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御景国际怎么样好不好值不值得买
楼盘名称:石家庄御景国际
城市:石家庄
楼盘位置:定魏线与市场路交口东南角
产权年专限属:70年
建筑类型:多层,板楼,
公交线路:定魏线上:508路冯村北口站下车北行5000米即到;
其他交通方式:市场路自西向东,至定魏线交汇处,东南角即到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0平方米,容积率暂无数据,绿化率0%,共0栋楼,停车位车位充足
周边配套:幼儿园:齐洽幼儿园东园区
中小学:张段固镇初级中学、齐洽学校
商场:燕福隆超市
医院:张段固镇卫生院
邮局:无极县邮政局张段固支局
银行:农村信用社ATM、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张段固邮政储蓄)
内部配套:水电齐全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点击查看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新房信息
⑵ 2011第十届江西省中小学英语听力竞赛获奖名单
第十届江西省中小学英语听力竞赛学生获奖名单
一、小学四年级
姓名 学 校 姓名 学 校
一等奖(31名)
严 洋 金溪县秀谷一小 郭思畅 井冈山小学
周 葳 临川美佛儿学校 王 媛 吉安县大冲小学
周乐平 赣县城关三小 杨 嘉 景德镇市实验小学
刘怡希 赣县城关小学 徐梓旋 九江市浔阳区外国语小学
程 虹 赣县王母渡镇中心小学 邹枚谨 九江市浔阳区外国语小学
赖镱文 龙南镇第二小学 李佳婕 德安县黄桶小学
郭 榕 宁都县对坊中心小学 陈语荃 南昌市豫章小学
钟雨宏 瑞金市八一小学 熊 斌 南昌市濠上街小学
田苗苗 上犹县第一小学 刘洋铭 华东交大附属学校
肖景鸿 石城县小松中心小学 李 昕 南昌师范附属小学
严俊森 寻乌县实验小学 祝 锐 铅山县永平小学
钟 鑫 于都县实验小学 石睿婕 新余市长青小学
刘馨澳 赣州市章贡区红旗大道第二小学 熊 姗 丰城新城中心学校
李雅佳 吉州区仁山坪小学 李 秀 宜丰县新昌第五小学
刘道明 吉水县冠山小学 金 顿 贵溪市实验小学
张官俊 吉安永丰恩江二小
二等奖(64名)
王 珊 金溪县琉璃中心小学 洪 琴 永新县城厢小学
樊 晋 临川美佛儿学校 朱 威 新干县金川小学
胡嘉坤 临川区第十小学 曾小凤 吉安永丰中村小学
罗奕麟 临川区第一小学 刘思盈 吉安县北源小学
章雨晨 临川区第一小学 彭 琦 吉安县北源小学
黄 莉 临川区第一小学 熊天琦 景德镇市实验小学
谭 睿 定南县第二小学 付诗雨 景德镇市实验小学
肖 建 赣县城关小学 胡美玲 修水县义宁镇第二小学
朱惠萍 赣县吉埠中心小学 詹山琳 星子县第二小学
孙 妮 赣县南塘中心小学 陈希沁 武宁县第五小学
刘宇杰 赣县田村中心小学 杨希蕾 九江市双峰小学
刘雨柔 赣县王母渡镇中心小学 陈语涵 九江市双峰小学
彭慧艳 赣县王母渡镇中心小学 余睿宁 九江市双峰小学
王若弢 龙南县龙师附小 廖宁春子 南昌市南京路小学
赖燕琼 龙南县实验小学 陈纪昀 南昌市珠市小学
陈跃峰 南康市赤土民族中心小学 简欣瑶 南昌市右营街小学
刘梦莹 宁都县黄陂中心小学 胡嘉雯 南昌市南京路小学
崔萍萍 宁都县竹笮小学 宋雨鸿 南昌市北湖小学
赖 祺 瑞金市金都小学 母雨蘅 南昌市珠市小学
黄亚男 上犹县第一小学 熊梓妍 南昌市濠上街小学
黄文姣 石城县第三小学 李伊尧 莲花县城厢小学
任 磊 信丰县工业园中心小学 陈昱琪 上饶市第一小学
梁建桦 兴国县永丰乡豪溪育才小学 姜 影 玉山县瑾山小学
刘画意 寻乌县城关小学 吴可睿 新余市西湖小学
曾心悦 寻乌县实验小学 曾思睿 分宜县第一中心小学
舒竹青 于都城关小学 傅诗钰 分宜县第一中心小学
温雨欣 于都县第三小学 邓 皓 奉新县冯川三小
吴 优 赣州市章贡区大公路第一小学 严家豪 奉新县冯川一小
欧阳昊轩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 熊舒琴 宜丰县新昌第五小学
张怡萱 泰和第二实验小学 张旌杨 樟树市实验小学
李宁馨 吉州区石阳小学 姚 然 鹰潭市第一小学
徐 杰 吉水县白水小学 黎济旺 余江县第一小学
三等奖(125名)
黎启帆 崇仁县实验小学 田凤梅 吉水县白水小学
黄卓奕 东乡县第一小学 付 为 安福县平都二小
杨雨菲 金溪县实验小学 旷小璇 永新县城厢小学
龚琪琪 黎川县潭溪小学 唐 鸿 永新县城厢小学
万祝煊 临川区第九小学 谢以晴 新干县金川小学
芦思玥 临川区第十小学 陈 萱 新干县金川小学
戴云欣 临川区第四小学 巫 琴 吉安永丰中村小学
游芷昕 临川区第一小学 李天伦 吉安永丰中村小学
周桂晓 临川区第一小学 肖莹彦 峡江县福民中心小学
方 霓 临川区第一小学 陈嘉玲 吉安县北源小学
赖 婕 安远县九龙小学 周 雯 吉安县北源树院小学
扶东海 崇义县横水中心小学 王湘菱 吉安县大冲小学
何 婷 大余县东门小学 罗宇帆 景德镇市实验小学
赖晓颖 定南县第一小学 刘紫欣 景德镇市实验小学
钟 韵 赣县白鹭龙头小学 李梓楷 景德镇市实验小学
戚妍娇 赣县城关第四小学 邹永泓 景德镇市实验小学
刘子豪 赣县城关三小 张 幸 九江市长虹小学
谢卓锦 赣县城关小学 胡安琪 九江实华学校
罗皓怡 赣县大田信江小学 曹行旺 湖口县凰村小学
谢 莉 赣县吉埠中心小学 戴凌越 九江市长虹小学
李妍美子 赣县茅店义源小学 张时宜 九江小学
朱鹏程 赣县南塘中心小学 杨欣剑 彭泽县城关完小
谢泽华 赣县田村中心小学 温雪莉 九江小学
谭海平 赣县王母渡镇浓口小学 熊春语 共青城市西湖小学
彭福妹 赣县王母渡镇中心小学 宋彦博 永修县外国语学校
潭慧燕 赣县阳埠乡许屋小学 刘荣钰 南昌市南京路小学
陈九娣 会昌县珠兰示范学校 刘益康 南昌市桃花一村小学
钟 力 龙南县渡江镇新布小学 谈栗菲 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华安洁妮 龙南县里仁中心小学 罗 刚 南昌市南京路小学
曾黄琳 龙南县汶龙镇中心小学 涂 韵 南昌市铁路第二小学
朱 梁 龙南县镇一小 熊 博 南昌师范附属小学
梁圣敏 南康市第一小学 张涵之 南昌大学附属小学
叶婷婷 南康市逸夫小学 邹泽华 南昌师范附属小学
周嘉麒 宁都县蔡江中小学 钟婧琬 南昌市豫章小学
曾淑娴 宁都县东山坝小学 徐 玥 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陈 昕 宁都县固厚中心小学 许嘉雯 南昌市铁路第一小学
赖亚茹 宁都县洛口中心小学 周浩轩 南昌市进贤门小学
