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柳关中学老师名单
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因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插柳】我国古代寒食节,清明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纪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折柳】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在诗文中为送别的同意语。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戴柳】“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含有愿春色长留人间,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此为其一,其二,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柳既是很容易扦插的树种,又是极易长大的速生树木,可谓生机蓬勃,戴柳又有前程发达之意。相传,黄巢起义时,曾规定戴柳为号,就是取其生机勃发、容易成功的寓意,现在我国北方及闽台等还有清明戴柳的习俗。【射柳】据有关资料讲,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距离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朝,至唐时,被官方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来射柳叶改成射葫芦:在葫芦里装一只鹁鸽,挂于百步之外的柳树上,射中葫芦,惊飞鹁鸽,以命中率高低决定胜负。虽是射葫芦,仍旧叫“射柳”。【赏柳】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时机。《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喻柳】柳是美好的象征。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韩屋诗:“柳腰莲脸本忘情。”晋代卫灌的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句。【咏柳】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古代的《诗经》中所写的“杨柳依依”,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唐以后,咏柳的诗词名篇迭出,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明桃花坞”,“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等等。但是在咏柳的诗词中,把柳树的柔美形象描绘得最真切动人的,要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爱柳】春秋时,有个柳下惠,原来不姓柳,因为很爱柳才改姓,于是,他的后代都姓柳了;东晋陶渊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北宋欧阳修曾在扬州平山溏掘土种植柳树,人称“欧公柳”;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萨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树,后人名之为“唐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便自称“柳泉居士”;清末名将左宗棠出征西北时,命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现代画家丰子恺曾将屋子取名为“小柳屋”;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也特别爱柳,他的书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编为《寒柳堂集》。【咏柳诗】柳诗文“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成了历代文人题颂讴歌的对象,写下了大量的咏柳诗文。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柳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微》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魏晋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纵观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自春秋时期产生“折柳”风俗以后,代代相传。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也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梁•简文帝《折杨柳》就有“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的诗句。唐代以后诗咏折柳极为兴盛,如唐•王之涣《送别》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句,孟郊《古离别》诗有“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李白《劳劳亭》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白居易《青门柳》诗也有“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许浑《重别》诗有“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施肩吾《折柳枝》有“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宋•韩琦《新柳》有“驿路行人东复西,等闲攀折损芳枝;有生自是无根物,忍向东风赠别离”,欧阳修《咏柳》有“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周邦彦《六丑》词有“长条故意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明•晏铎《咏柳》有“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等等,不胜例举。学者罗宗涛先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以柳象征“别离”原因时说:“我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植物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杨柳,有人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树木是杨柳’,似有道理。杨柳是别离的象征,而中国人喜聚不喜散,最怕与别人与朋友分开。但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别离又是经常发生的,于是在我国诗歌中,别离成为最重要的主题,诗人笔下经常出现那依依的柳条,飘舞的柳絮,以及笛声鸣咽的折杨柳曲。”[36]正是如此。古代诗文中还出现“折柳寄远”的亚意象符号意义。如唐•许景先《折柳篇》诗有“折芳远寄相思曲,可惜容华难再持”,卢照邻《折杨柳》诗有“攀折将安寄,军中音信稀”,张九龄《折杨柳》诗有“纤纤折杨柳,持取寄情人”,张旭《柳》诗有“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李贺《致酒行》诗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彦谦《柳》诗有“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等等,都是诗咏折柳寄远的事象,借此以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祈盼早日归来。
『贰』 如皋市搬经镇初级中学黄勇军老师
他是我初二语文老师
『叁』 我该怎么办 我是南通如皋中学14班的一个普通的学生 我的老师就是鼎...
有师如此无语啊,自求多福吧。有一说一,反正只要符合实际情况就可以了,大家要相互理解。
『肆』 宝应实验初中的语文老师名单
1 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沈寿鸿 江苏省特级教师 语文 初中 优秀
2 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曹丽 宝应县教坛新秀 语文 初中 优秀
3 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戚成林 扬州市特级教师 语文 初中 优秀
4 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杨权应 扬州市中青年教学骨干 语文 初中 优秀
『伍』 如皋中学的变态老师
佐伯华 季小军 陈锋
『陆』 有谁知道如皋市第一中学的老师名单及手机号码的啊急用!!谢谢啊
这可是个人隐私啊 知道了可能也不会有人告诉你吧.
