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邯郸市第十中学的学校探索之路
2007年,新教学楼建成初期,由于改扩建工程的影响,导致学校生源流失。从而较多学生中高考成绩不佳,致使同学缺少升入大学的机会、毕业困难,同学们的前途渺茫。为了解决这一现状,2009年时任十中校长的孙红霞同志,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育人思想。
她借鉴外地办综合高中的经验,在做了充分的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和师生的意见,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提出了办“一口进多口出”的“普高+特长+对口”的综合高中之路。让有能力通过大文大理升入大学的学生走普高升学之路,有音体美特长的学生走特长升学的道路,文化基础较差又没有特长的学生走对口升学的路子。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第(十三)条内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我校根据自身计算机设备较为先进的优势,决定在学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并聘请职业高中的专业教师来上计算机专业课。一部分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分流到职业班,尝试走对口升学的路子,但是学生仍然学普高的课程,参加河北省学业水平测试,只是比其他学生多学一科计算机专业。如果学习计算机专业行不通,仍然可以回到普高走高考升学之路,这样就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我校一贯的思路,对口升学是我校“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校全面贯彻《纲要》关于高中阶段教育内容的重要体现。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职业中专班,并于2009年经邯郸市物价局办理了职业中专收费许可证。
十中这几年的综合办学成绩显著,成绩斐然,受到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我们将根据学校的师资和硬件条件增设新的对口专业。因为对口升学这一措施既可以增大学生继续深造的机会,又可以使学生有一技之长,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保障,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2009年开设职业中专班到2013年6月,我校共有四届职业中专班学生毕业。
高二年级分流到职业中专班的学生按国家助学金政策享受助学金。具有农村户口或城市贫困家庭(出具相应证明材料)可以享受助学金政策。享受助学金学生按当年国家助学金有关政策的调整人数也相应发生变化,例如:原助学金发放条件为城市户口学生需开具困难证明即可,后来要求出具特困证或低保证才能享受助学金。享受资助的学生均属全日制学生,资助银行卡只有用学生个人身份证才能激活。同时,助学金要经过申请、审批、公示等多项程序,最后助学金会由上级部门直接打到学生卡上。有些学生根据国家助学金政策的调整不再享受助学金,因此人数每年都在发生变化。
由于部分家长对职高认识的误区,认为孩子上高中没有前途,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选择了普高。学校从“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出发,对部分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对口升学的路子。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开设了普高全部课程,仅增加计算机一门职业课程。这部分学生如果能达到普通高中毕业要求,发给普通高中毕业证书;达到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要求,发给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既达到普通高中毕业要求、又达到中等职业毕业要求的毕业生,可以同时发给普高、中职两类毕业证书。这部分学生有普高和职业中专两个学籍。如果注销这部分学生的普高学籍,只保留中职学籍,学生压力较大,并且有后顾之忧。拥有双学籍既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又符合了家长的实际需求。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我校大文大理、音体美特长、对口升学全面开花,学校发展蒸蒸日上,成为了邯郸市素质教育的窗口和全国均衡教育的典范,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学校,感谢社会各界对十中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回报社会对我校的关心。
