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常德市七中中考的分数线是好多
2008年市直普通初中招生办法
一、招生范围
1、武陵区江北城区公办初中招收江北城区户口及护城乡户口的小学毕业生;
2、市二中招收德山开发区指定区域的小学毕业生;
3、芷兰实验学校、英语实验学校(并入武陵区鸿升实验学校招生)和英才中学主要招收城区小学毕业生,可适当招收少量县市区学生;
4、有江北城区户口的回籍小学毕业生和父母或监护人到市城区务工就业或居住的小学毕业生到相应学校就读。
二、招生计划
单位
招生班数
招生人数
备注
市二中
6
330
市三中
6
330
市四中
8
440
市五中
12
660
市六中
6
330
市七中
6
330
市十一中
16
880
市十三中
8
440
芷兰实验学校
8
440
英语实验学校
4
220
并入鸿升实验学校招生
英才中学
1
55
合计
81
4455
三、招生原则
1、公开公平的原则。招生计划、招生区域、招生办法均向社会公布。
2、公办初中就近入学的原则。按生源分布情况划定招生范围,根据学生居住地址相对就近确定就读学校。
3、民办初中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自愿选择学校,到学校报名,学校自主招生。
四、招生办法
1、公办学校招生办法
①公办初中实行免试入学,不招收“择校生”,不组织任何形式的文化考试、特长测试和综合素质测试;
②根据初中学校招生计划,生源分布情况和学生居住地址,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确定学生就读学校。生源学校要提供学生父母或监护人的房产证、户口、暂住证等有关资料,由武陵区教育局审核后报市教育局核查,没有房产证的以房屋租赁证为依据。
2、民办学校招生办法
①由学校制定招生方案,经市教育局审批后,向社会公布;
②学生凭户口、学生手册、获奖证明等材料,到学校报名;
③学校根据招生计划、学生基本情况,自主招生。学校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文化考试和有命题测试的面试;
④录取结果报市教育局审核后,由市教育局发放录取通知书。被民办学校录取的学生,公办学校不重复录取。
五、整档要求
1、各校要认真填写《小学毕业生登记表》。填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得弄虚作假,填写家庭住址前必须查验房产证明,跨区域入学的还要将房产证明复印件保留备查。
2、学校要汇总填写《小学毕业生花名册》,花名册一律按学籍号(考籍号)顺序填写,不参加城区中学录取的毕业生在备注栏中说明,小学毕业生登记表顺序应与花名册完全一致。
六、时间安排
1、报送小学毕业生登记表、花名册时间:7月8日;
2、招生录取时间:8月中下旬;
3、初中新生报到注册时间:8月30日。
附件二:
2008年市直普通高中招生办法
一、招生范围
1、市直普通高中主要招收武陵区、德山开发区和市直中学初中毕业生。在外地寄读回市城区参加了学业考试的初中毕业生,可参加市直高中学校录取。
2、市一中面向县市区招收少量文化择优生。
3、市一中、二中、六中、七中面向全市(含市直)招收少量音乐、美术、体育(“飞苗”)特长生。
4、芷兰实验学校、汇文中学、英才中学以市城区生源为主,面向全市招收部分初中毕业生。
二、招生计划
单位
招 生 计 划
班数
人数
其 中
特长生
面向区县择优生
市一中
16
880
55
110
市二中
8
440
55
市三中
12
660
市六中
13
715
55(飞苗)
市七中
12
660
330(其中区县110)
芷兰实验学校
8
440
汇文中学
5
275
英才中学
3
165
合 计
77
4235
495
110
三、招生原则
1、公开公平的原则。招生范围、招生计划、招生办法、录取标准、录取结果,均向社会公布。
2、择优录取的原则。公办普通高中依据学校招生计划和学生志愿情况,综合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与特长测试情况,择优录取。
3、双向选择的原则。民办普通高中招生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根据学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与特长测试情况,自主录取。
四、志愿填报
考生可填报4个升学志愿,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2个,其他普通高中学校2个。此外设立1个考生是否愿意服从分配志愿。没有被志愿学校录取,但有服从分配志愿的,由市教育局根据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调剂录取到生源不足的学校。没有填报志愿的,不予录取。
五、整档要求
考生档案材料包括《常德市城区中学招生志愿表》、《初中毕业生登记表》、《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中学生体格检查表》和其他证明材料。所有档案材料填写必须规范、统一、真实、准确,志愿汇总表内志愿应与档案袋内其它资料所填志愿完全一致。因志愿填报和整档不合要求影响考生录取的,由考生本人和毕业学校负责。各校应在规定的时间内送交考生志愿汇总表和档案,第一志愿报普高的考生,档案按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捆好;第一志愿报考其他类别的考生单独打捆,并造具花名册。
六、招生办法
(一)公办普通高中招生办法
1、特长生招生办法
①市一中面向全市(含市直)招收体育、艺术(含美术、音乐)特长生55人。市七中面向全市(含市直)招收艺术(含美术、音乐)特长生330人,其中市直220人,县市区110人。市二中、六中面向全市(含市直)各招收体育(市六中含飞苗)、艺术(含美术、音乐)特长生55人。
②学校制定特长生招生方案,报市教育局审批后,向社会公布。有意愿的学生凭户口、学籍证,到学校报名,并参加学校组织的特长测试。
③学校根据特长测试成绩、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确定预录名单。
④特长测试成绩和预录名单报市教育局审批后,提前录取。
2、市一中面向县市区招生办法
①市一中面向县市区招收110名文化择优生,由学校制定招生方案,报市教育局审批后,向社会公布。
②招生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凭学籍证、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证明等材料到学校报名,学校不组织任何形式的文化考试,学校根据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等情况,择优录取。