『柒』 如皋中学数学谁教的好
我知道几个
黄亚莉,讲得很有体系,会把同一类题目归类,拓展思维。善于引导大家怎么去思考,侧重基础,也有一些提高
翁明建,这位比较牛,自己数学很好,上课可能想到什么,就信手推出了个什么结论,境界比较高,有的结论很好用
还有童云飞老师,是专门教竞赛的,已经不给普通班级授课了,讲得很好
『捌』 求如皋市安定小学语文老师张爱琴的QQ号或者手机联系方式,我是她以前的学生。
一位语文老师的笔记:学生作文
有一天,我在班里表扬了一位同学,说他成语“青翠欲滴”使用得好。下一次交上来的作文,几乎每个人都用了“青翠欲滴”。“教室的一角有盆青翠欲滴的花”:“爸爸拿出青翠欲滴的酒杯”:“她穿上了一件绿色的裙子,真是青翠欲滴。”有个男生居然写:“这两天我感冒了,我的鼻涕青翠欲滴。”
我的学生中不乏一批另类写手。有个看来十分文静的女孩子在《最难忘的一件事》中写道:“我的记忆是一只美丽的木匣。打开它,里面放着许多珍珠。每一颗珍珠就是我的一件童年往事。”然后她写下了小时候在乡下姥姥家如何用尽酷刑把两只鸡折磨致死的故事。接着是:“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每当我回想起来,脸上仍然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我觉得这是那些珍珠中最大、最璀璨的一颗。”
还有一个男孩子写了他养的一条狗,后来狗吃了耗子药即将死去,当他赶到的时候,作文中写道:“只见小狗瘫在地上抽搐着,用无神的眼睛望着我,好像在说:”小主人,我就要走了,你就是为了我也要好好学习呀!我的在天之灵会保佑你每次考试都考一百分的……‘“
另一位学生的作文让我不敢给分。一篇四百字的作文居然每一句都没有丝毫联系。比如说,第一句是写每天早晨有个大叔在街头卖豆浆,第二句却是公园里划船的人很多,第三句能写到月亮像个鸡蛋黄。所以我怎么看都好像是几十个造句拼凑起来的,其思维跳跃幅度之大,今日中国恐怕无人能比。我决不允许自己一不小心将一颗后现代派或者意识流大师的种子扼杀在摇篮中,因此我小心翼翼地给了个“良”。
还有一位学生为了凑字数,她是这样写道: “早上我去爬山,台阶很长,我爬上了第一阶,后面是第二阶,接着是第三阶,然后是第四阶,后来是第五阶,又上了第七阶……”
再有一篇作文名为《挑食》,全文如下:
“如果你不爱吃青菜,你就会缺少维生素;如果你不爱吃肉,你就会面黄肌瘦;如果你不爱吃米和面,你就会没劲儿;如果你不爱吃鸡腿,你就跑不快;如果你不爱吃鸡蛋,你就会很笨;如果你不爱喝牛奶,你就长不高;如果你不爱抽烟、喝酒,表明你老婆一定很严厉;如果你不吃补药,你可能没钱;如果你不吃野生动物,表明你是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挑食的害处还有很多,你不爱吃什么,就对照前一段。”
我对照了半天,发现我自己居然是一个面黄肌瘦、跑不快、没钱而且老婆很厉害的环境保护者。
其实我最喜欢的一篇作文还是《扫墓》,我被作者那与生俱来的幽默感所折服。许多段落很久之后我仍然能够背诵出来:“4月5日,一年一度的扫墓节来到的时候,我伴着金灿灿的阳光和小鸟的歌唱来扫墓。到了那里人可真多呀!平时这儿根本没人来,今天周围的农民和小贩却都跑来”摆摊儿“。我一看有卖袜子的,有卖发卡的,更有卖吃喝的,还有卖盗版光盘、盗版书籍的。我溜达了一会儿,觉得太拥挤,于是我就出来吃了一盆(疑为错别字,应为”盘“)凉皮。一盆凉皮的饭量着实不小,但还有更能吃的孩子,比如同学小丁,一天吃三吨(顿):一吨(顿)早饭,一吨(顿)午饭,一吨(顿)晚饭。我怀疑他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一个女生的日记这样写道:我家周围有很多人养狗,没有一点公德,今天早晨我刚从家里出来,就看见门口有一堆不知哪条野狗拉的屎,我大吃一斤(惊)。”
但最让我无语的一篇作文是这样写的:
“今年是3004年,我又活了一百年,这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早已成为了经济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了。
我用200亿人民币买了一架时空机。我将要到时空中去旅游了。可法律上规定只允许穿越到以前,不允许向未来时空走去。我开始穿越了,由于我不精通驾驶技术,一下子就到了几百万年前。我看到的全是高山、大树、火山不停地喷发。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觉得后面有许多眼睛盯着我,他们在议论:“唉,这家伙应该活烤呢,还是煮呢?”我一听吓坏了,把马力拉到最高,以超火势行驶。也就这样,我不小心撞了一颗星星,使它偏离了运转轨道,直向地球飞去,这造成了恐龙的灭绝,也许这就是想吃我的报应。