王 艳 宁都县石上中心小学 涂欣颖 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李泽森 全南南迳小学 熊邦骥 南昌市珠市小学
朱 琦 瑞金市八一小学 何飞扬 南昌大学附属小学
朱 玲 瑞金市八一小学 刘 瑜 莲花县琴亭镇中心小学
钟 鸣 上犹县第一小学 邱烨卿 萍乡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方 汪 上犹县蓝田中心小学 吴昌俊 德兴市银城第一小学
吴紫娟 石城县第三小学 叶知逢 鄱阳县东流湖小学
张春玲 石城县高田中心小学 毛亦楠 婺源县紫阳第三小学
曾黄赟 信丰县新田中心小学 丁可人 弋阳县逸夫小学
廖 琳 信丰县新田中心小学 吴宇帆 新余市暨阳学校
陈根发 兴国县永丰乡船溪小学 易 颖 渝水区四小
范 冰 寻乌县城关小学 李钰玲 渝水区人和小学
何 芳 寻乌县三二五小学 姜雯雯 渝水区塘上小学
林子华 寻乌县实验小学 钟晨玉 分宜县第一中心小学
段欣云 于都县段屋中心小学 廖小强 新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三小学
刘 婧 于都县实验小学 谢陈默 高安市第四小学
曾嘉伟 于都县实验小学 黄琛函 上高外国语学校
邱建华 于都县铁山垅中心小学 刘雨晴 万载县潭埠小学
刘志晖 赣州市章贡区红旗大道第二小学 漆 菁 宜丰县新昌第五小学
吴 玥 赣州市章贡区厚德外国语学校 李舒同 宜春市第三小学
钟睿宸 吉州区石阳小学 邹黄珏 樟树市广来学校
张雅雯 吉州区古南一小 陈 赢 贵溪市第三中学小学部
李旭龙 青原区富田中心小学 周鼎成 鹰潭市师范附属小学
李 振 泰和第二实验小学 彭心言 鹰潭市逸夫小学
曹旭豪 泰和第二实验小学 彭静雯 余江县韬奋学校
叶娇梅 吉水县白水小学
二、小学五年级
一等奖(33名)
饶雅芝 临川实验小学 桑家明 九江市浔阳区外国语小学
卢 洁 资溪县实验小学 张蔡启 九江小学
吴睿凡 赣县城关三小 虞含锐 九江小学
谢梦楠 龙南县实验小学 曾楚琪 九江小学
李亚芩 宁都县东山坝小学 曹竞轩 九江小学
徐龙飞 上犹县第二小学 许皓扬 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陈宝琴 石城县高田中心小学 程之彦 南昌市珠市小学
陈辰定 寻乌县城关小学 万樊泽霖 南昌市广南学校
黄 浩 于都县实验小学 易南帆 萍乡市实验学校
熊 睿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 李阳西 鄱阳县莳山学校
王若舟 吉安市石阳小学 孙浩景 新余市长青小学
陈欢欢 青原区东固小学 朱璋嘉琦 新余市长青小学
谢秀平 吉安县永和中心小学 余彦清 奉新县冯川三小
刘明燕 万安县芙蓉小学 郭 悦 宜春市第三小学
江 琪 遂川县五江小学 毛希宁 宜丰县新昌第二小学
肖俣彤 景德镇昌河实验小学 刘子涵 贵溪市第三中学小学部
江 浩 九江市浔阳区龙山小学
二等奖(66名)
罗 晓 崇仁县马鞍中心小学 黄怡菲 九江市长虹小学
程超 黎川县实验小学 蔡煜哲 九江市长虹小学
姜佳越 临川实验小学 高海虹 九江市双峰小学
侯以静 临川实验小学 徐亚楠 瑞昌市赛湖学校
洪雅珺 临川实验小学 李志鹏 都昌县鸣山九山小学
罗小保 定南县第二小学 刘 楠 九江市长虹小学
谢君临 赣县城关小学 沙纤晨 九江市双峰小学
刘依婷 会昌小学 宋宸安 九江小学
蔡 琪 龙南县渡江镇中心小学 陈斯奕 湖口县城山中心小学
张 慧 南康市逸夫小学 黄 俊 都昌县徐埠港南小学
郭 娇 宁都县对坊中心小学 王楚楚 都昌县徐埠港南小学
李苑华 宁都县石上中心小学 徐志强 都昌县苏山徐港小学
朱江彬 瑞金市金都小学 江新威 都昌县阳峰共升完小
赖荧潞 上犹县第二小学 朱 彬 都昌县周溪古塘完小
张静怡 石城县第一小学 李汉焰 德安县河东小学
叶婷婷 信丰县新田中心小学 胡小龙 德安县林场小学
曾利平 兴国县永丰乡豪溪育才小学 邹灏民 南昌市豫章小学
刘文涵 寻乌县实验小学 付益嘉 南昌市豫章小学
段 逸 于都县段屋中心小学 周序岩 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康皓涵 赣州市章贡区文清实验学校 林雨轩 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周宇璐 青原区实验小学 何睿心 南昌市右营街小学
黄 好 吉州区古南一小 梁晖龙 南昌市南京路小学
尹诗琪 泰和县澄江中心小学 刘斌龚 萍乡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赖雅琳 吉水县冠山小学 黄竞颖 德兴市铜矿二小
王 越 安福县平都二小 邱焕旻 上饶县第一小学
文 怡 永新县城厢小学 袁珂雨 分宜县第一中心小学
李彤俣 新干县263子弟学校 邓钰麟 新余市逸夫小学
熊奕帆 吉安永丰恩江二小 蔡宇琪 新余市逸夫小学
曾智蓉 吉安县永和中心小学 简笑影 奉新县第四小学
曾凌琪 吉安县永和中心小学 朱文星 高安市第一小学
朱 培 吉安县北源小学 熊立璟 宜丰县新昌第二小学
李启娜 遂川县五江小学 徐尘峰 樟树市广来学校
胡雨飞 景德镇昌河实验小学 吴艺芝 余江县第一小学
三等奖(125名)
胡佳钰 东乡县实验小学 王智成 吉安县北源小学
陆贝易 东乡县实验小学 罗 娟 吉安县北源小学
陈可人 东乡县实验小学 刘春兰 吉安县北源小学
杨思颖 金溪县实验小学 刘安琪 吉安县北源小学
周伊珊 金溪县实验小学 黄 震 遂川县西溪中心小学
李泽源 黎川县实验小学 王子晴 遂川县荧屏小学
杨彤 黎川县实验小学 席睿铭 景德镇市第二十一中学
童紫怡 黎川县日峰二小 邬京昆 景德镇市二十一小学
高 娜 临川区第九小学 黄圆圆 星子县白鹿中心小学
付友好 临川区第十小学 乔梦薇 彭泽县定山小学
黄雯静 临川实验小学 胡婉婷 九江市庐山区海会小学
万 婧 临川实验小学 王隽珏 九江市庐山区威家镇中心小学
王翔宇 临川区第四小学 代世辰 九江市庐山区威家镇中心小学
黄瑞扬 南丰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肖宇航 九江市庐山区威家镇中心小学
钟 瑶 安远县东江源小学 吕铃丹 九江县新塘小学
朱纬玥 崇义县城关小学 陈 静 九江县新塘小学
王 菁 大余县东门小学 周柳含 武宁县新宁一小
谢 妍 大余县水城小学 王朕伯 九江市长虹小学
石泓芳 定南县第二小学 沈昊文 九江市双峰小学
谢欣怡 赣县城关三小 胡雅乔 九江市双峰小学
赖伟辉 赣县城关小学 杨睿妮 九江小学
宋云倩 会昌县西江中心小学 王雅菲 九江市庐山区姑塘中心小学
