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仙桃的文化
仙桃钟灵毓秀,代不乏贤。有明清两代文武进士88人,辛亥革命志士177人,革命烈士2000余人。历史著名人物有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国史修编、嘉庆皇帝老师童承叙,两江总督、咸丰皇帝老师陆建瀛,中山舰舰长李之龙,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难先,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秘书杨刚等。
仙桃被国家授予“中国体操之乡”和“世界冠军摇篮”称号,从这里走出了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廖辉等五位世界冠军,夺取了7枚奥运金牌。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仙桃创造了“一座小城、两位冠军、三枚金牌、四块奖牌”的世界体坛神话。从这里走出了王利明、张明楷、李希慧等48位法学博士,傅全章、刘山等4位驻外大使。这里每年为国家输送1万名优秀大学生,是国家高等学府的人才摇篮 。 沔阳花鼓戏
湖北地方剧种,又称沔阳花鼓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嘉庆年间。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沔阳花鼓戏的源头。沔阳花鼓戏的声腔由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调组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江汉平原鲜明的地域特点。传统剧目有《十三款》、《站花墙》等。 沔阳皮影戏
俗称“皮影子”。操作技巧分“生、旦、净、丑”四大角色的种类、武打招势及现代皮影人物操作。艺人们使它们的每个关节都能活动,安上操作杆,在白色细布做成的银幕后面,由艺人操作表演,配以各种类型的道具、布景,通过灯光将影像在银幕上显映出来,色彩绚丽,如同电影一般。沔阳皮影戏有传统剧目三百多个,创作的现代剧目二十多个,多以盘朝剧为主要剧目,偶尔穿插新编剧。其中《皇历迷》、《螺仙女》、《武松打虎》、《火焰山》、《三请樊梨花》、《薜丁山征西》等剧目受欢迎。
沔阳渔鼓
是曲艺的一种,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传统曲目有《吕蒙正赶斋》、《洪秀全》、《考朋案》、《十三款》等;现代曲目多数是短篇,有《迷路记》、《大刀风云》、《送胶鞋》等,且除用渔鼓、简板击节伴奏外,新中国成立后,加用二胡、京胡、扬琴等乐器进行伴奏演唱。
沔阳道情
又称湖北道情,是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经过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积累演变而成的一种曲唱艺术。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板腔丰富。是湖北影响较大的地方曲艺之一。
沔阳歌腔
为“渔鼓道情”的一种,约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初为独立的曲艺形式,后与“皮影戏”合流。沔阳歌腔说唱相间,既可单独演唱,亦可为沔阳皮影戏伴奏配腔。沔阳歌腔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沔阳歌腔的唱词多为七字句式与十字句式。唱腔高亢、粗犷,地方色彩浓郁。说唱时有打击乐有鼓、云板、锣、钹、小锣、马锣等伴奏。说表时有时也用“惊堂木”(即“醒木”)。
沔阳善书
是一种以宣讲帝王诏会、劝人行善为内容,以韵白相间、讲唱结合为特点的曲艺形式,又称“讲圣渝”、“说贤书”等,民间称之为“太平书”、“化春福”和“哭善书”等。说唱结合。曲词分为“说词”、“宣词”、“答词”三种。
沔阳三棒鼓
是一种技艺性的歌舞,曲艺的一种。沔阳三棒鼓词有十多种唱法,多为沔阳小曲、沔阳民歌,曲调简练朴实,叙事性强、灵活多变;鼓词格式为“五五七五”,通称“五七韵”,也称“纯七韵”,它的内容常因对象不同而不同,因人而异,即兴变换,但不论如何变换,都少不了奉承,吉祥,恭喜之类的内容,最终达到给钱给物的目的。演唱不插道白。
沔阳小曲
又叫“碟子小曲”,或称“内河小曲”。汉水流域的一种“俚歌俗曲”,曲调高亢、优美、动听、是以唱为主的曲唱艺术,唱词优美,清新自然,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它的音乐风格是根据沔阳方言四声语调的特色而形成的,是湖北小曲中较为突出的曲种之一。它历史悠久,与明清时期沔阳地区的俗曲和民歌根枝相连,并吸收了邻近省份的曲唱,成为湖北地方曲艺中音乐性最强的曲唱艺术。沔阳小曲演唱的形式简便灵活,表演形式可一人敲碟演唱,也可以配上丝弦二人或多人演唱。
沔阳民歌
内容十分丰富,据新修《沔阳志》载,大致可分为八种,即: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革命历史民谣、新民歌等。沔阳民歌形式以七音、五音为主,间杂三音、四音,以至八音的句子不等,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大都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其意境高远,意味深长,富于哲理,且语言优美,清新自然,声情并茂,幽默诙谐,悠扬流畅,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民歌大都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表达了他们悲喜的情绪和憎爱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代表作有《襄河瑶》、《哪有闲空回娘家》、《月望郎》、《双撇笋》、《薅黄瓜》、《十枝梅》等。 沔阳雕花剪纸;与北方剪纸的组犷、奔放特色相反,显得精细入微。首先是它的构图丰满,运用“散点透视”,在平面上表现立体人物,点、线、面有机结合。刚柔相间、黑白对比、虚实相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因此人物形神兼备,重在以形传神。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仙桃市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