③录取结果报市教育局审批备案,再发放录取通知书。
3、划线招生办法
①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业考试等级评价结果(含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及综合素质评价,共8个等级),按统一划线录取人数150%左右的比例,确定入围学生。
②在入围学生中,根据学生语文、数学、英语学业考试成绩总分,划线录取。
③省级示范高中对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达到最低控制标准且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招生,与统一划线招生一并进行,自主招生人数控制在学校招生总计划的10%以内。
(二)民办普通高中招生办法
1、由学校制定招生方案,经市教育局审批后,向社会公布。
2、招生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凭户口、学籍证、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证明、获奖证书等材料到学校报名。学校以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获奖证书等为依据,不得另行组织文化考试。对市城区外的学生也可采取生源所在学校推荐、查看档案资料及音体美特长测试的办法,自主招生。
3、录取结果报市教育局审批备案,再发放录取通知书。
(三)外地学生招生办法
参加了市城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参与市城区普通高中招生统一录取。没有参加市城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原则上不能参与市城区统一录取,确因特殊原因要求回城就读的,凭户口、学籍证等证明材料向市教育局基教科提出申请。在外省、市参加考试的,需提供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的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在本市其它县市区参加考试的,由市教育局审核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再统一安排到生源相对不足的普通高中学校。
七、时间安排
1、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时间:5月下旬开始,6月13日上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3、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时间:6月18日至20日。
4、特长生测试和面试时间:6月下旬。
5、中考成绩查询时间:6月27日。
6、初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间:7月1日。3日上交学生志愿汇总表。
7、上交初中毕业生档案:7月8日。
8、提前录取时间:7月上旬公办高中提前录取县市区新生及特长生;民办高中上报初录名单。
9、公办高中划线录取时间:7月中下旬。
10、高中新生军训时间:8月下旬。
11、全市统一开学时间:8月30日。
⑵ 常德市第七中学的介绍
常德市第七中学是一所市直属完全中学,1922年创办,是湖南省级示范性高中,坐落在常德专市人民西路属317号。校园占地88324.5㎡,建筑面积60000㎡,馆藏图书7万册,教学与实验设备设施均属省级一类标准。学校2007年有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26人,在编教职工258人,其中专任教师205人,高级教师76人,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7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硕士6人,在读硕士20人。
⑶ 关于常德七中。
坐落在常德市人民西路317号的常德市第七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富有光专荣革命传统的完属全中学。她从1922年创办至今,经历了新旧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五迁校址(常德城区经历司湾、鼎城区沧浪乡唐家溪、太平乡的太平山、港二口乡桅子岗、大西门外现校址),五更其名(县立女子高级小学、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市立女子初级中学、市女中、市七中)。80多个寒来暑往,学校已由创办之初的女子高小演变为现在这所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的新型的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坐落在常德市人民西路317号的常德市第七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完全中学。她从1922年创办至今,经历了新旧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五迁校址(常德城区经历司湾、鼎城区沧浪乡唐家溪、太平乡的太平山、港二口乡桅子岗、大西门外现校址),五更其名(县立女子高级小学、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市立女子初级中学、市女中、市七中)。80多个寒来暑往,学校已由创办之初的女子高小演变为现在这所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的新型的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⑷ 2018常德各校清华北大录取情况
你好,你的问题回答如下: 1、清华北大在各个省的招生名额不同,而且各个省的分数线也不同,报考人数不同。 2、所以2018清华北大在各个省的录取分数线都不同。
⑸ 2018年常德市临澧四中高考喜报
新的知识一定要弄懂,除了问老师,课余时间和同学交流也很重要,同学之间容易沟内通,遇到得容问题往往比较相似,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很多原来不太清楚的问题,在轻轻松松的交流中解决了。