谢怡馨 龙南县龙师附小 沈 翔 湖口县武山小学
赖俊杰 龙南县杨村中心小学 李 进 共青城市甘露镇中心小学
蔡泽晶 龙南镇第二小学 王芳霞 共青城市甘露镇中心小学
蔡彧青 南康市实验小学 陈明明 都昌县多宝金沙完小
廖 团 宁都县蔡江中小学 周 淘 永修县湖东小学
胡良安 宁都县黄陂中心小学 杨 丹 修水县四都镇中小
黄晓杰 宁都县黄石中心小学 吕行果 九江开发区滨兴小学
赖琪媛 宁都县竹笮小学 胡学涵 九江市庐山管理局第一小学
袁丽怡 全南第二小学 罗茜文 南昌市绳金塔小学
刘伟清 瑞金大柏地中心小学 邹敏亮 江西广播电视艺术学校
钟淇琳 瑞金市八一小学 胡蓉菲 南昌县塔城北洲小学
杨春梅 上犹县第二小学 金晨昕 南昌市豫章小学
邓青青 上犹县第二小学 魏佳琪 南昌市豫章小学
朱生超 石城县丰小 万梓睿 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陈华香 石城县横江中心小学 吴浏钰 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李文璇 信丰县万隆中心小学 李思婧 南昌市南京路小学
梁兰兰 兴国县永丰乡豪溪育才小学 谢文萱 南昌市育新学校
赖京霖 寻乌县城关小学 黎欣钰 南昌市进贤门小学
徐 帮 寻乌县三二五小学 张睿哲 南昌市进贤门小学
严 吉 寻乌县实验小学 于佳琪 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肖 璐 于都城关小学 付佩瑶 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刘于珍 于都县第三小学 谢 婕 安源区第三小学
罗 漩 赣州市章贡区大公路第一小学 赵黄可儿 芦溪外国语学校
朱千宇 泰和县澄江中心小学 毛利英 广丰县社后学校
肖云平 泰和县澄江中心小学 陈哲妍 铅山县河口二小
匡罗兰 泰和县澄江中心小学 吴晓煜 婺源县赋春中心小学
彭求昊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 刘佳宁 玉山县瑾山小学
魏博宇 吉州区新村小学 王龙祥 新余市新钢公司第一小学
肖静雅 吉州区古南一小 刘 盼 渝水区罗坊希望小学
王赣滨 青原区实验小学 刘辰雨 渝水区三小
范贤慧 吉水县冠山小学 巫 津 分宜县第二中心小学
陈大位 吉水县冠山小学 谢宇翔 丰城新城中心学校
彭玉丹 安福县平都二小 吴穹哲 靖安县中心小学
汤 萍 永新实验小学 况姝璇 上高外国语学校
洪 炜 永新实验小学 高小劢 万载县株潭中小
聂 科 新干县三湖中心小学 章梦菲 樟树市第八小学
张 诺 吉安永丰恩江二小 刘嘉宁 贵溪市冷水中心学校
熊嘉龙 永丰县恩江镇中心小学 曾文玥 鹰潭市师范附属小学
张小英 吉安永丰潭头小学 刘 柳 余江县韬奋学校
肖 松 峡江县福民中心小学 高天乙 鹰潭市第五小学
刘志敏 吉安县北源小学
三、小学六年级
一等奖(39名)
吴家扬 黎川县日峰二小 方笑菲 九江小学
刘 勇 临川美佛儿学校 舒文渤 九江小学
唐明明 临川区第十小学 李 奔 湖口县第一小学
谢应煊 赣县城关小学 胡 政 湖口县第一小学
朱文彤 龙南县龙师附小 舒 畅 湖口县第一小学
王登龙 宁都县第三中学 梅 胜 湖口县第三小学
刘膳佳 瑞金市河背街小学 虞孝坤 九江市庐山区虞家河中心小学
胡小田 上犹县横岭小学 邓化文 武宁县石渡学校
陈 炜 石城县横江中学 吕家辉 都昌县第三小学
朱粤春 信丰县工业园中心小学 杨宇欣 南昌市豫章小学
刘小燕 寻乌县城关小学 蔡江铭 南昌市定山小学
杜柏林 于都县实验小学 谢佳妮 南昌市金盘路小学
龙 昊 泰和县螺溪中心小学 曾宇金 芦溪外国语学校
孔钰婷 安福县平都二小 李文玉 弋阳县进修附校
汪嘉云 永新县城厢小学 袁赐琦 分宜县第一中心小学
汪屹雯 新干县城北小学 赵晨昱 上高外国语学校
袁富晨 永丰县恩江二小 熊思涵 宜丰县新昌第二小学
王梅芳 峡江县福民中心小学 聂云芽 樟树市洲上初中
魏纯旭 乐平市第五中学 彭 玲 余江县第一小学
何载舟 九江市双峰小学
二等奖(60名)
陈佳丽 崇仁县马鞍中心小学 汪卓睿 永新县城厢小学
潘灿 黎川县实验小学 康 昊 新干县文昌小学
王铭璇 黎川县日峰二小 张 甜 永丰瑶田小学
陈然诺 黎川县日峰二小 戴 威 永丰藤田中心小学
周怡然 临川区第四小学 刘家奇 吉安县海尔希望小学
邹 洁 资溪县鹤城镇第三小学 王青梅 遂川县西溪中心小学
唐 怡 安远县九龙小学 邹源源 乐平市第二中学
杨泽文 崇义县城关小学 朱梓杰 乐平市第二中学
廖 嫄 定南县第二小学 阳恒妍 星子县白鹿中心完小
吴族贵 赣县江口中学 李 兆 九江市浔阳区东风小学
邱诗荣 赣县田村中学 吕孔明 九江市浔阳区外国语小学
毛嗣炜 会昌县希望小学 孔景歌 九江市浔阳区三里小学
李金情 龙南县里仁中心小学 王依轩 九江市长虹小学
李榄仪 宁都县第二中学 王旭辉 九江市双峰小学
温 晴 宁都县青塘中学 曾迦平 九江小学
曾琪琪 宁都县石上中学 涂欣怡 江西广播电视艺术学校
邹奕昕 瑞金市八一小学 史力舟 江西广播电视艺术学校
钟娟娟 上犹县营前小学 熊 悦 南昌大学附属小学东湖分校
肖梦婷 石城县小松中心小学 胡诗宛 南昌市育新学校
邱毅娜 信丰县正平镇中心小学 万韵涵 南昌市东湖小学
邱 芊 兴国县实验小学 陈炯鑫 莲花县城厢小学
赖怡筠 寻乌县实验小学 吴朵朵 广丰县芦林小学
丁 虹 于都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贡玮晨 铅山县铅山二中
周慧英 于都县葛坳中心小学 金彦希 新余市明志小学
李甦瑾 赣州市章贡区大公路第一小学 李文轩 新余市逸夫小学
庄 雁 吉州区阳明路小学 余 磊 奉新县冯川三小
刘思艺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 袁 琴 宜春市第八小学
陈 飞 青原区中心小学 曾 佳 宜春市实验小学
袁 林 泰和县冠朝中心小学 刘 雨 樟树市广来学校
娄江涛 吉水县冠山小学 王书涵 鹰潭市师范附属小学
三等奖(117名)
陈旭昌 崇仁县马鞍中心小学 陈 瑶 永新实验小学
吴月华 黎川县实验小学 康子花 永新实验小学
尧凯茜 黎川县德胜小学 李涛勇 新干县实验小学
黎梦思 黎川县厚村小学 周奕琪 新干县金川小学
梁 恬 临川区第十小学 余丽娟 永丰潭头小学
周思煜 临川实验小学 邱建盛 永丰恩江二小
韩子芊 临川实验小学 罗 杰 永丰瑶田小学
陈宇骏 临川实验小学 张伟煊 永丰恩江小学
杨李煜琦 临川区第四小学 宋彩玲 峡江县福民中心小学
冯科阳 临川区第一小学 黄玉洁 吉安县海尔希望小学
李思颖 南丰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吴 鑫 吉安县实验小学