仙桃贝雕:仙桃淡水贝雕,选用淡水贝类的贝壳,运用装饰手法,吸收中国绘画及玉、牙、木、石雕等传统艺术表现技巧,巧妙地运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仙桃淡水贝雕以贝雕船的制作最具特色。《玉龙黄鹤舟》作为贝雕工艺一绝已被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2007年贝雕大师路光荣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邓氏麦秆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麦秸画等,可上溯至隋朝,归田后回祖籍,开始在仙桃流传,并逐步形成与仙桃地区风俗习惯,大众审美相适应的邓氏麦秆画。2013年邓氏麦秆画第六代传人邓友谱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沔阳糖塑:又称糖人模。糖塑的制作技巧以“吹”、“扯”为要。“吹”是沔阳糖塑最基本的技巧,俗语说:“糖模师傅的本事——吹出来的!”学徒学艺,先学的就是“吹泡子”。糖塑师傅把吹的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根据吹塑材料和对象分别运气,吹出葫芦、金瓜,皮薄中空;龙身、凤体,丰满光润。有时连吹带拉,用一个糖泡做成枝桠纵横的枯树,用一个糖泡吹成老鼠拖菱角;在已变冷的泡上粘个热泡,还可吹出更复杂的造型。扯,也是糖塑艺人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 襄河吹打:是流行于襄河(襄阳以下的汉水为襄河)中下游的民间吹打类乐种,乐曲主要是在当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并吸收不少明、清俗曲演化而成。襄河吹打的乐器有唢呐、大锣、钹、鼓、小锣、马锣等,乐器以唢呐为主,乐队以六人组最常见,演奏形式分为行奏与坐堂两种。旋律具有浓郁的江汉平原风味,许多乐曲直接来自沔阳民歌。乐曲结构大都为单曲体,既有长短句结构,也有上下句对仗结构。襄河吹打应用于仙桃民间红白喜事、吉庆盛典等不同场合,是仙桃各种民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仙桃十样锦:也称“七星点子”、“沔阳十番锣鼓”,在沔城也叫“清音”。起源于明代流传于民间,后被释、道加以利用,由构成十种音色的敲击乐器(即:打、堆、各、七、浪、星、当、昌)加吹管乐器(即:笛、箫、唢呐、笙)组成,属于“襄河吹打”的一种演奏形式。演奏的曲调多为南北曲牌中的牌子曲,也杂有部分民间小调。其主要曲目有《渔家乐》、《金钱花》等。据《沔阳州志》记载:“十番锣鼓”又名“十样锦”还有一段历史典故。明太祖朱之璋第十二太子朱柏在古镇首建观音阁作其行宫,朱柏爱好音乐,将宫廷音乐“十样锦”引渡古镇,从此“十样锦”安家落户,世代相传数百年 。
江汉丝弦:是江汉平原的一个民间丝弦乐种,是在沔阳民歌、沔阳小曲和沔阳花鼓戏音乐的孕育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迄今约有近百年的历史。二胡、四胡、京胡是江汉丝弦的主要乐器。二胡的表现比较多样,颤音、滑音、打音、挑音指法和起弓带“音头”的技巧形成各种音色表现特点。四胡多用以表现由民间小调改编而来的短小乐曲。京胡音质明亮高亢,发音刚健有力。具有明快的节奏感和强劲的表现力度,一般用于结构长大、带有戏曲唱腔特点的乐曲。月琴有时候也加入其中运用,以其弹拨乐的音色及双音、琶音、跳音的表现,为江汉丝弦的音乐表现增添了色彩性效果。
2. 湖北省仙桃中学的历史沿革
1940年7月,湖北省仙桃中学的前身原沔阳中学创办。
1940年,沔阳县立初级中学、震旦中学、上智中学合并为沔阳县立初级中学。
1943年因抗日战争停办,1945年与沔北中学合并为沔阳县立第一初级中学,学校复课。
1948年因解放战争再次停办,1949年与进忠中学合并为沔阳县立初级中学,再次复课。
1950年秋,更名湖北省沔阳县立中学。
1950年6月,更名为湖北省沔阳县中学。
1952年,更名为沔阳县初级中学。
1953年,更名为湖北省沔阳县初级中学。
1956年8月,更名为湖北省沔阳第一中学。
1959年8月,更名为湖北省沔阳县仙桃中学。
1967年11月,改为湖北省沔阳县第一中学。
1970年3月,改为湖北省沔阳县仙桃第一中学。
1971年2月,更名为湖北省沔阳县第一中学。
1971年8月,更名为湖北省沔阳中学。
1986年10月,改名为湖北省仙桃市沔阳中学。
1990年迁址新建。
1994年6月,正式名为湖北省仙桃中学。
3. 如果户籍属湖北省鄂州市但学籍在仙桃中学,学生也在仙桃中学复读,参加高考在什么地方
根据有关规定,高考在学籍地参加。
4. 89年毕业于湖北仙桃市沔阳中学文科班的叶莉如何能联系上她呢
校内 qq校友 人肉搜
5. 请问今年湖北仙桃各个高中的起分线是多少啊!请详细说明下!谢谢了!
比较好的高中是仙桃中学,仙桃一中仙桃八中实验高中。仙桃中学在每所学校回的起分线都不同,都答有指标,但相差不大。
湖北省仙桃中学(Hubei xiantao middle school)位于湖北省仙桃市,是湖北省重点中学,是湖北省省级示范学校。
学校创建于1940年7月,原沔阳中学,1941年,改名为进中中学,1971年,改名为湖北省沔阳中学,1994年6月,更名为湖北省仙桃中学。
据2016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占地面积120000平方米,有高中教学班71个,学生4350人,在岗正式教职工313人,其中专任教师251人。
据2016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占地面积120000平方米,有高中教学班71个,学生4350人。