四、多看课外书籍
每天作业做完后,养成看课外书籍的习惯,老师推荐的书,自己挑选的,长辈赠送的,不限范围,开卷有益,主要是增加阅读量,开阔知识面 。
⑹ 常德市第七中学的杰出校友
1.王栎来鑫,中国歌手、演员源。2007年“快乐男声”广州赛区冠军 ,全国总决赛第七名,当时年龄最小的选手 (18岁)。
2.陈思思,中国著名青年歌唱家,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新民歌领域的领军人物。
3.瞿颖,中国女模特、演员、主持、唱歌等多栖明星,国际知名品牌代言人。
⑺ 今年湖南常德高考哪所市中学好哪所县中学好
高中的话常德市一中是不用说的
石门一中一直都很不错
而且今年的高考成绩也很好
⑻ 2018年高考成绩出来了吗
2018年全国普通高考已经落幕,各地高考成绩查询时间陆续公布。 随着高考结内束,多地都将紧锣容密鼓地进入到阅卷时间。为保障高考阅卷工作的公平、安全,不少地区都出台了相关举措。 例如,在黑龙江,每道题在评卷结束后
⑼ 常德市第七中学的学校沿革
常德市第七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完全中学。从1922年创办至2004年,经历了新旧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五迁校址(常德城区经历司湾、鼎城区沧浪乡唐家溪、太平乡的太平山、港二口乡桅子岗、大西门外现校址),五更其名(县立女子高级小学、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市立女子初级中学、市女中、市七中)。学校已由创办之初的女子高小演变为现在这所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的新型的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常德县立女子高级小学是在民主革命浪潮到来之时毅然肩负起民族重任,于1922年诞生。为民族解放而生,为民族振兴而长。
1922年“女高”校址在常德城区的经历司湾(现常德市武陵区区委大院内)。每年春、秋两季各招一班学生,常年保持学生在140人左右。到1940年小学部撤消时为止,共毕业32个班,毕业生约1500人。“女高”一经建立,立即被推入到民主革命的浪潮之中。年轻的共产党员章致全、周子玉、欧阳曦等首任“女高”教师,他们在学校传播革命思想,推行剪发、放足,带领进步师生参加反日爱国活动。北伐军兴,“女高”师生积极支持革命,宣传革命、参加革命。1927年5月,许克祥在长沙制造“马日事变”后,驻常反动部队在常德包围所有革命团体,搜捕、枪杀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女高”三班学生周凤鸣惨遭逮捕英勇就义。章致全、周子玉等党员师生死里逃生,流落异乡。时任校长的熊述皆先生系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常德县党部执行委员(左派),因曾利用其身份掩护地下党湘西总指挥戴修文同志,也被抄家通缉,经托人打点,幸免于难,但已倾家荡产。学校后被改名为“常德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校址未变。
“女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创立的。当时条件简陋,环境恶劣,学生不多,学校规模很小。全体“女高”师生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千辛万苦,让这所学校在风雨中慢慢成长起来。 任何新的生命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成熟,“女中”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下创建,在坎坷中成长起来的。这个新的生命在风雨如磐的抗日时期,没有被扼杀在摇篮当中,而是茁长成长。
1939年暑假,日寇南犯湘北,常德告急,学校迁至距常德城百里之外的沧浪乡唐家溪,坚持正常上课。
1940年8月,校长周宝善以学校地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为由,迁校于距城30里的太平乡(今太阳山),小学部至此停办。学校以明代古刹白鹿寺为校舍,暂借私立国维女校校具使用,艰苦办校。
1943年3月,日寇由荆江各渡口南犯,常德再次告急,学生纷纷离校,接任校长职务仅一个月的张楠先生,率无家可归的40余名学生,为避难转徙于常德前河沧浪乡、仙池乡等地,最后在港二口桅子岗租定乡绅唐伯云家宅26间,并新建8间茅屋作为校舍,4月1日即通告回家避难的学生来学校上课。同年11月,常德一度沦陷,校长张楠又率师生400余人避难于距校30里的枫树湾,12月,常德光复,学校才又迁回桅子岗。
1939年至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也是女中开创以来最艰苦的阶段。这几年里,学校四易其址,师生颠沛流离,但由于陈中一等校长固守严谨的办学宗旨,延请各方热心教育的饱学之士任教,教学质量始终保持优良,教学秩序保持稳定。不仅如此,女中师生还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为唤起民众投入抗战,增强民众胜利信心做出了贡献。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学校奉命复员。于1946年2月迁回经历司湾原址,结束了长达6年的辗转迁徙。
在这风雨如磐的抗战期间,龙丕钦、陈中一、戴修鹭、张楠等多位校长,延聘陈琴石、刘承健、董作豪、李先治、陈凤灵、黄伯敏、龙学思、罗世泮、陈大刚、张钟灵、李子新、刘乃知、王才慧等许多有名望的教师,率全校师生于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岁月之中,艰苦挣扎,履险图存,渡过难关,为常德教育事业和女子人才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期间,学校始终维持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人左右的规模,共毕业29个班,毕业生约1500人。
女中进步师生为迎接常德解放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常德解放,8月,学校由军管会接管。学校更名为“常德市女子初级中学”,原校长张楠留任,同时派共产党员范群任副校长,校址仍在经历司湾。