刘 蔷 南丰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钟佳倪 万安县实验小学
刘美琪 安远县东江源小学 樊紫怡 遂川县西溪中心小学
肖晓睿 崇义县城关小学 廖清爱 遂川县西溪中心小学
卢祎凯 定南县第二小学 程劭奇 乐平市第二中学
谢 宏 赣县城关三小 程聪逸 乐平市第二中学
毕书显 赣县城关小学 汪亦婷 乐平市第二中学
邱 燕 赣县吉埠中学 朱 瑞 乐平市第二中学
陈 芳 赣县石芫中学 黄慧慧 九江市开发区向阳中心小学
李明亮 赣县王母渡中学 陈 蒙 九江县新塘小学
胡丽娜 会昌县庄埠中心小学 刘佳慧 修水县山口镇小学
蔡 富 龙南县渡江镇中心小学 李辰璇 九江市浔阳区柴桑小学
赖丽蓉 龙南镇第二小学 罗宇康 九江实华学校
黎思嘉 南康市第一小学 戴 冕 共青城市西湖小学
谢美茹 宁都县第二中学 熊在林 九江市庐山区实验小学
刘鑫程 宁都县第三中学 颜 然 九江市庐山管理局第一小学
何珏镕 宁都县河东中学 张卓群 南昌市育新学校
彭 英 宁都县会同中学 徐钰佳 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郭丽丽 宁都县田头中学 李伊玥 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张燕萍 宁都县竹笮中学 汪霏怡 南昌市三店小学
李 璇 全南第二小学 王千卉 南昌外国语高新学校
肖倩倩 瑞金市河背街小学 段明雪 江西广播电视艺术学校
唐诗奕 瑞金市金都小学 方雨婵 江西广播电视艺术学校
胡美玲 上犹县小学 林鸿正 南昌大学附属小学
黄竞竟 上犹县营前小学 刘佳婧 南昌师范附属小学
杨淑喻 石城县第一小学 胡子昊 南昌市城北学校
何外燕 石城县龙岗初中 彭婉玥 南昌市铁路第一小学
钟璐璐 赣州中学 易韫韬 芦溪外国语学校
邱 英 信丰县正平镇正坳小学 易中涛 萍乡市开发区硖石小学
刘铁岭 信丰县正平镇中心小学 潘 雨 德兴铜矿一小
欧阳玲 兴国县埠头乡中心小学 吴美琴 横峰县第二小学
黄 鑫 兴国县潋江镇凤凰小学 杜乃禾 鄱阳县五一中心学校
邱宗彬 寻乌县城关小学 金 鑫 玉山县瑾山小学
易娅婷 寻乌县三二五小学 翁雅婷 上饶县第二小学
潘昕苑 寻乌县实验小学 刘 劲 新余市西湖小学
肖凤英 于都县段屋中心小学 杨 瑞 渝水区姚圩中学
赖梦婷 于都县罗江中心小学 钟 燕 分宜县第三中心小学
唐承樟 于都县铁山垅中心小学 张 琴 新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
汤 斌 于都县新陂中心小学 陈细连 新余市孔目江经济区欧里中学
皮宝莹 赣州市章贡区厚德外国语学校 鄢 韵 丰城实验小学
刘厚瑚 青原区曾山小学 周 镭 奉新县第四小学
郭远治 青原区中心小学 皮筱婕 高安市第四小学
胡 甜 吉州区田侯路小学 陈 辉 万载黄茅小学
廖梦婕 吉州区阳明路小学 胡禹勋 宜丰县新昌第二小学
朱苏云 泰和县塘洲中心小学 叶 靓 宜丰县新昌第二小学
李 鑫 泰和县塘洲中心小学 方泉皓 贵溪市第一小学
夏柳珍 吉水县冠山小学 吴林月 鹰潭市第八小学
王美娟 吉水县冠山小学 谢 承 鹰潭市第六小学
刘子尧 安福县平都二小
⑶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学的学校历史
成长阶段(1949-1965)
一、沐浴春风获新生
1949年7月,宜都解放,该校由人民政府接管。8月,全校教职员工参加了人民政府主办的“暑期教师讲习会”。 结业后,原教职员工基本留用。随后,县委委派解放前曾在宜都一带搞党的地下工作的王素任该校校长。又经县委决定,将湖北省私立宜都清江中学(由曹子龙兄弟在抗战胜利后于私立宜都清江中学原址办的,不是该校之前身)并入该校。仍用“宜都县立初级中学”校名,暂用旧学制,教材是新编的临时课本。当年9月如期开学,当年录取新生238名,分甲、乙、丙、丁、戊五个班 每班40余人,乙班为女生班,戊班全是城关镇的学生,其他三个班为各乡镇的学生。当时全校在籍学生16个班759人,教职员工63人。1949年12月20日,县政府授予学校“宜都县立初级中学”的校印,从此,这一天也被定为该校的校庆日。
一经解放,该校即着手破除旧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教学秩序,遵照并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计划、指示等,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切实向工农开门,肃清封建教育思想,组织全体教职员工投身革命运动,学习时事政治,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致力改革教学。废除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学校领导体制,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有教职员工和学生代表参加的校务会议,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废除训育处,设教务处(后改为教导处)、总务处两处。取消公民课,开设政治课,讲授《共同纲领》、社会发展史和时事政策。提倡劳动教育,开展艰苦建校等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轮流劳动,拆旧楼,平场地。1950年冬,我县普遍展开了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三大运动。全校师生组成三个宣传队,带了腰鼓、秧歌、快板、歌咏等文艺节目,分赴农村慰问演出,还参与斗地主,丈量土地,既配合运动开展宣传,又直接经受锻炼。1949年下学期和1950年冬季,不少学生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干。1951年,全校师生慷慨解囊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
1952年春,增办一年制短师和三年制初师各一个班。从这年起 改为秋季始业,秋季新招的一年级实行新学制,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此时,学校已有较大发展,在籍学生已发展到20个班1093人。由于切实向工农开门,招生时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对其确有困难者评发人民助学金和临时困难补助费等,学生中工农子女的入学率得以逐年增加。此时,董化接任了该校的校长。