『贰』 邯郸市第十中学 做几路公交车
16路,23路,50路,201路,71路都到。 到十中站下,看到森木画室往西走50米。
『叁』 邯郸市第十中学的简介
2004年,学校开始危旧校舍改建工程。
2007年,新教学楼完回工并投入使用。答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
2013年,校园体育设施开始改建,预计2015年之前完成,完成后将拥有,塑胶跑道、游泳池、篮球场等基础设施。 2007年中考一中上线16人,重点高中上线54人。
2013年高考本科上线36人,同比去年增加7人,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先进单位”、“省科研先导型实验学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省初、高中双自主实验学校”、“省体育卫生先进学校”和“市级文明单位”等二十余项荣誉称号。
『肆』 邯郸市第十中学怎么样
简介:邯郸市第十中学是一所国办完全中学,始建于1972年,1974年迁入现址,位于邯郸市区西北的复兴区,处于城乡结合部地带。现位于邯郸市复兴区先锋路1号,占地100亩,其中建筑面积3公顷。
『伍』 邯郸市第十中学的校园事件
1972年,邯郸第十中学建校。
1974年,迁址至邯郸市复兴区先锋路1号(现址)
2004年,学校开始危旧校舍改建工程。
2010年,学校与邯郸市第一中学建成联盟学校关系。
2007年,学校新教学楼建成并逐渐投入使用。
2011年,学校特聘上海建平中学总校长、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冯恩洪为指导老师并开始指导工作。
2012年12月13日,冯恩洪校长第十七次莅临十中进行指导教学工作。
2013年,邯郸市第十中学建校40周年。
2013年5月,校园体育设施开始建设。
2013年6月,高考本科上线36人,同比去年增加7人,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陆』 邯郸市第十中学好不好他2011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初中还可以吧,高中就那啥了……我弟弟初中在那里读的,只要孩子努力,哪里都不是问题
『柒』 2019年邯郸十七中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十七中在一般高中之列
『捌』 邯郸市重点初中学校排名
邯郸市重点初中学校主要有:邯郸市育华中学、邯郸凌云中学、邯郸锦玉中学、邯郸市汉光中学、五、邯郸市扬帆中学。
一、邯郸市育华中学
邯郸市育华中学依托于市二十五中学,始建于2005年, 是河北省重点工程、2006年邯郸市十大民心工程。学校位于丛台区滏东大街与联纺路交叉口。学校各项设施已达国家一级标准,取得了连续多年中考各项指标全市第一的骄人成绩。
2017年中考继229人被一中理科实验班提前录取的基础上,全市前10名占9人,前20名占19人,前50名占39人,前100名占87人总分600分以上全市共218人,我校占145人 一中理科实验班上线人数688人,一中上线人数1117人,重点高中上线人数1931人全市第一,遥遥领先。
二、邯郸凌云中学
邯郸市凌云中学是邯郸市二十三中学的分校,位于邯郸市邯山区工贸学校内,始建于2005年,教学设备一流,师资力量雄厚。多年来,经过全校师生的拼搏努力,学校办学规模和质量均走在邯郸市前列,中考成绩名列前茅。
三、邯郸锦玉中学
锦玉中学是河北锦玉集团依托市十一中学开办的民办学校,校址为原九中。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涌现出几十名全国优秀教师、班主任,省劳模、省教学能手,市劳模、市科技拔尖人才以及省、市级学科带头人。
十一中三校区毗邻丛台公园、赵苑公园、市最大的古城广场,校内外环境优雅、设施一流、人文气息浓厚,为有志英才搭设发展平台,十一中已走向多校区协调发展之路,争创“邯郸一流”的河北省示范中学。
四、邯郸市汉光中学
邯郸市汉光中学成立于1963年,它的前身是汉光机械厂子弟学校。2006年10月26日,归属市教育局,成为一所市直中学,是邯郸市初中热点学校中办学资历最悠久,教学实力最强的学校。至2017年,汉光中学已拥有北、南、汉光、和平四个校区,在校生7000余人。
教职工近600名,其中特级教师4名,正高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111名,中学一级教师164名,省级名师3名,省级骨干教师18名,市级骨干教师40名,百余名教师在国家、省、市级教学大赛中获奖。
五、邯郸市扬帆中学
扬帆初中是创A教育集团旗下全日制私立中学。扬帆初中秉承“扬帆搏浪,坚毅前行”的奋斗精神,坚持以“一切为了师生的共同理想”的办学理念,突出“树人教育、激情教育、自主管理、高效课堂、实效教研、团队成长”的培养模式。
着力打造扬帆的领航教育,培养让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满意的成绩优秀、素质全面的中学生。