解放初期,女中除了留用一些原有教师外,又陆续吸收了一批思想进步、学识丰富的教师来校任教,并于1950年在师生中建立了青年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与教育下,师生政治热情很高。抗美援朝运动开始,不少师生参加宣传,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有的还报名参加志愿军。1950年和1951年两次的参干运动,适龄青年百分之百报名,先后有三十名学生进入军事干校学习,不少人走上了保卫祖国的岗位。1951年和1952年冬,先后有20多位教师参加地区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到澧县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这一阶段,学校工作有很大变化:在教学内容上,去掉了内容反动的教材,增开了《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等课程,强调各学科教学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学习运用苏联的教育理论;在学生管理上,废除旧的训育制度,强调民主管理,师生平等,建立班主任制度,教师坚持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教育学生,师生关系十分亲密。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女中学校规模也逐步扩大。1952年下期女中一次招进5个班,学生由原来300人左右一下增加到500人。为了解决校舍不够的矛盾,市政府将玛瑙巷原四维女中校舍拨给女中,名为女中分校。1953年下期又一次招进新生6个班。至1954年7月,学校已有13个班,在校学生达600多人。从1949年7月到1954年7月,历时5年的常德市立女子初级中学共有11个班,500余名学生毕业。
1954年,常德专署文教科决定在学校增设高中,并选定大西门外原私立春芳学校校址为新校址。并安排女中面向常德地区(含现在常德市及益阳地区)招收高中女生,学校成为常德地区唯一的女子完全中学,更名为“常德市女子中学”,并举校迁至大西门外新校址(即现校址)上课,调市委委员丁正同志任校长。
1956年学校建立党支部,丁正同志为第一任支部书记。1954年至1957年间,女中校舍增加很快。新建砖木结构教学楼3栋(18个教师),学生宿舍4栋(可容纳寄宿生700人),实验室一栋。教学设备、生活设施基本完善。在教学方面:教师钻研业务的风气十分浓厚,教学质量高。1957年女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在当年大专院校招生人数锐减的情况下,升学率仍然在50%以上。
1962年下期,常德专署决定将女中改为男女兼收的完全中学,定名为“常德市第七中学”。同年撤消常德市四中高中部,并入第七中学。改为常德市七中后,学校狠抓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1954—1962年期间,学校保持20—24个班的规模,8年间共有高中19个班,初中37个班毕业,毕业生约2800人。 新时期,上级根据干部“四化”要求,全面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刘金城校长上任以后,向全体师生提出了“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奋发图强,振兴七中”的总体目标,在刘金城校长的带领下,常德七中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向前迈进。1994年8月—2003年7月,石振亚担任校长期间,带领师生员工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到2002年底,学校已有49个教学班,在校生近2000多人,校园面积130余亩,校园建设发展很快,建有自强楼、芙蓉楼、科教楼、图书馆、双馨楼、学生公寓等现代化教学中心、科教中心、艺术培训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校园美化、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被评为省园林式单位。
如何将学校办出特色来,一直是几代七中人的致力追求。他们认为,特色就是学校的品牌,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是很难叫的响的。于是以石振亚为首的学校领导明确了“按教育方针育人,凭师生素质立校”的办学原则,“努力培育现代人、文明人、成功人”的育人目标,提出了“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心育深入,艺术见长”的办学目标,并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论证,最终把七中的特色定位在“艺术”上,要把七中办成培养艺体人才的摇篮。
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文明建设单位、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重点中学(现更名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常德市双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常德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3年7月,李中英校长上任以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占地面积14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27658平方米,办公用房867平方米,生活用房7100㎡,其他用房1525㎡。体育场馆、体育器材、音乐器材、美术器材、理化生实验仪器均已配备并达国家标准。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拥有现代化的电脑房、语音室、校园局域网。图书馆藏书丰富,藏书约10万余册。学校还装备了闭路电视系统和校长办公系统。到2003年底学校已发展到54个教学班,高中42个教学班。教职员工230名,高级教师64人,教师党员105名。学校学生3031名。“以发展为主题、以教学为中心、以艺术为特色,以创新为重点、以管理为依托”,这是李中英校长的办学主张。在正确的办学思路指导下,学校各方面成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