1952年寒假,全校教职员除几位老病者外,均赴省(武昌)参加思想改造运动。全省3000多名中学教师参加,时任湖北省的省委书记、省长李先念专程到会作了《人民教师必须进行思想改造》的重要报告;省政府副主席程坦亲自主持,省委宣传部长、教育厅长等负责日常工作。会议历时100天,共分三个阶段:一是大张旗鼓地进行正面宣传,打破对思想改造的顾虑,端正学习态度;二是痛下决心,大胆揭露自己的旧思想(重点是封建思想、奴化思想和法西斯思想),亮出病患,以备治疗;三是用工人阶级思想自我检讨、分析批判。这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都有与时俱进、改造自己的强烈愿望,加之感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温暖,便自觉“敞开心扉给人看”,“竞扫秽瑕换新天”,“金丹换骨脱凡身”。1953年4月,思想改造运动结束,教师返校,开学上课。
学校各种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自1950年在校建团以来,到1953年时,已发展团员104人,而且建立了团总支部。在校少先队员人数也较1950年建队时大有增加。学生会1953年建立,在配合学校行政组织学生学习和开展各项活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时,广大学生勤奋向学,蔚成风气;全校教师通过解放以来的各项政治运动,提高了思想觉悟,拥护党的领导,自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为了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上级除了继续委派共产党员来校担任校长、副校长外,而且开始在教职工中发展党员。此时,在校内,最高决策机构是由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负责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计划、规定,制定学校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学校八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重视了教学的计划性,加强了基础知识的教学,试行了新的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当时,教育部所规定的课程均已开齐,一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同时,学校也坚持五育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校长、主任既领导教学,也抓德育。该校从1953年开始试行并在1955年推行“劳动卫国制”标准,组织学生参加建校和种菜等劳动;在学生中,以英雄人物命名的体育锻炼组纷纷建立,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卫生保健工作也抓得卓有成效,学生体质明显增强;课外文娱活动也颇为活跃。
从1953年起,加强了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道德品质教育和劳动教育,至1954年又加强了对学生的升学和参加生产劳动的思想教育。1955年教育部颁发《中学生守则》,该校据以向学生进行德智体诸方面的规范教育。由于正确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56年,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政治空气浓厚,学习环境适宜,学生勤奋于学,教师潜心于教,形成了良好校风,教育质量也颇高,在宜昌专区已经小有名气。
二、跻身完中受挫折
1955年2月22日,根据国务院[1955]国政常字第13号文件,将枝江县并入宜都县。这样,该校的招生范围也要扩大,加之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宜昌专署教育局决定,从1956年起,该校开始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校名也自此改为“湖北省宜都县第一中学”,各学科都用全国统编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语文课试分汉语、文学两科教学。建国7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该校已初步摸索到了办社会主义中学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即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教学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1957年6月,党在该校开始建立党支部,赵文科为第一任支部书记。在党支部具体领导下,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整风文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稳步推进。
1957年10月,上级任命管先润接任校长。1958年元月,新任党支部书记明振环到任。明振环,山东高密人,抗日时打过游击,49年的南下干部先在武汉水电学院当组织部长。管先润,沙市人,原在宜昌地区公安处侦察科任职,因年轻有为调任姊归县公安局副局长,58年政法支援文教才调来宜都一中任正校长。两人一到任,即均被任命为县委委员,这在一中校史上,是空前的。仅此令不少一中人至今谈起来仍兴奋不已。1971年3月,管先润调到宜昌师范(即后来的宜昌师专)任书记,直至退休。明振环则在该校一直工作到离休,1993年5月18日病逝。