『玖』 邯郸市第十中学的发现古墓
2005年,邯郸市第十中学改扩建工程工地上,文物保护人员发掘了249座古墓,出土文物500多件,其中不少器物是建国以来邯郸市首次发现的文物珍品。大量的精美文物展现了邯郸昔日的辉煌,同时据考古人员称,此次发掘当属邯郸市最重大的汉代考古新发现之一。
工地“探出”墓葬群
校园改扩建工程是邯郸市2005年民心工程。为了支持工程建设,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于3月30日提前进场实施考古勘探。文物保护和考古人员在这里的工地上,使用洛阳铲等工具进行勘探,将地下的土层取出分析,初步判断这里聚集着大量的墓葬,这使大家十分惊喜。在这种欣喜的作用下,他们冒着高温炎热,于4月11日开始对所探明的古墓葬进行抢救发掘工作。
数代墓穴叠加交错
沿着工地开挖的地槽,考古人员细心地发掘。据介绍,墓葬的埋藏非常密集,每座工地地槽内就有数十座甚至上百座墓葬。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文物判断,古墓葬的下葬年代以汉代为主,还有的属于战国和魏晋时期。工地位于赵国首都邯郸故城的西墙以外,这些墓葬有的在上下地层中还出现叠加和交错的情形,由此可见,这里曾长期作为墓地存在。考古学术圈中有着这样的说法,战国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我国人口相当稀少,所以当时人们埋葬时总要到距离城市很远的郊外。而进入汉代以后,由于几代刘姓王朝的休养生息制度和长期的和平,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的居住人口逐渐密集,人们为了下葬和祭祀的方便,往往将墓葬埋在城市的近郊。在邯郸故城近郊墓葬的密集出现,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佐证。人们在多次大水冲积以后,平原的地势逐渐抬高,后人在没有发现前人的墓葬的情况下,叠加埋葬,形成今天的形态。
古代墓葬埋藏很浅,开口距地表约1米左右,墓室形制以竖穴土坑、竖穴砖圹和竖穴砖券墓为主,少数为带墓道砖室墓。墓葬规模可分为大、小两种,大墓长在3-6.5米左右,带墓道者长达10余米,深约5-7米;小墓长约2-3米,深约2.5-4米,墓葬全部为单人葬。
精美文物展现辉煌历史
目前,文物保护人员已经发掘和整理古代墓葬249座,出土文物500多件,其中不少器物是建国以来邯郸市首次发现的文物珍品。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并有铜、铁、铅、玉石、玛瑙、琉璃、骨器等。除常见的壶、罐、瓮、盆、仓、井、灶、俑、铜镜、带钩、钱币等器物外,还发现一批保存完好或非常罕见的文物珍品。如大型的绿釉陶壶、绿釉陶仓、仿漆器的彩绘陶壶、鱼龙纹釉陶盆等,釉色鲜亮、图案新颖;越式青铜剑、镶金银带钩等,或锋利如初,或金碧辉煌。
据考古人员介绍,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7300多年前,那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赵敬候迁都邯郸,使赵国都城邯郸迅速繁荣成为赵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胡服骑射”的千古美名,汉代与西安、洛阳、淄博、成都同为全国五大都会。但此次出土如此多的文物,当属邯郸市最重大的汉代考古新发现之一。目前,他们正在对出土文物进行整理和研究,从文物中描绘出当时的社会人文风貌。
神秘的M125号墓
在邯郸市第十中学改扩建工地的考古发掘中,目前已出土500多件文物。众多文物中,M125号汉墓占了65件,包括玉石、玛瑙、琉璃、青铜及彩绘陶器等,其中的透雕龙虎镶玉龙错金青铜柄饰、透雕龙纹玉佩、玉剑柄、玉剑木必、独角兽玉柄、玉琮、玉足板、玉锉形器、青铜响铃戈、青铜弯首刀等,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多数属于邯郸市首次发现的文物珍品,有的甚至在国内亦非常罕见。尤其是透雕龙虎镶玉龙错金青铜柄饰:上边为一只口含玛瑙珠子的老虎,下面为一条长龙,龙的腹部有镂空装柄的地方,这种上虎下龙的结构当为古代仪仗中显示威严的工具。众多而精美的随葬品让考古人员对M125号墓墓主人的身份产生极大兴趣。
根据随葬品的最新年代,M125号墓葬主人应为汉代人,而其随葬品中最古老的却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我国汉代等级制度森严,都有着严格的界限。
根据M125号墓葬中大量的锅碗瓢盆之类陶器的推断,墓主人应该属于平民阶层。而其中的随葬品中又有许多和其身份难以吻合的东西,甚至还有四片金缕玉衣的鞋底,只是没有在其脚部放置。另外该古墓中,还发掘出大量的未经雕琢的玉,有的已被切割,从玉的质地判断,有的产地应该在新疆和田,其中还有款式属于越国的青铜剑器,可见当时邯郸作为商业都会商业流通的广泛。据此,文物专家推断,墓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文物收藏爱好者,或者是一位世代相袭的手工业者家庭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