据2016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在岗正式教职工313人,其中专任教师251人。在岗专任教师中,湖北名师1人,特级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仙桃名师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9人,高级教师151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6. 湖北省仙桃中学是什么区的
仙桃中学是湖北省首批确定的省属重点中学之一。地处仙桃市大洪开发区
仙桃中学的前身是沔州学堂,1941年更名为“湖北省沔州中学”,隶属当时的湖北省政府教育部。新中国成立后,陆续迁址。1958年入原沔阳县仙桃镇(今仙桃市城区南部),更名为“湖北省沔阳中学”,成为一所设有初一至高三的完全中学。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沔中停办初中部,成为独立高中。1979年10月8日,沔阳撤县建市改称“仙桃市”,沔阳中学再次随之更名,正式称为“湖北省仙桃中学”。1991年仙中校址迁入仙桃新城区,并被省政府授予首批“省级示范高中”称号。2003年9月仙中再次迁入新校区,同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国家级示范高中”称号。
所以在新城区
7. 仙桃的历史变迁
仙桃市原名沔阳县,已有1400多年的建制历史。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设沔阳郡,以后历代多为州、府、郡治所。建国初设沔阳专署。 1951年为沔阳县(1952年析南部设立洪湖县,后改洪湖市),1986年撤县建市更名为仙桃市,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总人口148万人。城区人口30万。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仙女手捧仙桃,前去为王母娘娘祝寿,蓦然之间,发现一方绿洲,屋舍俨然,绿树掩映,阡陌交织,实乃人间仙境,不禁按落云头,撒桃祝福。转眼之间,地上长出十里桃林,桃花灼灼,仙桃累累,“仙桃”由此而得名。
仙桃市位于鄂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交汇处,东临大都市武汉,西连荆州、宜昌、三峡,北依汉水,南靠东荆河, 31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横贯全境,为江汉平原的交通枢纽,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也是全国唯一的体操之乡,著名的“状元”之乡和文化之乡。 1991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1992年以来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九年居全省首强,199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小康市,并且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市、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物资流通百强市和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
8. 有没有人知道湖北仙桃好吗
仙桃属于古“云梦泽”。据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开拓生息。传说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仙桃在九州之一的荆州域内; 复州
夏、商时为荆州域; 西周建立后,周成王封鬻熊之后于荆山子男之田称荆楚,本地属楚,地近楚郢都;周昭王伐楚,卒于江上而不返;屈原遇渔父,歌沧浪之水; 秦灭六国后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本地属南郡;汉代为云杜、竟陵县地; 汉高祖诈游云梦擒韩信;汉武帝时在郡之上复设州,分天下为十三州,仍隶属荆州南郡; 三国时魏蜀吴共争荆州,赤壁之战即发生于原沔阳县南部(即后来析出的洪湖市)附近,后荆州大部为吴所有,南郡亦属之。 晋灭吴后不久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北方战事频仍,荆州成为南朝北方军事重镇;南朝地少民多,遂将地划分为较小的郡县便于管理,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始于本地置郡设县,因地处沔水以北而称沔阳郡——是为建制之始。后为北魏所夺,西魏时置建兴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沔阳郡为复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复州为沔州,改建兴县为沔阳县,改沔州为沔阳郡,郡县治所均设今沔城。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沔阳郡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沔阳县属复州。贞观七年(633年),州治迁回沔阳。天宝元年(742年),改复州为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废竟陵郡,重置复州,州治沔阳。宝应二年(763年),州治又移治竟陵,沔阳为属县。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分沔阳南境设白沙微科院。属江陵府。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升复州为址隶防御州,领竟陵、沔阳二县。 