从1957年12月开始的全县教师集中开展的整风反右运动至此也已结束,4月开学上课。为了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进行教育大革命。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办起了工厂、农场、把生产劳动列入教学计划。但是,由于当时对党的这一方针领会不够,理解片面,加之“左”的思潮的影响,以至在这年秋季,学校将高中部师生投入大办钢铁运动,分期分批拉到江家湾去挖煤洞、采矿石、建土炉炼铁;先后两次将初中部师生派到百里洲去帮助生产队捡棉花、搞冬播;留校的师生也办起了各种小工厂(场),建起了小土高炉,还种试验田,放卫星,夺高产,搞大跃进。
这半年通过参加炼铁、办厂(场)、支农等活动,广大师生虽经受了劳动锻炼,所办的小炼油厂还炼出了人造石油和机用润滑油,受到县委的精神和物资奖励,但是在整个1958年下期,劳动时间多,读书时间少,教学受到了冲击。三年困难时期,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有关“保证师生身体健康、劳逸结合”的通知精神,该校也作了一些具体调整。但是,由于急躁情绪和“左”的思潮影响,某些调整措施则是不适当的。如停开体育课,把体育课时间用来搞开荒种地;在遭受自然灾害生活极为困难的1959­—1960年,还在搞大兵团作战,拖出高中一、二年级师生到江北安福寺附近开荒种粮;调初中部师生到窑湾筑堤建水库养鱼等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也相对地减少了教学时间,不利于师生劳逸结合,影响了教育质量。而且从1958年教育大革命以来,批了当时苏联的一套所谓“修正主义的教育教学模式”。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又还在摸索之中;原用的统编教材被搁置起来,而采用本省暂编的试用教材;有的学科即使还在使用统编教材,也搞“砍换删补”,上跃进课。这些也都影响了教育质量。再者,由于接踵而至的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该校错划了一部分人。不少老师竟在一夜之间,或被批判,或被遣送回乡,更有甚者被送去劳教了。1958——1959年,开展反右倾运动,学校开始批“白专道路”、“拔白旗”,有的教师被清理出校,校长管先润也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革职下放到农村劳动,又挫伤了一些教师的积极性。
尽管有如此种种困难,但广大教师还是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爱国爱党的感情,拥护社会主义,兢兢业业地钻研业务,致力教学。从解放后到1960年止,学校涌现了一批名师。语文组先后有杨子健、廖致亭、郑应时、喻信、向震、艾寿彭、张寿彝、陈玮、张念亲、陈克铭、邹继贤、张朝正、彭琳、刘武扬、陈少元、李明炎、李光县、余子光、郑启春、黄昌恒、谭范甫、蒲元、胡敦禹、韦启良、龚万树、朱萃玉、张文斌、张家恭、刘枝荣等。数学组先后有李荫青、张泽湘、黄在华、刘华民、刘百臻、周邦宪、向子玖、黄世炽、张纪、刘克作、邓希贤、余良幸、李先泽、廖盖亚、覃秀瀑、淡懋田、杜代耕、李承勋、曾幼安、田学孟、唐厚炎、王曙亚、向从榜、王行圣、郑兰彬、阎友法等。理化组先后有卞嘉乐、向荣楚、李绪述、李全楚、杜集注、吴特生、周永年、鄢子明、王伯欧、王继伦、刘行伟等。外语组先后有敖燮远、余伯常、王和甫、刘钧、杨振晔、汪宗甲、杨勇豪、汪绍珍、喻仁安、邓承海等。历史组先后有凌凤翔、马正英、廖明衡、胡萃华、胡怀民、李致和、梁承茂、胡保田、高科兴等。地理组先后有郑大珍、李逊之、张璞臣、曹建安、谭陛阶、杨先全等。美术组先后有曹月初、程光哲、吴章彩(也教语文)、张廉光、黄桂滔等。体育组先后有龚昌佐、张楚、陈福会等。宜都一中当年的学子对这些先贤师尊们的道德文章,至今仍念念不忘;尤其敬佩邹吉烨校长的云水风范。
邹吉烨先生19世纪40年代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和历史系,抗战胜利后来该校任教英语和历史,并任教导主任。解放后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他处世为人,儒雅可亲;学识渊博,治校有方。1952年就被调到宜昌师范(即后来的宜昌师专,现在的三峡大学)任副校长,1958年又上调到省属重点高中水果湖中学任副校长、校长,直至退休。1988年,该校举行50年校庆,邹吉烨先生特填词《调寄沁园春-敬贺枝城市第一中学建校五十周年》一首,忆昔望远,情深意长,兹录于下:
犹记当年,短巷书声,逊阁灯光。有清江逶迤,滢滢滟滟,大江东去,浩浩汤汤。泾渭分明,文质互见,苍翠青葱看宋梁。人未老,既滋兰树惠,四有流香。 忆昔若菊相将,共指点山水话高长。赖铁肩妙手,开宗立论;校庆五秩,天和文章。本固干强,百年大计,万国衣冠嘱炎黄。重寄语:学书且学剑,志在兴邦。
发展阶段(1977-1997)
一、拨乱反正抓教学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该校也因之在政治上重获解放。特别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整顿恢复,该校各项工作都有了明显可喜的进展。
1976年10月以后,在揭批“四人帮”的同时,该校即着手重建和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其时,学校只有高中部11个班,学生617人。1977年伊始,即采取补救措施,对高二年级已经分定的各专业班,适当增加文化课的课时和内容,使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前能尽量多学点文化科学知识。6月,县委派来工作组,由彭义全任组长,宋光明任副组长,领导抓纲治校。同时,对学校领导班子作了一些调整,彭玉全兼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学校党支部的工作;宋光明兼任学校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杨万忠主持教导处工作。9月,该校经县确定为重点中学,校内也在各年级办起了重点班,毕业班还按文、理分科。至此,停止分专业班,开始注重智育,抓书本知识,抓课堂教学。
1978年5月,根据县文教科通知,废除校革委会之名,刘才雄由校革委会第一主任改任校长;教导处增加了周心顺、汪应雄两位副主任,由周心顺主持教导处工作。学校认真贯彻“全教会”精神,试行重新修订的“中教五十条”,执行部订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被提到重要位置。废止了教师按连排编制,恢复按学科分别组成的教研组、备课组,开始注意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以老带新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全国统编教材与大纲。
