错把印刷当搓麻。(老外缺少大局观,错把印刷当搓麻)(4分,毎点2分)
19.答案:(1) 琼斯要表达的意思:你离开祖国是形势所逼,不是背叛。 (2分)
(2)司马炎的言外之意是:我灭吴之心萌生已久(2分)
20.答案:略.(7分。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2分。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2分。语言表达3分。字数不足扣1分)
七、(60分)

阅读全文

与2017年镇海中学高考语文模拟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睢宁县第一中学北校区 浏览:349
道里小学中学排名 浏览:226
辽宁重点中学分数线 浏览:174
临夏回民中学2018分数线 浏览:683
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 浏览:477
龙川实验中学公路改造 浏览:844
呼和浩特中学上下课时间表 浏览:300
2018年沈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 浏览:687
龙川县登云中学校长 浏览:863
北仑中学招生简章 浏览:473
长安一民中学上课时间 浏览:833
盱眙中学2015高考成绩 浏览:284
中学生手球锦标赛 浏览:377
辽宁省实验中学魏民 浏览:670
2018江浦高级中学录取名单 浏览:305
洛阳2019年中学招生信息 浏览:220
蔡家坡初级中学电话 浏览:903
三门启超中学招聘2018 浏览:572
郴州市第三中学贴吧 浏览:716
2019北镇中学分数线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