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徽科院为玉沙县,属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县改属复州。宝元二年(1039年),降沔阳县为镇,属玉沙县。熙宁六年(1073年),废复州,降玉沙县为镇,属江陵府监利县。元右元年(1086年),置复州和玉沙县,沔阳镇仍属玉沙县。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复州为复州路,以玉沙为附郭县。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属河南行省荆湖北路宣慰司,辖竟陵、玉沙二县,府治和玉沙县治沔阳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阳府改属湖广行省。九年(1376年),降沔阳府为州,州治沔阳城。并玉沙县地入州,直属湖广政司,领竟陵县。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天启元年(1621年),沔阳州降为散州,无领县。 复州古城
清顺治三年(1646年),沔阳州改属安陆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属汉阳府,分州南境置文泉县,县治新堤镇,北境沔阳州,州治沔阳城。三十年(1765年),废文泉县,并入沔阳州。 民国元年(1912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县治沔城,属湖北省江汉道,直属湖北省。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销道制,直属湖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六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于彭场镇建立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为沔阳县人民政府。 建国初设沔阳专署。 1951年时沔阳县属荆州地区。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沔阳县,设立仙桃市; 1994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议批准;仙桃市为湖北省直管市(副地级市),仙桃市委书记、市长(厅级副职)。 仙桃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代不乏贤,素有“人文炳蔚”之称。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江汉明珠塔
仙桃市位于湖北省中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有“鄂中宝地、江汉明珠”之称。全市面积2538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12°55'—113°49'、北纬30°04'—30°3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具有南北兼优的气候特点。 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 仙桃目前已基本形成:100万亩优质水稻、70万亩双低油菜、40万亩优质棉花、90万亩名特水产、1000万只生态家禽、禽蛋产量60万吨、120万头商品生猪和20万亩绿色蔬菜等八大特色农业板块,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油料产出大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市和全国水产大市,淡水产品养殖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前景十分广阔。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仙桃市创造了“一座小城,两位冠军,三枚金牌,四块奖牌”的世界体坛神话,仙桃是全国唯一的体操之乡,先后走出了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廖辉五位世界冠军,连续四届奥运会获得7枚奥运金牌、6枚奥运银牌。而在体操领域中,2000年2月,国家体操训练管理中心授予该市“中国体操之乡”和“世界冠军摇篮”两块“金字招牌”,就全国而言,这样一个普通的县级市,在各方面硬件设施并不突出的情况下, 中国体操之乡
却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堪称奇迹
仙桃市紧紧围绕打造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的目标定位,积极实施开放创新、工业强市、城乡统筹等发展战略,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呈现发展提速、产业提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工农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90.6亿元,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省县市之首,这也是仙桃经济总量连续20年位居全省县市之首。
9. 湖北仙桃(原沔阳)的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一般分为红壤或黄棕壤,江汉平原属第四纪冲积型平原,形成的红壤专里面的冲积-淤积型土属壤类型。仙桃境内原先是江河湖泊的洼地,后主要在长汉两河的冲积下形成平原,土质肥沃,适宜耕种,沙土,壤土,粘土等都有分布。关于土壤的类型有很细很细的说明,加你扣聊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