1978年秋季招生,废除了推荐制,仍实行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并从这年秋季高中一年级开始,各科使用统编新教材,并要求各科教学均须依据全国统编的大纲和教材,从实际出发,注重“双基”,注意查缺补漏,努力提高质量。
德育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从1977年以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用正面典型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力争好成绩,以挽回“四人帮”所造成的损失。体育卫生工作和勤工俭学活动,都逐步得到正常开展。
这两年,学校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极“左”的影响还存在,教学的中心地位还没有确立起来,学校干部或多或少还心存余悸,教师的积极性也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二、抓纲务本迈新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校的局面就焕然更新了。
从1979年起,该校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根据“调整、整顿、改革、提高”的方针和“中教五十条”精神,宜昌地区和宜都县都确定该校为重点中学,对该校领导班子作了进一步调整。1979年2月,调来冯星辉任校长,10月调来王德茂同志任党支部书记。1980年下期,新任命的教导主任张文海和前一年任用的两位副教导主任周心顺、汪应雄,都是从该校教师中提拔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年富力强。1981年秋,冯星辉同志调到夷陵中学任校长,9月,上级又调回刘才雄同志继任校长。经过几年调整,该校领导班子得到充实和加强。按“中教五十条”的规定,该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又设有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由校长主持、各部门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组成。学校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广泛征集意见,共商学校大计。同时,学校重新确立了全面贯彻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抓纲务本”,把学校中心工作转移到教学上来。尤其是校长刘才雄同志不仅一身正气,治校有方,而且以身作则,作风扎实,雷厉风行,学校的局面迅速改观。不少的教师开始在政治上积极争取进步,业务上扎实钻研教学艺术,潜心教书育人,有的教师,如已经平反且又重返教坛的张文斌老师已在冲破旧的框框,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广大教师已经成为该校全面贯彻方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开创新局面的坚强依靠和中坚力量。
随着拨乱反正工作的进展,该校原有冤假错案得到了清理、改正,所有被错划的“右派”都得到平反,并得到恰当地安置,另外还解决了7名教师的夫妻分居问题,安排了11名家属及子女就业,先后解决了63名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待遇、生活条件也得到了不断改善,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了。
在注重智育的同时,学校也加强了德育工作。1979年先在学生中进行民主与法制的教育,接着开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宣传贯彻《中学生守则》;继1977年以来持续开展“学雷锋、创三好”的活动,并自1981年以后,持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活动,从1982年起,将每年三月定为“文明礼貌月”,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学生”的活动。通过表彰先进,引导和激励学生蓬勃向上,健康成长。平时注意加强政治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了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活泼多样的活动,大力表彰先进,宣传好人好事。1986年,学校召开了首届团代会、学生会,选举产生了新的团委会、学生会。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较之前几年有了明显的提高。1986年7月,根据省教育厅文件(016号),该校王晨、余丽华两同学分别获得省“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1980年下半年起,学校开始贯彻上级有关办好重点中学会议的精神,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思想,明确了重点中学之“重”,在于教学质量高,在于模范地全面正确地贯彻方针。因而确立了“抓纲务本,重法求实”的教学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不再按成绩分班,不搞重点班与普通班;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狠抓教学环节的落实;控制考试次数,不搞考分排队;严格控制作业量,不搞题海战术。