我又向古代飞去。在机上,我随意打开了我用二十元钱买来的《三国演义》。由于刚才我把机上的窗子撞坏,不小心把这本书掉下去了。最后被一个叫诸葛亮的人拾到了。他把这本书全背出了,这使他成了有名的军师,百战百胜,因为他早已知道未来的一切。我又飞往别国,路上我肚子饿了,我打开包,看见里面一个苹果腐烂了,我便把它扔下去,这打扰了正在用心看书的牛顿,苹果掉在他的头上,使他大发灵感,发表了“地球引力学说”。
我这次穿越时空中,已做错了三件事,这是法律不允许的。地球时空站把我告上了法庭,处罚我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2004年,来到这所初中学习,希望我在这里能够进行深刻的反省。”
我觉得,作为一个任教几年的教师,我是不是该再去回到学校里重新学习了。■
部分学生作文摘录
“一同学的作文:我和同学某某一起骑车出门玩,突然他的车气门芯坏了,我就把我的拔下来给他装上,后来我俩一起高高兴兴骑车回家了。
小学时候的作文经常写好人好事,于是老是有人写捡到钱,后来愈演愈烈,有同学为了夸大自己的功绩,写在公园捡到1亿元,都是10元人民币的,厚度有一语文书(四年级的)那么厚,我当场念出来,那同学也浑身发抖……
“大家还记得小学时候的《小蝌蚪找妈妈》吗?我让学生模仿这个写一篇关于某某人的作文,有个同学是这样模仿的:我的妈妈雪白的肚皮,鼓鼓的眼睛……”
“三年级的一篇课文叫《公园的一角》,于是我要同学写一篇《我家的一角》。一位同学提笔就写:我家的一角很漂亮,又圆又亮,我每天要去两次,是一只马桶。”
“我要求学生用“果然”这词来造句,一位同学就写:我三个月没洗澡,身上果然臭了。”
“小学时听人说野驴跑得最快,一位同学就在作文中把同学比喻成“他跑起来比野驴还快”。后来我说不应该这么写,这位同学结果把“野驴”改成了“家驴”。”
“一位学生的作文:我走进了一家百货商店,啊!看来人民生活水平的确提高了,你看那位农民老大爷,左手一台电冰箱,右手一台电视机,一溜小跑回家去了。”
”有一篇作文要求写语文老师的,在介绍老师的外貌时,本来是“老师有一张瓜子脸”,结果同学写成“老师有一张爪子脸”。我差点没疯掉。”
“老师叫同学用“更……更……更……”造句,一位同学写道:安尔乐卫生巾,更干、更爽、更安心。”
部分学生答题试题摘录:
“清水出芙蓉”,下半句是什么?
答一:碧血洗银枪。(这位老兄应该是个古龙小说迷)
答二:乱世出英雄。(这位同学是有气魄的)
试题:“奇文共欣赏”,后半句是什么?
答:好酒同品尝。(要么本身就爱喝两口,要么是广告看多了)
试题:“天若有情天亦老”,下一句是什么?
答:人不风流枉少年!(此乃“新新人类”的心里话)
『玖』 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有哪些
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有:
1、许建平:许建平同志现担任江苏省南通中学教务处主任,是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南通市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中语会常务理事,南通市中语会常务副理事长,04年荣获南通市政府首届“园丁奖”。
2、陈石林:湖南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从事高中教育37年。任教毕业班20届。辅导学生创作发表习作200余篇。在省级及以上媒体、单位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编著7部,获得课题奖5项、荣誉称号2项。专业著述累计110余万字。
3、程红兵:安徽六安人,1982年大学毕业开始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市级骨干教师带教导师。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市级骨干教师带教导师。
4、杨生春:广西龙胜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研究生学历。中学特级教师,桂林市“21世纪园丁工程”B类培养对象,桂林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国家级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5、张孝纯:张孝纯,名世继,以字行,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三岁时,过继给伯父张麟阁,从此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6岁时,在伯父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已能背诵“三百千”和《古唐诗合解》中的全部五七言绝句,并开始写五绝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