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学生出国留学利弊
1.优点:年纪小,比较容易学到地道的英语,尤其是在口语的语音语调方面;在中小学阶段,学生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为小留学生融入美国社会和深入了解美国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这一段人生的成长经历是在中国国内上中学的学生无法体验到的;美国学校里正面的传统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和正义感的培养很有益处;让孩子从小独立地在美国接受教育,可以锻炼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一定好处。
美国初中以下阶段的学习比较自由和松散,到了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加大知识量的吸取,学习就比较紧张了。美国的高中一般是四年制,从9年级到12年级。中国学生到美国上9年级,可以跟上美国的高中教育进程,到高中毕业时,就能完整地学到美国高中的所有课程,在学业上达到美国较好的高中生的水平,同时具备报考美国顶尖大学的水平和资格,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市场的情况“随心所欲”地选修专业。
2.缺点:中学生到美国学习,只能上私立学校。少数公立学校仅接收外国短期的交换学生,学习期限最高为1年。法律允许期满以后合法地转换长期的学生签证,有不少的中国交换学生来美国以后成功地在美国境内转换了签证,转到私立学校上学。私立学校的费用较高,一年的总费用从15000美元到40000美元不等(少数学校可以申请到数量不等的奖学金),家庭需要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
年龄小的孩子,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建立,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时不容易把握自己,遇事情绪容易波动,有时还会走向极端。与父母分隔两岸,有的学生会对中国文化、历史和家庭的感情逐渐淡薄。如果高二、高三的学生出国,由于英文水平和中美课程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使其在报考大学上有很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
B. 为什么一些不怎么努力的学生,总是成绩很好
01 怎么做到看起来不努力?有个毕业班学生,最近一到课间,总是倒头睡觉。
老师一问才知道,他夜夜学到一、二点,只能趁课间补觉。
原本他的成绩正处于上升状态,可现在白天萎靡不振,脾气也变得点火就着。
他自己痛苦,家长着急,老师看着也难受。
我们局外人一看就能明白:这学生用力过猛,勤奋过度,反而弄巧成拙。
有个清华学霸,曾经聊起他的学习真经。
这枚学霸懒懒地一笑,语出惊人:学习不会“偷懒”,注定与高分无缘。
因为懒得在题海里挣扎,我总是拼命寻找偷懒的学习捷径。
少动手,多动脑。遇到会做的题绝不浪费笔墨,遇到相同类型的题也只做出个思路。
高中三年,我花在总结上的工夫,与做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效的总结代替了无尽的习题。学会了总结,当然就可以跳出题海。
我建议同学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学会整理自己需要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不断见新题,顶多可以促使你更加熟练地综合运用某几个知识点,却教不了你解题思路的拓展和创新,更白白浪费了大量时间。
☑ 用“举一反三”的方法预习:
预习绝不是看遍课本就完事。预习后要通过做几道题,检验预习的效果,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和问题,投入课堂的学习中。
☑ 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复习:
复习中随时总结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反复练习同知识点习题,将自己的学习瓶颈彻底突破。
☑ 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整理错题:
告别低效的“题海战术”,遇到错题及时反思,随时备注心得,知识点才能完全掌握。
举一反三学习法的精髓在于:让做过的每一道题都发挥作用!让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成为黄金时间!
C. 鲁迅求学之路
一八八六年
本年由叔祖周玉田开蒙,进周家自设的私塾读书。按照祖父的意见,除习字、对课之外,主要是读《鉴略》。
一八九○年
本年继续在本宅私塾读书。因课余在周玉田家中看到许多杂书,引起了欣赏和搜集图画书的兴趣。
一八九二年
二月被送进据说是绍兴城内最严格的私塾“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除在课堂上读经史之外,还读小说,看画谱,并逐渐养成了影描小说书上的插图,直至整段整本地抄杂书的爱好。
一八九三年
秋天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押在杭州府狱内。为免受牵连,与二弟周作人一起,被送往亲戚家避难。
一八九四年
四月由避难地返回家中,仍进“三味书屋”读书。
冬天一父亲吐血病倒。既身为长子,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除读书外,还要出入当铺和药房,领略冷眼和侮蔑。
一八九六年
十月十二日父亲病逝。家境急剧衰败,甚至招致亲戚本家的欺侮。
一八九八年
春天在家练习八股诗文,送去“三味书屋,由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批改。
五月离开绍兴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念书。
改本名樟寿为“树人”。
十一月因不满江南水师学堂的乌烟瘴气,退学回家。
十二月十八日参加会稽县的县考,在五百多人中考得第一百三十六名。
一八九九年
一月再会南京,改入矿路学堂念书。课余则常习骑马。
一九○一年
本年仍在矿路学堂念书。开始到学堂内的阅报处翻阅《时务报》等宣扬新思想的报刊,并买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以及林纤翻译的外国小说,读得入迷。
一九○二年
一月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
三月离开绍兴去日本留学。先人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
十月与弘文学院的同学许寿裳经常讨论中国国民性的病因及其解救办法。并经常去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参加反清的革命者的演讲会。
一九○三年
三月作《自题小像》诗。
六月在留日浙江籍学生主办的《浙江潮》上发表编译的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
十月与陶成章等人一起,加入反清团体“浙学会”,此会即为后来成立的著名的反清组织“光复会”的前身之一。
一九○四年
四月在弘文学院卒业。
九月入设在日本本州岛东北部的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
一九○六年
三月从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退学,返回东京,一面学习德语,一面阅读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
六月奉母亲之命,回绍兴与朱安结婚(其实是逼婚)。婚后不几日,便与周作人再赴东京。
秋天与许寿裳、苏曼殊等人筹划办《新生》杂志,但因经费无着,稿件匮缺而作罢。
一九○八年
夏天继续在东京读书学德语。
从夏天开始,每星期日往章太炎在东京的寓所,听他讲学,历时大约半年。
一九○九年
三月二日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出版。
七月二十六日《域外小说集》第二册出版。
八月为了负担家庭经济,离开日本回国,结束了七年的留学生活。
回国后,就任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生理和化学教员,兼任日籍教师的翻译。