同时,要求教师教学必须紧扣大纲和教材,认真扎实备课,狠抓“双基”,改进教法,培养能力,发展智育,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率;并要求各教研组加强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从1980年高考起,该校每年都有毕业生考上清华和北大之类的全国著名重点大学。而在“文革”前的十七年里,只有一个考生考取北大。1984年起,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和教研工作,确立了“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的工作思路,要求各教研组每学期制定详细的教研计划,并由教导处负责督促实施。对高三年级的教学,学校予以了高度重视,加强了高三教师的配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成立了以校长刘才雄为组长的复习备考领导小组。1984年高考,该校大中专上线人数达到189人。这是该校历史上上线人数最多的一年。1985年高考,该校荣获宜昌地区第二名,理科上线人数居九县一市之首,尤其是文科考生王仲秋以567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全省文科状元称号,被北大录取。
在体育卫生工作方面,1979年下期重新开始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80年又贯彻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等几个单位联合发出的《加强学校体保卫生工作的意见》,学校逐步健全对体育卫生工作的领导,把它纳入学校重点议事内容,并加强督促检查,切实开展工作,学生的体质明显增强。1984年2月,学校接受并通过了宜昌地区行署教育局对该校贯彻落实两个“暂行规定”的检查验收,学生的体育达标率超过了70%,名列验收合格的7所学校之首。学校的勤工俭学也取得了出色成绩,1985年和1986年,该校连续被评为宜昌地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总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校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沿着党的教育方针指引的正确轨道前进,领导班子对办学指导思想日益明确;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广大教师勤恳负责,教书育人;莘莘学子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尤其是学校的环境面貌、教学设备和师生的生活条件等改善之大,即使是在兴旺的十七年也是无法比拟的。
三、内部改革皱春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改革浪潮滚滚而来,为增添办学活力,1989年,该校迈开了改革的步伐。元月,学校召开了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宜都一中教师课时补助方案》、《教学质量奖方案》、《文明礼貌考勤奖的规定》等规章制度,率先打破了“大锅饭”,对于革除“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绩”的积弊起到了积极作用,让教职工认识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就是不一样,激发了工作热情,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
1990年秋季,上级对学校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任命周振佩同志接任校长,刘才雄同志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又任命李光林为教务处主任。1992年春季,刘才雄同志调到市教育局任巡视员,上级调来郑兰斌同志任学校党支部书记。连同原有的两位副校长喻可昶、王宏远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新组建的领导班子有魄力,有能力。紧跟形势,大刀阔斧改革内部运行机制;顺应民心,竭尽全力修建教工宿舍。
1993年,学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全市率先试行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责任制”为内容的“四制”改革。首先是制定并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校长具有学校的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校长对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学校的全面改革、保证办学方向和培养“四有”新人,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和行政管理,对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福利待遇等方面负有全面责任。
其次是进行双向选择,实行教师聘任制。其基本做法是:一是公布聘任条件、原则以及各个岗位编制数,同时成立聘任领导小组;二是由校长提名并按干部管理权限上报、任命中层干部;三是个人申报岗位,各处室年级组负责人按编制数在应聘人员内举荐本单位的聘任名单;四是经过聘任领导小组充分协商,确定受聘人员。五是校长颁发聘书,并签定聘任合同。实行聘任制后,聘者和被聘者都有解聘和辞聘的权利。对于落聘者,学校安排做其他工作,也鼓励另找单位;对于拒聘者,按编外人员处理。
三是根据不同的工作种类制定了岗位责任。以职定责、定权、定目标,严格考核,奖惩分明。
四是实行结构工资制,学校大胆改革内部管理,将工作量、工作绩效与经济效益挂钩,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同时,考虑到岗位有别、年龄有异,适当注意平衡。形成了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良好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